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魏晋南北朝 第八章 辞赋、骈文、散文.ppt_第1页
10 魏晋南北朝 第八章 辞赋、骈文、散文.ppt_第2页
10 魏晋南北朝 第八章 辞赋、骈文、散文.ppt_第3页
10 魏晋南北朝 第八章 辞赋、骈文、散文.ppt_第4页
10 魏晋南北朝 第八章 辞赋、骈文、散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主编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第三节 水经注 与 洛阳伽蓝记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 以气质为体 与 以情纬文 沈约将建安文风的特点归纳为 以气质为体 宋书 谢灵运传论 气质体现为个性 文学不再是经学的附庸 褪去了政教的色彩 更注重个性的表现 曹丕提出 文以气为主 典论 论文 的命题 适时地反映了当时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与追求 这种文学取向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以气质为体 与 以情纬文 乐观 悲观 慷慨 颓放 自得 内疚 各种沉潜的或稍纵即逝的感悟倾注于笔端 因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从总体上说 较之于两汉 更具有一代人精神史料的价值 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 首先在诗歌中得到集中体现 不过 辞赋 书信 诏令等其他文体的创作 也流露出一种新鲜生动的气息 既表现为对旧体裁的改造 也表现为强化应用文的文学性 从而下开其后文章创体增类 标能竞才的风尚 一 以气质为体 与 以情纬文 就建安文章而言 由于注重 气质 故对藻饰的讲求尚能情辞相称 这也为后世确立了 以情纬文 以文被质 的典范 二 曹操的教令与曹丕兄弟的书札 在建安各体文章中 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 饶有通脱之风 诏令之体 属于庙堂之制 在两汉时期 这种体制的文辞庄重典雅 曹操所作诸令 不但思想无所顾忌 而且行文风格也不拘常例 曹丕 曹植的书札 其写作的动因 似并无具体事由 内容多为抒发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 裁书叙心 因而较之前代书札 更能随境生趣 摇曳多姿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 诚不可忘 既妙思六经 逍遥百氏 弹棋间设 终以六博 高谈娱心 哀筝顺耳 驰骋北场 旅食南馆 浮甘瓜于清泉 沉朱李于寒水 白日既匿 继以朗月 同乘并载 以游后园 舆轮徐动 参从无声 清风夜起 悲笳微吟 乐往哀来 怆然伤怀 余顾而言 斯乐难常 足下之徒 咸以为然 今果分别 各在一方 元瑜长逝 化为异物 每一念至 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 景风扇物 天气和暖 众果具繁 时驾而游 北遵河曲 从者鸣笳以启路 文学托乘于后车 节同时异 物是人非 我劳如何 曹植 与吴季重书 前日虽因常调 得为密坐 虽燕饮弥日 其于别远会稀 犹不尽其劳积也 若夫觞酌凌波于前 箫笳发音于后 足下鹰扬其体 凤叹虎视 谓萧曹不足俦 卫霍不足侔也 左顾右盼 谓若无人 岂非吾子壮志哉 过屠门而大嚼 虽不得肉 贵且快意 当斯之时 愿举泰山以为肉 倾东海以为酒 伐云梦之竹以为笛 斩泗滨之梓以为筝 食若填巨壑 饮若灌漏卮 其乐固难量 岂非大丈夫之乐哉 然日不我与 曜灵急节 面有逸景之速 别有参商之阔 思欲抑六龙之首 顿羲和之辔 折若木之华 闭濛汜之谷 天路高邈 良久无缘 怀恋反侧 如何如何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 德非陈平 门无结驷之迹 学非扬雄 堂无好事之客 才劣仲舒 无下帷之思 家贫孟公 无置酒之乐 悲风起于闺闼 红尘蔽于机榻 幸有袁生 时步玉趾 樵苏不爨 清谈而已 有似周党之过闵子 夫皮朽者毛落 川涸者鱼逝 春生者繁华 秋荣者零悴 自然之数 岂有恨哉 聊为大弟 陈其苦怀耳 三 登楼赋 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 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 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 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 小品化的特色 随着情感表现领域的扩大 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与东汉班固 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 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王粲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 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 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 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 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 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曾何足以少留 三 登楼赋 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的强化 魏晋时期涌现出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 如曹植写 洛神赋 构思与手法虽受宋玉 神女赋 的启发 但主题发生了变化 神女赋 借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意在讽谕君王不可贪恋美色 而 洛神赋 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 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这是对传统题材加以转换的一个典范 三 登楼赋 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辞赋生机的焕发 还表现在大赋的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 魏晋以来 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 不过与汉代不同的是 它已不限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一端 某些个人行踪或信仰得以表现 四 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学术 一改汉代儒术独尊的局面 刑名 老庄之学兴盛 道佛二教亦各有发展 从而形成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活跃期 各种思想交锋争辩 成为一时风尚 四 论辩文的勃兴 谈辩之风也影响于文章 出现以思理见长的作品 单篇说理之文 虽起于汉代 但受特定时代学术风气的激荡 论辩文至魏晋才出现高潮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题广泛 主要有研寻哲理 衡论宗教 品藻人物 针砭风俗 讨论礼制等内容 二是名家辈出 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 嵇康 养生论 1 夫服药求汗 或有弗获 而愧情一集 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 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 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 则低迷思寝 内怀殷忧 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 醇醴发颜 仅乃得之 壮士之怒 赫然殊观 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 精神之于形骸 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 而形丧于外 犹君昏于上 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 偏有一溉之功者 虽终归燋烂 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 固不可诬也 嵇康 养生论 2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 一哀不足以伤身 轻而肆之 是犹不识一溉之益 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 神须形以存 悟生理之易失 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 爱憎不栖于情 忧喜不留于意 泊然无感 而体气和平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 一 世重文翰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 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 在刘宋时代 文学本身的情采魅力再度焕发 扭转了东晋后期文学一度附庸于玄学的偏向 因而抒情体物的华章美文繁盛起来 但就文章骈化的整体过程看 宋时文风犹上接东晋 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 至齐梁以后 踵事增华 变本加厉 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二 元嘉三大家 有 元嘉三大家 之称的谢灵运 颜延之和鲍照 文才不减诗才 技巧高妙 冠绝一世 二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中 才高词盛 富艳难踪 锺嵘 诗品序 在赋与文的创作中也是如此 他以山水为题材的 岭表赋 长溪赋 山居赋 诸作 状物写景的巧似 选字修辞的清新 与其山水诗的成就互为呼应 二 元嘉三大家 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 用典繁博 修辞巧丽 代表作有 赭白马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陶征士诔 宋文元皇后哀策文 等 二 元嘉三大家 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 所作 芜城赋 与 登大雷岸与妹书 是这种奇丽风格的代表 若夫藻扃黼帐 歌堂舞阁之基 璇渊碧树 弋林钓渚之馆 吴蔡齐秦之声 鱼龙爵马之玩 皆薰歇烬灭 光沉响绝 东都妙姬 南国丽人 蕙心纨质 玉貌绛唇 莫不埋魂幽石 委骨穷尘 岂忆同舆之愉乐 离宫之苦辛哉 芜城赋 三 范晔史论 史传文学的递嬗之迹 也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进程 魏晋以来 史部著作的数目大量增加 门类异彩纷呈 秉承 良史莫不工文 的传统 章学诚 文史通义 文德 加上讲究文采的风气渐盛 史家对显耀文才的用心有所强化 三 范晔史论 范晔撰 后汉书 有心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 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 意旨明通 辞采润泽 声律协畅 富于篇翰之美 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 四 文心雕龙 的骈文艺术 以 深得文理 而著称的刘勰 文心雕龙 一书 其行文本身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 刘勰汲取魏晋以来以骈词偶语论事析理的经验 从而使骈文说理的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他的文学实践既可直接印证其折衷通变的文学思想 而他的理论建树也植根于其创作心得 五 齐梁新变之风 齐梁时期 文学的 新变 意识更加突出 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 永明声律说对诗体转变的影响特著 形成了所谓 永明体 而对文章的韵律之美也起着强化的作用 文章写作更注重声调谐和 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 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 齐梁文章善于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 各竞新巧 在齐梁前期笔力健爽的作家 以江淹和任昉为代表 江淹 别赋 下有芍药之诗 佳人之歌 桑中卫女 上宫陈娥 春草碧色 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 至乃秋露如珠 秋月如珪 明月白露 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 思心徘徊 六 诗体赋与写景文 作为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 还要提到以五 七言相杂成文的诗体赋 如庾信 春赋 作为诗赋或诗文的交互影响 宫体诗的风调也进入辞笔之中 有些赋在题材的处理方式上就已宫体诗化了 以徐陵 玉台新咏序 为代表 六 诗体赋与写景文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 这时期文人笔下的山川景物 往往富于情韵 如丘迟 与陈伯之书 吴均 与宋元思书 陶弘景的 答谢中书书 第三节 水经注 与 洛阳伽蓝记 南朝和北朝在分裂的状态下文学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 南方文坛标新立异 北方文坛受其笼罩 使北方文坛地位大为改观的 除了一些由南入北的作家如庾信 王褒 颜之推以外 水经注 与 洛阳伽蓝记 所代表的北方本土作家的文学业绩 贡献甚大 一 水经注 郦道元的 水经注 约成书于北魏延昌 正光间 512 525 虽然生于南北分裂的时代 一生未能亲履南方之地 但作者潜心撰著此书 寓有希望祖国大一统的理念 书中不以南北为鸿沟 还表现出对东晋以后南方地志的广泛参考和吸取 竟以北人的身份而成为这方面的一个集大成者 在文化史与文学史上都是卓绝不凡的 清陈运溶指出 郦注精博 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荆州记序 江水 山松言 常闻峡中水疾 书记及口传 悉以临惧相戒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 既至欣然 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崿秀峰 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 离离蔚蔚 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 弥习弥佳 流连信宿 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 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 山水有灵 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巨马河 巨马水又东 郦亭沟水注之 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 东南流历紫渊东 余六世祖乐浪府君 自涿之先贤乡 爰宅其阴 西带巨川 东翼兹水 枝流津通 缠络墟圃 匪直田渔之赡可怀 信为游神之胜处也 巨洋木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 熏冶泉水注之 水出西溪 飞泉侧濑 于穷坎之下 泉溪之上 源麓之侧 有一祠 水色澄明 而清泠特异 渊无潜石 浅镂沙文 中有古坛 参差相对 后人微加功饰 以为嬉游之处 南北邃岸凌空 疏木交合 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 余总角之年 侍节东州 至若炎夏火流 闲居倦想 提琴命友 嬉娱永日 桂棹寻波 轻林委浪 琴歌既洽 欢情亦畅 是焉栖寄 实可凭衿 一 水经注 他从山水之美中得到 畅情 游神 的体验 说明他的心灵与自然之趣相通 水经注 中关于江南水道风景的描摹 文学意味更为浓郁 晋宋地志作为山水散文的胚胎 在南朝并没有引发出文学上惊人的成就 却在北方的郦道元那里得到总结和发展 水经注 清朗疏朴的文风 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 江水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停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俊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的 洛阳伽蓝记 一书 也是史学与文学兼擅的杰作 佛教传入中土以后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渐深远 洛阳伽蓝记 一书尽管不乏前导 实际上却因其富于创意和个人才情 而成为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二 洛阳伽蓝记 作者在书中流露出浓厚的北魏旧臣的意识 故都伽蓝不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 而且是北魏国运的象征 经历了巨大历史变故的作者在 重览洛阳 之际 立志要让消逝了的梵钟之声在文字中遗响后世 字里行间流露出恍若隔世的悲怀 这构成了全书潜在的情感主旋律 洛阳伽蓝记 永熙三年二月 浮图为火所烧 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 当时雷雨晦冥 杂下霰雪 百姓道俗 咸来观火 悲哀之声 振动京邑 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火经三月不灭 有火入地寻柱 周年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中 有人从东莱郡来云 见浮图于海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