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5、伤仲永(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分析: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本课时完成第一部分)2、 教学目标分析 1、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三、教学问题分析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和文章对话。学习文言文究竟让学生学什么?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呢,还是让学生学习、吸取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呢?我认为,后者的价值要比前者大得多。根本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强对话。诵读其实是古人早就指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里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都需要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的。只要学生反复诵读了,他们总会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诵读之后,还需要进行对话。只有对话,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那些对话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动人,也最有价值。 四、教学过程 (一)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研讨、质疑释疑、拓展延伸、小结、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二)教学情境 1、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问题与例题:归纳本文主要内容。 活动1: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初探课文内容。 师生活动: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昕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an)、环渴(ye)、称(chen)、泯(min)。 活动2: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三)目标检测: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3)父利其然也。(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2、对比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伤仲永是作者的所闻和所见,请你自己述说一下王安石亲眼看到了什么? 4、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明确: 1、(1)属于(2)写(3)认为有利(4)拉着、四处、拜访 2、相同之处都是亲近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不同之处:孙权对吕蒙是积极的促进的影响,吕蒙进步了。方父对其子仲永是消极的影响,仲永则“泯然众人矣”。 3、王安石在舅家见到已十二、三的方仲永,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再次到舅家见到仲永,仲永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了。 4、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小结:思考“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五、作业 A组题: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未尝识书具(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从先人还家( )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不能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 明确:1曾经;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文采和道理;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pn y 、chn 、mn B组题: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稍稍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 ) 4、用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3自己的 他的 他的 他的 这种 4、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六、教学反思 课题:5 伤仲永(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分析: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二、教学目标分析1、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三、教学问题分析通过反复阅读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理解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学习、吸取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基本流程:复习思考问题目标检测小结 (二)、教学情境: 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2问题与例题: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活动1: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师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活动2:语言赏析 设计意图: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明确: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三)目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未尝识书具(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从先人还家( )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不能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稍稍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 ) 4、用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 1曾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文采和道理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pn y chn mn 3自己的 他的 他的 他的 这种 4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3、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五、作业 A组题: 设计意图: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2、朗读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 或以钱币丐之(把他当乞丐) 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 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父异焉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明确:1234 B组题: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 阅读理解 王于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书发行合同3篇
- 预交保证金租房合同2篇
- 琵琶课件教学课件
- 甘孜建设工程检测方案(3篇)
- 福州净化工程方案(3篇)
- 理想信念课件
- 电网工程签证方案实例(3篇)
- 安全整改教育培训课件
- 农业温室智慧农业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
- 地质工程策划方案模板(3篇)
- 口腔科消毒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国煤炭洗选设备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DB31/T 1052-2017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与检测评价规范
- 货币互换协议书
- 航运企业船员安全培训及宣传制度
- 高校教师命题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 GB/T 37507-2025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管理指南
- 粪菌移植技术进展
- GB 14930.2-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剂
- 《食品专业英语》课件-1 Food+Processing-+An+Overview
- 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