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 荐 单 位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所 属 学 校 内蒙古农业大学 (是否部属) 课 程 名 称 作物栽培学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农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植物生产类 课 程 负 责 人 高聚林 申 报 日 期 二七年五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七年四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高聚林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11最终学历博士研究生职 称教 授电 位农学博士职 务博导、学科主任传 在院系农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新建东街275号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010019)研究方向作物生理生态及决策系统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主讲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数学生总人数备 注作物栽培学专业课90520042008300第五学期上课作物栽培生理专业课54320032007300第七学期上课作物栽培专题专业课54320032007300第八学期上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基础课36220082009120第四学期上课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教学: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数学生总人数备注综合技能训练实践课21015/220042008300第六、七学期生产实习(含课程论文)实践课21042004200815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实践课21042004200815第六、七学期毕业实习(含毕业专题)实践课21042004200815第八学期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农学专业综合性专业技能训练(20032007)。发表论文(李军、王莹、赵秀梅,高聚林.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2223)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承担的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来 源年 限本人作用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节水高产栽培及其补偿机制研究(306600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2009负责人大豆水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2007负责人作物(玉米、高丹草)水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及RAPD标记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7负责人网络技术在作物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的基础研究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负责人玉米增产1000万吨技术解决方案农业部科技入户科技支撑专项2007-2011内蒙古负责20032007年共发表论文56篇。1. 高聚林,王志刚,孙继颖等,粮饲兼用玉米“双高”栽培物质生产特性及营养品质的研究,玉米科学,2007,15(已录用):2. 高聚林,赵涛,孙继颖等,高丹草水分高效利用的研究,作物学报,2007,33(3):4554603. 高聚林,王志刚,孙继颖等,青贮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研究,作物学报,2006,32(3):3633684. 高聚林,刘克礼,李惠智等,大豆群体对氮、磷、钾的平衡吸收关系的研究,大豆科学,2004,23(2):106-1105. 高聚林,刘克礼,王立刚等,大豆综合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模型及效益分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4):83-88近五年获奖情况:获 奖 项 目 名 称奖励种类等次排名年度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内蒙古科技进步奖122005青贮玉米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内蒙古农牧业丰收奖312006西辽河流域优质饲用农作物种植及利用技术开发内蒙古农牧业丰收奖172004在科技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先进个人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张 胜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1.3最终学历大学本科职 称教 授电 话4318143学 位农学学士职 务副院长传 真4301175所在院系农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新建东街275号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010019)研究方向经济作物生理及品种改良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 数学生总人数备 注作物栽培学专业课90520042008300第五学期上课作物栽培生理专业课54320032007300第七学期上课作物栽培专题专业课54320032007300第八学期上课农学基础专业基础课362820042008380机电专业第五学期上课作物栽培基础专业基础课28220082009120种子专业第六学期上课承担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 数学生总人数备注农事操作实践课36182006、2008130第二学期作物生产技术实践课36182006、2008130第四、五学期生产实习(含课程论文)实践课21042004200821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实践课21042004200821第六、七学期毕业实习(含毕业专题)实践课21042004200821第八学期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耕作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项目,20032005年)。发表论文(张润生,张胜.谈教师在“三结合”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版),1995,(2):5759)。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承担的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来 源年 限本人作用双低春油菜源库调控机理研究(Z2004215005)国家教育部春晖计划2005-2008主持人内蒙古A级绿色食品春小麦品质形成、环境质量及生产技术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十五”攻关2002-2005第2主持人春油菜源库关系研究(200508010308)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8主持人优质油菜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内蒙教育厅基金2003-2006主持人“双低春油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2007主持人20032007年共发表论文16篇。1 张胜,吴永柱,李杰等.河套地区绿色食品小麦粉品质现状分析.绿色食品春小麦的研究与实践(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6,15202 王瑛,张胜(通讯作者),张润生. 植物激素处理对春油菜结实特性的影响.华北农学报. 2005,VOL.20 专集3 张胜,李斐,吕粉桃.品种和栽培环境条件对春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绿色食品春小麦的研究与实践(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6,27304 张胜,赵敏,张化等.灌水施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绿色食品春小麦的研究与实践(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6,41475 龙飞,张胜(通讯作者),张润生等. 硼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7, No.4(已接收)20032007年获得的研究奖励:获 奖 项 目 名 称奖励种类等次排名年度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内蒙古科技进步奖162005内蒙古优质高产春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内蒙古科技进步奖232002内蒙古高油大豆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62004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张永平性 别男出生年月1970.3最终学历博士研究生职 称教 授电 位农学博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农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新建东街275号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010019)研究方向作物高产高效栽培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主讲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 数学生总人数备 注作物栽培学专业课90520062008300第五学期上课作物栽培生理专业课54320062007120第七学期上课作物栽培专题专业课54320062007120第八学期上课植物生产原理与技术专业基础课362200855植物科技专业第五学期上课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教学: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 数学生总人数备 注农事操作实践课362200875第二学期作物生产技术实践课543200875第四、五学期生产实习(含课程论文)实践课21042006200811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实践课21042006200811第六、七学期毕业实习(含毕业专题)实践课21042006200811第八学期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承担的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来 源年 限本人作用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节水高产栽培及其补偿机制研究(305600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8主持人小麦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再调运及其调控机制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7主持人春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机理及综合补偿措施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基金2004-2007主持人作物(玉米、高丹草)水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及RAPD标记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7主要参加20032007年共发表论文26篇。(1) 张永平,王志敏,王璞,赵明,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群体光合特征,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1143-1149(2) 张永平,王志敏,吴永成, 张霞,不同供水条件下小麦不同绿色器官的气孔特性研究,作物学报,2006,32(1):70-75(3) 张永平,王志敏,吴永成,节水高产栽培小麦品种光合性状分析,华北农学报,2004,19(3):47-54(4) 张永平,刘克礼,高聚林等,旱作春小麦优化栽培农艺措施与产量关系模型的研究,麦类作物学报,2003(4):79-81(5) 张永平,刘景辉,焦立新等,栽培措施对粮饲兼用型玉米粗纤维积累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7,23(2):198-201近五年获奖情况:获 奖 项 目 名 称奖励种类等次排名年度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52005青贮玉米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332006优质饲用作物种植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292006在科技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2007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蒙美莲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0.12最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 称教 授电 位农学硕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农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新建东街275号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010019)研究方向马铃薯栽培生理与品种改良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承担的研究课题: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 数学生总人数备 注作物栽培学专业课90520042008300第五学期上课作物栽培生理专业课54320032007300第七学期上课作物栽培专题专业课54320032007300第八学期上课旱农学专业基础课36220032007300农学、植科专业,第六学期上课作物栽培学专业基础课36320032005360园艺专业第七学期上课承担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 数学生总人数备 注农事操作实践课3622006级48第二学期生产实习(含课程论文)实践课21042004200822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实践课21042004200822第六、七学期毕业实习(含毕业专题)实践课21042004200822第八学期 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作物栽培学重点课程建设,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改项目1999-2002年;作物栽培学CAI,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改项目1999-2002年。发表论文(张润生,蒙美莲.农民技术培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版),1998,(1):4850)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承担的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来 源年 限本人作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种薯产业化研究(NG2001-ZHB01)子课题:研究开发与新品种配套模式化栽培及种薯、商品薯的贮藏技术内蒙古自治区“十五”攻关2001-2003子课题主持人马铃薯脱毒种薯示范推广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2001-2004第二主持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示范推广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2005-2006主持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与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2007主持人全国小杂粮品种区试(呼市地区绿豆和豌豆)全国农技推广总站2003-2005子课题主持人2003-2007年发表学术论文8篇。(1)蒙美莲,门福义,陈有君等.中国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进展.中国马铃薯研究与产业开发.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4,4655(2)张晓艳,蒙美莲(通讯作者),门福义. 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与各器官含磷量的关系.中国马铃薯. 2003,5:273276(3)Meng Mei lian,Men Fu yi,Chen You jun,Yang Zhan lin. Research Progress on Cultivation Physiology of Potato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World Potato Congress Kun ming,China,2004 .3:192195. Yun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4)冯琰,蒙美莲(通讯作者),尚国斌等. 马铃薯硫素吸收规律的研究. 中国马铃薯. 2006.2:8185(5)张瑞玖,尚国斌,蒙美莲(通讯作者)等. NaCl胁迫对马铃薯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2007.1:1114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盛晋华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8.12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副教授电 位博士职 务教研室副主任传 真所在院系农学院E-mailS通信地址(邮编)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1360号信箱(010018)研究方向药用植物繁育与生理 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 数学生总人数备 注作物栽培学专业课90520042008300第五学期上课植物生态学专业课3642006200760植科专业第五学期上课药用植物栽培学必选课3622006200760植科专业第六学期上课农产品加工概论必选课362200420059120经济管理专业第六学期上课承担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周学时届 数学生总人数备注农事操作实践课3622006、2008130第二学期作物生产技术实践课5432006、2008130第四、五学期生产实习(含课程论文)实践课21042004-200821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实践课21042004-200821第六、七学期毕业实习(含毕业专题)实践课21042004-200821第八学期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承担的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来 源年 限本人作用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的生理机制,项目编号:303600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6主持人肉苁蓉寄生机理与寄生环境研究,项目编号:200508010516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7主持人柽柳与管花肉苁蓉种植技术示范研究,项目编号:BJ04-11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5-2007主持人梭梭恢复与肉苁蓉人工栽培, 项目编号:2001BA70国家计委项目2001-2004参加人20032007年共发表论文26篇。1肉苁蓉种子后熟阶段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种子,核心期刊,2006(4):第一作者2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的形态学研究,中草药,核心期刊,2004,(9):第一作者3层积对肉苁蓉种子后熟作用的研究,中国种业,核心期刊,2006(3):第一作者4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地区梭梭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华北农学报,2002(专辑):第一作者5旱作马铃薯钾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中国马铃薯2003,第一作者 20032007年获得的研究奖励:获 奖 项 目 名 称奖励种类等次排名年度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内蒙古科技进步奖172005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高聚林男1964.11教 授农学总论、玉米、大豆、所有实践教学及外专业作物栽培学张 胜男1961.3教 授农学总论、油菜、所有实践教学及外专业作物栽培学张永平男1970.3教 授农学总论、小麦、所有实践教学及外专业作物栽培学蒙美莲女1960.12教 授农学总论、马铃薯、所有实践教学及外专业作物栽培学盛晋华女1968.12副教授农学总论、大豆、甜菜、谷子、所有实践教学及外专业作物栽培学张润生男1960.7副教授农学总论、向日葵、胡麻、糜黍、所有实践教学及外专业作物栽培学孙继颖女1972.2讲 师农学水稻、所有实践教学及外专业作物栽培学刘景辉男1965.7教授农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王 莹女19661副教授农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李立军男1972.5副教授农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李 军女1965.1实验师农学实验、实践教学任有志男1959.12高级农艺师农学实验、实践教学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学历结构:承担本课程的1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名(含在读博士1名),学士学位3名(含在读博士1名)。年龄结构:承担本课程的12名教师中,40岁以上8人,40岁以下4人。学缘结构:承担本课程的12名教师中,有5名教师从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有2名教师曾赴加拿大、日本开展合作研究。师资配置:本课程有农学(2)、园艺(4)、植保(1)、种子科学与工程(2)、植物科学与技术(2)、农机(2)、农经(2)、农业资源与环境(2)8个专业17个班级选修,年均学生510人,师生比例1:42.5。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目前正在进行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农学专业综合性专业技能训练(20032007,高聚林、刘克礼、孙继颖),该教学研究课题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教学实践表明,此项改革使学生的实践训练与学习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形成了实践(感性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面向生产)的培养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扬了本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优势。此外,20032005年耕作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张胜),20012004年农业生态学模式与模型教学改革项目(李立军),2007年耕作学精品课程建设(刘景辉、李立军、王莹、李军、任有志)等内蒙古农业大学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校教师取得了如下教学成果:关于“呼和浩特市作物生产结构调整”的提案,2005年获政协呼和浩特市委员会优秀提案奖(张润生);关于“各级政策要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提案,2007年获政协呼和浩特市委员会优秀提案奖(张润生);2005年内蒙古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2等奖(孙继颖);2004年耕作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体系改革获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刘景辉、李立军、王莹);1999年,内蒙古党委政府授予“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荣誉(张胜);1996年,“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内蒙古农牧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郑克宽、张胜、张润生、任有志);1994年,内蒙古农牧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优秀奖(张胜);1993年,“面向经济建设,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国家及内蒙古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邵金旺、乌力更、李春林、刘克礼、李明哲);1992年,“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张润生);1990年获内蒙古农牧学院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优秀教学成果奖(张润生)。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结合本课程组教师结构断层问题,长期延续了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近5年继续聘请了本室刘克礼、吕凤山两位教授担任教学督导并亲自参与教学法研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本组青年教师还积极主动地攻读博士学位,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2006年孙继颖参加“中加项目参与式培训方式FFS(farmer field school)培训”盛晋华2000年赴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学院进修;张润生2001.3-2001.6年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进修;王莹2000.9-2001.2年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进修。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内蒙古农业大学开设的作物栽培学课程源于1958年即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正式开设的一门专业主课。它是一门系统传授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课程,不仅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植物保护、园艺、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机、农经、农业资源与环节等8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984年已招收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国家硕士点,2003年被列为博士点,2005年以作物栽培学科为主体,申报成功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近50年来,经三代主讲教师的不懈努力和教学实践探索,结合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性强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与时俱进,逐步减少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不断改革和提升实践教学内容,实现了由简单劳动到农事操作再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改革进程大致可划分为如下表所示的5个时段。授课内容及学时考核方式年代主讲教师作物栽培学及实验(120+15)生产劳动(随时)生产实习(第6、7学期)毕业实习(第8学期)考试、实验报告考勤实习总结、采集标本毕业专题交流1958-1978杜尚礼、李荣堂、孙德泽、徐修蓉、范福贵、门福义、邵金旺、刘梦云、巫朝福、刘克礼、温学媛、郑克宽、吕凤山、李学渊作物栽培学及实验(120+15)田间劳动(第2、3学期)生产实习(第6、7学期)毕业实习(第8学期)毕业论文或专题(第6、7学期)考试、实验报告考勤实习总结、采集标本毕业专题交流15%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其余进行毕业专题交流1979-1986门福义、邵金旺、刘梦云、巫朝福、刘克礼、温学媛、郑克宽、吕凤山、李学渊、赵继文、任有志、张润生、张胜、蒙美莲作物栽培学及实验(120+10)田间操作(第2学期)生产实习(第6、7学期)毕业实习(第8学期)毕业论文 (第6、7学期)考试、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及考试实习总结毕业专题交流毕业论文答辩1987-1992门福义、刘梦云、巫朝福、刘克礼、温学媛、郑克宽、吕凤山、李学渊、任有志、张润生、张 胜、蒙美莲、高聚林作物栽培学及实验(120+10)农事操作(第2学期)作物生产技术(第4学期)生产实习(第6、7学期)毕业实习(第8学期)毕业论文 (第6、7学期)考试、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及考试实验报告及考试实习总结毕业专题交流毕业论文答辩1993-2002门福义、刘梦云、巫朝福、刘克礼、温学媛、郑克宽、吕凤山、李学渊、任有志、张润生、张 胜、蒙美莲、高聚林、刘景辉、盛晋华、张永平、李立军、王 莹、李 军作物栽培学及实验(120+10)田间操作(第2学期)作物生产技术(第4学期)生产实习(第6、7学期)综合技能训练(第6、7学期)毕业实习(第8学期)毕业论文 (第6、7学期)考试、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及考试实验报告及考试实习总结可研+田间实施总结毕业专题交流毕业论文答辩2003-至今任有志、张润生、张胜、蒙美莲、高聚林、刘景辉、盛晋华、张永平、李立军、王莹、李军、孙继颖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和教学理论,形成了系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1.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和教学理论的沿革自学科创建以来,始终面向自治区农业生产建设,坚持作物高产优化栽培和耕作制度的研究。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该学科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自治区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落后和单产低而不稳的局面,在学科带头人国内知名玉米栽培专家刘克礼教授的组织带领下,一批中青年教师先后承担国家和自治区攻关研究与技术开发课题21项,对内蒙古四大主栽作物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优化栽培生理生态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深入地阐明了实现四大作物“两高一优”栽培的基本原理,应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模型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进行辅助决策,形成了具有明显学科交叉与地区特色且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研究方向。以国内知名的甜菜生理专家邵金旺教授为首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以获得甜菜丰产高糖为目标,研究了甜菜生育代谢规律、营养代谢的特点、不同类型品种的生理性能、丰产高糖的合理群体结构、优化栽培技术的生理基础、甜菜生理选种、抗病基因转育等,为甜菜丰产高糖的优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以国内知名的马铃薯栽培专家门福义教授为首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以马铃薯高产优质为目标,研究马铃薯的产量形成及其变化规律、种薯生理、群体结构和光合生理、实生种子生理特性、淀粉积累规律、内源激素及其与块茎生长发育关系、脱毒种薯高产栽培技术及马铃薯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首次提出了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生育时期的划分方法,填补了我国马铃薯种薯生理、实生种子生理、高淀粉生理等方面研究的空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马铃薯栽培生理的内容,促进其研究水平的提高,为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高淀粉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郑克宽教授在燕麦栽培与育种方面,张胜教授在油菜栽培生理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其突出点在于始终面向自治区农业生产建设,使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有机结合,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效益为目标,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面向经济建设,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探索与实践,1993年获国家及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开创性地实践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无机械支撑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研制完成作物(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软件4个,发表学术论文310篇,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5项,国家及自治区农业丰收奖17项,这些成果已在全区和部分省区的生产上推广应用,对发展我国北方作物栽培生理和提高作物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程组教师正是通过不断推出作物栽培新成果,不仅丰富与发展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不断为作物栽培学学科发展和现代作物生产做出新的贡献,以科研成果不断加强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不断地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并在国内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课程,体现了时代的特征。2.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的沿革根据社会经济需求提出教研课题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融合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课程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特别是针对作物栽培学的教学面临的二个挑战,一是教学目标上,不但要求学生必须系统掌握栽培原理与关键技术,而且在本领域应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开发转化能力;二是教学课时上大幅度压缩(接近50%)。同时内容体系上也存在3个突出的问题: 内容庞杂,教与学都难以突出重点; 教材内容不适应现代高效、持续农业及产业化的发展; 重理论轻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弱。为此,针对上述挑战和问题,课程组从作物栽培学内容与教学特点出发,着重解决以往理论与实践教学难以平衡和有机结合等难点,对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性改革与优化,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在传授内容与时间上二者分段又互为衔接、有机结合的“5阶递进教学模式”,即第2学期农事操作,第4学期作物生产技术,第5学期作物栽培学,第67学期综合性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第8学期生产实习。同时配套制定了集知识传授与创新教育为一体的新教学大纲,确定“厚基础、重应用”能反映时代需求的教材及参考书。通过改进教法、改善实践设施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加强科学研究,取得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实践表明,“5阶教学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规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不仅得到师生一致好评,而且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作物栽培理论扎实,解决问题的实践工作能力强。可见,本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取得了突出成绩。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1.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创办最早的本科高等学校,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的院校。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规模较大,现在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教、法等8个学科门类,29个二级学科,19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1个高等教育研究所。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4个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7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目标定位:使学校成为自治区农牧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农牧林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位居自治区一流水平和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农业大学。学校类型定位:以教学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层次定位: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以应用型为主的高级科技与管理人才。近年来学校发展很快,生源情况看好,现有在校生2.36万余人。2002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与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为确保我国粮食等安全生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植物保护、园艺、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机、农经、农业资源与环境等8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规律;土壤、温、光、水、肥等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产品品质的影响;调节、控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栽培的高效(经济、生态和社会3大效益的协调)原理和系统调控技术。提高学生从事作物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近年来,针对学生对农作物普遍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作物栽培理论与技能的递进教学,逐步培养对农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掌握。为此将本课程教学分为有序递进的5个阶段: 1农事操作基础训练:第2学期开设,共36学时。以作物形态观察为主。2作物生产技术基础训练:第4学期开设,共54学时。以作物生长发育观察为主。3作物栽培理论课教学:第5学期开设,共90学时。讲授第一章总论(12学时)、第二章小麦栽培(12学时)、第三章玉米栽培(10学时)、第四章马铃薯栽培(10学时)、第五章大豆栽培(8学时)、第六章油菜栽培(6学时)、第七章水稻栽培(6学时)、第八章向日葵栽培(6学时)、第九章甜菜栽培(6学时)、第十章胡麻栽培(2学时)、第十一章谷子栽培(2学时);作物栽培实验课教学共10学时,开设5个实验。4综合技能训练与毕业论文:第67学期进行,各210学时。其中:(1)综合技能训练由专任教师负责,围绕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4大主栽作物高产优化栽培技术,从选题可研论证田间实施作物生长分析撰写总结报告通过答辩,完成全程训练。(2)毕业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位同学自主选择导师,参加一个作物完整生长周期的科学研究工作,各自独立完成开题报告、撰写研究论文,并通过答辩。5毕业实习:第8学期进行,共3个月。深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训基地进行综合生产实习,完成毕业专题。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作物栽培学课程讲授的重点是作物的器官建成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关键栽培措施效应与调控技术等。 本课程是应用性最强的学科,其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栽培区域性强,栽培制度和方式复杂,栽培品种繁多,栽培知识量庞大,难以掌握;二是事物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如器官的同伸关系;三是纷繁琐碎不便记忆的问题,如各生育期的最低、最高、最适温度;四是教学内容难以与实物相匹配;五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难度大。 解决办法:(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模线样板钳工理论学习手册练习试题及答案
- 全媒体运营师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工艺美术专业人员实操任务书
- 铁路车辆钳工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玉石检验员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电炉炼钢工应急处置分析及对策
- 数控机加生产线操作调整工理论学习手册练习试题及答案
- 公园保安管护方案(3篇)
- 食堂小吃运营方案(3篇)
- 养老机构医疗监测方案(3篇)
- 2025年中国5-羟基-色氨酸数据监测报告
- 掘进专业试题库及答案
- 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 W04增材制造技术;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
- 2025年数字化转型下的监理计划
- 2025年全省卷烟营销知识理论多选题含答案
- 【北京市人社局】202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数据报告(一季度)
- 火锅餐饮考试题及答案
- 项目部临建工程施工方案
-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叠合板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中国废轮胎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登革热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