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5第4节免疫调节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29第3节群落的结构33第4节群落的演替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47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细胞内液的定义及其成分2. 渗透压的定义3. 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5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6.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知识讲解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2章 动物和人体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目标1.概述动物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时安排 1课时知识讲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3.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血糖平衡的调节。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安排课时 一课时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胸腺激素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肾上激腺肾上腺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水平升高卵巢雌激素等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3.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4.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5.认同毒品危害健康,应远离毒品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安排课时 一课时教学内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垂体 抗利尿激素 产生渴觉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主动饮水 ()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安排课时 一课时教学内容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2.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5、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6、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 浆细胞 抗体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7、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增殖分化 记忆T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和体液免疫的相互协作)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 8、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简称AIDS,病毒简称HIV)9、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内容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3.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分布教学难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内容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不同促进效果,而A、B、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文科生了解)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 茎 芽 根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 抑制生长7、生长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4章 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4.阐明群落的演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理解定义: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目标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内容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把曲线图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图形又会变成怎样)(文科生了解)3.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目标1.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内容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8、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 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目标1.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教学内容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研究意义。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组成成分。3、使学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蓝藻/硝化细胞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1、结构 如:蚯蚓为分解者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使学生体会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教学内容1、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循环的物质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2、掌握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内容1讲述碳循环的过程2.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目标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举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教学内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国80所名校数学试卷
- 南渝中学初二数学试卷
- 南充拓展活动策划方案招聘(3篇)
- 固废焚烧施工方案(3篇)
- 珠宝引流促销活动方案策划(3篇)
- 私人银行开业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山坡建筑施工方案(3篇)
- 驾驶校车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道德与法制试卷及答案
-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考题及答案
- 2024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 黄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 《胜任能力模型》课件
- 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行为问题
- 良性滑膜瘤(腱鞘巨细胞瘤)
- 《护士职业素养》课件
- 专用机械设备投标书样本
- 音乐之美音乐艺术鉴赏全套教学课件
- 高考语文考试评价体系的创新与优化
- AOI直通率持续提升报告
- 初中英语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