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_作为复调的对话.pdf_第1页
翻译_作为复调的对话.pdf_第2页
翻译_作为复调的对话.pdf_第3页
翻译_作为复调的对话.pdf_第4页
翻译_作为复调的对话.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 年第 1 期 外 国 语 总第 161 期 No 1 January 2006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 161 60 文章编号 1004 5139 2006 01 0060 09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翻译 作为复调的对话 陈历明 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生部 重庆 400031 摘 要 近年来 翻译研究走的是一条与西方文论大致相似的道路 其特征大多以静态研究为主 动态研 究为辅 探索的路径时有因其单向度的局限性而难以形成多向度研究所必需的优势互补 为此 本文提 出 翻译是一种复调的对话 这一新的命题 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 对话性 及哲学阐释学等相关 理论成果 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构建翻译研究新的阐释图式 演绎出赋格式对话的三个层次 认为翻译 是作者 译者 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题 文化时空为背景的复调式对话 希望藉此不仅对 等值 译者中心 等理论进行理性的反思 而且为纷繁杂陈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共时 历时的对话模式 关键词 复调 对话 对话性 Translation As Polyphonic Dialogues CHEN Li ming Graduate School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been taking a similar path as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a study more static yet less dynamic somewhat too unitary or narrow thus unable to benefit each other better as expected Hence comes this new proposition Translation As Polyphonic Dialogues suggesting that a translated text is the result of a dialogue that calls for each participant like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s with the given text as the topic We thus apply to translation studies philosophic hermeneutics and especially Dialogicality of Bakhtin s dialogic theory a special form of interaction among the autonomous and equally signifying consciousnesses Upon these premises are tentatively built a new interpretative map and three leveled fugue like conversation It is expected to be a more proper synchronic diachronic dialogic model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polyphony dialogue dialogicality 一 中心 论的局限 当代翻译研究与文论的发展有着不可分 割的联系 西方文论研究中 重 心的几个转 移或转向 概括起来 可归为以下三种模式 1 作者是理解作品的中心 2 作品 text 自 身是理解的中心 3 解释者的创造性理解是作 品的中心 检视一下文学批评史 我们就不难发现 每一个中心周围都聚集了一些流派的学说 作 者中心阵营有实证主义 原意说 传记主义 庸俗社会学 作品 文本 中心拥有俄国形式 主义 符号学 新批评 结构主义 读者中心 包括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哲学阐释学 解构主义等 基于每一中心形成的各流派似乎 都握有某一方面的绝对真理 都是在前一学说 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弊 端时 对此进行反思 否定 由此寻找 开创 并形成新的理论支撑 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尽管各个中心都在各自的领域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的新视角 但由于其立论大多建立在比较 极端的否定 扬弃前人的基础上 缺乏一种继 承性 因而呈现出某种类似 公说公有理 婆 61 说婆有理 的非理性状态 不可避免陷入一种 肯定 否定 再肯定 再否定的循环陷阱 起 初 作者在任何层面上都是作品的上帝 拥有 作品解读的最终裁决权 是论者 作者 读者 发生争议后的最后诉求 理解文本就是挖掘作 者的方方面面 但是 当我们面对的是时空跨 度大的作品 而作者又往往不可考 或就算作 者在世 他对合情合理的解释偏偏予以否认 时 我们就会面临无法避免的尴尬 理所当然 就会反思 寻找作者 的客观必要性 由此质 疑作者 作者意指的东西 能否无条件地被认 为理解一文本的标准呢 如果我们把 作者意 指的东西 理解为 他一般可能意谓的东西 存在于他自己个人历史视域之中的东西 并因此排除 他根本不可能想到的无论什 么东西 那么 这个公理从根本上说仍有一 些难以定义之物 我们必须承认 艺术品代 表着一种独特的意义结构 其理想是探讨历史 的 确定无疑的领域 我们的体验和解释显然 决不会被作者的想法所限制 1 206 毕竟 直 接面对我们的是文本 此刻 是文本在 说 它应被视为脱离作者的自主存在 为此 抛开 作者 走进文本就成了 作品中心 论者的必 由之路 如新批评主张以作品为本位进行阐 释 稍后的结构主义则从语言学模式出发 旨 在建立一种诗学 这一方面提高了文学批评活 动的客观性 避免了以前的过分主观随意性 而另一方面 由于它过于强调作品的内在因 素 封闭文本 忽略了作品外部条件的社会的 历史的 文化的整体本质 而面临越来越多自 身无法回答的诘难 无论是 作者中心 还是 作品中心 其共同点就是认为文本的意义与读者无涉 只 是在各自的路径越走越窄时 才顺理成章请出 读者 于是 处于作品终端的接受者 读者 终于走上前台 作者垄断数千年的帝王宝座摇 摇欲坠 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者杀死了 文本单数的上帝 作者 孰为上帝 不再 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接受美学乘机把开启文本 的 金枝 交在复数的读者手中 本来 理 解的意义视域既不能完全由作者本来头脑中 的想法所限制 也不能由本文原来写给其看的 读者的视域所限制 2 504 此论尚不失之偏 颇 接受美学在理论上传承俄国形式主义 布 拉格结构主义 英伽登的现象学 加达默尔的 解释学 以及 文学社会学 它们重新着眼 于文本 读者的关系 从而有助于解决当前文 学研究中的危机 在接受理论家们将其阐释中 心由文本移向读者时 解构主义 读者反应批 评为了清算作者 作品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 统 或通过将读者文本化取消任何中心 或剑 走偏锋 赋予了读者以绝对的权力 然而绝对 的权力必然导致读者绝对的主观和武断 文本 在一手遮天的读者手中变成了一团任人搓揉 的面团 而遭放逐 至彻底边缘化 其命运比 作者好不到哪里去 但问题仍然存在 中心 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 向另一个极端 这些理论在开拓了研究视野的 同时 大多因其无可避免的偏颇而至失重 翻译研究走的是大致相似的道路 只不过 多了一个 译者中心 它与 读者中心 的 分野也并不那么绝对 而 作者中心 不如在 文论中受到关注 作者中心 文本中心 读 者中心 译者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 译者中 心 在时下的翻译研究中得到了过度的强调 我们长期在这个 八卦阵 里游走奔忙 曾经 柳暗花明看似 谁知山穷水复依然 自然还 是难以脱阵 二 命题的理据和意义 有无可能走出这一困境呢 我们认为 借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这一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庶 几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阐释框 架 其实 译者的话语角色并不如某些论点所 认为的那么单纯和透明 古今中外有关翻译的 无数相容或相斥的阐释 论争 从一个侧面无 不表明了译者多重角色这一现实性 这一认识 其实已经为将复调的对话思维引入翻译研究 62 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翻译从来不可能在真空中 进行 译者 特别是后殖民时代的译者 常常 不能唯原作是从 翻译成就了文本的再生 the after life 我们完全可视译作为 用另一种语 言写成的新的原作 翻译研究的历史告诉我 们 相对独立的 作者 文本 译者 读者 中心论已日益彰显出翻译研究的捉襟见肘 要 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 我们必须具备一种更 为开放的 跨学科的宽阔视野 鉴于此 本文试提出 翻译是一种复调的 对话 这一新的命题 认为 翻译是作者 译 者 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题 以文化语境 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希望藉此为纷繁杂陈的翻 译研究探索出一个更具解释力的共时与历时 的对话模式 同时理性地反思 等值 译者 中心论等 独白 论的兴盛和式微 就翻译与对话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有过零 星的论述 贺微 3 41 47 从接受美学的立场出 发 认为文本不能视为一个相对于主体的自我 包含或自我包容的客体 文本有其本质的缺 失 其意义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参与 文本 和读者之间有一种能动的相互作用 有一种对 话关系 进而提出 翻译是文本和译者的对 话 这一命题 作者抓住了翻译过程中一个重 要的对话关系 文本与译者 体现了作者的 洞察 但由于过于强调译者之为读者这一排他 性 从而根本否定了译者事实上的多重角色 其描写性必然打了不少折扣 这方面 国外最 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 Douglas Robinson 了 Robinson 4 在分析译者从原语文本 转向 目 的语文本时 提出了一个 对话 模式 阐述 了译者与原语 原作 及目的语 接受者的伦 理准则的对话关系 强调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无疑促进了此前备受遮蔽的译者的理性回归 但由于他过于突出译者的主体性 赋予其几近 无限的裁定权 难免又矫枉过正了 因此说 翻译的对话本质不能丢 因为人 的存在就构成本质的对话 而 构成本质存在 模式的东西是从对话的角度来考虑的 换言 之 是 按照我们具体地相互倾听的能力来考 虑的 1 230 翻译何尝不是如此 如上所述 就翻译而言 各个 中心 论 作者中心 作 品中心 读者中心 译者中心 都有各自的理 论渊源与合理性 更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偏 狭 也就注定难以跳出各自描述的独白性或阐 释的单维性 为了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涵盖 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将 对话性 dialogicality 即 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 用的特殊形式 5 374 引入翻译研究 创 造性地运用巴赫金的小说对话理论 以及哲学 阐释学等相关理论成果 提出这一命题 并在 此基础上构建新的阐释图式 演绎出赋格式对 话的三个层次 这种对话思维强调作者 作品 译者 读 者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整体 它并不以某一中心 为归依 也并不以任何一个中心压制或取代另 一中心 而是坚持 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 个人的头脑里的 它是在共同寻求真理的人们 之间诞生的 是在他们对话交际构成中诞生 的 6 144 本命题试图整合各个 中心 说 的合理内核 倾听并协调作者 作品 文本 译者 读者各自 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 成的真正复调 让 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 声音 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 形成对位的对立 调解 在多元互动的对话过程中 推动对话主 题的向前发展 概言之 对话理论强调作者 作品 读者 译者是一个整体 它不是以某一 方面为中心 而是相关各方协商交流 在对话 语言的共时性作用下 整合各中心的积极成 分 协调各方意见 在一句话中表现两种或多 种不同的声音 双声 多声语 而且各种声 音 意识在对话中同时出现 必然产生商讨 争论 交锋 调解 从而构成对位形式或复调 结构 共同完成文本 论题意义的生成 巴赫金 6 144 在分析 苏格拉底对话 体 中认为 苏氏关于真理即人们对真理的思考都 具有对话本质 他把用对话方法寻求真理 与郑重的独白对立了起来 这种独白形式常常 63 意味着已经掌握了现成的真理 坚持 真理 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里的 它是在 共同寻求真理的人们之间诞生的 是在他们对 话交际构成中诞生的 他进而指出 一切莫 不归结于对话 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 这是一 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 对话才是目的 单 一的声音 什么也结束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生存的最低条 件 同上 340 尽管他的切入点是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但是其用意和实际含义 已远远超越了这一点 如上所述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本是奠基并 成熟于对小说作者和人物的研究 由于其独特 的普适性 我们认为它完全可以适用于翻译的 研究 无论是从作者出发 还是从文本 作品 出发 抑或从读者 还是译者出发 都表现为 这种 单一的声音 或 郑重的独白 尽管 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各自张扬了自身的阐释 向度 然而 隔离 拒绝倾听他者声音的结果 就是见树不见林 自然使自身的阐释力大打折 扣 就翻译而言 如果我们改弦更张 将文本 意义的生成视为一种复调性的对话的结果 其 描述性是否更为全面准确 从而也更具说服力 呢 复调 polyphony 原是一个音乐术语 指 几个同时发声的人声或器乐声部对位性地 结合在一起的音乐 是相对于单声部音乐 只 有一个旋律 和主调音乐 一个声部式旋律 其余声部为伴奏 而言的 7 751 巴赫金有 着丰厚的音乐素养 特别是在分析陀思妥耶夫 斯基小说时 他并没有囿于 复调 等严格的 音乐织体概念 而是创造性地借用这些跨学科 的概念来研究文学 在他看来 陀氏小说中存 在有别于传统独白型小说的复调因素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 意识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 复调 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 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 不是众多性格和 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 在作者统一的 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 这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 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 结合在某个 统一的事件之中 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5 4 5 肇始于巴赫金的这一洞见中有几点值得 注意 众多的不同声音 他们相互独立 地位 平等 各自具有充分价值 不受作者统一的意 识支配 自主结合于某个统一的事件中 巴 赫金 5 28 认为 复调 只不过是一种现象的 类比 利用复调的形象 对位的形象 不过是 为了指出当小说的结构方法超出通常的独白 型统一体时会出现的新问题 正如音乐中超出 单声便会出现某些新问题一样 亦即 作品 的主人公 不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 而 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主人公的意识 在 这里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 即他人意识 可同时它却并不被对象化 不囿于自身 不变 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5 5 换言之 主人公 的坐 言 起 行并不是由作者随意支配的对 象 他的声音有着自身的 内在独立性 当 然 这并不是说 主人公能完全游离于作者艺 术构思之外 相反 他的这种 相对的 独立 和自由 是限于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 如同 客体性主人公的不自由一样 是被创造而非杜 撰出来的 并没有超越作者的立意 三 对话的模式 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体系中 我们尤其感 兴趣的是 对话性 即 具有同等价值的不 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5 374 它是 对话向独白 向非对话形式渗透的现象 它使 非对白的形式 具有了对话的 同意或反对关 系 肯定和补充关系 问和答的关系 其涵 盖范围超过了对话的范畴 体现在 a 对话者 已不只是文本中人物与人物的对话 还包括作 者与人物 作者与读者 人物与读者等多个层 次的对话关系 b 对话的内容也不只是引号 内或文字上的内容 还包括文外之音 言外之 意 c 此外 由于对话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引号 内 因而对话性形式更加自由 特别体现在作 64 者和读者之间 体现对话理论的对话性研究的是作为全 景的社会现象的文本 它不同于作者 译者 或者文本 或者读者等纯聚焦式研究 而是强 调作者 文本和读者 译者的主体间性 在巴赫金看来 主人公的每一感受 每一 念头 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 具有辩论的色彩 充满对立的斗争或者准备接受他人的影响 总 之不会只是囿于自身 不同的声音用不同的 调子唱同一个题目 这也正是揭示生活的多样 性和人类感情的多层次性的 多声 现象 5 58 对话性的指向是多向互动的 我们可运用 巴赫金的对话性 通过图示来描写翻译的过程 及参与这场对话的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读者 1 原作 作作者者 译者 读 读者者 2 译作1 2 3 n 在这一图式中 原作可以直达读者 1 母 语的隐含读者 要想与不懂原作语言的读者 2 目的语的隐含读者 进行对话必须通过熟谙 这两种语言文化的译者 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 道理 当努力实现作者意图的作品十月怀胎 一旦成形 脱离作者这一母体而分娩之时 作 品便获得自身自主的存在 虽然内化了作者的 意图 但却是凭自身的存在而 言说 此刻 作者便丧失了阐释的优先权 而只能退隐为与 作品有某种血缘关系的一般读者 就此意义而 言 作品的诞生是以拥有特权的作者之死为代 价的 这一代价是值得的 也是必然的 唯其 如此 作品才能充分敞开自己 进入一个更广 阔的公共视域 在众声喧哗的期待视域中获得 蓬勃的生命力 在伊瑟尔看来 存在于文本结构任何一个 方向和层次上的 空白 空缺 为读者 游移的视点 建立了一个 视觉场 或 参 照域 共同构成那个 文本的召唤结构 8 1105 作者完成的作品 work 还不是文本 而 只是一个静态的自在 自为物 在 Barthes 9 713 18 看来 它是读者可能阅读 消费的一 个成品 一个具有稳定而准确意义的文档 换 言之 作品只是能 放在架子上 的东西 而 文本 Text 是置于语言之中从而保持一种生 成 production 状态的东西 一种他为物 它 没有固定的 所指 signified 或稳定的意义 只 存在于话语的运动之中 换言之 文本 是存在于阅读和阐释活动中的作品 因此 作 者从来不会排斥读者 相反 都会面向自身之 外的读者 听者 并在某种程度上预料到读者 听者可能的反应 对作者而言 尽管读者是虚 的 事实上也无从圈定 但却又有某个程度 之实 每个作家写作时 都必须假设一群要接 受他语句的读者 10 133 与读者交流 挑战读 者的知觉 感觉 审美能力 作者与读者 无 论思维有多大差异 因了某种共同的人性 或 某种共通的文化 心理结构 往往不乏某种通 约性 我们在理解时总会带有理解的意图 即 带有让什么东西向我们诉说的意图 理解活动 开启之际 就有一种对意义的预期引导着我们 的理解努力 这就促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和读 者 译者的选择维度在特定文化语境时空的相 遇 也就由此构成了对话的第一个层次 作品 与读者 1 译者 但是 并不是每个文本都能抵达每个读 者 更遑论跨越语言屏障与另一种语言的读者 相遇 要做到这一点 则必须通过负有特殊使 命的读者 译者 这一特殊读者在翻译之前 既有自身的审美诉求 更肩负目标读者的嘱托 和期待 必定带着自己既有的阐释图式 前见 进入原语文本 正如海德格尔 11 278 所言 一 切解释都有其先行具有 先行视见和先行掌 握 可见 前见 偏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 件 正是我们的现世存在以其偏见与先入为主 65 的见解才使得理解成为可能 我们之所以将 某事解释为某事 其解释基点是建立在先有 先见与先验之上 解释决不是一种对先行给定 的东西所作的无先见因素的把握 解释奠基 于一种先验之中 11 184 笔者改译 加达 默尔在讨论偏见 前见时 更是坚持理解的先 在结构本质 他指出 启蒙运动意图消除偏颇 概念其本身就是某种偏见的产物 由于偏见属 于历史现实本身 所以偏见不但不是理解的障 碍 反而是理解的条件 如果我们愿意正确 对待人类的有限的 历史的存在方式 那么 我们就必须为前见概念根本恢复名誉 并承认 有合理的前见存在 他甚至认为 因为人类 理性太软弱 不能没有前见去行事 所以 曾 经受到真实前见的熏陶 乃是一种幸福 2 355 350 如果认为译本的产生仅是译者变换 扮 演着各种话语角色 带着某种合法的前见与作 者 文本相遇的结果 这种文本必定是残缺片 面的 也有违翻译的初衷 因为 一方面 某 一文本的意义不能从作者 文本的主观性出 发找到它的最终指向 因此 把某一文本的意 义限制在作者 真实的 思想上是很成问题的 另一方面 排斥了读者 译本也就丧失了其现 实的存在意义 自然也会为读者所排斥 因此 译者必须把所要理解的意义置于另一个谈话 者所生活的文化语境中 从对原作召唤结构的 反馈 原作的最终遴选 到译者角色的合理定 位 翻译策略的制定取舍 以及译本的审查 赞助 评价 实现 几乎都有多重角色的读者 的全程参与 当然 这并不是说 总有一个实 实在在的读者时时刻刻与译者同在 倒不如 说 他是一个隐含的读者 一个阅读结构 一 个理解和商讨机制 与译者如影随行 由外而 内影响译者的各个选择 从此意义而言 译本 也是译者和读者对话的结果 由此构成了对话 的第二个层次 译者与读者 2 读者的欣赏习惯 审美趣旨总会因时间的 演进 地点的转移而变化 甚至大异其趣 文 本和读者从来不会达成完全的一致 凡需要 翻译的地方 就必须考虑讲话者原本语词的精 神和对其复述的精神之间的距离 但这种距离 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克服掉的 2 490 而译本作 为特定时期的产物 往往只能完成与其时其地 的读者进行对话的历史使命 它因无法随时代 演进而老去 只能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时间不 饶人 也不饶译本 随着研究的深入 语境的 流转 又会出现更权威的版本或 和重要的相 关研究成果 此时的读者会发现 原有的译本 已经滞后 客观上失去了继续与之对话的必要 语境 为了及时反映这些成果 或 和满足特 定读者新的审美诉求 重启对话 译者必须重 新阐释 更新译本 让新的译本在新的时空与 新的读者相遇 对话 从而开始一轮一轮新的 阐释 对话的循环 这也是同时或先后出现同 一作品的多个译本1 2 3 n的主要原因 此为对 话的第三个层次 译本和读者 从上图看 应该有几个语义三角 但完整 的语义三角只有一个 即译者 译作 读者 2 其余的都有缺陷 因为原作和译作是一种单向 的演进 两者具有不可逆性 原因有二 其一 是一种语言经由译者的再生产抵达另一种语 言 其所指和能指已经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向或 溢失 其二是 如果返回到原语言 必定附上 出发语言的新的能指与所指 你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 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 旁 12 74 通俗点说就是生米可以做成熟饭 但熟饭再也做不回生米了 就此而言 回译无 法作为检验译作的客观标准 只有作为原作的 回忆手段才有意义 毕竟 译作和原作已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 如熟饭和生米一样 只有继承 性而并无可逆性 本图还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等值 对等论 奈达的 功能对等 认为 译作的读者必须 能够像想象中的原语读者理解并欣赏原作那 样理解译作 译作的读者应该能够以原作读 者完全相同的方式理解并欣赏译作 13 118 把读者纳入翻译研究的视野是奈达的一大进 66 步 体现了奈达的洞察 但他把操不同语言的 两种读者是否具有同等反应作为判断译作优 劣的标准 又使他陷入一种不可知论的泥潭 中 我们假定特定的读者群 读者 1 对 原作 第一自然 有相同的反应 第一反应 但经译者重新阐释生成的译作已变成不可逆 的第二自然 处于不同文化语境的读者 2 对第 二自然的译作的反应 第二反应 已很难等同 于第一反应 再加上客观上无法克服的时空障 碍 其同一性更是值得怀疑 因为语言总是向 每个人的自我理解讲话 并且永远作为当下 的 借助它自己的同时性进行讲话 不同语言 文化所具有的某种共性总是无法掩盖其不可 通约性 何况 话语中的精确含义在所有替代 性的说法中都会走样 这也是信 等值 对等 时下备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因此 译者的任 务绝不仅仅是把原文所说的照搬过来 而是把 自身置身于原文的意向中 这样才能把原文中 所说的意思保存在译者的意向中 1 68 就此 而言 文本的意义只能取决于作者 译者 读 者在文化语境中多元对话的动态生成 第一层次 作品 作者与译者 的对话 与第二层次 译者与读者 2 的对话 从根本 上说并没有一个先决的先后轻重之分 对话必 须先有一个起码能让至少两者感兴趣的话题 topic 这个话题可由原作提出 再由译者 去选择理想的读者 也可由读者引出 由译者 去寻找理想的原作 译者作为其中一个协调的 中介 但无法保持完全的中立 原因在于 左 右译者立场的主要因素有三 1 原作 视其在目的语文学系统中作为量的补充 点 缀 还是有可能从质上改变该系统的格局 2 读者 对外来文化的期望值 可接受度和 开放程度 及由此具体化的意识形态 诗学观 赞助人三因素的强势与弱势 3 译者 在充分权衡原作 作者和读者的主体性和力 量对比时 尽量照顾自己的诗学观 发挥译者 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在一个文化 文学的多元 系统中 这三个方面以其所占多元系统中的不 同比重决定着文本的选择 意义的生成 翻译 策略的不同取向 直至译本言后行为的实现 这么说来 译者总是在原作 作者 与读 者之间来回进行调解 平衡 决定着对话中的 话轮 turn taking 趋向 或 尽量不打搅原作 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 以作者 或作品 为 依归 或 尽量不打搅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14 25 以读者为依归 即便这一基本格局不 变 译者仍有必要 可能从宏观的语篇 章节 段落 到较微观的句群 子句 短语 词汇等 层面或大幅或小幅地调整与作者或读者的距 离 以取得局部的平衡 无论以作者为依归还 是以读者为依归的文本 都并不妨碍译者在一 定的时空中向作者 读者作钟摆式的局部靠 拢 完全中立的译者或译作只是一个虚拟的存 在 因为只要是阐释 翻译 就必定有所指和 能指的越界发生 可见 译者的主体性角色是 一个动态的存在和 或生成 所谓 直译 意 译 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 只有在辩证的动态 条件下才有研究意义 译者的话语角色并不是单一透明的 由于 客观存在的政治 意识形态 赞助人 以及译 者主观上的诗学原则 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 制约 译者往往会积极主动或身不由己地选择 靠近作者或靠近读者 结果不可避免地会给批 评者留下各种口实 但译者别无选择 因为译 者几乎不可能同时给予作者和读者相同的满 足 一个译本 从读者角度看也许完美无缺 而从作者出发却可能是漏洞百出 反之亦然 人们历来对翻译研究的形似 神似 直译 意 译 对等 创造等范畴事关翻译原则 标准的 形上追问而引发的纷纭聚讼 对峙恐怕都源出 于此 无论是影响了一种文明进程的圣经翻译 或佛经翻译 还是诸如严复 林纾或庞德的中 外互译等历史个案所给出的大量相互排斥的 评判更明确地昭示了这一点 因为无论作者还 是译者 读者 都不能指望某个译本能跨越所 有的时代 直达意图性读者 对历史上的翻译 原则的普适性质疑也当作如是观 如此看来 67 严复以 达旨 为纲领的 信达雅 原则指导 自己的翻译实践 原本无可厚非 可以说 译 作的成败取决于它能否完成特定时代的历史 使命 因此 要满足不同的读者或不同时代的 读者 惟有推出不同的译本 就此意义而言 多译本 重译不仅必需 更属必然 并不以谁 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再以严复的翻译为例 他从超越一般 认识的读者立场出发 带着目标读者的期待视 域 终于与理想的作者 作品的召唤结构相遇 进入对话的第一层次 其最终目的是要让作品 进入目标中的理想读者 为他们所认识 接受 并有所为 为此 他在特定的语境中 与目标 读者对话 商讨 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本前提 下 用汉以前的句法形式 及更换叙事视角 等作为 糖衣 招徕术 15 42 进行文本意 义的再生产 由此进入对话的第二层次 文本 的躯壳虽然换了一个 而精神姿质仍然 亦即 内容向原作看齐 表现形式则向读者看齐 可 以说 严复在适当的时候 选择了适当的作品 保留了合适的内容 征服了合适的读者 通过 第三层次的直接对话 完成了言外行为 取得 了言后之果 让朝廷上下固步自封的士大夫们 忍不住在 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 的啧啧叹 服声中 咀嚼着可口的 糖衣 乖乖地尽入 其毂中 差一点医好了朝廷的膏肓之疾 就这 样 严复以其 信 的认识论 雅 的方法 论 最终实现了其 达旨 本体论和目的论 这一对话模式就象复调音乐的赋格 Fugue 曲式 它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 第一声部奏出 主题 其他声部相继进入 模仿这一主题 后 继的声部进入乐曲后 前面的声部并不停止 几条旋律同时进行 构成复调音乐织体 在呈 示部中 主题首先由某个声部单独地在主调上 陈述 然后另一个声部追上来 在属调 即主 调上方 5 度 模仿 构成答题 此时第一声部 并未终止 而是继续进行 加上一个与主题相 对的旋律 对题 经过插部 展开部 再现 部 共同构成并实现各主题所呈现的一个完整 乐思 在翻译这一复调式对话模式中 对话的 话题就是赋格曲中的主题 通常由原作 作者 提出 也可由读者提出 译者在目的语 即 属调 上进行模仿 形成答题 继而加入读者 的声音 它以自己的声音同意或反对主题 由 此构成对题 他们不断加入并发展为对位的谐 声 简图如下 S Subject 主题 A Answer 答题 CS Counter Subject 对题 作者 作品 S 译者 译作 A 读者 CS 他们相互独立 互不吞没对方的声音 但 都融合回应了其他声音 对位地向前发展 通 过级进 模进 变奏 变调等方式推动对话的 进行 几个声音始终处于对话或思想的交锋 中 这种多元的对话使思想和思想发生交流 矛盾 对抗 冲突 补充 融合或分离 进而 催生新的思想 新思想又使旧思想内部发生分 化 瓦解或聚合 重组 使思想在一种共时的 层面上趋向多元交锋这一特性 处于永远无法 了结的共时过程中 各主体 不同的声音用不 同的调子唱同一个题目 这也正是揭示生活的 多样性和人类感情的多层次性的 多声 现 象 5 58 需要指出的是 话题 主题的进入时间先 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其主体往往会视对话时 各自所处的语境及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不同地 位而发生交替 话题一般由作者提出 由译者 去召唤理想的读者 也可由读者提出 再由译 者去寻找作者 有时也可能由译者直接提出 并召集作者和读者 如假译者之名的 伪译 这三个声音总是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却又 都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 秉承共同的游戏规 则 在多元对话中力争话语 话轮的主动权 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并不是要垄断话语权 霸占 独白的天下 既不是单一的作者主体 也不是 单一的读者主体或译者主体 而是几个主体间 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协作 即 说者与传播者 听者 不可失去对方而孤立存在 文本也只有 68 在众声喧哗的共同创造中完成其意义的生成 任何一方一旦进入由作者 译者 读者引领的 文化语境之中 往往是 不同的观点能够轮番 占据主导地位 能够反映出对立信仰之间纷繁 多样的细致差异 5 19 话题在对话的主体间 引起共鸣与争议 引出陈述和相对陈述 最后 使它们互相融合 在异中求同 同中存异 就此意义而言 翻译研究中研究中心的数 次转移 一方面说明这也是一种动态的对话之 客观必要 必然之体现 另一方面也历史地表 明 每一个中心都无法独立地承担起翻译研究 全部的必然使命 时下炙手可热的 译者中心 论 亦然 无论作者 文本曾经的上帝 译 者 抑或读者 在这里可以说都是特定文化语 境中对话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任何一方并不保 留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 亦即 他总会在自己 的文本中反映出人类存在本身的对话本质 注 衷心感谢冯庆华教授的悉心指导 然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 加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M 夏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