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研究.pdf_第1页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pdf_第2页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pdf_第3页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pdf_第4页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姓名 许小荣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 指导教师 余昱 20070401 I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研究生 许小荣 导 师 余昱 院 系 文学院 方 向 语文教学论 年 级 2004 级 研究生 许小荣 导 师 余昱 院 系 文学院 方 向 语文教学论 年 级 2004 级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国家兴衰系于人才 人才是国家的根本 然而作为我国人才主要选拔方式的高考 逐渐成了制约 人才资源 发展的瓶颈 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评价改革也逐渐成 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高考试卷应该如何命题 本课题就是在 这种形式下而选定的 本课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组主持下命题的高考语文试卷 全国 卷 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 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建国后五十多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 依据 发展分期 以及试题本身进行了综合研究 本论文总体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 简要概述高考及其功能 我们认为高考 大致有教育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功能 同时还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 对这一领域的 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依据 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 题命制的主要依据有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材和语文考试说明 第二章主要研究试题命制 的发展分期 初步把建国后五十多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发展历程分为草创 探索 恢复发 展和成熟发展四个历史时期 第三章对试题的实体进行了研究 主要包括 语言知识和 语言表达试题分析 文学常识和名言名篇试题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分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分析 这五个方面 分别从这些 试题的历史沿革 内容 题型 赋分等纬度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为结论 主要探讨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应该如何进行高考语文试题 改革 同时也是对整篇论文的一个总结 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八点 试题应该淡化政 治色彩 富于人文关怀 试题应该紧跟时代 贴近学生生活 试题应该加强能力 考查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试题应该结合语境 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 文学常识和名言名篇试题应以 本 为本 坚持正确导向 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可以 尝试选材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阅读多种类型的古代典籍 现代文阅读试题应该与时俱 进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作文试题应该从内涵的深度 广度和亲和度这三个 方面下功夫 本研究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理论上丰富了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研究 二是在 实践上充实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改革探索 关键词关键词 语文 高考试题 试题研究语文 高考试题 试题研究 II Research on Chinese Test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bstract National prosperity depends on quality manpower which is the country s fundamental However as our major way of selecting talent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radually became the bottleneck which restricte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Meanwhile along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evalu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refor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problems which is how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s proposition and the topic is selected in this manner We choose the paper which was mad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Center under the aegis of the Colleg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 language papers National Version as research subject And we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the questions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references and the statistics of 5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of Chinese languag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overall introduction a summar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its functions We believe that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enerally is two aspects of functions educational and social functions The paper also outlined the origins of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also sorted out some current problems 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guidelines of the exams setting system We believe College Entrance Exam of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outlin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xam Chapter 2 mainly focuses on its developmental stages 50 years after its initial founding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s in the language into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resum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Chapter III of the entities of questions including 1 analysis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language questions 2 analysis of literary knowledge and famous journalistic questions 3 Analysis of ancient poetry reading questions 4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ntemporary language reading test questions 5 analysis of college examination essay questions We analyze these questions from the history content pattern and marks of the problem Part III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language background how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of Chinese should reform As well as a summary of the entire paper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be downplayed questions with political overtones and rich humanistic care 2 the questions should be in keeping with the times and daily student life 3 should strengthen its capacity to test questions 4 knowledge of languages and language questions should be integrated Context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students 5 The renowned literary knowledge and ques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extbook and adhere to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6 Selection of ancient poetry reading questions can try to diversify Ancient guide students to read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7 a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should change with the times Students respect th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ext 8 strengthen the essay from the depth width and degree of affinit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erformance is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oretically enriched the language paper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second is to enrich the practice of how the exam setting system reform a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 of Chinese background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proposi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 research of proposi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引 言 一 高考概述 一 高考概述 国家兴衰系于人才 人才是国家的根本 1977 年 5 月 24 日 邓小平曾与中央两位同 志谈话时指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 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 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 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 从根 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 1 可以说 中华民族的崛起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离不开源源 不断的人才资源的挖掘与培养 然而 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 作为我国人才主要选拔方式的高考 逐渐成了制约 人 才资源 发展的瓶颈 瓶口外 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 学前 教育甚至低幼教育 连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也去 残酷 地培养一流的考生 瓶口内 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 培养学生 反而培养出更多 高质量的考生 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2 为什么说高考成了我国人才资源的瓶颈 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 下高考是什么 又有哪些功能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 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 本的考试制度 具有多重功能 概括起来 可以分为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 倪文锦 先生在论述语文考试的教育功能时 指出高考语文考试具有导向 评价 诊断反馈 预 测和激励等五个方面的功能 3 具体来说 我们认为它首先具有选拔功能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 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的统一考试 任务是为我国高校选拔优秀的新生 以保障高等 教育的质量 所以 选拔功能是其本质功能 其次高考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具有评价作用 因为我国现行对中学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高考上线的人数和高校的牌子 因此高考 对中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激励和导向的功能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高考指挥棒 的作用 目 前高考语文考试的诊断反馈和预测的功能发挥的不够充分 高考录取的学生 高分低能 的现状可以佐证 高考作为我国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 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它既肩负着维 护社会公平的职责 又担负着稳定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 高考牵涉到千家万户 牵涉到千 千万万人的命运 如果高考出现了什么严重问题 会有造成社会动荡的可能 可以说 目 前高考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质功能 二 选题依据及分析框架 二 选题依据及分析框架 与新中国几乎相伴而生的高考 高考始于 1952 年 在新中国已经走过五十多个春 秋了 从文革后 1977 年恢复高考算起 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为何近些年来 批评之声 不绝于耳呢 批评的矛头所指一是高考制度 二是高考的试题 后者更是批评的焦点 随 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评价改革逐渐成为课改的瓶颈 如何评价和考试是教师 学校普遍 关心的大事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高考试卷应该如何命题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 者 有责任参与到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研究中来 本课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组主持下 命题的高考语文试卷 全国卷 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 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建国后五十 2 多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依据 发展分期 以及试题本身进行综合研究 本论文总体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 简要概述高考及其功能 我们认为高考 大致有教育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功能 同时还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 对这一领域的 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依据 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 题命制的主要依据有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材和语文考试说明 第二章主要研究试题命制 的发展分期 初步把建国后五十多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发展历程分为草创 探索 恢复发 展和成熟发展四个历史时期 第三章对试题的实体进行了研究 主要包括 一 语言 知识和语言表达试题分析 二 文学常识和名言名篇试题分析 三 古代诗文阅读试 题分析 四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五 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分析 这五个方 面 我们分别从这些试题的历史沿革 内容 题型 赋分等纬度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为结论 主要探讨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应该如何进行高考语文试题 改革 同时也是对整篇论文的一个总结 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八点 一 试题应该 淡化政治色彩 富于人文关怀 二 试题应该紧跟时代 贴近学生生活 三 试题应 该加强能力考查 四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试题应该结合语境 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学 生的语言能力 五 文学常识和名言名篇试题应以 本 为本 坚持正确导向 六 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可以尝试选材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阅读多种类型的古代典籍 七 现 代文阅读试题应该与时俱进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八 作文试题应该从内涵的 深度 广度和亲和度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三 研究现状及意义 三 研究现状及意义 目前 我国教师 学者对高考语文试题已经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首先倪文锦先生 在其专著 语文考试论 一书中对我国的语文考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涉及的范围包括 语文考试的历史 类型 功能 特点 语文标准化考试等 为本研究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 黄全愈先生的专著 高考 在美国 则站在一个国际的视角 对我国高考和美国高 考进行国际比较 很有价值 拓宽了本研究的国际视野 其次在高考语文试题相关方面的 研究也进行得比较深入 如李春华先生在 百年回顾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进程 一 文中 4 对我国语文教学大纲的百年历程进行了回顾 使我们对整个语文教学的历史有一 个清晰的认识 王柏勋 曹洪顺先生则对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50 年的变迁 进行了 梳理 5 分别指出了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 姜有荣先生对近几年来的语文考 试大纲进行了研究 如 解读 2005 年语文科 考试大纲 的 三取消 两修改 6 解 读 2006 年高考语文科 考试大纲 的六处修订 等 7 其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关注语文考试 大纲的变化情况 相对来说 稳中有变 突出能力考查 高考专家 语文高级教师胡茂良谈 2005 年 高考大纲 8 胡茂良的研究侧重于对大纲的定性分析 这些研究为本研究在讨 论问题时 提供了一个好的背景 使得分析问题时可以看的更加深入 第三 众多的教师 学者对高考语文试题本身 也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既有总体性的评价如 2006 年高考 3 语文卷综合点评 9 又有具体的试题分析 如 2005 年高考语言运用题大盘点 10 2005 年全国高考阅读试题评注 文言文阅读 11 2005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一 综合介 绍及作文 等 12 这些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众多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支撑 本研究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理论上丰富了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研究 二是在 实践上充实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改革探索 一 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依据 一 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依据 我们认为 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依据主要有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材和语文考试说明 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对其分别进行研究 一 语文教学大纲与高考语文试题命制 一 语文教学大纲与高考语文试题命制 语文教学大纲 也叫 语文课程标准 或 语文课程纲要 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颁发的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 是编写和使用语文 教材的总纲 同时还是进行考试考查的依据和全面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13 几乎每年 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都以语文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 如在 1990 年的语文考试大纲中是 这样表述的 本学科考试内容以一九九 O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 学大纲 修订本 和一九九四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 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 修订本 的调整意见 教基 1994 15 号 为依据 按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 有利于促进中学 教学的原则 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 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重要依 据 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了 8 次比较大的变迁 大纲的每次变 动都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试题的命制 首先来看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是怎样影响到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的 根据王柏勋和 曹洪顺先生的研究 我们知道 1950 年的 编辑大意 实际上就起到了大纲的作用 大 意 存有明显的 思想政治教育第一 的偏向 1963 年 5 月颁布的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 纲 草案 受 阶级斗争为纲 反修防修 的影响比较大 1978 年教育部颁发的 全 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 这个大纲比较粗糙 而且带有明显的 左 的余味 如一再强调 政治标准第一 等 1986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 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目的 中还增加了 开拓视野 发展智力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的要求 2000 年颁布了 九年义 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 纲 试验修订版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 大纲是这样表述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颁布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和 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上面不难看出 建国 50 多年来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经历了 思想性 工具性 工具性与思想性 工具 4 性与人文性 的发展过程 14 纵观 50 多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轨迹 也大致经历了 一个由思想性 也可叫做政治性 到人文性的变化 其次 从 1955 年 1963 年 1986 年 1992 年 2000 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 2001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 任务表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 第一 我国中 学语文教育实现了由学习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到提高语文素养的变化 这体现了我们 国家教育界人士对语文教学目的 任务认识的深化 第二 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始终是 正 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养语文能力 习得方法 养成习惯 15 对高考语文 试题命制的影响表现在试题由知识性试题到能力性试题的转变 由识记型客观题占主导到 应用型主观题占主导的转变 1956 年实行汉语 文学分科教学 教育部颁布了初 高中 文学教学大纲 草案 和 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 草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 汉语 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深刻地影响到了 1960 1965 年的我国高考语文 试题的命制 这 6 年基本上都是采取作文和文言文阅读分科考查的方式来命题 整套语文 试卷共分为写作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 成为了我国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的探索时期 二 语文教材与高考语文试题命制 二 语文教材与高考语文试题命制 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媒介 是对学生进行读写 口语交际训 练的凭借物 是学生获取知识 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王世堪先生认为其内涵包括 泛指 特指和专指三个层面 专指性的语文教材是指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 的 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 习和掌握母语的文本材料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材具有多重功能 根据周庆元先生的研究 语文教材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 功能 首先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 语文教材使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等具体化 其次 它是实施教学的凭借 使教有所本 学有所据 其 三 它是教学评估的参照 即依照教材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其四 它是发展的工具 教材要起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总之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 源泉 培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阶梯 开发智力的最佳依凭 陶冶情操的重要园地 16 所以 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教学评估的参照 是高考语文科试题命制的一个重要依据 从早期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佐证 如在 1954 年的 语文考试大纲 说明的第二条是这 样说明的 本大纲共分为四部分 1 课文 由本届高中毕业学生原来所读的语文课本中 选出三十篇作品 作为复习的重点 2 语言 提出考生在所选各课文中应掌握的一些语言 知识 3 文学 提出考生在所选各课文中应掌握的一些文学知识 4 作文 提出考生在作 文方面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1955 年的 语文考试大纲 说明中也有类似的说明 本大纲共分为四部分 1 课文 由 本届高中毕业学生原来所读的语文课本中选出二十八篇作品 作为复习的重点 2 语言 5 提出考生在所选各课文中应掌握的一些语言知识 3 文学 提出考生在所选各课文中应掌 握的一些文学知识 4 作文 提出考生在作文方面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在随后的 1956 1958 年均类似 不同之处只是规定的课文数量不一样而已 语文教材成为试题命制的直接 的材料来源 今天也同样如此 比如名言填空 文学知识的考查等 都不会超越语文教材 的范围 所以语文教材是我国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重要依据 三 语文考试大纲与高考语文试题命制语文考试大纲与高考语文试题命制 高考考试大纲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 的简称 也叫高考考试 说明 是有关普通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 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有关省市招生考试机构 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守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一般包括命题的指 导思想 考试目的 考试性质 考试能力要求 考试内容和范围等内容 体现了高校对入 学新生的基本要求 是命题 备考和评价的依据 高考试题的知识内容一般都限定在大纲 规定的范围之内 各部分知识要求的能力层次基本不会超过大纲的规定 试卷结构中的各 种比例严格遵循大纲的规定 考试大纲使考生和命题人员对考试内容要求有一致的理解 避免命题和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是指导考生学习备考的依据 也是高考命题的 直接依据 考试大纲还为招生部门监控考生质量 社会监督和评价考试提供了客观的尺度 语文高考考试大纲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由粗创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大致有以下三个发展阶 段 1 粗创时期 1954 年我们开始有了新中国的第一个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那时候的名 字叫做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 共分为说明和大纲两大部分 说明部分粗略地说明了 试题的命题范围 大纲部分由课文 语言 文学和作文四大部分组成 对命题内容作了非 常具体的要求 如命题的材料和范围仅限于所学课本中的 30 篇作品 并且具体列出了课 文的篇目 在语言部分具体列出了要考查的语言点 并且给出了详细的例子 可以说 在 建国初那个急需人才的年代 这样简明扼要地规定应考范围 有利于快捷地选拔人才 具 有积极意义 但是由于规定的考查范围非常明确 而且又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 这样就给 了一些懒惰之人可乘之机 只用心学习要考试的内容 而不着力于提高自身的真实素质 2 发展时期 从 1991 年起 国家教委开始改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 为 普通高 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作为指导高考复习和命题的主要依据 明确地 规定了考试的性质 内容 形式 难度等 对考查不同的知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明确指 出了解 理解和掌握 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较之 50 年代的考试大纲有了很大的进 步 使高考更加科学化 规范化 标准化和公正化 美中不足的是 没有对语文能力提出 应有的要求 3 成熟时期 1997 年的 考试说明 在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首次提出了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 将语文能力划分为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应用 鉴赏评价等五个层级 A 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 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 理解 指领会 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 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 6 理 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能力层级 D 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灵 活运用 是以识记 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鉴赏评价 指 对阅读材料的鉴别 赏析和评说 是以识记 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 的能力层级 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能力层级划分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 对不同的 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 较之以前的 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考试大纲的 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试题的命制在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越来越侧重对学生能力 的考查 这也是今后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的大趋势 二 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发展的历史分期二 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发展的历史分期 新中国的诞生 宣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从新中国的诞生发展到今天全民安 康的富强国家 走过了一条既成功又曲折的道路 作为直接影响国家建设人才选拔的高考 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历史发展时期 一 草创时期 一 草创时期 1952 1959 新中国刚刚诞生 百废待兴 急需选拔人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以党和国 家于 1952 年开始通过高考这一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高中毕业生到大学去继续深造 为 国家建设服务 由于多年的战乱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从 1952 1959 的这 8 年 高考 语文试卷的命题基本上处于草创阶段 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主要有 初步建立了高考语 文试卷主客观试题的基本结构 使我国有了第一套高考语文试卷 以作文考试为考查学 生能力的主要形式 一直延续至今 语言基础知识和现代文阅读能力也列入了考查范围 不足之处在于语文考试还是政治的附庸 没有凸现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 试卷结构 很不稳定 题型变化极大 这一期间值得一提的事情是 1956 年语文学科进行了分科教 学的试验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 1958 年就匆匆结束了 在高考上也没有反应出实验的成 果 二 探索时期 二 探索时期 1960 1965 从 1960 1965 这 6 年 是我国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探索时期 探索用作文和文言文 阅读来分科进行考查 整套语文试卷共分为写作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 文言文阅读又分 为文言文翻译和文言文断句加注标点两部分 试卷总分为 200 分 文言文阅读和写作各 占一半 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 提高了人们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视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 承 不足的是忽略了对语言基础知识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 同时由于时代的限制 作文考试仍然处于政治的附庸地位 不但作文题目有浓厚的政治化倾向 而且在评分标 准的制定上也有明确的政治要求 如 1960 年的作文评分标准说明明确规定 评阅试卷 时 应以政治标准第一 艺术标准第二为原则 全面考虑 三 恢复发展时期 三 恢复发展时期 1977 1998 我国高考在文革时期中断了 11 年 文革结束后 1977 年我国重新恢复高考 这一时 7 期是我国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恢复发展时期 恢复有二 一是恢复了 1952 年草创时期语 文试卷的整体结构 二是恢复了对学生阅读 写作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发展主要有四 第一次引入标准化考试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增强了评卷的客观性 第一次把汉语拼音 列入考查范围 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 第一次开始考查学生的科技文阅读的 能力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步法 第一次出现供料作文的作文命题形式 有利 于学生主观性的发挥 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在这四个方面的发展 说明我国高考语文试题 的命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美中不足的是 这一时期的语文试卷的结构仍然 很不稳定 试卷总分摇摆在 100 分 120 分 150 分不等 经常发生波动 说明语文试题 的命制还不成熟 由于盲信标准化考试的客观性 给我国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一些不良影 响 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批评 四 成熟发展时期 四 成熟发展时期 1999 2006 1999 2006 这 7 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时期 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 要阶段 所以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也相应地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历史时期 说它成 熟 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高考语文试卷整体结构基本稳定 整套试卷分值一直保持在 150 分 试卷分为语言基础知识 现代科技文阅读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文言文阅读 语言表达 俗 称为语言表达 主观题 第六题 和作文等六大块 对学生能力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考查 在这七年中 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 1999 年首次出现以话题作文 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后 这一段时期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形式 话题作文提出的 自行立意 自定体裁 自立标题 三自原则极大地拓展了写作的开放性 获得了师生们 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 语言表达题这一大块 题型每年都不一样 考查的内容变化也很 大 每年都在搞试验 可以称之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块 试验田 所以当前我国高考 语文试题的命制还在进一步的革新变化之中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发展轨迹 不难看出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逐步成熟 逐步完善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总结语文教学经验教训的过程 凝聚了众多教 师 学者的心血 三 高考语文试题的实体研究 三 高考语文试题的实体研究 高考语文试题的实体研究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 主要包括 一 语言知识和语言 表达试题分析 二 文学常识和名言名篇试题分析 三 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分析 四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五 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分析 这五个方面 下面我们分别从 这些试题的历史沿革 内容 题型 赋分等纬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试题分析 1 语言知识试题分析 一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试题分析 1 语言知识试题分析 8 1 语音与汉字题 1 语音与汉字题 文革 十年 我国教育事业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大多数学生的学业都已荒芜 语文水平很低 最基本的汉字和语音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文底子 国 家从 1978 年开始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单一 相对于汉字与语音结合考查而言 的汉字 试题 如 1978 年的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进最恰当的字 每个括号只 能填一个字 1 前不久勃列日涅夫写信给北约各国首脑 警告西方不许搞中子弹 这封 恐吓信一披 马上遭到西方许多军政界人士和报刊的抨 这一试题难度 较大 所以在 1980 年改为用拼音提示的方式对汉字进行考查 如 1980 年的第一大题的第 一小题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进最恰当的字 有的已用注音提示 a 在那座 空欲飞的蓬莱阁上 一望那海天茫茫 空明 碧的景色 真可以把你 的五脏六 都洗得干干净净 汉字试题的出现 对扭转 文革 时期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错误做法 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 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普通话 实施汉语拼音方案 为 了给国民一个正确的导向 我国在 1982 年的高考中 首次设置了单一的拼音试题 如 1982 年的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请把汉字写在拼音下面 2 分 分数虽然只有两分 但是这种正确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80 年代中期 为了追 求考试评分尤其是文科类考试评分的客观性 我国大力引进国外的标准化考试模式 所以 拼音试题的题型也变成了选择题 如 1986 年的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选出注音没有错误 的一组 3 分 A 干涸 闲暇 桎梏 B 炽 烈 檄 文 鞭笞 C 愤懑 缔 造 鞭挞 D 真谛 酗 酒 澹 然 如果说 80 年代对汉字与语音的考查还停留在单一考查阶段的话 那么 90 年代试题的 综合性日益增强 如 1990 年的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只摘录选项 A 下列词语中字形 字音 词义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 龟 裂 呈现许多裂纹 拮据 因 缺钱而境况窘迫 冗 长 文章 讲话芜杂而累赘 执拗 固执倔强 试 题针对汉语自身的特点 着眼于对汉字的形 音 义的综合考查 起到了一题多用 全面 考查的效果 从语音与汉字试题的发展历程来看 试题的首次出现就体现了较高的命题水平 首先 要求学生写汉字 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写规范汉字的良好习惯 其次试题对语音与汉字的考 查 始终放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音与汉字的运 用能力 这些都是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功能期待 从 80 至 90 年代的试题情况来看 我们觉得这种试题客观性确实提高了 考查的汉字面也广了一些 但是这种孤立的考查方 9 式有些欠妥 我们认为试题命制还应该回到结合语境与运用汉字 拼音的能力考查上来 2 词汇题 词汇题 词汇题与高考语文试卷相伴而生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纵观历年的词汇题 考查范 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类 一是考查学生对虚词尤其是对关联词的用法 如 1952 年的第 二大题 在下面这些句子的空格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每格字数不一定 1 不下雨 不好 雨水太多了也不行 2 便于吸取苏联的先进经验 我们必须学习俄语 二 是考查学生对实词词义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如 1954 年的第四大题的第二小题 试从下列 各句所附的三个词汇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填在各句的空白中 1 1940 年新政权 以后 提倡自力更生 发展纺织 发展种棉 建设 建立 建筑 2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 反应 反射 反映 三是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 如 1953 年的第三大题 请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义 占总分数 5 1 根深蒂固 2 络绎不绝 3 一针见血 4 好高骛 远 其中对实词的考查重点在对近义词的区分 这是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 对关联词的考 查 自从有高考以来 几乎每年都有涉及 从单一词汇的考查发展到对整篇的一系列关联 词的考查 命题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如 1978 年的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 选择最恰当的 关联词语填在下面的横道上 每一个横道上只能填一个字 1 人们在生理上是有差异的 人脑作为一种器官 是有差别的 从重量上说 正常成年人的脑重平均在一千四百克 左右 有的人重一些 可达二千克以上 有的人 轻一些 只有一千克左右 这种 差别跟聪明 愚笨没有必然的联系 同是著名的文学家 屠格涅夫的脑重是二千零一十二 克 法郎士的脑重只有一千零一十七克 他们的聪明才智 难分上下 对关联词 的考查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是对学生的汉语语感水平的考查 其次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的考查 这种试题对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试题难度较大 所以到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 基本上都代之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对成语的考查 初期 如上文中的 1953 年的第三大题 以静态的词义描述为主 后 期有所进步 主要以动态的运用为主 如 1994 年的第一大题的第五小题 依次填入下列 各句方框里的成语 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无锡的梅园 面临太湖 以梅饰山 以山饰梅 苏轼也擅长书法 他取法颜真卿 但能 与蔡襄 黄庭 坚 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这本侦破小说 构思新颖 值得一看 电影中 有几处看来是闲笔 实际上却是 之处 A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独树 一帜 B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C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独树一 帜 别具一格 D 别具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这种试题的好处是着眼于 成语的运用 但是这种组合的答案容易给学生以投机取巧之机 只要知道其中某个成语的 用法 就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并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很多有益的东西 我们认为 对成语的考查至少应考虑其词义 用法和里面所蕴涵的文化内容 所以对成语的命题还有 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10 3 标点符号题 3 标点符号题 我们口头说话 不能没有停顿 没有语气 书面写作 也不可缺少标点符号 标点符 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用来表示停顿 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因此 必须 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我们在中学阶段学过的标点符号分标号和点号两大类 其中标 号有引号 括号 破折号 省略号 着重号 连接号 间隔号 书名号 专名号等 点号 有句号 问号 叹号 逗号 顿号 分号 冒号等 国家非常重视对标点符号的考查 自 1952 年设置标点符号试题以来 这么多年的高考几乎每年都有标点符号试题出现 1952 年至 80 年代末 标点符号试题的基本要求是给一段或几段文字材料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形式是主观作答 全面考查学生停顿断句的能力 试题分数所占比重较大 如 1978 年的 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给下面三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十分 1 实现机械化要靠人的 思想革命化有了革命化才有机械化 机械化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要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才能 成功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要肃清他们的流毒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一个软懒 散的领导班子是挑不起这付重担的 到了 1986 年 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不像起初那样全面考查 而是有所侧重 像 1986 年 的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就侧重于对冒号的考查 在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 5 分 1 鲁迅 先生连忙掉转话头 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 我说 哦 哦 他看定我 似乎十分高兴 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到了 1988 年 第一大题第 五小题 在标出号码的位置上应加上什么标点符号 从四种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组 又有所变化 答题形式变为了客观性的选择题 从 1993 年开始 试题的要求是学生能够 判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与否 如 1993 年的第一大题第五小题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B 我要给爷爷理发 爷爷笑了 你 笤帚疙瘩戴帽子 充人哩 C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 对今后的 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 今天去呢 还是明天去呢 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其后的历年高 考 都一直沿用了这一考核形式 从标点符号试题的发展脉络来看 无论是初期的全面考查还是后期的重点考查 命题 一直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我们认为 对标点符号的考查 采取主观作答的形式更为妥 当 因为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考查学生停顿断句的能力 4 语法题 4 语法题 1951 年 6 月 6 日 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 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 为语言的纯洁和健 康而斗争 社论强调了正确使用语言的重要性 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地使用祖国的 语言 之后我国广大语言工作者在汉语的语音 词汇 语法等方面制订了明确的 一致的 标准 以进一步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 由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语言规范化工作 现代汉语 语法自然成了教学和考试的重点 纵观建国以来这么多年的高考语文语法试题 主要侧重 于对语法知识以下八个方面的考查 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实词 虚词 恰当安排语序 合理搭配成分 正确组织句子 变换 选择句式 理解和使用长句 句子之间衔接 连贯 11 掌握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 像 1956 年的第三大题 改正下面句子里用词不妥当或语法 有错误的地方 改在原句上 不必另写 占总分 20 1 我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2 他的 美好前途真是不堪设想 3 我们一走进大厅 被他们团团围住 4 那黄金一般的菜花散出 猛烈的香味 考查的就是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数所占比重很大 占 到总分的 20 1959 年语法试题主要考查的是理解和使用长句的能力 如试卷第五大题 的要求是 把下面这篇寓言 自相矛盾 遗漏的标点符号完全补上 并且将全文划分段 落 与标点符号试题相类似 语法试题在 80 年代中期以前 答题方式基本上都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