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pdf_第1页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pdf_第2页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pdf_第3页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 孟建钢 湖南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 湘潭市 411100 摘 要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讨论翻译的标准 即作为交际活动的翻译 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 对语码的选择所依据的原则是关联原则 另外 本文还讨论关联性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 提出译文语篇 连贯的重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译文读者寻找关联的过程 因此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 翻译是一个对原 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 推理过程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关联原则 翻译标准 翻译解读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tentative study of applying the relevance theore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It pre s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criterion in translation and the func tion of relevan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the inference of intention in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should be kept for it governs the selection of context and guidesthe inference of intention In the rel evance framework translation can be defined as a dynamic process an act of ostensive inferential verbal in tralingual or interlingual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Relevance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the criterion in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in translation 1 导 言 关联理论 1986 1995 是西方近年来有很 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它的影响现在远远 超出了语用学领域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方式 关联理论这一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 译极富有解释力 Wilson 的学生 Gutt 于 1991 年完成并发表了博士论文 翻译与关联 认知 与语境 Gutt 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令人耳目 一新 关联理论虽然对我国语用学界影响很 大 可对我国翻译界却似乎没有产生多大的反 响 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很少 本文旨在探讨翻 译标准中的关联性解释以及关联性在翻译解读 中的作用 2 关联性与翻译标准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为建立翻译学 语言 学界及其他学科虽然尽了各种努力 但效果不 大 即使现在恐怕连最根本的问题也未能达成 一致的意见 Gutt 认为 迄今为止的翻译研究 使用的是一种 描述 分类 法 descriptive classifactory approach 侧重点放在了 翻译行 为 translational behaviour 上 这样就很难建 立起一个所谓的翻译学 所以我们的翻译理论 研究范畴应从 翻译行为 转移 从 描写 分 类 法转移 Sperber 和 Wilson 1985 1995 的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 推理 过程 并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 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 这样 我们应该 从关联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这是因为关联论是 从能力 competence 而不是从行为 behaviour 的角度来看待交际的 它试图具体说明人的大 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 用 因此 其范畴是人的大脑机制 而不是文本 本身或文本产生的过程 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 究翻译 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 它研究译者 的交际能力 也就是翻译能力 译者要具有对 原文产生多种阐释并根据关联原则从中选出一 个最佳译文的能力 根据关联理论 翻译是一 种语际阐释活动 所谓阐释 是间接性质的 是 一种用已经被描写的思想来进一步解释其他相 关思想的过程 因此 作为原文的阐释者 译者 必须使他的译文与原文相似 即与原文最佳关 联 另外 Sperber 和 Wilson 还认为 人类得以 交际的大脑机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进行推理的 第 14 卷 1 期 2001 年 2 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INESE SCIENCE 它 不仅涉及语码 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动态的语 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在交际中受体在交际者明说 explicitness 的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 逻辑信 息 logical information 百科知识 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 和词汇信息 lexical information 作出语境假设 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 由于 认知环境 cognitive environment 因人而异 不 同的人对同一话语的推理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暗 含结果 人类认知是以关联为基础的 作为交 际活动的翻译 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 语码的选择所依据的自然也就是关联性 这样 也就解决了翻译界有关翻译原则和标准的无休 止的争论 可以说 在翻译界关于采用 交际翻译 还 是 语义翻译 的争议最大 两者的区别是 Pe ter Newmark 作出的 他为 交际翻译 与 语义 翻译 下的定义是 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 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 近的效果 语义翻译试图在译语的语义与句法 结构允许的范围内 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文的 准确的语境意义 他说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语义翻译停留在原语文化之内 只在原语文化 的内涵构成原文文本的至关重要的涉及全人类 不是种族 的信息时 才在这个方面给读者提 供帮助 而交际翻译必须强调信息的 效力 而不是信息的内容 从以上的定义看来 两种译法的根本区别 在于文化方面 交际翻译完全以译语文化取代 原语文化 即完全的归化 语义翻译保留原语 文化 即保留洋味 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 如都 要遵守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规范 交际翻译 也不排斥 字字对译 语义翻译也要讲究 等 效 这样说来 翻译不带文化特色的文本时就 无所谓 交际翻译 与 语义翻译 的区别了 带 文化特色的文本也不是处处如此 只有在遇到 带文化特色的局部 才有 交际翻译 与 语义翻 译 之别 所以 Newmark 的 语义翻译 与 交 际翻译 实际上只涉及了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方 面的问题 在文化方面完全归化还是保留洋味 事实上 语义翻译 与 交际翻译 就是 直译 与 意译 在 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 第二版中 Sper ber 和 Wilson 提出的关联原则是 1 认知原则 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 2 交际原 则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其本身具 有最佳关联性 交际原则以第一原则为基础 而认知原则却可预测人们的认知行为 足以对 交际产生导向作用 那么 最大关联 most relevance 与 最佳关联 optimal relevance 之 间有何区别呢 最大关联就是指在交际中受体 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 的语境效果 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 而最佳关联就是指受 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 够的语境效果 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 able effort 由于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相 吻合 因而交际只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 关联原则是存在 于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 译者 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 的语境假设 从原文的语音层 句法层 语义层 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 图 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 假设 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 努力使原文作者的 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原文作者意图 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 译者应 对原文进行歧义的消解 指称的确定和命题内 容的充实 从而译出原文的明示意 即原文的命 题内容 原文暗含意在译文有时需明示 因为 原文作者与其原文读者共享的信息 并不一定 被译文读者所了解 因此为了与最大关联相一 致 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 假设 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处理努力来获 得最大语境效果 翻译属交际活动的下义范畴 因而我们可 以设想作为交际行为的翻译其本身就具有一种 最佳关联性 Nida 的 功能对等论 则没有考 虑交际中的最佳关联性 Newmark 认为 Nida 的 功能对等论 对译文读者想得太周到了 也 就是不管原文难易如何 都要把一切弄得轻轻 松松 明明白白 他说 Nida 强调译文的易读 易理解 如果遵循这种理论 按照 Nida 的意见 舍弃圣经中许多比喻 人们就必然注意到大量 的意义都走失了 翻译理论家在考虑 Nida 为 10 中国科技翻译 14 卷 对等 所下的定义时 必须就读者的性质 教 育 阶段 阶级 职业 年龄等 提出疑问 而且要 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提出疑问 应不应要求他 们费点力 应不应要求他们翻翻辞典 百科全 书 查查某个词 Newmark 认为最明白的译文 不见得就是最好的译文 因此 如果按照 Nida 的观点 岂不是所有的译文都必须实现最大关 联吗 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也是不可能的 尽管交际活动一般都具有最大关联取向 然而 在话语理解时实际上却往往难以最小的处理努 力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3 关联性与翻译解读 关联理论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 式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它完全可以 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矛 盾的翻译现象 相比之下 以往的翻译理论虽 不乏真知灼见 但都没有这么宏阔的理论概括 而且由于这些理论本身的矛盾性 常常陷入尴 尬的境地 Gutt 用关联理论对翻译界感兴趣 的一些热门话题 如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功 能对等是翻译的一个基本概念 译文应该反 映作者的风格 译文读起来应该像译语的现 代语言 译文读起来应该像原语的现代语 言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Gutt 认为 意义 功能 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常量 而是 个变量 对同一句话 作者可以在他的潜在语 境范畴内试图让读者作出不同的解释 同样 读 者也可以在自己的潜在语境范畴内对同一句话 作出不同的解释 根据关联理论 话语的内容 语境和各种暗含可使受体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 解 他 她只用一个单一的 普通的标准去理解 话语 这个标准足以使受体认定一种唯一可行 的理解 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比如 passover 这个词意蕴极深 若用描写性对等词去译 必然 显得累赘 因此 在不同的语境中 passover 分别 译成了 羊肉宴 上帝拯救犹太人之宴 以及 纪念上帝的天使路过此地的宴会 Gutt 认 为这是贯彻关联翻译理论的典型例子 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交际自 然要看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 译文则正 是依据意图和期待进行取舍的 译者从原交际 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 optimal relevance 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受体 也就 是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受体 大多情况 下 译文和原文只是在相关方面等同 equiva lent in relevant respects Gutt 1991 当然 在 保证交际成功的前提下 译文应尽可能向原文 靠近 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使译文和原 文最大程度地契合 达到逼真境界 verisimi li tude 因此 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过程实际上 是一个寻找关联的过程 而一旦找到关联 原文 的暗含意义在目的语读者眼里就明晰化了 语篇产生者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语篇接受者 共同的且无需赘言的文化信息 往往会在文中 略去 他的意向语篇接受者则会在交际中根据 语篇中某些信号的提示自觉地填充文化空省 cultural default 所留下的空位 激活记忆中的 有关图示 在作品的创造过程中 原作者的意 向读者一般不包括外国读者 尤其不包括异类 语言文化的读者 因此 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 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来自其他文化 的读者来说则无法理解 所以 在跨语交际中 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输入信号激活不了 应激活的空位 因而激活不了比较完整的图示 或者根本没有激活图示 甚至记忆里根本就没 有相关的图示备用 翻译毕竟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 种言语交际活动 而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一方的 意图被另一方识别 作为特殊交际的翻译牵扯 到三个文本 原交际者和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 方 原交际者把文本输入给译者 译者通过 关联进行推理 形成图式文本 译者和译语 接受者又构成了交际的双方 译者把图式文 本传递给受体 形成译语文本 至此交际完毕 在此过程中 语码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 而交际 者是可以能动选择语码的 也就是说 不同的 话语可以表示同样的内容 取得同样的交际效 果 不管文字的图像性可以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都无关紧要 因为它只说明了造字的理据 mo tivation 并不影响它所代表的规约意义 con ventional meaning 也就是说 不论什么样的语 码 都有同样的工具功能 以此看来 什么都不 是不可翻译的 退一步讲 什么都可以在某些方 面 在某种程度上 以某种方式进行翻译 问题 的关键在于译者和译文读者都必须寻找到话语 间的关联 而寻找关联的方式可多种多样 交 际本身不是完美的 人类的一切解读都不是完 美的 自然也不能要求翻译完美 根据关联理 论 我们可以说 翻译解读就是译者和译文读者 下转第 47 页 11 1 期 孟建钢 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 大卒 大学卒业 等等 这些汉语缩略语一般 都采取前词头加后词头组成 这也许对大量出 现的外来语词组或复合词的缩略形式影响很 大 如第 5 条中所列词条 基本都是取前词头两 个假名 后词头两个假名形成 这类缩略语数 量非常多 第 7 条中取英语词组各单词词头的 组合形式 毫无疑问是承袭英美语言缩略形式 的特点 这类缩略语或略语是目前日本外来缩 略语中占比例最多的 绝大多数用于书面语 在查阅这些外来语缩略语的过程中 笔者 发现有些缩略语词条上显示有 和语 字样 意 思指由日本人将外来语单词拼凑而成的和式外 来语 英美等原语中并无此种用法 但是对照 外来语原文 除了英文字母首字缩写式词汇之 外 其它那些外来语的缩略式语形均是英美等 外来语原语中所没有的 一些日本语言学家称 之为外来语的国语化 但笔者认为 既然已经国 语化了 那么它们从根本上来说都属于和式外 来语 日语中还有另一类词与外来语的缩略语非 常形似 足以混淆视听 如 BBC 是英语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的 首字缩略语 指英国广播协会 而 NHK 却是日文汉语词组 日本放送协会 的罗马字母头音缩略语 NTT 则是前两者的组 合 即汉字 日 本 的读音 Nippon 与英语 Telegraph and T elephone Corporation 的缩略 语 再如 前述 3S 是英语缩略语 而 3K 则是 日语单词发音 污 危险 的头音缩略 语 是当今日本年轻人找工作最忌讳的条件 后 来又被发挥成 6K 即增加了 格好恶 给料安 休日少 还有 天 指 步行者天 国 H 人 曾是 70 年代女中学生 中间流行的 变态 人 的代用语 也来自其读 音头音 这类词的语形看起来很相象 有的是 本文列举的外来语缩略语或者混合型缩略语 有的则形似却不是 在教学 翻译等运用过程中 需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石野博史 监修 出 短缩语 略语解读事 典 创拓社 1992 2 1901 1998 现代用语 20 世纪事典 自由国民社 现代用语 基础知识 版别册付录 创刊 50 周年保存版 1998 3 林大 监修 图说日本语 角川书店 1982 4 新村出 编集 辞苑第五版 岩波书店 1998 5 金田一春彦 林大 柴田武编集 日本语百科大辞典 大修 馆书店 1993 6 佐藤喜代治编 国语学研究事典 明治书院 1978 上接第 11 页 对原文和译文的语篇连贯进行重构的过程 4 结 语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 译文语篇的连贯性 涉及译者及译文读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 和心理运算 它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 性的寻求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语 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 推理过程 这就从 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 由于人的认知结构 和认知环境都是动态的 译者只能尽可能根据 话语的内容去识别原语交际者的意图 并把它 传达给译语接受者 而译语接受者也只是在自 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语文本进行阐释 又由于 译者和译语接受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以 及作为特殊交际形式的文字翻译所涉及到的最 大关联也都是动态的 译语文本只能是语言顺 应 linguistic adaption 的结果 而译语接受者的 解读过程也是一个语言顺应的过程 以此看 来 一切文本都是可译的 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 本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 而只能是与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