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doc_第1页
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doc_第2页
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doc_第3页
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doc_第4页
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 何志坚(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摘要从芝加哥学派到尼尔?波兹曼一直有一批擘者在研究媒介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粜 介技术控制主义范式”曩近出现的新媒体也如谊理论所描迷的那样,深刘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通过调查显示,新 媒体使得我们的人际交往更加冷漠,人际温度”降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媒介技术控制新媒体人际冷漠 在传播学的研究者中,我们喜欢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学 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主义学派。这个分法在新媒介技术 急速发展的今天,显然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传播学者胡翼青 在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一说中将传播学划分为经 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这种分类方法 将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散落于经验主义学 派和批判主义学派的做法进行了纠正,也强调了媒介技术的 决定性作用。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互联网大量普及, 手机短信的出现,电子图书面世本文通过对传播技术主 义历史的追溯,分析新媒体对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生活方式的 影响,进而提出当我们还沉迷于“电子乌托邦”的时候,也许也 应该反思新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我们的生活 又失去了什么? 化。而社会环境又决定了人们的行为。他认为电子传播媒介 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它削弱了自然场所与社会“场所”之间素 来紧密的联系。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同时提出媒介情境 论,突出了媒介在创造情境中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独创 性 、尼尔?波兹曼和他的“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媒介学家,尼尔?波兹曼从 媒介变迁史的角度提出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一个 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 一种新的文化。娱乐至死中他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使社会变 得更加娱乐化,电视带来的是浅薄与愚蠢。童年的消逝中 波兹曼认为电视使得儿童原本拥有的三种重要的素质正在消 失:文字、学校、羞耻心。 以上我们对媒介技术主义范式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的 梳理,虽然这些学者都坚持“媒介中心论”观点,但是对于媒介 技术的进步所持的态度,芝加哥学派和麦克卢汉基本持乐观 的态度,而伊尼斯、梅洛维茨、尼尔?波兹曼对媒介技术的进 步保持着警惕,甚至是悲观和批判的态度。对于媒介技术的 这个争论直接导致了传播学研究中的“电子乌托邦”思想与 。对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之间的认知 对立这也是目前对媒介技术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 二、新媒介时代改变中的量观” 新媒介时代理所当然建立在新媒体技术之上,“从虚拟现 实到万维网,快速变化的新媒体景观也逐渐表现为多种多样。 新媒体技术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对象 的方方面面,包括从约会、赚钱到健康护理。技术日新月异, 并正在加速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开启了新的技术景 观,世界越来越像麦克卢汉笔下所描述的地球村。” 笔者去年曾经参与搜狐教育频道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 查中心联合推出的热点调查;“互联网的发展会替换掉我们生 活中的哪些精彩内容?神 一、从笺加哥学派”到尼尔?波兹曼广义上。媒介指一切能使双方发生关系或联系的人或事 物。狭义上。它是报纸、书籍、电视、网络这样的中介物,也可 以说是电视台、通讯社、电台这样的传播机构。本文中媒介特 质报纸、电视、书籍、网络等中介物。 施拉姆曾说;传播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 的社会变革。在传播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以下几位主要媒介 技术理论研究者和几种媒介技术理论: 、芝加哥学派:追溯传播学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技术主 义范式起源于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帕 克、米德都在不同的地方提出媒介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归纳起来,芝加哥学派在两个方面为传播技术主义范式打下 思想基础:其一,传播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 二,传播技术所带来的后果一定是社会的进步。 、伊尼斯和他的“传播偏向说”:伊尼斯是加拿大政治经 济学家在他的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中,他论 述了媒介同权利结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传播媒介 的偏向性问题。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论证了一个基本观点:一 种新的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 、麦克卢汉和他的“媒介三论”:世纪年代,伊尼斯 的学生和同事麦克卢汉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中提出著名 的“媒介三论”,即媒介延伸论、媒介冷热论和媒介即信息的观 点。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整个媒介学说的核心观点。麦克 卢汉坚持认为,使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是那个时代的主导媒 介,而不是其具体内容。 、梅洛维茨和他的“媒介情境论”:梅洛维茨是美国传播 学研究者。年,他出版了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 行为的影响)一书。提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 , 您感觉电子时代的来临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可多选)写信,寄贺卡少了,用联系多了 纸质的书看得少了。电子书看得多了 一多了打电话或见面天的机会少了 出差机会少了。远程会议多了 赶街少了,嗣上购物多了 , 年第期 安徽文学 万方数据 上述表格反映出来由于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新媒介的出 现,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书信逐渐被电 子邮件所取代,传统的图书出版被电子图书所取代,传统的面 对面的交流方式被网络聊天、电话或者短信交流所取代 “以前,常把写信联系挂在嘴边。而今取而代之的是有空 打电话或是联系”哪这虽然是一句话的改变,折 射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改变了人与人之问传统的交往方 式,电子邮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速度快,反馈及时,“群发”。 储存等功能更好的适应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方便了 用户。 、手机短信: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手机短信也得 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传递信息的新媒介,受到了全社会的广 泛关注手机短信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新的传播媒 介。 据有关数据显示,从年到年短信发送量与日 俱增,截至年月,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亿条,比 上年同期增长。仅年从大年三十到初六的春节 假期,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超过亿条,超出年同期 的亿条。预计到年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将达到 亿人,到年中国手机用户将接近亿人。曲 、在线聊天: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和对网络功能的全面 开发,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网络聊天的行列。大多数商业 网站,如网易、新浪、亿唐等都有自己的聊天室,而目前网民使 用最多的即时通信软件和使网民们不仅可以像在 聊天室里那样进行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还可以对 聊天界面、聊天名单等进行设置,同时可以进行文件传输、音 频视频点播、群聊等。 邮件无法取代传统的信件和电话。 手机短信亦如此。利用手机短信拜年已经成为了一种时 尚,然而,人们渴望从春节拜年中感受到的是相互间真挚的情 谊,网上下载或转发、群发的成套短信铺天盖地,使新春的祝 福变了味,不但成为了一种“精神垃圾”,更加严重削弱了彼此 间的人情味。有人在网上就列举了制式化短信拜年的七宗 “罪状”,其中之一就是冲淡了人情:拇指下来来往往的文字, 打着祝福的招牌,抄来抄去都是转发。拜年短信,成了“公式 化的短信”,“拷贝的祝福”。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描 写的那样,手机短信也是“懒人的拜访,吝音人的通信,最不够 朋友”。由此看来,新媒体对人际交往之间的“人际温度”有很 大的影响。 此外,关于网络交往到底是扩展了人际脉络还是让人变 得更加孤立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是一种有助 于减少社交焦虑的场所,从而可以帮助人们发展人际关系;另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增加人际交往的说法值得怀疑。由此看 来。新没体不但直接影响交往者之间的“人际温度”,也在间接 上影响着。 替代理论就是最好的论证。该理论强调,人的时间是有 限的,如果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上网,那么用于其他方面,包 括面对面人际交往的时间势必会减少。有心理学家采用历 时法在年内追踪调查了户家庭的名互联网使用者, 结果表明,随着互联网使用时间增加,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使 用者的社交规模逐渐下降,而孤独和抑郁指数逐渐提高。在 美国的一个实证研究发现,在家上网时间较长的人与家人和 朋友面对面在一起的时间就较短,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 也较少。 四、结论 从媒介技术控制的范式角度来说,一种新媒体技术的出 现必将影响社会的生活方式,这个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得人际交往更加的便捷和丰富,另外 一方面也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的“冷漠”。新媒体影响“人 际温度”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新媒体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文字 进行的,冷冰冰的文字很难承载过多的感情:另外一方面,使 用者占用正常的社会交往时间去使用新媒体间接影响人际交 往洼释: 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第】页 胡翼青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 国际新闻界年月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中文 版第页 毛峰传播学概论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李晓云尼尔?波兹曼与媒介生态学新闻界,年月 三、峭失的情感”嘶媒介影响藿我们的社会生活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以网 络为例:网络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人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价值观、交际观等一系列个人因素以及个人与社会需要、 职业空缺的关系来选择职业、选择朋友、选择机会:网络使人 际交流更直接,实现了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网络使人际交往 更快捷,不论是远隔千里还是近在咫尺,网络实现了“零距离” 化。新的电子媒介的发展为变革人类的传播活动、为改造人 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上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探讨这些 可能性之际,还应该防止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这就是近年 来广为流传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具体到新媒体,一个显然的问题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大 量普及,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了。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 多样的交流方式,但是却让我们有了更脆弱的人际关系。 电子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互动。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表明,身体属性( )和身体接近 性( )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的社会在场( )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和态 度,然而这两者在电子网络空间中都是缺失的。 以电子邮件为例,电子邮件便捷了我们的交流的同时,也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我们之间的感情。首先,电子邮件的写 作是靠键盘输入字符来完成的,无法像传统的书信那样“见字 如人”,更不能像电话一样让对方听到富有变化的语调和声音 里面的喜怒哀乐:其次,电子邮件尽管快捷方便、费用低廉,但 需要用户具备基本的上网、打字技能,这类技能对年轻人来说 可谓“小菜一碟”,但是要让年轻人的父辈、祖父辈们掌握起来 就有些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