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翻译的交际功能看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传递.pdf_第1页
从文学翻译的交际功能看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传递.pdf_第2页
从文学翻译的交际功能看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传递.pdf_第3页
从文学翻译的交际功能看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传递.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文学翻译的交际功能看 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传递 陈新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 文学作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翻译困难 却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 为实现文学作品 翻译的交际功能 令译入语读者同样能够理解文学原著的文化内涵和原文的形美意美 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文 化关联 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去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在文学翻译交际功能的基础上创作出文化翻译意义上的成功译本 关键词 文化因素 文学翻译 翻译的交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5379 2007 02 0103 04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FER OF CULTURAL ELEM ENTS IN LIT ERARY WORKS CHEN Xin yue Colle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Foreign T rad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literary works pose a challeng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However as long as translators exert their creativity handle such cultural elements appropriately and manag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ir transference the readers of the receptor language can appreciate both the linguistic and artistic beauty in the source text Translato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relevance and dynamic equiva lence as a way to create good translation and achieve cultural equivalence Key words cultural element literary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翻译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文学作品的翻 译 这也是很多译者和译作家苦心追求而乐此不疲的 学术情节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非文学作品的翻 译 后者要求做到意似是主要的 而形似只是尽力而为 之 前者则要求在意似的基础上讲究形似 力求使二者 达到高度的统一 取得风格的 似 0 1 换句话说 在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除了要完成传达作品的指义 性 还要传递出语言的审美性 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形神兼备0的理想是令文学翻译的标准显得尤为苛刻 的缘故 许多学者主张文学作品不可译 认为要使译文在 形和意上都具有与原文同样的美感 做到顾此而不失 彼绝非易事 然而 至今为止 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却 从未停滞过 无论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 唐宋诗词 作品 还是国外流传久远的5荷马史诗6 莎士比亚名 剧 都历经诸多翻译家们的翻译创作 产生出众多各具 特色的译本 有时同一部作品还能鼓舞源语和译入语 两种语言的使用者不断地参与到新译本的翻译创作 中 自古以来 在译入语国家中为读者所喜爱并成为 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 享受和在源语国家同样好评的 翻译作品不在少数 一 翻译文化因素之难 文学作品翻译的困难除了作家个人的语言习惯和 风格各不相同外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源语和译入语 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 虽然直观地看 翻译是 语言的转换 但因语言本身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 第 5 卷第 2 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5 No 2 2007 年 4 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pr 2007 收稿日期 2006 12 31 作者简介 陈新月 1979 女 江苏南京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教 硕士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又不能脱离这些特点 因而要处理的就不仅是语 言因素 同时也包括许多非语言因素 文化因素可谓是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文化因素可不可译 译 得好不好决定了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功与否 可译还是不可译 属于翻译本体论和认识论范 畴 是翻译之所以成为翻译的质的规定性0 2 应该说 没有绝对的可译 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 只有相对的不 能传达 难以找到完全相称的配搭或关联 虽然人们 生活的环境不同 经历有所不同 但人的认识和意识形 态都是相似的 只要人们可以体会类似的感受 一种语 言所传递的信息就能够成功地被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者 所理解 人类处理信息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 因此读 者在相对而言的相同认知语境下对同一语言的刺激往 往会得出大同小异的结论 这种可通约性就是翻译可 以进行的前提 也是一切语言理解和交流的前提0 3 文学作品基本上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 反映着文本世 界之外形形色色的生活 而文学文本从本质上来说 具 有相同或相似性 从理论上来看 文学作品中所反应 的形象风格 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传递 可以被感知的 另一方面 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度的形式和内容的 统一 又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 所以 这样的因素在 作品中所占的比例越高 则若非读者有丰富的想象力 和感知能力 仅凭译者个人力量要达到等效的翻译就 愈加困难0 4 49 奈达在谈到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认识 时就曾指出 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比语言差异更 重要 很多翻译错误的造成往往不是由于语言上的差 异 而是错误地理解了文化内涵造成的0 5 理解能力 较高的读者可以从译文揣摩出原文作者的意图 译者 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原文的本意最大限度地加以 还原摆到读者面前 无论哪一方面的努力多一些 其 最终目的都是向理解文本这个中心靠拢 通过译本实 现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之间的一种交际 以文本为核 心的传递过程的目的是最近距离地向等同靠拢而非纯 粹的绝对的相同 译0并非不能做到 问题在于这个交 际对接成功到达了何种程度 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要 跨越这一沟通中的层层障碍 实现令译文读者的感受 和原文作者意图共鸣的目的 也就是本文所述的交际 二 翻译的交际功能理论 翻译的指导原则门派繁多 但综合比较来看 较有 影响力的翻译理论都有一些相通的共性 一 等效理论和交际理论的交汇点 交际对等 尤金 奈达的 动态对等0最早是针对他所从事的 5圣经6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提出的 应该说这一理论对 非5圣经6类的一般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和侧重点 是不同的 动态对等理论指出要在译入语中以最近似 的等同再现源语中的信息 即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后 动态对 等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形式对应 通过形式对应这一概念将重心转移到强调 翻译的交际功能0上来 安尼瓦尔 迪尔认为 奈达 值得称道的贡献在于对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创造了一 种更为开放的接受思路 从而为人类的交际和相互理 解迈出了重要的一步0 6 奈达由5圣经6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论 而彼得 纽马克则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 翻译与交际翻译 不同于奈达的动态等效理论 纽马 克的等效交际理论 反对奈达有关一切翻译都是交际 任何翻译都为达到等效的说法 他认为等效只是一种 可以期待的结果却不应该成为翻译的目的 然而 纽 马克同时也指出 在交际性翻译中 等效不仅是一种 可望的更是一种可及的目标 也是翻译中应该遵循的 一种有效且有价值的标准0 4 48 在翻译过程中 如果 原文蕴涵的文化因素越多 与译入语的文化差异愈显 著 则达到等效的可能性越小 因此 以读者的语言 能力和知识范围为考量的交际翻译策略才更有可能达 到等效的结果0 4 15 当然 纽马克并不否认翻译的目 的就在于让译入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 阅读感受 但当文化因素造成翻译困难时 交际翻译将 比语义翻译更具获得等效的潜力 只有采用这样的翻 译策略 译文才能够更流畅 更简洁明了 更合乎译入 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 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所提 到的等效都指向一种绝非完全一致的概念 一种 尽可 能地接近理想状态的相似0 7 交际对等概念的形成 正是建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 理论基础之上 二 关联理论与等效理论的交汇点 交际原则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 斯波伯和威尔逊把认 知与交际结合研究 最终于 1986 年提出 关联理论0 关联理论指出 在翻译时不能忽视非语言环境的处理 要正确理解语言和文化背景间的关联 总体来说 关 联理论特别重视认知环境在交际里的作用 甚至将交 际者对共处的环境的认识和把握当作成功地解释交际 的第一步 认为交际能否成功要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 是否能够 明白0和 相互明白0 8 关联理论的翻译标准不是静态的 一成不变的教 条 而是相对的 动态的决策依据0 9 关联强调的就 是寻找最佳关联 译者的主体性和动态对等 关联理 论相当重视交际活动中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 性 这一点恰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译者的 主体性 创造性地去处理有局限性的翻译难点之意相 吻合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 相互明白的目的是 104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4 月 可以达到的 虽然由于所处语境 或者认知环境的不 同 认识上会有差异 但话语客观存在明白性 这进一 步地肯定了文本的可译和可传递性 通过寻求原作与 译作之间的关联性制约 达到两者间有意义的对等 关联理论中提到的相互明白的概念便是进行成功交际 的本质及判断标准 三 目的论的 合适翻译0观 交际功能 目的论者认为传统的 对等0是一种极端形态的合 适 是一种相对静止的 以目的为导向的概念 而目的 论描述的是两个文本 或者字词 短语 句子和句法结 构等 之间一种 等同交际价值0的关系 价值在这里 指的是含义 文体内涵和交际效果 10 36 目的论者提 出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应该是 合适翻译0 而合适是 一种动态的概念 也即是说 只有当翻译的目的是为 了让译文跟原文具有相同的交际功能时 对等才成为 评判翻译好坏的标准 除此之外 译文只要符合翻译 目的和要求 完成在目标语情境和文化的交际功能 即 便不对等 也是成功的翻译0 10 37 由此可见 目的论 也要求译文必须实现翻译活动的交际目的 三 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交际功能的实现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斯波 伯和威尔逊创始的关联理论和汉斯 威密尔的目的论 都嵌入了 交际0这一共性指导原则 动态对等和交际 翻译理论引导出的交际对等概念 关联理论推导出的 交际原则 以及目的论侧重的交际功能其实都强调了 翻译的交际性 无论以何种理论来指导文学翻译的实 践工作 其最终的目的也都是希望能够成功地以译入 语还原文以原貌 达到近乎等效的目的 从而实现文学 翻译的交际功能 一 什么是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克里斯蒂安诺德曾说过 翻译的交际是通过传递 有意义的符号来进行的 这些符号是承载着特定的目 的的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 译者必须获得和原文作 者对这些符号意义一致的理解 这些符号却是有规约 性的 即含有文化内涵0 10 23 这正是文学作品翻译困 难之所在 翻译中的交际指的并非是一般日常生活中 人和人接触时发生的一种社交关系 而是通过文本 译 本 这个媒介 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之间的一种间接性 的联系 是译文读者通过译者的翻译作品对于原文作 者意图的了解过程 最终期望达到理解原文所有内涵 的目的 所谓成功的交际 就是要避免一切可能产生 误会 无法沟通和难以理解的情况 而跨文化交际的过 程就是以读者自身的经验和认识 通过译文去推测 了 解另一国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相同或相似社会习俗 生 活习惯 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的过程 二 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造成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困难归结起来 无外乎两大 类 言内因素和言外因素 包括 情景语境0和 文化语 境0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跨越文化因素交际的实现 1 典故引用的处理 英语文学作品中经常引用5圣经6 5威尼斯商人6 中有一段夏洛克的刻薄台词 当巴萨尼奥说愿意丧失 自己的一切 包括自己的生命和妻子来挽救安东尼奥 的命 葛莱西安诺也说宁可自己的爱妻马上归天 以求 上帝改变夏洛克的决心 夏洛克嘲笑这帮基督教徒 他说 These be the Christian husbands I have a daugh ter 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abbas 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 11 Barabbas 巴拉巴斯 出自5圣经6 是5新约6中被判 刑的小偷 经祭司长等人的怂恿 民众要求彼拉特释放 他而处死耶稣 巴拉巴斯被塑造成坏人的形象 如果 直接音译他的名字 巴拉巴斯0放在译文里 只能令译 入语读者不知所云 特别是对圣经这段典故一无所知 的读者 因为无法传达这个词在原作中的意义 无法 让读者领悟源语文化中这个符号的内涵 也就丧失了 令源语文化在译入语中获得交际的可能 朱生豪先生 直接以 强盗的子孙0作为译文替代 巴拉巴斯0 避免 了产生歧义的可能 让读者轻而易举地就能体会原作 者的本意 从而实现文化因素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 的交际功能 典故的运用在中文文学作品中也十分常见 很多 中文作家常常会引经据典 套用古话俗语和成语故事 译者在将这些文化因素翻译成英文时 也值得借鉴朱 生豪先生创造性的译法 寻找恰当的关联 将重点放在 传达典故承载的内涵意义上来 2 涵盖特定民族和时代特色概念的处理 很多语言都包含一些言简意赅的词汇 体现的是 相应的民族特色 中国有些说法英语中没有 比如 一 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老油条 炒冷饭 耍花枪 跑龙 套 拍马屁 走后门等 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 例 如 Trojan horse take French leave to meet Waterloo 这一类有特色的说法往往被译者作为言内因素处理 着重语言的转换 其实 这些词语运用到文学作品中 往往包含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应该兼顾其中 的文化特色 例如5阿 Q 正传6中提到的 假洋鬼子回来 向秀才 讨还了四块洋钱 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 未庄人都惊服 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 抵得一个翰林 0 这一段里出现了很多中国特定时期才有的概念 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 如 洋钱0 大 襟0 顶子0 翰林0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 When the Bogus Foreign Devil 105 第 5 卷第 2 期 陈新月 从文学翻译的交际功能看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传递 came back he collected four dollars from the successful county candidate after which the latter wore a silver peach on his chest All theWeizhuang villagers were over awed and said this was the badge of the Persimmon Oil Party equivalent to the rank of Han Lin 12 旧称银币为洋钱 简称洋 dollar 直接翻译成 dollar 确实表达了它的 外币0含义 不过恐怕和当今 美元的概念无法区分开来 未能突出它的时代特色 或 多或少也有了些歧义 是否可以考虑按照最常见的洋 钱类别 银洋翻译成为英文 silver dollar 以体现它 的时代烙印 大襟0是纽扣偏在一侧的中式上衣或袍子的前面 部分 可译为 the front of a Chinese garment which but tons on the right 但若真是这么面面俱到地把细节全 突出在译文里 未免显得冗长拗口 译者取了 挂的位 置0这个核心含义 而把大襟只简单概括为 chest 胸 前 读者自然一目了然 这个变通就很值得借鉴 顶子0和 翰林0皆与中国古代仕途相关联 顶子 是官阶高低的划分 以不同的颜色和材质来区分级别 说到底 无非是一种象征 所以译者用 badge 一词就 很妥帖 因为 badge在英文里本身就有作为军衔 官衔 标志而佩带的图案或符号的意思 至于 翰林0 是皇 帝的文学侍从官 是从进士中选拔的人才 译者取其 音译作 Han Lin 同时在音译之前添加 rank 一词 强调 是一种职位官级 既传达了意 也兼顾了形 译入语读 者才可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这段文字所承载的中国古代 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真正读懂原文 实现文本对此类文 化因素的传递 翻译 说到底 都是为着读者能够读明白的这一初 衷 凡是能达到交际目的 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本意 便 是成功的翻译 而不在于究竟找到多少对等的译法 有鉴于翻译文学作品的种种困难 作为译者 在翻译时 必须清楚原作者的意图 思想和写作风格 还应该熟练 地掌握源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 更需要了解两种语言 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差异 这一切都是完成译本 信息的传输 达到最终翻译的交际功能的前提和条件 四 结 论 没有一种翻译理论能够包罗万象 适用于不同类 别的翻译 但仅就文学作品翻译而言 归根结底 无论 一部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是多是少 其翻译 都 是为了要达到一个令原文的内涵可以传递 可以理解 可以接受 令使用不同语言 源语和译入语 的读者能 够感同身受原作的形美和意美的双重目的 只要能够 使译本达到尽可能近似的对等而非纯粹绝对意义上的 等值 一切作品实际上都是可译的 关键还是需要译 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体性和创造性 以最佳的关联 动态的对等去处理那些文化因素所涵盖的难于传递的 形 意 神 实现文学作品翻译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 黄忠廉 翻译本质论 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