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键词 高考命题 史学范式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 6241 2009 19 0044 04 收稿日期 2009 09 12 从高考试题反思教学中的史学观念 马斌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江苏 南通 226300 总第 584 期 Sum No 584 2009 年第 19 期 No 19 2009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高 考 研 究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 新 不仅体现在课程观 教学观方面 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发 展的趋势 新的史学观念是其中之一 因此 新 课程的高考也随之考查史学观念问题 2009 年 高考江苏省卷第 7 题就是这样一道典型的试题 原题如下 7 20 世纪 30 年代蒋廷黻的 中国近代史大 纲 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 即 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 是基于它 A 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 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 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 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答案 B 该题的立意是考查对文明史观的理解 从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就是近代化 也就是 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 文明的冲击下 追求近代化 实质是从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转变 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得 出近代化的结论正是蒋廷黻的观点 本题的设计无可非议 但是 学生要弄清四 个选项的含义和区别 清醒地选择 B 项却并非 易事 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 说近代化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 近 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与追求近代化没有关系 吗 追求近代化建设不需要政治前提吗 蒋廷黻 是何许人也 学生不知道 甚至一些老师对 黻 字的读音都掌握不准 因而 解答此题时考生一 片茫然 对了也不知所以然 错了更不知错在哪 里 学生的认识反映了教学问题 实际上 用什么 观念解释中国近代史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长期以来 以革命史观解释中国近代史给我 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革命史观也称 革命史范 式 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将 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和中国人 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过程 提出帝国主义与中华 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是中 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以反 对帝国主义 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 是 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 事件 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胡绳先生 将三次革命高潮作为中国近代史主线的标志 太 平天国革命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后来陈旭麓先生又提出了另一种 三大革命高 潮 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 国共 合作打倒北洋军阀政府的北伐战争 共产党领导 的解放战争 这样承先启后的三次革命高潮应该 是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 1 陈 胡的看法有所 不同 但在价值判断上基本一致 都体现了革命 史观 革命史观对发生于近代一百多年来的阶级 斗争 革命斗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但过于强调 阶级斗争 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变迁则 注意不够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 革命是近代化最 重要 最强劲的推动力量 如果没有革命为近代 化创造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这个前提条件 中国 44 的近代化就永无实现之日 近代化的政治前提 是民族独立 现在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基本如 此 欧美发达国家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要 经过革命和改革 毛泽东指出 资产阶级工业 革命 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 而 是在这以后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 也 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 而是在这以后 都是 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 生产关系搞好了 上了轨 道了 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为物质 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 2 现代化史观不同于革命史观的视角 现代 化史观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 从经济 政治 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审视社会转型 现 代化范式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具有两个特 点 其一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准 有利于现代生 产力发展者 肯定 反之 则予否定 罗荣渠先生 提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更确切地说 是 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3 p 11 这一观 点说明现代化史观是以工业化 也即生产力发 展为核心和动力的 其二是从历史发展 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综合评价 凡有利于经 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的 肯定 反之 则 不应肯定 文明史观则根据文明形态把人类文明的历 程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而从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 说的现代化 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 着眼于 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 而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 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 强调的是 1500 年以 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兴起和工业文 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 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 定阶段 4 p 23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 现代化范式 最早是 由著名史学家蒋廷黻提出来的 1938 年 蒋廷黻 在 中国近代史大纲 一书中分析了中国近代社 会停滞的三大原因 即科学落后 生产力落后 民族观念落后 他从中国还停留在手工业阶段 的衰象中看到生产力落后 认为这是近代中国 落后的一大原因 非常深刻 为此 他提出近代 化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中国的近代化就是 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 学习西方 摆脱中古的 落后状态 在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各个方面全 面地走上变革之路 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 蒋廷 黻所说的近代化即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他将中 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的历 史 这一分析框架可以说是西方盛行的 冲击 反应 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版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哪种史学观 念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呢 是 革命史观 还是 现代化史观 各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都是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 内容标准 的框架编 排 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基本上采用了文明 史观的视野 从政治文明 经济文明 思想文化 的文明进程三方面组织专题 其中涉及中国近 代史的专题有 必修 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 反映了中国自 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体 现了近代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艰难转 变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趋向 必修 3 近代中国 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 讲述了近代中国人从学 造器物 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 不断探求强 国之路的渐进过程 侧重于介绍西学的冲击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 概 述了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传统思想 或近代中国的国情 创新的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和毛泽东思想 这些专题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思 想不断解放 追求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不难看出 必修 2 和必修 3 中有关中国近代史 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的理论框架和评 价体系 课程标准中必修 1 的专题 列强侵略与中 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主要体现了近代反侵略 追求民族独立的线索 这应当是实现近代化的 前提 而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则不完全是近 代化史观的视角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等反抗封建专制 追求民 主进步的内容体现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法 制化的趋向 但是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都不单列一课 唯独对太平 天国运动做出具体要求 联系 认识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将民主革命仍按新旧之 高 考 研 究 45 分 这又明显体现出革命史观的结论和 三次革 命高潮 的痕迹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他们提出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 而 是恰恰相反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 度 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完全是反现代化的 义和团更是直接对抗现代 化 洪仁提出的 资政新篇 不足以说明太平天 国能够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显然 这个专题 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革命史观 人教版教科 书必修 1 在 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专题下编写这些内容 革命史观似更明显 高中 历史中的中国近代史不是完全按照现代化史观 编排的 但是 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也都没有完 全按照革命史观编写 无论哪种版本都不敢完 全脱离革命史观 5 p 43 可以说 新课程高中历史 教科书中的中国近代史游离于 革命史观 与 现代化史观 之间 2009 年高考江苏省卷第 7 题考查了新的史 学观念 但教学还不能完全忽视革命史观 近代 中国历史的两条基本线索 一个是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斗争 另一个是实现近代化 二者并不矛 盾 追求近代化首先面临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现状 实现近代化必须改变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性质 唯有如此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近代化建设需要民族独立这一政治前提 但是 完全按照过去的革命史观也不行 过高地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与过低地评价资产阶级的作用都 是不可取的 求真 求实也是课程目标的一个原 则 江苏的试题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发展 趋势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但是 大多数中学 师生感到难度较大 无法适应 笔者认为 主要 原因在于中学历史教学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课程 内容的时代性要求 教师的史学理论薄弱 对课 程内容的理解自然就会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面对新课程的高考 中学教师怎样做才能适应 呢 就此结合中国近代史教学谈两点不成熟的 看法 第一 力争做 有常识的教师 李剑鸣先生 认为 历史学者 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努力积 累知识 不断提高学养 力争懂得多一些 力 争做 有常识的专家 6 p 8 中学历史教师要成为 专家很困难 但多阅读 力争知识面广 做 有常 识的教师 应该成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试想 连 蒋廷黻都不知道的教师 怎样会指导学生理解 近代化史观呢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是应该掌握 的常识 各种史学观念也是中学历史教师要掌 握的常识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往 往注重了课程观念 教学观念的更新 忽视了专 业学养的提高 只转变课程观 教师充其量能成 为一个优秀的资料收集者 而所谓转变教学观 也很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原有的 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 7 p 4 可以说 高 中历史教师的史学观念直接关系到高中历史新 课程改革的成败 就中国近代史教学而言 革命 史观 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 观都要涉猎 都要有所了解 冯一下先生在 历 史教学 等主要专业期刊上对以上史学观念的 解释 值得中学教师一读 了解相关的史学理论 知识和史学研究动态 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开 发利用史学理论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应成为 中学历史教师的必修课 第二 用多种史学观念优化教学 了解史学 观念 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史学观念研究教学 改 进教学 这里仅以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为例 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待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打破单元专题顺序 将中国 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史中 把中国历史纳入到 世界历史的全局中 构建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从整个世界发展的角度宏观把握历 史 掌握阶段特征 培养其辩证地分析 比较历 史现象的能力 以历史必修 1 模块为例 我们可 以按这样的专题顺序教学 一 近代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二 从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 近代中国反侵 略 求民主的潮流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 反映学 科发展趋势 反映学术研究新成果的试题越来 越多 这就启示我们平时要注意运用多种史观 整合教学内容 把分散在不同章节 甚至跨越中 外的知识有意识地归纳综合 以备高考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专题体例 解决了初 高中 高 考 研 究 46 补白 教材的重复问题 但弱化了学科体系 破坏了历 史的内在逻辑 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 我们在复 习时可以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 运用现代化史 观 按照中国近代化的孕育 1840 1860 中国 近代化的启动 1860 1895 中国近代化的整 体发展 1895 1927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 1927 1949 四阶段进行整合 构建起体现时 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 帮助学生复习中国近 代史 这样的整合 有利于学生把握近代化的基 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应对高考也有指导作用 2009 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 35 题就反映出学生 对中国近代化的阶段特征掌握比较薄弱 多种史学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 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对 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观察历史的视角越 趋向多元化 对历史本身的认识也愈见丰富多 彩 也将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而且可使史学与现 实沟通 显示史学的社会功能和活力 学习和运用新的史学理论 正如黄牧航教授 所说 是为了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 帮助学生从世界文明走势这个大视野认识中国 的现状 从而明确个体的价值和责任 7 p 12 如果 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是一艘大海中正破浪前 行的大船 那么史学观念就是引领它抵达胜利彼 岸的指南针 相信 分析 2009 年高考考查史学 观念的试题 反思教学 将使我们在践行新课改 中走得更快 更高 更强 作者简介 马斌 男 1976 年生 江苏省通州高 级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任世江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 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J 历史研究 1988 3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的谈话 节 选 载 毛泽东文集 第八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3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4 袁兆桐 田家伟 文明史观与新课程教学 J 历史教学 2009 1 5 徐贵亮 2009 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 35 题解析与反思教学 J 历史教学 2009 15 6 李剑鸣 大 与 小 的关系及其他 现代历史写作的挑战 与应对 J 历史教学 2009 15 7 黄牧航 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历史高考试题的命制 J 中学历史 教学参考 2008 3 高 考 研 究 洪秀全原本是热衷考取功名的乡村青年 4 次应试不第后已 29 岁 他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开科取士 定都 南京后他正式举行了科举考试 规定了乡试 县试 郡试 省试和京试 5 级考试 其中京试又分天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吡唑并嘧啶类Akt抑制剂:从分子设计、合成到生物活性的深度探索
- 后备奶牛专业化饲养技术的应用与效益研究:基于具体地区的实践
- 医学人卫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医疗国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野生动物法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山东东营职业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5人(第二批)考试试题【附答案】
- 山西省(晋城地区)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乐理六测试题及答案
- 临沂单招试题语文及答案
- 丰县国企面试试题及答案
- 场景速写课件
- 矿山物品回收合同范本
-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三阅兵)主题素材积累与运用
- 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学员个人学习计划
- 2025年运动员:体育与健康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 重庆风电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携程笔试试题及答案
- 田径竞赛规则修改(2025-2026)
- 2025年萤石产业市场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抗战胜利80周年爱国教育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