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明寒假社会实践报告.doc_第1页
徐明明寒假社会实践报告.doc_第2页
徐明明寒假社会实践报告.doc_第3页
徐明明寒假社会实践报告.doc_第4页
徐明明寒假社会实践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报告 学院:机械与汽车服务工程学院 班级:10东机制2 姓名:徐明明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针对历史文化所作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议题。江苏省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等问题相当重视,尤其是在保护基础之上,针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利用以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本课题采取历史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多学科方法,在广泛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江苏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及相关问题,尤其将实地考察与理论分析、个案研究与整体的综合研究结合起来,冀以反映江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同时,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对其出路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分析江苏的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论述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透视资源开发过程中体现的品牌塑造战略,这些无疑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总之,本课题从多方向、多侧面采用多种方法研究江苏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及其与文化产业关系等问题。 围绕着上述的方法和主题,我们所做是主要工作有: 其一,搜集大量文字资料。 通过报刊、文件、图书和网络,搜集有关江苏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从面上把握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从而利于深入分析与研究。 其二,实地考察。 在了解一般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几次外出考察。在调研中,我们在普遍了解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有选择、有侧重进行实地考察,对于重点区域、重点遗产开发进行综合的全方位考察,对于典型项目重点调查,对于一般性遗产项目针对其最具特色、最为突出的某一侧面考察,这样既有全面考察,又有重点考察,既有整体了解,又有个别侧重,使得调研成果更为全面、更具普遍性。 其三,访谈。 对有关人员的访谈是我们调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访谈对象,既有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又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有普通市民。在江苏文化遗产局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措施和经验时,文化遗产局“非遗中心”的一位领导,对本市“非遗”传承的重视讲述尤其详细,这些使得我们的访谈与调研工作顺利进行。此外,课题组还随机对市民所了解的“文化遗产”知识进行调查,课题组成员贺昱还专门就锡剧问题与传承人和剧迷进行交流与访谈。以上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们完成本课题的重要保证。一、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江苏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更好地在保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开发至关重要。这不仅有益于现存资源的保护,而且适当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对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解释 在城市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备受关注,但是对此概念的统一认识还未达成。一般来说,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辟、发展和完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改造利用自然、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所有资源。因此,文化资源包含多方面的极其宽泛的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意义重大,对一座城市而言,历史文化资源已成为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不仅是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标志,同时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保护现状概述 国际社会对文化资源的关注由来已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公约。新中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初主要体现在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上,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此后我国对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全方位展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且长期以来以文物保护为主。即使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亦是如此,城市建设的热潮使得诸多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短视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缺憾。当今,这种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保护规章制度和办法相继出台。(三)评价 江苏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费投入较多,并逐渐拓展资金来源。 江苏还成立全国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基金会实行政府引导、民间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办法,依靠政府划拨、企业募集、社会赞助、个人捐赠等多元方式,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募集到的资金都将用于江苏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保意识的增强,这几年社会力量投资逐渐增加。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属于投入经费较多的城市,并且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然,资金的相对不足依然存在。 其二,从园林、文物、遗址到民居全方位保护策略。 江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创立了鸿山大遗址全面保护的“江苏模式”。当今,对各类文物、园林、遗迹、河道桥梁、碑塔、名人故居、民居、历史街区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已经成为政府乃至普通市民的共识。 虽然江苏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成果丰硕,但亦存在一定不足,尚需政策上的引导与具体工作的细化。再者,保护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持续性工作。此外,引导全民参与,培养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当前,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从事挖掘的施工单位或个人的文保意识,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施工单位的野蛮挖掘极不相称,因此需要教育他们对新发现资源的重视、保护,同时给予积极配合,增强保护意识。 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塑造:以遗址开发为例 遗址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它还具有科学艺术价值。因此,遗址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遗址与旅游 遗址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遗留,是后代追溯历史、缅怀祖先、提炼智慧与思考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遗迹是旅游的客体,我们通过参观,感受祖先的伟大、反省自身的成就与不足。但是,作为旅游资源的遗址在开发时,人们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往往投入物力财力,将遗址按照旅游者的需求进行修缮,并建设各种配套设施。这些做法,我们承认修缮对于遗址保护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过度修缮或者修缮不当反而会对遗址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更不用说遗址周边的各种配套设施以及人们旅游活动的过度踩踏等行为对遗址造成的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因此,如何让实现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至关重要。 (二)遗址开发注意事项 接玉松指出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在科学保护和科学利用并举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处理好几种关系:正确处理好利用资源和保护遗存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规模和文化品味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遗址开发尤其要注意保护好遗址,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切实处理好城市建设、旅游发展与遗址保护之关系,处理不好,盲目开发、发展旅游或进行城市建设必然会给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带来灾难。(三)遗址的品牌塑造 作为文化的承载,遗址是当代人与先人沟通的媒介。遗址的品牌塑造应该侧重以下内容。其一,由于遗址具 有传承性的文化特点,因而遗址类资源在品牌塑造是要挖掘其中最能触动人们文化认同感和共鸣的文化内涵。其二,由于遗址的文化残缺性,遗址类资源在品牌塑造时需要挖掘与遗址同一时期的相关文化资源,以弥补和丰满遗址文化的缺失。其三,由于遗址的静态特征,遗址资源在品牌塑造时需要结合相关文化,增加体验活动,使静态一变为动态,以增加旅游者的感官体验。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江苏文化产业:基于文化遗产出路的思考 (一)文化产业的创新路径的探索: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网络、数字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革命,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变革的强大动力,几乎影响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当今,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样反映在文化产业的许多方面。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渗透,一方面创造了全新的文化产业或者推动了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升级。就前者来说,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网络文化产业,数字技术的产生推动了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图书、数字影视等)的兴起,计算机信息技术则促进了新媒体产业(网络游戏、动漫、多媒体手机等)的巨大发展。就后者而言,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体现在数字图书、数字广播影视、网络影视博客、引入物联网技术的会展业等方面。总之,高新技术深刻不仅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而且深刻改变文化产业格局和结构。在物联网等技术的渗透之下,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可见,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 (二)资源开发对于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升级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由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在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面有显著强化作用。文化产业可以使城市增值,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并不断促进城市中心和边缘地区的空间结构变化趋于优化,使得城市中心区的文化地位日益凸显。因此,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城市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提升城市形象,从而有助于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的塑造。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江苏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显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四、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江苏旅游开发:从文化旅游到休闲旅游 作为全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江苏市拥有绝佳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当前,随着城市、乡村多种综合旅游资源的开发,江苏的都市旅游、文化旅游、运河水上旅游、古镇历史街区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综合性的休闲旅游成为引领时尚的旅游产业。(一)文化旅游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区域会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区域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因素,沉淀于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之中,成为一个区域强有力的粘合剂与内聚力。对于文化旅游,国内外学者有过很多相关定义,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学者的定义在对旅游分类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对于文化知识获取的贡献,旅游者的自身动机成为旅游的文化属性是否突显的关键。相对于国内的论述,国外学者往往是针对文化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的区别,抓住其“文化”特征的不同侧面进行论述。综合来看,可将文化旅游可定义为:文化旅游者通过旅游这种方式进入到异质文化的现实氛围中,以切身体验和了解其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宗教、艺术、文化、历史发展、民族特点的行为;其目的绝非单纯的消遣娱乐,更重要的是获得异质文化的相关知识和体验。也就是说,文化旅游利用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的游憩机会,是一种高层次旅游产品。(二)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开发 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在旅游中已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和应用。例如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陶制作的技艺展示和参与体验活动,某些景区的曲艺表演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不少传统美术类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是绝佳的旅游纪念品。比如江苏的惠山泥人已成为江苏的标志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生产工艺方面,有成为旅游项目的潜力,但在实现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与宣传。传统曲艺类在产生之初有其生长繁荣的土壤,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变,许多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境地,同时由于在表演形式中存在方言现象,它们的发展和繁荣有待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重视与扶持,先在地区打开局面,再向外宣传。有些非物质遗产,如江苏刺绣和留青竹刻等,其市场前景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由上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间的历史,是民族的本源。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象征,是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如何保护自己的活态文化传统,不走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初期时活态文化传统消亡的老路是现实的迫切需要。面对现代化的发展,对即将消失的本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抢救,是自觉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民族文化之根的维护(乔晓光语),而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是其重要的保护途径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资产,具有承担民族认同的文化功能。从学术的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整合了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学科,对它的研究也就必然要求民俗学、人类学、文艺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各学科的合作,这是对人类历史多样性有意识的人为保护,是学术的自觉,是学术的挑战,是目前学术研究中亟待深入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其研究成果也将对现实举措具有指导与推动作用。 概括以上内容,我们的主要观点和建议是: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其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合理开发文化旅游;政府应该重视能够体现文化旅游内涵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关的旅游开发;苏锡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得到重视,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与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与宣传活动,包括政府的扶持、推广和宣传,另一方面,策略要多样化、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处于曲高和寡境地的项目,采取重点保护、优先开发的战略,力争先在地区打开局面,再向外宣传,从而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旅游双赢的局面。五、主要观点与建议 通过本课题较为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江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态势良好,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与政府的较为重视相得益彰,使江苏成为极具魅力的新的一面,这为其旅游等相关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江苏还存在着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种种问题,以及文化遗产市场化、旅游产业完善等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这些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我们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才能体现其更具竞争力的城市文化内涵。 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总体上来说,江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依然存在资金问题、全民意识培养问题、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涵的产品开发、旅游发展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所提建议的要点是:其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多途径筹措社会资金,尤其引导、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特别重视政策上的引导与具体工作的细化;其二,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并重视区域性、乃至省内外的城市合作,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共赢;其三,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产业开发的关系,坚持城市发展与旅游等产业开发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参考文献:1于海广、王巨山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2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3 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江苏卷编辑委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