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doc_第1页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doc_第2页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doc_第3页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doc_第4页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主备人:榆林市第二中学 霍军伟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进行阐述:一、 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1.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2.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五章的第一节,前面四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点及依据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四、教学程序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生活实例问题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体将怎样运动。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三)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近两千年?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教师讲解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此完成本节课第一个重点,进入第二个重点(四)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言之有物,意有所指)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引题:针对理想实验(斜面实验)提问。 1.小球为什么从斜面加速滚下? 2.光滑平面上小球怎样才停下来?学生解答,教师总结,引领学生细读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承前: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举例印证。启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举例印证。教师点拨:指出力的作用效果,赋予力新的内涵。感受前人的伟大:教师指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促使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五)深化惯性概念防止学生肤浅地识记惯性概念,提醒学生品位惯性定义。可视化和具体化惯性:实验演示和实例分析1.迅速抽出压在杯子下纸片,杯子不倒静止物体有惯性2.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仍前进一段距离运动物体有惯性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结概括:一切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为质量和惯性的关系引导:惯性有无大小?分析现象:用同样力踢足球和铅球。提升对惯性的理解:物体受力而被迫改变运动状态时,惯性大小表现为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大小。(视学生反应,实例可增减)进一步认识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即质量是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学生解释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