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转向的原因_生态翻译学视角_赵金凤.pdf_第1页
林语堂翻译转向的原因_生态翻译学视角_赵金凤.pdf_第2页
林语堂翻译转向的原因_生态翻译学视角_赵金凤.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3 卷第 1 期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23No 1 2013 年JO U R N A L O F U N IV ER SITY O F JIN A N Soci alSci ence Edi ti on 2013 doi 10 3969 j i ssn 1671 3842 2013 01 15 林语堂翻译转向的原因 生态翻译学视角 赵金凤 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 林语堂的翻译生涯经历了由译入到译出的转变过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考察其转变的原因 不仅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林语堂翻译 而且能证明林语堂由译入转为译出是林语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其所 处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林语堂 译出 原因 生态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1 3842 2013 01 0068 03 生态翻译学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基本 原理和思想来阐释翻译中的现象与问题 它不仅 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 而且为一些难以解释的 翻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其 核心概念之一 生态翻译学认为 翻译是译者适 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 指的是原文 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 交际 文化 社会 以及作者 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 互动的整体 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 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1 译文的产生 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 重 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 选择 这一阶段也可视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 适应 在第二个阶段 重点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 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换言之 这个阶段就 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 身份 实施选择 而选 择的结果就产生了译文 2 由此 译者对翻译生 态环境的适应并非等同于非人类生物体对自然环 境的被动适应 而是一种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 的适应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动态的 双 重 身份 他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 又以翻译生态环境要件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与操纵 林语堂作为一名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和翻 译家 一生游走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 他不仅向中 国人讲外国文化 而且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而 他最大的贡献是通过中国优秀文化典籍的外译让 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 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 林语堂的翻译生涯经历 了由译入到译出的转变过程 对这一转变过程的 考查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林语堂翻译 其 中原因 虽有学者做过探讨 但无人作过专题 系 统的描述和阐明 总体比较零散 且缺乏理论的支 撑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林语堂翻译源语选择的转 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从此角度考察林语堂 由译入转为译出的原因 我们可以发现 林语堂由 译入转为译出是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其所处 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的必然结果 收稿日期 2012 06 08 作者简介 赵金凤 1979 女 山东临沂人 讲师 研究方向为翻译与中西文化对比 基金项目 2012 年度济南大学科研基金 社会科学 项目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林语堂翻译研究 X1222 的阶段性成果 86 DOI CNKI 37 1377 C 20121227 1015 015 网络出版时间 2012 12 27 10 15 网络出版地址 一 译入与译出 译者选择译入还是译出取决于很多因素 如 译界的传统 译者的素养 译入语的社会需求 源 语的文化地位等 这些因素都是翻译生态环境的 要件 传统译论认为 译入与译出是一个语言能力 或语感的问题 译者对母语的把握胜于外语 因此 应当采取译入的方式翻译 比如 英国汉学家格 雷厄姆 A C Graham 在谈到汉籍英译问题时曾 说 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 因为按照一般规律 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 而 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 这一规律很少例外 3 格氏所言实际上是文化霸权的体现 他有意无意 地让英人自己的意识形态主导了中国古典作品的 英译 在过去几十年中 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 引进和输出形成了文化上的逆差 以我国为 例 把外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 量上来说远远胜过中国文化介绍到外国 4 与 此相反 英美两个国家翻译书籍的数量非常小 仅 占到图书出版总量的 2 到 3 左右 5 P12 13 造 成这一不平等现象的原因 除了本来存在的文化 势差外 不正确的翻译观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译者自身的中英语言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 对译入和译出的选择 据马祖毅先生的 汉籍外 译史 记载 中国典籍外译大部分是由外国人或 外籍华人完成的 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做的 到晚 清民初时期 比较闻名的 恐怕只有辜鸿铭和张庆 桐二人 6 P699 众所周知 辜鸿铭和张庆桐二人 都有在国外生活多年的经历 因此 他们对所涉及 的两种语言 文化和社会 比一般的双语译者了解 得更加透彻 这就赋予了他们从事译出工作的能 力 当前 中国提出了 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文化 战略 中国文化要成功地 走出去 就离不开翻 译这座桥梁 然而目前真正适应我国出版业需要 的实用型的翻译人才十分稀缺 而其译文能让外 国读者看得懂 喜欢读的译者更是稀缺 中华书 局副总编辑顾青曾说 在我国 普遍存在着 懂 外语就能翻译 的思维定势 这是非常错误的 翻译不只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简单的转换 而 是一种文化转化的再创作 如果不懂得另外一个 国家的文化习俗 语言习惯 是肯定翻译不好 的 由此 译者自身的中英双语能力和文化素 养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源语的文化地位和译入语的社会需求也影响 着译入和译出的选择 由于政治 经济力量发展 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文化势差 使翻译呈现出单向 倾斜的状态 翻译书籍在弱势文化市场占有很大 比例 而强势文化常常不屑于翻译弱势文化 其少 量的翻译书籍也大都是能迎合西方读者口味 符 合西方人价值观和审美观 充满异国风情的文本 因此 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地位的差异也是影 响翻译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译者是否选择译出 还要考虑译入语的社会需求 只有译本的选择和 翻译符合译入语的社会需求 译文才能得到目标 语读者的认可 才能真正实现翻译的目的 二 林语堂由译入转向译出的原因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 中国文学和文化正处 于新旧转型时期 相比于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处于 弱势 因此 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翻译外国文学 作品 吸收借鉴外国思想文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 景下 林语堂毅然由译入转向译出 致力于 向外 国人讲中国文化 虽有悖翻译传统 有悖时代潮 流 然其译文在海外获得的赞誉 使人们开始重新 审视林语堂的翻译转向 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适 应选择论为林语堂的翻译转向提供了合理而恰当 的解释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 在译文产生的第 一个阶段 重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 环境对译者的选择 也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 适应 据此 译者只有适应比较突出的翻译生态 环境要件的要求 才能被这些要件选中 否则 根 据 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的原则 译者就会被 翻译生态环境淘汰掉 当然 译者作为一个有主 观能动性的人 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是一种 选择性适应 即适应中有选择 译者要从事汉译英工作 尤其是中国文化典 籍的外译工作 必须具备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和对 中英文化的深刻认识 林语堂从小浸润在中西文 化交融的家庭氛围中 严格的基督教家庭教育 早 期的教会学校教育和以后的西方国家游历生活不 仅使林语堂具备了用英文进行创作的能力 而且 使他对英语文化有了高度的敏感性 同时 幼年 时的儒家经典启蒙教育以及后来在汉语语言及传 统文化学习方面的兴趣和勤奋 使林语堂打下了 坚实的母语和母语历史文化基础 由此 在中西 转引自徐宛芝 董晨 走出去 讲外国人听得懂的故事 新华日报 2010 年 11 月 2 日第 B03 版 96 语言和文化的双重熏陶下 林语堂不仅能够娴熟 地使用母语和英语 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 互补的文化观 林语堂曾说 西方学术以物为 对象 中国学术以人为对象 格物致知 我不如 人 正心诚意之理 或者人不如我 玄通知远 精 深广大之处 我不让人 精详严密 穷理至尽 人定 胜我 7 P176 由此可见 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 林语堂既不自傲 也不自卑 而能以一种客观的态 度对中国文化进行欣赏和批评 而对于西方文化 林语堂既不主张全盘接受 也不主张全盘否定 而 是以一种冷静的心境坦然对之 这使林语堂有条 件心平气和地 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如前文所述 译出还受到源语文化地位以及 译入语社会需求这两个翻译生态环境要件的影 响 1936 年 林语堂携全家前往美国 由此开始 了近 30 年的海外生活 翻译生态环境的转变成 为林语堂翻译转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林语堂所 处的时代 中国随着国势的减弱 逐渐沦为西方列 强的殖民对象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 明显处 于弱势 弱势文化中的译者 通常会选择译入 而 只有那些具有强烈民族文化意识的译者才会选择 译出 身处异国的林语堂 深刻认识到中国形象 在国外存在被误解 扭曲的现象 这深深刺痛了他 那颗热忱的爱国心 由此 林语堂的民族文化意 识逐渐增强 这使他感到有必要将中国文化中的 经典之作译介给西方读者 以改变西方读者对中 国的印象 1935 年 吾国与吾民 在美国出版 并大获成功 这不仅提高了林语堂自身在美国的 声誉 而且提高了他言语的权威性 以一位中国人 的身份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就有了潜在的读者 群 而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时 期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西方人 不仅精神匮乏 而 且生活压力大 这使得他们渴望一种闲适的生活 对异国文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林语堂 深知目的 语读者的社会需求和期待 他特意选择自己民族 所特有的东西译介给西方 主要是儒家的伦理观 念和道家的处世态度 以表现 一种中国最优越 最聪慧的哲人们所见到而在他们的文字中发挥过 的人生观和事物观 8 P1 通过翻译中国古代经 典作品 林语堂将中国的闲适哲学传达给西方读 者 这不仅在认识功能上填补了西方读者对于中 国的知识空白 而且批评了美国高度工业化所造 成的人的异化 9 P406 由此可见 林语堂由译入转向译出 是原文 译入语社会需求和自身素养与追求等诸翻译生态 环境要件对他进行选择的必然结果 林语堂以其 精湛的双语能力 对中西文化深刻的领悟以及其 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敏感性成为当时从事中国经 典文化外译最合适的人选 林语堂也顺应翻译生 态环境的需求 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介绍给西方 根据 适者生存 译品长存 的原则 林语堂不 仅赢得了海内外的赞誉 而且其译作也成为译品 中的经典 当然 林语堂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 性的译者 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是有选择性 的适应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原作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 林语堂所选原作不仅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外 部的需求 即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生活艺术的好奇 而且也适应了他自身内心的需要 林语堂所选翻 译作品 其风格和主题都与他自身的哲学观 人生 观和文学观相一致 傅雷曾说 选择原作好比 交朋友 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 那就不必勉 强 有 的 人 与 我 一 见 如 故 甚 至 相 见 恨 晚 10 P626 此话在林语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林语堂由译入 转为译出 是各种翻译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致力于文化走出去的今天 林语堂译出的 成功给我们诸多启示 译者只有加强自身双语和 双文化能力的修养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 其译品才能在译入语世界中赢得读者的青睐 中 国璀璨的文化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 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 4 1 5 2 胡庚申 适应与选择 翻译过程新解 J 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 2008 4 90 95 3 潘文国 译入与译出 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 J 中国翻译 2004 2 40 43 4 王大来 张景华 论文化转型与翻译的定位 J 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 2002 2 103 106 5 Venut i L The Trans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