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武汉精神教学建议教学目标:了解武汉市日新月异的城市交通及交通枢纽,感受武汉交通的巨大变化以及给武汉市民出行带来的便捷。了解武汉的工业发展,知道武汉是我国国家工业基地,感受武汉人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教材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出行真方便和第四单元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中穿插进行。知识点:1、了解武汉工业的重新起步。2、知道武汉成为国家工业基地,了解武汉重要的工业项目。3、了解武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4、知道在城市交通的变化中,武汉创造了无数第一。重难点:从武汉的工业发展和交通发展中感受武汉精神的内涵。课时建议:四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武汉工业的重新起步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晚清张之洞督鄂,推行洋务新政,初步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的基础,使武汉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然而,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连续不断的军阀混战,武汉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抗战爆发后,在汉工厂大批内迁,残存的民营工业又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摧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武汉职工人数在30人以上的工厂只有260家,且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数濒临破产,生产陷于瘫痪。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武汉市首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结合武汉历史与自然资源实际,提出了“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的奋斗目标,指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恢复与发展经济事业,尤其是工业经济,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要“把武汉市从消费城市逐步为工业城市”,以此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建设的基本方针。为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国营工业经济,使其为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二是努力恢复发展生产。市政府对许多企业予以扶持,通过贷给原料,收购产品,发放贷款,加工订货等形式,促进公私企业恢复发展生产。三是贯彻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公私和劳资关系,调动劳资双方积极性。做到“依靠职工,团结资方,增产节约,劳资两利”,维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四是组织商业资本转向工业,并对部分私营企业进行改组改建。1950年5月24日,棉商林厚周集资开设开明油厂,这是商业资本转产工业生产的第一家工厂。不久,武汉建业投资公司成立,时任市长亲致贺词:“它是武汉工商界进步的最具体的表现。私人资本应选择工业为其发展前途,使武汉由商店林立到烟囱林立,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至195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52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最好水平,比1949年增长118.18%。棉纱等主要工业产品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53年5月,武汉市第三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指出:武汉市“已由一个消费型城市逐步转变为生产型城市”。武汉人民艰苦奋斗,工业经济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重新起步。思考练习:1、晚清 督鄂,推行 ,初步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的基础,使武汉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2、1950年5月24日,棉商 集资开设开明油厂,这是商业资本转产工业生产的第一家工厂。3、1953年5月,武汉市第三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指出:武汉市“已由一个 城市逐步转变为 城市”。第二课时:武汉工业重振雄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国家确立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在展重工业的战略,工业生产依据交通便利、靠近原材料地和销售地展开布局。国家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为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南方工业基地。因此,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工程项目中的3项即武汉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安排在武汉。随后,国家又安排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汉阳造纸厂、武汉热电厂、 武汉热水瓶厂等一批重点项目。这些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落户武汉,为武汉工业的重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武汉人民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一 五”计划的要求,武汉市制定了19531957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支援国家重点工程的基本建设。1954年5月,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把武汉建设成为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而奋斗”。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市委号召,全力以赴,积极支持重点工程建设。为 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城市建设,创造条件,保障重点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按照发展新区与改造旧区相结合的城市建设方针,先后修建了连接青山工业区和武重、武锅的道路,新建了青山水厂,扩建了东湖水厂,修建了供水管道、桥涵等。其次,保障基建材料的供应,提供地方工业的协作和劳动力的支援。同时,积累建设资金,大力发展地方工业。1957年5月,根据国家多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对原有中小企业进行改组、加强管理,同时积累资金,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工业企业,如武汉机床厂、武汉机床附件厂等。到1957年,武汉市共改造和扩建了近 160个地方工业骨干企业。 具有坚韧奋斗精神的武汉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到1957年底,武汉市工业建设全面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5年中,国家在汉投资15亿元,用于工业建设的投资 5.41亿元;武汉开始建立起钢铁冶炼、机器制造、船舶制造、大型电力网等重工业。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4.57亿元,为1952年的 2.64倍,年均递增21.8%,尤以重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这年10月15日,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典礼隆重举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宏图终成现实。它使全长2300多公里的京汉、粤汉铁路干线在汉携手,使湘桂、浙赣铁路可以通过大桥进入北方铁路运输体系。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大大增强了武汉的枢纽地位。重点工程的启动,为武汉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使武汉的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1957年11月,武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宣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市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已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武汉成为国家工业基地1958年7月下旬,中共武汉市委在庐山召开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武汉市地方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决定将国家重点工程的扩建任务提前完成,同时各行业、各区要围绕重点项目加强各类中小工业建设,在武汉建成冶金、通用机械及冶金设备制造、汽车等11个工业生产专业体系。在实施“二五”计划的过程中,武汉人民表现出巨大的革命干劲和奉献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武汉工业建设。1958年至1960年,大部分国家重点工程和主要的地方工 业企业建成投产,武汉支柱产业、工业体系初步形成。首先,冶金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8年武钢焦炉厂一号焦炉、武钢一号高炉相继建成投产,1959年一、二、三、四号平炉先后建成投产,炼钢体系初步形成。其次,地方机械制造工业全面发展。“二五”计划的头三年,武汉地方机械工业新建、扩建的项目占全市地方建设项目的43%。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武汉鼓风机厂、武汉轴承厂等重点企业相继建成,成为武汉机械工业的主要基地。第三,纺织工业和化学工业有了较大发展。1958年国家投资建成第一针织厂,成立国营汉阳棉纺厂等。1959年葛店化工厂投产。1958年至1960年,先后建成武汉制氨厂、武汉石油化学厂、武钢焦化厂等8家全民所有制企业。以葛店为中心的化学工业基地形成。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奋勇争先,完成了“二五”工业规划的主要项目,建成和基本建成一批重要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从无到有,部分产品产量成百倍的增长。尤其是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武”字头企业全面建成投产,成为武汉工业体系的骨干和核心。1962年12月,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指出,武汉市“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了”。武钢、武重等筑起了武汉作为新中国重工业基地的脊梁,支撑起年轻共和国的“经济大厦”。武汉工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了武汉市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思考练习: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有哪些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落户武汉,为武汉工业的重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2、“二五”计划中,哪些工业项目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了武汉市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第三课时:九省通衢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九省通衢”的本义是指武汉通向外界的水路交通非常便利。从武汉沿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溯汉江北至豫陕,经洞庭南达湘桂。先天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是武汉城市魅力的源泉。如今,“九省通衢”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有着深刻的经济内涵。回首纵览,每一项交通工程的竣工,无不加快着武汉发展、开放的步伐;每一次经济的腾跃,无不推动着大交通、大提速。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武汉又赋予了“九省通衢”新的内涵,人们把新世纪的武汉恰如其分地称为“九州通衢”。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武汉“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体现为:得水独厚、得中独厚。武汉处于亚洲第一大河长江与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交汇的地方,两江将武汉一分为三,市区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俗称“武汉三镇”。长江、汉江汇纳支流,联结湖群,形成以长江、汉江黄金水运十字架为主导的庞大水运网。武汉临江傍水,湖泊星罗棋布,市区内有月湖、东湖、莲花湖、墨水湖、后湖、梁子湖等众多湖泊,历来有“百湖之市”的美称。武汉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不仅处于长江中游,而且 也居于华中。武汉“得中独厚”:长江为它连接东西,京广铁路为它贯穿南北,无论从空中、地面,还是水上,都能方便地连接各大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地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新的经济发展将形成东中西“H”形格局,武汉市将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武汉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通衢工程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武汉已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区域性航空枢纽,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铁、水、公、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1、武汉航运中心将建成“亿吨大港”港口货运,历来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武汉自古以来水上交通发达,是古代的船泊码头、近代中国著名的港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武汉的水运已形成 “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它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一次系泊能力70万吨,设备最大起重能力50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万标箱,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以武汉为龙头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推进九江港、黄石港、黄冈港、鄂州港、宜昌港、岳阳港、长沙港、襄阳港等港的资源重组和整合。加快启动“武汉新港”建设,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武汉力争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成为集先进技术和高效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大港。2、武汉站:全国第四大铁路枢纽高速铁路网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武汉是全国铁路主枢纽之一。随着京广高速铁路和沪汉蓉快速铁路在江城相交,把中国四个最发达的经济带连接了起来:向北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向东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向南是以广州、深圳为代 表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向西是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带,而武汉正好处于十字形的中心点上。如果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画圆圈,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武昌和汉口火车站的改造,武汉火车站的建成,武汉成为全国所有城市中,唯一拥有三个火车站的城市。武汉地位在国内铁路网格局中独一无二。2013 年前后,从武汉去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均在5到6小时,前往中部城市不超过 3小时。打造全国“五小时都市圈”,武汉正赋予“九省通衢”更新的含义。3、武汉北编组站:亚洲最大编组站武汉北编组站设备规模及解编能力居亚洲第一,被专家称为“亚洲规模最 大、全国铁路技术最复杂”的编组站。4、武汉天河机场:华中地区最大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的综合枢纽机场、最大的国际机场、最大的 飞机检修基地,机场设施完备,可起降各种大型客机。目前,天河机场已开通130 条定期航线,可通达52个国内城市、12个国家和地区,每周进出港航班达2300余班。2010年3月,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建设工程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工程将按照202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量44万吨的目标设计。 2012年7月26日,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正式动工开建,武汉向着打造全国重要门户机场和中部最大航空枢纽目标快速迈进!思考练习: 1、武汉“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2、通过收集图片或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武汉的枢纽工程。第四课时:日新月异的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保持城市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活的动脉。现代城 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现代化生活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 展布局高度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交通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武汉人创造了无数的第一。1、“桥都”武汉自古以来,武汉三镇被长江、汉江分割,人们一直盼望在大江上架起桥梁,但是千百年来这种渴望竟成空想。那时候,平日还可以凭借渡船往来,一遇大风、大雾,长江、汉江封航,人们只能望江兴叹。1956年,横跨汉江的江汉桥建成通车。这是汉江流域的,也是武汉市的第一座大型公路桥。毛泽东为这座桥梁题写了桥名。1957年,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武汉三镇连成一体。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跨越江城,改变“三镇交通一线牵”的局面。此后,武汉建桥开始加速。2000年,武汉第三座长江大桥白沙洲大桥通 车。仅隔一年,军山长江大桥跨越长江。2007年,阳逻大桥连通武汉外环线。2009年,武汉第六座长江大桥天兴洲大桥通车。2011年,武汉第七座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通车。2014年,第八座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将取代长江大桥,重构武汉内环。武汉长江大桥到武汉长江二桥,间隔38年;武汉长江二桥到鹦鹉洲长江大桥,不过19年。从“一”到“八”,不仅书写“桥都”变迁,更见证“武汉速度”。在江汉桥通车后,武汉又在汉江上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如今,从龙王庙溯 江而上,彩虹桥(晴川桥)、江汉桥、月湖桥、汉水铁路桥、知音桥(江汉二桥)、长丰桥、蔡甸汉江大桥,路桥相连 四通八达。此外,市内还有墨水湖大桥、沙湖大桥、盘龙城大桥、府河大桥、举水河大桥等等。武汉从一座没有大桥的城市,在数十年间,已经成为了一座桥梁遍布的“桥都”。桥梁建设也造就与锻炼了一支支全国闻名的建桥队伍。今天的武汉也是中国唯一的“建桥之都”。2、“万里长江第一隧” 武汉长江隧道于2008年12月28日试通车,全长3.6公里,双线4车道。该工程于2004年11月破土动工,是中国第一条长江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至少突破5项“世界级”难题,创造5个“国内第一”技术。隧道能够保证100 年不渗漏,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侵袭。从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职课件模板
- 夯实基础管理之道
- 光伏培训课件
- 你身边的5个人课件
- 湖北小池滨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 中小学生航空航天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2025中央一号文件应知应会试题库和答案
- 产程全程观察与规范化护理指南
- 企业生产安全培训会议课件
- 企业春节前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财务管理职业发展路径
- 长城汽车2025人才测评答案
- 民宿管理的规章制度
- 《医学美容技术》课件-5强脉冲光美容技术
- 普通车床实训课件
- 咖啡师知识培训课件图片
- pu线条安装合同范本
- 2025年日历表全年(打印版)完整清新每月一张
- 20241025-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培训
- 大众集团英语面试题目(3篇)
- 办公楼体育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