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四川省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和运行管理技术指南(试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2015年7月前 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四川省城镇排水管理条例,为加强我省镇(乡)水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指导镇(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工艺选择,规范镇(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制定了四川省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和运行管理技术指南(试行)。 本指南以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15-2012)、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148-2010)、村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HJ-BAT-9)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规程为基础,结合四川镇(乡)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南为首次发布,将根据镇(乡)人居环境管理要求及污水处理技术发展情况适时修订。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目 录1总则51.1.编制目的51.2.适用范围51.3.基本原则452污水收集管网62.1.排水体制62.2.污水收集原则83污水处理设施103.1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原则103.1.1生活污水水量103.1.2生活污水水质113.1.3生活污水排放标准123.1.4厂(站)址选择和总体布置133.2镇(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工艺163.2.1生活污水处理生产设施工艺组成163.2.2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单元技术介绍173.2.3镇(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流程和最佳组合技术333.2.4工艺组合选择原则353.3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污泥处理处置363.4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辅助设施和附属设施37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05工程建设程序415.1.基本要求415.2.基本程序416工程设施运行管理446.1基本要求446.2劳动定员446.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456.4排水系统的维护与管理456.5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466.6进、出水水质监测监控476.7运行评估与考核47 7附则487.1术语与定义487.2主要相关规范、标准487.3工程实例49581 总则1.1. 编制目的本指南是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排水行政主管部门、镇(乡)污水处理企业、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等在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工艺技术选择、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性技术文件。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处理规模小于等于3000m3/d的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对于规模超过3000m3/d的可以参照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四川省城镇供水排水运营单位运行监管办法。本指南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工艺技术选择、建设和运行管理;也可作为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1.3. 基本原则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结合实际、简单易行、分类实施。统筹规划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应以批准的镇(乡)规划为依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排放与利用、达标与提档升级的关系。结合实际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应根据镇(乡)功能、单位、人口、居住习惯、污水特性、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投资较省、运行可靠、运行费用较低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简单易行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应选择工艺简单、运行可靠、维护简便、易于管理、并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相适应的污水处理工艺。分类实施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应根据当地水环境功能定位和对出厂(站)水水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达标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2 污水收集管网 2.1. 排水体制 2.1.1截流式合流制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污水和雨水,并将旱季时的污水和雨季时的污水与初期雨水截流至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的排水系统。雨季时,当混合污水流量超过截流干管输水能力后,部分混合污水经溢流井排入水体(图2-1)。 图2-1 截流式合流制示意图1合流干管;2截流主干管;3溢流井; 4污水处理设施;5尾水排放口;6溢流出水管(口) 2.1.2分流制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和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系统(图2-2)。 图2-2 分流制示意图1污水干管;2污水主干管;3污水处理设施; 4尾水排放口5雨水干管系统 2.1.3截流式混流制在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将雨水排水系统中旱季时少量混入的污水和雨季时的初期雨水进行截流,进入污水系统一并收集输送(图2-3)。 图2-3 截流式混流制示意图 1污水干管;2污水主干管;3污水处理设施; 4尾水排放口;5雨水干管系统;6溢流井 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镇(乡),宜采用截流式混流制排水系统,应用截流式混流制会增加排水系统造价,对现有污水管网造成一定冲击,并可能影响城市防汛安全;因此宜在雨污分流基础上,对初期雨水和环境条件进行评估,合理控制截流水量。若条件允许,应优先考虑分流制排水系统;若常规截流仍不能满足对水环境的要求,可就地设置雨水调蓄池或就地处理。 2.2. 污水收集原则 参考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和村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HJ-BAT-9),镇(乡)生活污水收集原则如下: 1)宜将镇(乡)生活污水通过镇(乡)污水收集管网或泵站提升纳入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 2)有条件且位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服务范围内的镇(乡),应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将污水纳入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位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服务范围外的,应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3)排水体制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原有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和利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经济条件较好的镇(乡)可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经济条件一般且已经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的镇(乡),近阶段宜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新建镇(乡)宜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污水经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雨水通过沟渠或地表径流排放。 4)当污水收集系统不能实现全程重力自流时,应在需要提升的管渠段建污水泵站,建设位置应尽量靠近污水处理设施,集水池可利用现有坑塘,集水池坡底向集水坑的坡度不小于10%。 5)污水收集管网管径应不小于300mm,每隔3050m 应设置污水检查井。3 污水处理设施3.1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原则3.1.1 生活污水水量1)用水量和排水量准确估算镇(乡)生活污水水量是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设计、建设规模的重要依据。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状况及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各地镇(乡)排水量相差很大。镇(乡)排水量应根据实地调查统计数据确定。在没有统计数据的地区,应根据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和四川省用水定额(2010年修订稿)及当地排水管网建设情况,按供水量0.70.9的折污系数测算排水量。供水量应以镇(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进行测算。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镇(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取值可参考表3-1。表3-1镇(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参考取值镇(乡)类型用水量(L/人.日)经济发展好,有水冲厕所,淋浴设施80100经济发展较好,有水冲厕所,淋浴设施6090经济条件一般,无水冲厕所,简易卫生设施4070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镇(乡)1302)设计污水水量管道和处理设施设计水量=总变化系数日均污水量。根据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24-2008),日均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取值如图3-1所示。其中,当日均污水量为中间数值时,总变化系数用内插法求得;当居住区有实际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时,可按实际数据采用。 图3-1 日均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3.1.2 生活污水水质四川省镇(乡)生活污水水质随污水来源、有无水冲厕所和季节用水特征等因素而变化。因此,在确定镇(乡)生活污水水质时,最好在调查当地是否水冲厕所、厨房排水、淋浴排水等水质的基础上,以实测值为基础分析确定。在缺乏实测条件或无法取得实测资料时,可参考同地域、同类型镇(乡)污水水质资料,也可参考表3-2水质参数进行选取。如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或污水收集管网(渠、沟)不完善的,水质参数宜取偏低值。表3-2 镇(乡)生活污水水质参数主要指标pHSSCODBOD5NH3-NTP取值范围6.58.01502001503008015015442.06.03.1.3 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各镇(乡)政府应制定近、远期出水水质目标,分期实施。对排放水体有特殊要求的,按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执行。经过调查,主要由各地环境保护局根据工程出水排放去向、水环境敏感程度、受纳水体类别等级、资源化利用要求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选择适用的标准。原则上应符合表3-3中的相关标准的要求。 表3-3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执行的相关标准排水用途参考标准直接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灌溉用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 20922-2007)渔业用水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景观环境用 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 3.1.4 厂(站)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3.1.4.1 一般规定 1)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厂址的选择应符合镇(乡)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要求并应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2)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总体布置应考虑远近期结合,有条件时,可按远期水量布置,将处理构筑物分为若干系列,分期建设。远期设施的安排应在设计中仔细考虑,除满足远期处理能力的需要而增加的处理设施外,还应为提升出水水质的设施预留建设场地。具体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 3)厂(站)址应位于集中给水水源的下游,处于镇(乡)和厂矿区域夏季主风向的下风向,距离镇(乡)、居民生活区、厂矿区域300m以上。3.1.4.2总平面布置 1)处理构筑物应尽可能按流程顺序布置,应将管理区和生活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上风侧,将污泥区和进水区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2)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以节约用地、缩短管线长度为原则,同时满足各构筑物的施工、设备安装和各种管道的埋设、养护维修管理的要求,并按远期发展合理规划。3)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布置应保证运行安全、管理方便,宜布置成单独的组合。4)污泥消化池与其它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大于20m,储气罐与其他构筑物的间距应根据容量大小按有关规定确定,具体设计要求应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规定。3.1.4.3高程布置1)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不宜建在洪水淹没区,当必须在可能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建厂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2)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场地的竖向布置,应考虑土方平衡,并考虑有利排水。3)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的出水水位,宜高于受纳水体的常水位。4)污染物处理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重力流。需要提升时应设置相应的提升设备。5)处理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损失、局部损失及构筑物本身的水头损失。此外,还应考虑扩建时预留的储备水头。6)进行水力计算时,应选择距离最长,损失最大的流程,并按最大设计流量计算。当有二个以上并联运行的构筑物时,应考虑某一构筑物发生故障时,其余构筑物须负担全部流量的情况。3.1.4.4管线布置 1)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中各种管渠应综合布设,布设要紧凑,避免相互干扰;应尽可能平行布置,便于检查和维修,并保证一定的施工间距。管道复杂时宜设置管廊,管廊设置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的规定。2)连接各处理构筑物管渠的布置应保证各处理构筑物或单元能独立运行,当某处理构筑物或单元因故停止运行时,不影响其他构筑物的正常运行;若构筑物分期施工,则应满足分期施工的要求。3)连接各处理构筑物间输水、输泥和输气管线的布置应遵循管渠长度最短、水头损失最小、流行通畅、不易堵塞、便于清通的原则。4)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中均应建设完善的雨水排水系统。3.2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工艺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包括污水和污泥处理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和附属设施。3.2.1 生活污水处理生产设施工艺组成污水处理工艺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深度处理和消毒处理。一级处理工艺(也叫预处理工艺):是指污水进行简单处理的工艺,主要构筑物是初沉池,目的是将污水中悬浮物尽可能地去除。通常也包括前端的格栅处理、泵房提升、沉砂处理和调节池。也有在一级沉淀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高处理效果的污水处理工艺(包括含有厌氧处理)称为强化一级处理。一级处理具有投资较小、运营费用较低的优点,但其主要缺点是有机污染物分解不彻底,出水水质相对二级处理差。 二级处理工艺:是指污水生物处理和进行沉淀的工艺。主要是生物处理系统,以曝气池为主体,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将污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通过将曝气池内微生物与污水的混合液源源不断的排入二沉池进行沉淀分离,澄清的水流入后续的深度处理单元或达到相应标准后排入水体,池底活性污泥通过管道和泵一部分回送到曝气池,剩余部分送到污泥处理单元处理。主要技术有:厌氧、厌氧滤池、水解酸化、传统活性污泥、A/O、A2/O、氧化沟、SBR、生物接触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也叫三级处理工艺):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污染物的净化过程。通常由以下处理单元优化组合而成:混凝沉淀(气浮)、过滤、活性炭吸附、膜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等。消毒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还需经过消毒处理。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氯消毒、臭氧消毒等。污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则为先易后难,根据进、出水水质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处理方法和工艺,由易到难依次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工艺。3.2.2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单元技术介绍3.2.2.1一级处理工艺在一级处理工艺中单元技术主要包括:格栅、提升泵房、沉淀和调节。1)格栅格栅是放置在污水流程的渠道或泵站集水池进口处,由平行金属栅条或筛网组成。其功能是截留尺寸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以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负荷及保护污水处理设备。格栅一般应设置操作平台。 格栅按清渣方式可分为人工清除格栅和机械清除格栅。格栅栅条间隙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粗格栅采用机械清除时宜为16mm25mm,采用人工清除时宜为25mm40mm;细格栅宜为1.5mm10mm。污水在栅前渠道内的流速一般控制在0.40.8m/s,过栅流速宜采用0.61.0m/s。在运行管理中,应注意及时清除栅渣以控制过栅流速在合理范围内。除转鼓式格栅除污机外,机械清除格栅的安装角度宜为6090。人工清除格栅的安装角度宜为3060。格栅的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2)提升泵房当污水需要提升时应设置泵站。泵站土建部分宜按远期规模设计,水泵机组可按近期规模配置。水泵机组的选择应根据设计流量和所需扬程等因素确定;工作泵台数不宜少于2台,不宜多于8台,宜选择同一型号;并根据流量变化,设置合理的备用系数。水量变化很大时,可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或叶片可调式水泵,或配置2 种不同规格的水泵。提升泵站构(建)筑物包括进水交汇井(含溢流管或事故排水管)、格栅间、集水池、机器间等。各部分的设计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及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的规定。3)调节调节池主要是调节水量和均化水质。水质水量变化大的污水处理厂(站)或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污水处理量2000m3/d,宜在污水处理设施之前设置调节池。调节池容积应依据污水水量、水质变化范围及要求的均和程度而定,应满足水量、水质变化一个周期以上全部污水的调节要求。4)沉淀水中的可沉固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从而与水分离的过程称为沉淀。沉淀具有去除杂质、颗粒状物,实现泥水分离等功能。沉淀的关键指标是表面负荷或沉降速率。采用沉淀工艺处理污水,应注意定期清垢;此外,采用沉淀工艺的沉砂池和沉淀池等,宜设置不少于两格,方便维修。调节池宜设置搅拌系统,定期清理,并应考虑排泥、通风、除臭、及防爆等措施。3.2.2.2二级处理工艺二级处理采用以下主要处理工艺:1)厌氧发酵厌氧发酵,是指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污水、污泥和粪便,在一定的温度和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沼气)的生物化学过程。厌氧发酵池在自然温度下发酵运行时,平均产气率的设计参数可采用0.15m3/m3d,最大投料量的设计值以不大于发酵池有效容积的90%为宜。2)厌氧滤池污水厌氧滤池(沼气净化池)是一种装填滤料的厌氧反应器。厌氧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生长在滤料表面,污水通过淹没的滤料床,在生物膜的吸附、代谢和滤料的截留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以分解和去除。A.最佳可行工艺参数生活污水厌氧滤池(沼气净化池)的总水力停留时间为12d;前处理区宜组合两级厌氧发酵池,池容占总有效池容的50%70%。后处理区应为折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宜分为四格,均与大气相通,均安放半软性填料,或安装其他高效填料;填料体积宜为后处理区容积的30%70%;污水发酵池进水管道最小设计坡度宜为0.04,进出水液位差应根据填料形式确定,但不宜小于60mm。后处理区厌氧滤池应设通风孔,孔径不宜小于100mm。为保证污水沼气净化池正常运行,要求冬季水温保持在1012以上。B.污染物削减及排放生活污水厌氧滤池(沼气净化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COD:75%80%,SS:70%90%,BOD:80%90%,寄生虫卵去除量不小于95个/L。C.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厌氧滤池(沼气净化池)产生的污泥应定期清理。产生的沼气要及时处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沼气收集与利用。3)传统活性污泥法 传统活性污泥法适用于以去除污水中碳源有机物为主要目标,无氮、磷去除要求的情况。传统活性污泥法主要设计参数包括污泥负荷、污泥龄、污泥浓度、回流比、需氧量、水力停留时间、总处理效率等。 当曝气池水温较低时,为保证处理效果,可采用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污泥龄等措施。4)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具有多种不同工艺,各类活性污泥法均具有相当高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适合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使用的作为一体化设施的活性污泥法是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O)、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2/O)。本技术具体技术内容参照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6-2010)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执行。A.最佳可行工艺参数进水水温1235,进水pH 值69,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氮:磷)为100:5:1 ,反应池BOD5 污泥负荷0.060.20kgBOD5/(kgMLVSSd)或0.040.13kgBOD5/(kgMLSSd),反应池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3.05.0kgMLSS/m3 ,TN负荷率不高于0.05kgTN/(kgMLSSd) ,缺氧水力停留时间占反应时间比例20%,好氧水力停留时间占反应时间比例80%,总水力停留时间1530h ,需氧量0.71.1kgO2/kgBOD5,活性污泥容积指数70140mL/g ,充水比0.300.35 。B.污染物削减及排放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染物去除率COD:80%90%,BOD:85%95%,SS:70% 90%。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出水水质通常可以满足COD:不大于60mg/L,BOD:不大于20mg/L,SS:不大于20mg/L,TN:不大于20mg/L,NH3-N:不大于8(15)mg/L (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TP:不大于1mg/L 。C.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剩余污泥应设置污泥池并定期清理,曝气鼓风机应加强减噪抗震措施。D.技术适用性该技术适用于生活污水除磷脱氮处理,适用于对水污染防治要求较高的地区,对于出水排入敏感地区尤为适用。该技术可实现小型一体化设备。5)氧化沟法A.技术原理和结构构造氧化沟因其构筑物呈封闭的环形沟渠而得名。氧化沟污泥龄长达1530d,为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的36倍,具有较强的脱氮能力;能好氧/缺氧,达到硝化反硝化脱氮目的。由于其泥龄长,污泥产率低,剩余污泥量少;其池容大、污泥负荷低,对水温、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工艺设施少,流程简单,操作和维护管理比较容易。但其占地面积大、相对其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的耗电偏高。氧化沟适用于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水量较大的污水处理。氧化沟沟型有多种,如卡罗塞(Carrousel)氧化沟、奥尔伯(Orbal)氧化沟、射流曝气氧化沟、T型(又称三沟式)、D型(又称双沟式)、一体化氧化沟等。本技术具体技术内容参照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578-2010)。B.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注意事项氧化沟的工艺技术参数宜根据实验资料确定,在无试验资料时,可参照类似工程选择,或参考以下参数:污水停留时间:630h;泥龄:1030d;沟内流速:0.250.35m/s;沟内污泥浓度:15005000mg/L;二沉池的表面负荷0.61.0m3/m2.h。本技术具体技术内容参照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578-2010)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执行。C.技术适用性该技术适用于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适用于对水污染防治要求较高的地区。6)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简称SBR活性污泥法,是一种间歇运行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其主要变形工艺包括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S或CAST工艺)、连续和间歇曝气工艺(DAT-IAT工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工艺)等。 SBR法的核心是其反应池,该池集水质均化、初次沉淀、生物降解、二次沉淀等功能于一体。该方法由一个或多个SBR池组成,SBR法是通过程序化自动控制进水、反应、沉淀、排水排泥和停置五个阶段。从污水流入SBR反应器,经活性污泥的净化,到停置结束为一个操作周期,这个操作周期周而复始反复进行,实现对污水的生化处理。典型的SBR法的一个完整运行周期由五个阶段组成,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阶段。SBR 反应池的数量不宜少于2 个。SBR 反应池的设计参数包括周期数、充水比、需氧量、污泥负荷、产泥量、污泥浓度、污泥龄等。 SBR 以脱氮为主要目标时,宜选用低污泥负荷、低充水比;以除磷为主要目标时,宜选用高污泥负荷、高充水比。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具体技术内容参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577-2010)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执行。该技术适用于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适用于对水污染防治要求较高的地区。7)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属生物膜法处理技术,由填料和曝气系统两部分组成。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染物通过微生物分解去除,出水经沉淀池固液分离后排出。该技术动力消耗主要来自好氧池的充氧。出水可直接回用于农田灌溉,或排入水体。该技术具体内容参照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9-2011)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执行。A.最佳可行工艺参数污水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停留时间宜为812h,填料宜采用立体弹性填料或组合填料,填料层高度宜为2.5m3.5m,填料的填充率宜在5070% 之间,有效水深宜为35m,超高不宜小于0.5m。出水采用堰式出水,出水堰的过堰负荷宜为2.03.0L/sm,池底应设排泥和放空设施。向池内通入的空气量应满足气水比15:120:1 。B.污染物削减及排放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污染物去除效率COD:80%90%,SS:70%90%,BOD:8595%,TN:30%50%,NH3-N:40%60%,TP:20%40%。生物接触氧化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当进水氮磷污染物含量较高时,可与厌氧滤池组合使用。C.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排泥量较活性污泥法减少50%70%。剩余活性污泥须经妥善处置。曝气鼓风机应加强减噪抗震措施。D.技术适用性该技术通常与厌氧滤池形成地埋式组合工艺,用于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污水处理。该技术具有普适性,若后续增加人工湿地、土地快速渗滤或污水稳定塘等处理系统,则适用于环境敏感地区或对出水有更高环境要求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8)稳定塘法稳定塘是经过人工修整,设置围堤和防渗层的池塘,主要依靠水生生物自然净化原理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稳定塘可充分利用地形,构造简单,无需复杂的机械设备和装置,建设费用低;利用自然充氧,不需要消耗动力,运行费用低廉;产生污泥量少,能承受污水水量大范围的波动;处理出水可直接用于农田、苗圃、绿地灌溉。该技术具体内容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执行A.最佳可行工艺参数稳定塘工艺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224h ;水力停留时间为410d;有效水深为1.52.5m。为改善稳定塘的处理效果,美化环境,应在稳定塘内种植水生植物。同时可在塘中放养鱼类、田螺等水生生物。在常规稳定塘的基础上,向塘内投加生物膜填料,或进行鼓风曝气,或设置前置厌氧塘,可以强化稳定塘的处理效率。B.污染物削减及排放稳定塘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COD:50%65%,SS:50%65%,BOD:55%75%,TN:40%50%,NH3-N:30%45%,TP:30%40%。处理后出水COD 不大于100mg/L,SS 不大于30mg/L ,可直接回用于农田灌溉。C.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格栅截留物和调节池底泥应定期清理,注意及时打捞成熟、衰败的水生植物。D.技术适用性该系统消耗动力少,管理简便,操作简单。该技术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对水污染防治要求不高的地区,用于处理污染负荷不高的污水,或二级生物处理出水的再处理;尤其适用于有废弃坑塘、洼地的农村。9)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模仿天然湿地生态自净效应的一类污水处理工程净化技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统中,污水在该系统内沿一定方向流动过程中,在土壤和耐湿植物联合作用下使污水得到净化处理。通常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后出水可就地利用,如用于庭院浇洒、苗圃、果园或绿地灌溉。人工湿地建设施工方便,构筑物和处理设备配置少;运行费用低廉。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可以美化环境,改善景观。该技术具体内容参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执行。A.最佳可行工艺参数潜流式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为3.38.2cm/d;潜流湿地床层深度0.61.0m;水力坡度0.010.02,坡向出水一端;湿地床层自下而上各层填料的分布为:夯实粘土、防水土工膜、土壤、不同粒径和功能的砾石级配区、表层种植土。B.污染物削减及排放人工湿地处理灰水的污染物去除效率COD:40%60%,SS:80%90%,BOD:60%80%,TN:30%40%,TP:50%70% 。处理后出水宜就地利用,如用于庭院浇洒、苗圃、果园或绿地灌溉。C.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截留物以及剥落的生物膜,需要定期排出。人工湿地种植的植物衰败后应及时收割,湿地应远离地表、地下水源保护区。D.技术适用性该技术适用于有较大空闲土地或者坑洼的地区,进行二级生物处理出水的再处理;可应用于小型分散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适用于土地可以利用、最高地下水位大于1.0m 的地区。3.2.2.3深度处理工艺1)混凝沉淀混凝沉淀法可用于污水的预处理、中间处理或最终处理,可去除污水中胶体及悬浮污染物,适用于污水的破乳、除油和污泥浓缩。混凝过程中应控制污水的温度、pH值及搅拌速度等参数;凝聚剂和絮凝剂的种类和投量应试验确定或参考同类工程实例。目前,应用较多的凝聚剂和絮凝剂有:PAC、PAM等。混合方式可采用水力混合或机械混合,混合工艺设计应符合GB50013 的规定,或通过试验、参考同类工程实例确定。絮凝池的设计应符合GB50013的规定,宜优先选用机械絮凝池和水力旋流絮凝池。2)过滤过滤适用于混凝或生物处理后低浓度悬浮物的去除。过滤工艺的关键参数包括滤层厚度、滤速、滤料粒径及不均匀系数、冲洗时间和冲洗强度等。滤池构造、滤料组成等设计参数应按照GB50013、GB/T50335的规定或实际工程运行资料确定。3)气浮气浮适用于去除水中密度小于1kg/L 的悬浮物、油类和脂肪,宜用于污水处理,也可用于污泥浓缩。 气浮工艺宜设置破乳(混凝)反应区,反应时间宜为15 min30 min,搅拌装置宜为机械搅拌方式,速度梯度G=20s-180 s-1、GT=104105。 气浮工艺类型包括加压溶气气浮、浅池气浮、电解气浮等,具体参数应按HJ/T261、HJ/T282 及相关技术规范确定。4)吸附吸附适用于去除水中微量溶解性污染物。可作为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方法的预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用以脱色、除臭味、去除重金属等。吸附剂可选用活性炭、活化煤、白土、硅藻土、膨润土、蒙脱石粘土、沸石、活性氧化铝、树脂吸附剂、木屑、粉煤灰、腐殖酸等。吸附剂的种类及性质、吸附系统的pH 值、温度、接触时间、水力条件等参数应根据试验确定或参考同类工程实例。 3.2.2.4消毒处理工艺1)紫外线消毒污水消毒的紫外线剂量宜符合GB/T19837的规定,或根据试验资料确定。紫外线照射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照射渠水流均布,灯管前后的渠长度不宜小于1m。水深应满足灯管的淹没要求。紫外线照射渠不宜少于2条;当采用1条时,宜设置超越渠。2)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宜采用化学法现场制备,应进行混合和接触,接触时间不应小于30min。污水消毒的二氧化氯投量应经试验确定。对于生活污水,当无实测资料时,二级处理出水的有效氯投量可采用6mg/L15mg/L。3)氯消毒污水处理厂(站)中采用的主要氯消毒方法包括液氯、次氯酸钠、漂白粉消毒。污水消毒的加氯量应经试验确定。对于生活污水,当无实测资料时,二级处理出水的有效氯投量可采用6mg/L15mg/L。当采用漂白粉消毒时,其溶液浓度不得大于2 %;商品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量可按10%12%计算。用漂白粉消毒时,宜设混合池,混合池的设计参数应符合GB50013的规定。氯消毒应进行混合和接触,接触时间不应小于30min。4)臭氧消毒采用臭氧消毒时,臭氧应就地发生,生产臭氧方法宜采用放电法。臭氧接触设施宜采用深而有盖的接触池,接触池排出的尾气应收集并处理。臭氧投加量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处理厂的运行经验确定,二级处理出水的臭氧投加量宜为1mg/L5mg/L。 臭氧消毒应考虑经济适用条件。 臭氧消毒适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如脱色、除臭等)。在臭氧消毒之前,应增设去除水中SS 和COD 的预处理设施(如砂滤、膜滤等)。3.2.3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流程和最佳组合技术3.2.3.1镇(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流程(见图3-2)厌氧滤池一级处理工艺(预处理工艺)二级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三级处理工艺)消毒处理工艺格 栅提升泵房沉淀或沉砂调 节厌氧处理法法法活性污泥法过 滤气 浮混凝沉淀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氯消毒臭氧消毒厌氧发酵(沼气发酵)传统活性污泥A/O硅藻土氧化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三维生物转盘稳定塘自然处理法人工湿地图3-2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流程图3.2.3.2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组合技术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可行组合技术见表3-4。表3-4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可行工艺组合技术序号工艺组合技术适用排放指标1预处理+厌氧+自然土地处理法+消毒污水排放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2预处理+传统活性污泥法+消毒3预处理+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或氧化沟或SBR +消毒污水排放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B标准4预处理+厌氧+生物膜法+消毒5预处理+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或氧化沟或SBR +深度处理 +消毒污水排放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6预处理+厌氧+生物膜法+深度处理+消毒3.2.4 工艺组合选择原则在选择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1)应根据原水水质特性、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处理出水水质目标,在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处理单元或组合工艺;要求工艺技术成熟,运行稳定、可靠。2)污水处理组合工艺中各处理单元要相互协调,在各处理单元的协同作用下去除污水中的目标污染物质,最终使污水达标排放或回用。3)采用厌氧和好氧组合工艺处理污水时,厌氧工艺单元应设置在好氧工艺单元前。4)当污水中含有生物毒性物质,且污水处理工艺组合中有生物处理单元时,应在污水进入生物处理单元前去除生物毒性物质。5)在污水达标排放、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污泥回流量高、污泥产量低的处理单元或组合工艺。6)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应根据排放或回用要求选用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等的工艺组合。7)镇(乡)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应以生物处理单元为主,生物处理单元不能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时,应辅以化学处理单元。3.3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污泥处理处置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应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建城200923号)、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根据污泥量、污泥性质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与处置。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污泥的处置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适当集中处置。污泥浓缩可采用重力浓缩或机械浓缩。污泥脱水可采用机械脱水或自然干化。机械污泥脱水设备宜采用压滤脱水机、带式脱水机和离心脱水机;对有可利用的场地且蒸发量较高的地区应优先采用自然干化的方法。污泥处理处置可采用石灰稳定、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和填埋、焚烧、土地利用等方式。污泥处理后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 的要求时,优先采用污泥农用,实现污泥资源化。3.4 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辅助设施和附属设施3.4.1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构)筑物的建设应符合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CJJ31)的规定。 3.4.2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应符合节约用地的要求,厂(站)绿化宜简化,一般不设置专门的绿化用地,应在污水处理厂(站)内的构筑物和建筑物之间或空地上进行绿化。3.4.3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厂区道路应方便交通、合理布置,通常围绕池组做成环状,并设置通向各处理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道路的设计应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3.4.4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的室外给水设计应符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规定,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污水处理厂生活用水宜就近使用市政供水,也可因地制宜采用其他水源。3.4.5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维修、运输、化验等宜依托社会化服务。3.4.6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的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9的规定。3.4.7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的通信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规定。3.4.8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的电力负荷性质应根据工程规模及重要性确定。污水处理厂、泵站的供电电源应就近取供。根据电力负荷性质及当地供电电源条件来确定为一路或两路电源供电。电气系统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电缆铺设国家标准(GB50217) 等的规定。3.4.9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内的消防及火灾报警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火灾自动报警相同设计规范(GB50116 )等的规定。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各地镇(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投资应根据当地设备材料费用、各地的定额等实际情况进行测算。可参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环发2013130号)。工程建设程序5.1. 基本要求5.1.1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应以批准的镇(乡)规划为主要依据,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工程建设的关系。5.1.2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应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图审和施工等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5.2. 基本程序镇(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项目策划、设计、施工、竣工调试、工程验收等环节。5.2.1项目策划项目策划的工作内容包括: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建议书由项目单位编制,主要内容是: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建设规模、处理工艺、出厂水水质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生活污水的量和水质状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的初步分析;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进度安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等。项目建议书经评估,由主管部门批准下文后,进行可行性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进行,对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社会和环境影响是否积极,进行进一步科学分析和论证,经过方案必选提出推荐的最佳方案。项目评估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或专家组进行,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价、审查与核实,对项目是否可行作出公正客观、具有科学性的评价,提出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作出项目投资的决策。5.2.2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同时,要求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图审查单位对施工图进行审查。5.2.3项目施工项目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工程质量的监理。5.2.4项目工程验收工程验收要按照设计文件有关技术、经济要求,检验工程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是否可以移交生产运营。1)土建工程完成后,应进行土建验收。2)调试运行完成后,应进行系统验收。3)运行稳定后,应进行竣工验收。工程验收具体要求参照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4)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执行。5.2.5项目竣工调试工程竣工和各单项工程验收合格后,应进行单机试车、联动运行和试生产运行。调试运行、试生产运行稳定时间为1年。调试运行完成后,系统上的主要工作是考察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监测出水水质是否满足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等。并根据试运行情况对工艺运行参数、各类设备进行必要的调试。1)在调试运行前,需进行前期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进行池内水温测试,检查配水管道,配水应均匀;B、设备应能正常工作。2)在调试运行阶段,应符合下列要求:A、对污水处理厂(站)处理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参数,必须进行检测,并应按设计要求、水质和生产情况进行动态控制;B、应制定相应的运行管理指导手册;C、专业管理人员应具有环境工程或给水排水的相关专业知识;D、应按污水处理的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56 工程设施运行管理6.1 基本要求6.1.1污水处理厂(站)、人工湿地等集中式治污设施建成后,要明确资产归属和权责划分,并对治污设施进行固定资产登记。6.1.2应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或专门人员统一负责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6.1.3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可采用“政府补贴”为主的方式保障治污设施初期运行经费,逐步摸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运行管理模式;经济较发达地区可采用“政府补贴+适当收费”的方式,并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可以通过协议、招标等方式取得特许经营权委托专业环保公司负责设施运营。6.1.4宜采用自动化控制运行模式,建成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与专业管理人员进行联网监管。 6.1.5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水县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妇幼健康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县级XR虚拟IP运营师笔试题集
- 深圳一级消防培训课件
- 供应链成本控制手册成本控制方法应用示例
- 行业调研数据分析模板快速洞悉市场
- 2025年体育场馆篮球场地租赁及赛事期间餐饮配套服务合同
- 2025年绿色建筑领域专利技术合作保密及推广合同
- 2025年绿色环保型仓储设备租赁及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年生态养殖场环保设备采购与安装服务合同
- 自考英语一单词
- 派出所纪律作风整顿工作总结
-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及答案
- 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
- 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开学第一课 课件
- 招标代理服务服务方案
-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 财税公司报告
- 脱发患者的头皮及头发护理方法
-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