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doc_第1页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doc_第2页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doc_第3页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doc_第4页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绿地系统调查评价与改进建议方案景区开发与管理093-1曹裕梅一、概 况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2、地形地貌3、水系河流4、地质土壤5、气候条件6、生物资源7、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条件1、城市沿革2、成都园林绿化的历史发展3、行政区划与人口4、经济发展二、城市绿地现状与分析城市绿地发展概况城市绿地结构布局现状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分析绿地规划现状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四、改进方案构想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的依据具体措施五、参考文献资料一、概 况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025410453和北纬300531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km,南北宽166km,幅员面积12390km。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成都是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大陆地区机构、央企、外企西部或西南区域总部驻地主要城市之一。2、地形地貌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m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m,相对高差在1000m左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m上下,最低处金堂县云台乡仅海拔387m。成都市东、西两个部分之间高差悬殊达4977m。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水、热等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不仅西部山地气温、水温、地温大大低于东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间还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为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水系河流成都市市域范围内河流众多,主要分属岷江、沱江两大长江一级支流流域。岷江入口断面以上集雨面积23037km,沱江入口断面以上集雨面积3403km。市域内岷江流域面积10670km,沱江流域面积1312km,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85.8%和10.6%。除岷江正流、沱江正流从境外流入外,其余均发源于本市西部山区。境内河网主要由岷江、沱江两大水系组成,以岷江水系为主,呈复合的纺锤状,河网密度约1.22km/km,居全省首位。西南部河流属岷江水系,河渠密如蛛网,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漫延至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的南部地区逐渐汇流,南河和府河分别从新津县和双流县出境。东北部河属沱江水系,由鸭子河、湔江等沱江支流组成,均发源于西部山地,进入平原后向东流,至金堂县与自广汉入境的北河汇流成沱江后,从五凤镇出境。两大水系之间,有毗河、青白江沟通,使岷江部分水源注入沱江。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44.80亿m。主要特点:一是河网密度大。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km/km,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6.6万km。全市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kw。二是水质优良。成都地处长江流域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4、地质土壤成都市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km,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土地垦殖指数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5、气候条件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属于中亚热带地区,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秋宜人、风速低、日照少、湿度大、大气扩散能力弱。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5.6;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6、生物资源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区域内土质肥沃,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成都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明显, 特有种属丰富,高等植物约为3000种,其中裸子植物53种,被子植物2699种。珍稀植物全市有46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水杉等;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杜仲、银杏、水青树等;三级保护植物有银叶桂、天麻、黄连等。城市栽培植物种类丰富,可利用资源丰富, 引种驯化植物众多,成都市园林植物已达2798种,隶属193科802属。城区古树名木有银杏、皂荚、罗汉松、紫薇等38种,1576株。全市的陆栖脊椎动物有283种。其中哺乳类动物有51种;鸟类有210种;爬行动物有26种;两栖动物有20种。珍稀动物,成都市属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8种,其中属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牛羚、豹、云豹、金丝猴、灰鹤6种。属于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小熊猫、金猫、大灵猫、小灵猫等24种。7、旅游资源成都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由于四周高山环绕,又呈典型的盆地气候。春天来得早,通常在春节前后就春暖花开。夏天由于盆地原因比较闷热,秋天凉爽宜人,冬天无严寒霜冻。全年平均气温在1618。7月、8月是雨季,春季和冬季少雨,冬天的气温极少低于5。一年四季日照少、多雾少风。因此,成都市一个比较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成都最佳的旅游时间是3月至6月、9月至11月。但7、8月最热的时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岭雪山、九龙沟、九峰山、天台山、龙池森林公园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天上龙池森林公园、西岭雪山欣赏雪景也是南方省区难得的好时机。社会经济条件1、城市沿革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已诞生文明,距今已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发展史。公元前311年,张仪筑成都城,是成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实,至今已有2310年的城市建设发展史。汉代成都为益州和蜀郡以及成都县的治所。因蜀锦生产居全国首位,特在城西南建锦官城、车官城加以管理,故成都有“锦官城”、“锦城”之称。唐代时,成都为剑南川西道和成都府、成都县与华阳县的治所,与扬州齐名,号“杨一益二”,为“天下城镇之冠”。前后蜀时为五代蜀国都城,后蜀主孟昶在城周遍种芙蓉,繁花似锦,故成都有“芙蓉城”、“蓉城”和“锦城花阁”之称。宋代为成都府路治所,元代时设四川行中书省,这是成都为省治之始。明清时代,成都是四川省治、川西道治和成都府治治所。1922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立市,成立市政公所,县治保留。1928年建立成都市政府,成都市为省辖市。1949年12月,成都获得解放,始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成为四川省的省会至今。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1993年国务院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2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通知(中编19941号),成都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2、成都园林绿化的历史发展成都园林绿化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成都古城是在成都平原扇形水系,也叫纺缍形水系之间的鱼脊形高地上发展起来的。三四千年前的成都平原水网密布、森林茂密、植被丰郁、一片沼泽。经古蜀人排水泄洪,把平原泽地整理出来,从而发展为定居都邑和文明诞生地。如锦如绣的锦江文明就是在这条生命线上,沿都江堰至锦江一线发展起来的。成都园林绿化依托古城和水系发展起来。从唐代后期高骈改道府河,直到1949年以前,成都城市格局发展为“二江抱城”,城市绿化具有“锦城花阁”的特点,使成都成为一座绿树和花丛环绕的城市。最突出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象,一是遍城种芙蓉,后蜀主孟昶令环城垣种植芙蓉,成都因此而得名为“芙蓉城”(简称“蓉城”)。清代乾隆48年增修成都城,郭外重栽芙蓉,重新形成了“一扬二益古名都,禁得车尘半点无。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巍巍城雉足开襟,城外芙蓉密似林”)的景象。二是海棠“盛于蜀”为“天下第一”,“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红似猩猩血”(陆游诗),这是宋代成都情况。到清代仍数海棠最盛“垂丝贴梗一城芳,春海棠又秋海棠。如海秋花逢桂日,不馨香处也馨香。” 成都的园林名胜也得到很大发展。最著名的有,唐代的摩诃池、东湖、合江园,宋代的罨画池,明代的桂湖,清代的望江楼等。这些传统园林因地制宜,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同成都平原上片片常绿阔叶林、市井河滨争奇斗艳的花木、田野民居宅旁的竹林林盘一起,形成了成都独特的园林绿化风貌,构成了成都园林绿化较好的发展基础。3、行政区划与人口成都市共辖9个区、6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1个独立核算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成都市常住人口有14047625人,与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最近10年里成都人口共增加280多万人,增长24.93%,人口年均增长2.25%。全市户籍人口为11426985人。在成都主城区生活有52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7.7%。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0万余人,城镇化率为65.5%。4、经济发展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截止2010年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增长15%,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中西部省会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4255.4亿元,扣除灾后重建同比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6亿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5元,分别增长11.7%、15.1%。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受到国家充分肯定。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分别列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三名和第一名。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4.1亿美元,增长43.2%,位居中西部第一。同时,出口规模在中西部城市中居第一位,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94个,同比增加37.4%。目前,落户成都市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189家,其中境外企业149家,居中西部首位。 二、城市绿地现状与分析城市绿地发展概况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城市绿地相应来讲是发展得比较迅速的。成都市作为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在此方面也是做得比较好的。在政府主导的过程中,其城市绿地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政府官方网站中,统计数据如下:中心城:绿地8328.64hm2,绿地率29.34,绿化覆盖率32.14,人均公园绿地6.03m2;主城区:绿地总面积10893.84hm2,绿地率30.39,绿化覆盖率32.9,人均公园绿地7.32m2;总体评价:已具备多类型的绿地,布局较为合理,点线面结合,城乡结合,平面立体结合,绿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环境效益明显,景观较优美,形成初步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结构布局现状分析成都市城乡规划工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抓住成都西部新城建设重大机遇,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塑造生态田园特色风貌和品质,加快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同时在城市绿地系统方面也是十分重视的。成都市共辖9个区、6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1个独立核算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些地区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案进行绿地系统的改造与维护,总体来讲,成都市的绿地系统是比较完善的,布局也较为合理,环境效益明显。1、总体现状2、树种种植现状内环路绿化现状以及典型绿化景观设计模式为行道树+分车带(乔木+灌木):女贞+广玉兰;行道树:法桐、银杏、女贞+海桐、柳树。(注:内环路的行道树法桐为两排,间距为7m女贞为两排,间距为6m,柳树为两排,间距为7m,银杏为两排,间距为8m。)外环路是围绕成都市城郊结合部的环线高速公路,设计为两板三带式。其选择植物单一,仅中间分车带有金叶女贞与紫薇,两边护坡绿化仅为混播草坪。外环路绿化现状以及绿化景观设计模式为护坡+中央分车带(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混播草坪+金叶女贞+紫薇。3、成都城市绿地景观总体结果分析在成都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绿地景观面积共计83.29 km2,其中公园绿地18.39 km2 ,占总绿地面积的22.08%;附属绿地26.19km2,占总绿地面积的31.44%;防护绿地7.23 km2,占总绿地面积的8.68%;生产绿地11.16km2,占总绿地面积的13.40;其它绿地(主要为风景林绿地和部分湿地)20.32km2,占总绿地面积的24.40%;绿化总覆盖率为32.90,绿地率30.39,人均公园绿地7.32 m2/ 人。由此结果可见,成都中心城区附属绿地占该区绿地总量的三分之一多,而公园绿地和以风景林为主的其它绿地占有率仅为百分之二十左右。 4、结论绿地斑块数量不少,但分布与布局极不平衡,以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形状规则,缺乏自然形状,人工痕迹较重,复杂形不够。绿量不高,缺乏乔木为主的复层群落结构,三维绿量(空间上来讲)较低。绿地景观多样性较低,分布不平衡。总体上绿地斑块破碎度大,尤以附属和防护绿地突出,防护绿地没有很好发挥其防护作用。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绿地能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成都市的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造成了热岛效应的分布格局如图示:绿地规划现状1、规划布局总体结构为:两核、两圈、两带、两网、多廊两核: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和都江堰城区作为市域绿地系统的核心。两圈: 构筑中心城区绿色生态屏障。绕城高速两侧绿地,各宽500米,面积84km2。城郊公路联系成都市主城区的郫县等外围组团,两侧各宽50米绿带。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脉,构筑两条市域生态环境保护带两网:河流水系,构筑“蓝脉绿网”多廊:建立龙门山脉生态走廊,龙泉山脉生态廊道,沿白河以及下游的沱江建立市域北部的生态廊道、沿南河牧马山黄龙溪一线建立生态廊道,沿金马河建立纵贯市域西北东南的生态廊道。2、主城区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总体布局为:组团隔离,在主城区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市之间,在主城区的主风方向,即新都青白江组团和郫县组团之间,新都青白江组团与龙泉驿组团之间,设置气流通道,形成城市绿系轴心地带和释氧源。五圈第一圈是府南河环城公园;第二圈二环路;第三圈是三环路和铁路环线,第四圈是绕城高速绿带;第五圈是城郊公路圈绿地蓝脉绿网以景观河道府河、南河、沙河、摸底河、浣花溪等形成绿色河网3、公园绿地分类规划综合公园1)全市性公园2)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新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内绿地率不低于30,其中集中绿地人均1.52m用于建社区小型公园,服务半径500m左右。每个公园0.5至2hm左右,建设小型公园300个,总面积250hm。1) 居住区公园 2)小区游园专类公园1)儿童公园2)动物园3)植物园4)历史名园5)风景名胜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4、水系绿地规划市域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对水库、湖泊周边的林地、绿地进行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尤其是市域东北部的湖泊、池塘作为广义的湿地资源,应加以重点保护,充分利用现有的坑塘、洼地,在此基础上形成水面。除了要对水库、湖泊的周边进行保护外,还应当对市域重要河流水系加以保护。对重要河流水系的保护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除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需对各类建设活动要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给予控制。主城区主城区水系格局保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规划区范围内都江堰水系的走向、格局、水质、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内容可概括为“五江七河”。其中五江指都江堰水系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五条主要河流:青白江、毗河、清水河、江安河、金马河;七河指流经中心区(三环以内)的七条支流水系: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东风渠。对水系格局保护区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具体控制要求为:五江七河在四环路以外的范围内,绝对生态控制区为两侧各100m,建设控制区为两侧各500米;在四环路以内的范围内,绝对生态控制区为两侧各50m,建设控制区为两侧各200m。3 中心城在四环路(绕城高速路)以内的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东风渠等七条支流水系,两侧各设置50m的绝对生态控制区,主要为公园绿地和公园;并设置两侧各200m的建设控制区,进行低强度开发,建设控制区绿地率不低于40%。结合水系保护格局和大型公园绿地,规划在主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规划一处大型水面。其他公园绿地也应结合用地条件,设置大小不等的水面,从而在主城区形成河渠成网,湖泊棋布,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湿地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主要大型水面有:青龙湖:位于城区东部明十陵历史文化公园,恢复历史上1000亩湖泊。南湖:位于城区南部南湖公园,结合府河、江安河建设1000亩湖泊。西湖:位于城区西北部上府河郊野森林公园,规划2000亩湖泊。北湖:位于城区北部北郊森林公园,规划2000亩湖泊三、现状主要存在问题总的来说,成都市绿地的形式、面积、设计理念等都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指标,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1绿地率总体水平稍低成都市所辖面积较广,所需绿地类型也相应较广。但相对于各类绿地来说,绿地率相对较低,体现在道路上为老树小,灌木多,乔木小,道路绿地的指标不够,树种规格小,道路覆盖率低。绿地形式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2绿化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不足成都市在城市街道绿化树种选择上主要以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种比较过小,植物季相变化体现不够充分;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也没有注意树种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成都市的绿化树种单一,缺乏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应结合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树种配置,同时,生物多样性不足的现状为病虫害提供了机会,影响了绿化树种的正常生长。而且,成都市市花芙蓉在绿化树种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未能充分体现市花芙蓉的影响力。3缺乏统一规划绿地系统的设置应与城市设计同步,即:需将绿地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力求绿地和城市和谐统一。但成都市的各类绿地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城市建成后再建的,这样就难免会有一定的生硬之感。景观和城市的和谐程度未达到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4街道绿化无特色街道是一个城市最常见的公用设施,其形象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成都市城市街道绿化设计缺乏地域特色、地理差异性,形式较为单一:简单的绿化形式、单一的树种,无法表现成都市的特色。对于成都市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没能充分的体现成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5在绿化设计手法上,形式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严重成都市城市街道绿化景观的设计植物配置层次结构过于简单,缺少变化。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往往对于乔木和灌木两个层次考虑较多,而对于中间层次的植物考虑较少,很难形成复层植物景观,植物群落的景观效益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6地域标识性不足成都市的道路景观绿化的标识性不足,不能让人很明确的透过植物的种植规模、大小、特色、高低、树种的配置方式等,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所以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用植物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四、改进方案构想(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规划指导思想以城市绿化可持续性发展,满足市民对环境的需求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为宗旨,以城市发展需要为导向,坚持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造景原则,采用传统和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构筑符合具有鲜明成都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城市街道绿化景观。(2)规划原则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立地条件的状况合理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采用引进适合本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外来优良树种。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道路功能结构和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存空间质量。3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增加道路景观、绿地斑块与生物的多样性,积极开展城市多样性保护,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质量与区域生态平衡为目标。4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有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须有生态方面的要求,根据周边环境及道路性质,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5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原则。6地域性区域性特色原则。规划反映出成都市的地域特色,在规划设计上以地带性植被作为种植的理论模式,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二)规划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通知(2002)3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4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3-2020)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