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1页
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2页
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3页
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4页
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1、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汉儒一方面提倡诗歌之怨刺讽谏精神(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君权神圣,对怨刺及激愤的人格诗人加以种种限制。班固、王逸的矛盾正是汉代儒家思想矛盾的反映。另外,班固、王逸以儒家思想为尺度原则对屈原作品作出的评价,都无法看到楚辞神奇诡异的浪漫主义特征,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的局限性。 4、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的描述包括哪些内容? 答: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的描述包括构思的初始阶段, 要“收视反听,耽思徬迅”,即内视(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构思)。对构思之议题做到深思熟悉,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历史和现实的广阔维度上收索物象,形成素材。这一阶段是精神的虚静和活跃。构思极致状态的特征:“情曈昽而弥鲜,物照晰而互进。”随着心中物象的联翩出现,所需表达的情思也由朦胧而清晰。陆机的描述真实德反映了艺术构思情感性的特征。整个构思过程也必然结合着语言,随着情思的活跃,前人优美的辞句,也不断涌上心头,激发想象,活跃的想象必然带来语言的通畅。所以作者说:“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构思过程有艰涩与流畅之分,这实际上是灵感状态的表现:“或操瓠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艺术构思的总体要求是:“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创造出新颖别致的意象。 5、简述文心雕龙基本结构和各部分内容。 答:文心雕龙素有“体大思周”之名,全书是研究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一著作。它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古代文论中独树一帜。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问题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文学创作、文学构思以及鉴赏等等文学理论文体,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论述的整体。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6、文心雕龙“神思”论的基本内容。 答: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7、文心雕龙时序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结合战国、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史观。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 8、韩愈“气盛言宜”的内容及理论意义。 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发展了孟子的文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说。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儒家有关创作的重要文艺思想。 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9、白居易新乐府理论主要内容。 答:在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作用;二是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或者叫做“泄导人情”、“补察时政”,这是其新乐府理论的主导思想。“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够反映民间疾苦,使百姓的痛苦“稍稍递进闻于上”,让人主有所了解。“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病,引起在上位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元九书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落脚点就在于此。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民众之间的密切关系,强烈地表明了他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并且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该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发挥应有的功效。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10、何谓诗话?试举五部最著名的诗话。 答:诗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的文体,狭义的诗话是指诗歌的话本,即关于诗歌的故事,随笔体,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广义的是指诗歌的评论样式,崛起于北宋,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特别是唐代律诗高度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有的格局。著名的五部诗话有宋代欧阳修的六月诗话和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1、何谓“以禅喻诗”?如何沧浪诗话“以禅喻诗”? 答:以禅喻诗”开始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严羽在体会禅宗心法的过程中,使用禅宗特有的理论表达,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靠“妙悟”。这样,他就使得以禅喻诗进入到了诗的本质层面上来,由此导出后人“诗禅等一”等等的说法,在佛教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诗歌与佛理的融合虽然在早期就有,可唯独严羽能够将禅宗理论与文学现实相结合,不仅对于佛法的本土化作出了理论贡献,借助佛理,严羽也能够更深入的涉及到一系列以前没有被触及的文学理论问题,开拓了文学理论表达的视野。12、如何评价黄庭坚诗学主张? 答:1)他有意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谕传统,很少在诗中议论时政,而将创作更多地转向个人精神世界。 2)他又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反对在诗中毫无节制地表现各种情感,要求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他的诗歌世界显得不那么丰富,使人感到诗人往往在故意回避抑制自己的感情。 3)在内容上,他不想超越前代文学范本,而提出了“规模其意”的“夺胎法”、“换骨法”。 13、如何评价“词别是一家”? 答:李青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应合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的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然而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维护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风格。它极富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一意严分诗与词的疆界,反而显得有些过犹不及。我们应该承认词与诗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词作为合乐之诗,兼具它的诗歌母体和音乐母体所遗传及赋予它的双重职能,既应抒写情志,以充实的思想内容感动人心,亦应吻合音律,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悦人耳目。珠联壁合,方是歌词创作的理想境地。 14、金圣叹小说批评的基本内容。 答: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自从金圣叹推出他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自郑振铎们挖掘出所谓全本水浒传后,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又很少有人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了。那么,金圣叹的批评本水浒传是不是被腰斩的,他为什么要腰斩水浒传,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和金圣叹的批评究竟是什么样子,他所批评的七十回本水浒传究竟有没有独特的魅力。这些问题,相信读者在读完这个批评本之后会找到答案,也会由衷地佩服金圣叹的胆识和才华。而金圣叹那些见解独到、语言独特的批评文字,也会让读者耳目一新。他所提出的人物性格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5、李渔闲情偶寄关于戏剧创作的基本主张。 答:李渔关于戏曲创作的理论,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强调要从观众出发,注重戏剧的舞台演出,也就是说,要注意群众性和演出效果。所以他的一切论述都围绕这一根本点:使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并受到欢迎。正因为如此,他首先强调结构(即对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的组织与处理)。李渔不仅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使剧本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的方法。在“立主脑”中,他要求每个剧本都要有鲜明的主题,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在“密针线”中,他要求故事情节前后要统一,考虑埋伏和照应,使整个剧本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在“减头绪”中,他要求作家要“头绪忌繁”,文情专一,使“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除此之外,在“脱窠臼” 中主张创新,反对抄袭;在“戒荒唐”中主张所写的事应合于人情物理;在“审虚实”中,他还提出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处理问题,和典型化的问题。 戏剧的语言,在戏剧中是非常重要的,李渔在词采、宾白等节中作了精彩的论述。他主张戏剧语言应该“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声务铿锵”、“语求肖似”、“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贯穿这些主张中的基本精神,就是语言要明白晓畅,通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