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市建设史1 中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1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1.1.1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状况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树居等,没有固定居民点。1.2 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影响也最大,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1.2.1穴居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记载:易经繁辞,墨子解过,论语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象形文字 早期的穴多为竖穴。穴与窖不同,窖一般多小而深,多为储藏用。1.2.2巢居我国古代关于巢居的记载:庄子盗跖篇,风俗通巢居方式的演化干阑式建筑1.2.3半穴居半穴居方式发展演变历程穴居与巢居形式的结合半穴居居住空间基本形态多为方形袋穴,4m*4.3m,穴深0.8m,中央为火坑,屋中间有支柱,四周也有支柱。1.2.4地面建筑基本形式: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凹下2228cm,基本形式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为3.89m*3.58m,12根柱径1522cm的圆柱;圆形建筑直径5m,周围与圈圆形柱子,中间位火炕。地域分布及发展特征: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的发展,长方形平面逐渐取代圆形和方形平面,面积由小增大,室内空间逐渐由单室向双室、多室进化。东北及内蒙古发现大石堆砌建筑。1.3原始的居民点1.3.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1.3.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1.3.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简单分区,住址与葬地的区分,窑地(主要的手工业制陶)与住区的分开,出现了公共仓库区。1.3.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子。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建筑规模:小屋住45人。1.3.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壕沟、围墙:为了防御1.4 城市的产生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1.4.2城市的形成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原始居民点 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城郭沟池(城) 产生了私有制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剩余产品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既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小结:1.原始初期:巢居穴居固定居民点2.原始村落后期:村落简单分区(居住区、墓葬区和陶窖区);建筑有分工与组合(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储藏空间)3.城市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与城墙在概念上有区别思考题:原始的居住形式包括哪些?举例说明,原始聚落的布局体现了哪些规划思想?简述城市的产生过程?2殷周时代的城市殷周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概况公元前17世纪,商部落灭夏朝(奴隶社会形成于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生产技术有了新发展,出现铜器,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革,农业产量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增多、商业兴盛,出现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对立,社会出现分化。公元前1066年,兴起于渭河上游的周部落,灭商朝,建立周朝,建立更为完善的奴隶制度。2.1 殷商时代的城市2.1.1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夏朝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在夏朝中、后期,中国的城市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有二里头古城、阳城、平阳、安阳、原城、河洛等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为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路,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二里头城址总体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2.1.2商城(郑州)概况郑州发现商代夯土墙和大片遗址,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居住遗址以及各种作坊,从遗址的规模、居民的成分、职业、大量的作坊等情况推断为大城市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形态及分区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长约1690米,西城墙长约1700米,南城墙和东城墙长约1870米,周长将近7公里,包括总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功能分区分明。 城市内分布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手工作坊、农业居民点、墓葬区。货币出现标志着商业活动的兴起和兴盛。建筑建筑技术:住宅建造中出现版筑墙技术。建筑类型:地面住屋、半穴居住屋、全部地下穴居。建筑面积:大小悬殊大,反映阶级差别。城市选址商城的选址注重“近水”,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城市与河流关系密切。可以看出,早期的城市与农业有密切关系。2.1.3殷墟(安阳小屯)概况安阳小屯一带,洹河两岸发现大片遗址,有宫室、庙宇、一般住宅、坟墓、土穴、窖和地牢等;城市规模大,范围长达100多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发现大量的夯土房屋台基,考证为当时宫室建筑群的遗址;有功能分区,但不严格;王宫分为北、中、南三区;外围有大沟,为防御性沟壕。宫室建筑群遗址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全为地面建筑,形状多为矩形或凹形,面积大的为40m*10m,中小型的有28.4m*8m,朝向为正南北,柱下有垫石(当时已注意测定水平)。房屋结构: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架构。王宫附近有窖穴。王宫的外围为密集的居住遗址(奴隶主和平民),王宫的基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当时已注意朝向和日照)。半穴居(牲畜或罪犯或奴隶)。各种手工作坊和墓葬。2.2 周代的都城2.2.1早期的都城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范围约200多平方公里。2.2.2西周的丰京及镐京在今西安西南丰水东西岸,城址范围无法肯定,但发现有瓦片,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后来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2.2.3洛邑(王城)周王城规划结构的主要特征: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位于城中央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外朝左右两侧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的主导作用宫城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的2.2.4西周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规模普遍小;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规制;发明了瓦,脱离了“茅茨土阶”。(建筑材料)2.3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2.3.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尔雅记载:“邑外为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可见邑即一般村落。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可见邑为奴隶主的驻地。2.3.2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候设市,故称之“有邑之市”,规模相当于赶集的“市”、“墟”、“场”等。并非所有的邑都有市。市井:市一定在居民点(邑)中,居民点中必然有井。2.3.3城与国 “筑城以卫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国在周代国与城意思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2.3.4城与廓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之为城,外之为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之为城,外之为廓”,说明城与廓的区别较大,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已经有阶级区分,奴隶主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廓内。2.3.5城与城市城与市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墙。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即代表私有制及阶级的产生,需要用城垣来保护私有财产,如礼记中记载,“城廓沟池以为固”。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要设置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一般的居民点(邑)中分化出来。2.4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2.4.1周代的城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考工记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考工记记载,可推测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方位。周代建筑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城市道路等级及规模讲究均衡对称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2.4.2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城市功能不完整,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五建设;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小结:殷商:城市(奴隶主的驻地),城市中有明显的阶级对立。殷周:周礼考工记空间布局制度对后代影响很大。思考题:1、城与廓的概念。2、城与市的概念。3、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 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附图说明)。4、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5、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3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3.1 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3.1.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3.1.2城市建设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对城市选址有所研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者农村。3.2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3.2.1燕下都(公元前4前3世纪) 地理位置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平面布置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脚。规划思路基本建设在东城(内城),西城(外城)除一些坟墓和两处遗址外,并没有其他的遗迹。整个城的中北部都属于宫廷区的范围,宗庙均分布在此区内,其他的手工作坊均环布在宫廷的周围,从而形成一个以宫为主的政治活动的中心。城之南部则安排市、民间手工作坊等,组合而为一个以市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综合区。3.2.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时期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城市。位置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布局城内总平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东城东西最宽处935m,南北最宽处1434m。西城比较的规整,东西宽1326m、南北长约1396m。北城也近方形,东西宽1362m,南北长约1557m。城址有土平台15处,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南面一台面积最大。台东西两侧有双列柱石,是宫殿的主要的建筑遗址。规划思路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构成。“赵王城”是“城”:宫殿,庙宇,社稷等几种与此,是政治活动中心。“大北城”是“廓”,手工作坊、市等集中于此,是经济活动中心。3.2.3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 位置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规模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在30万以上。平面布局由大城和小城构成,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4公里,周围约7公里,总面积约60 平方公里。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有以“恒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3.2.4曲阜县鲁城呈不规则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四角呈圆角,周围有城壕。共11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门,南面两门,绝大部分门道宽10米左右,东北门宽14米。城市道路有两层.10条主干道,东西向和南北向各5条,宽度10米。曲阜县鲁城是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城区内分区布置,以主次尊卑来安排。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线上;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路分布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段交通要求而定,并不强求划一。3.2.5郑韩故城位于今河南郑县城附近,城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两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m,南北宽约4500m。主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边,遗址中又房基、下水管道和水井,居住区北有残存的烧陶窑址。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还有一座仓城。3.2.6淹城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南,有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内城和外城为不规则圆形。三道城墙为土筑,都只有一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有一条道路通向内城。城墙外有护城河。为战国时期城市遗址3.2.7楚都郢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内的长江北岸,纪山之南,又称纪南城。城址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门有7个。城外有护城河。宫殿区、金属铸造作坊区、制陶作坊区、古井。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据今人对春秋时期35各国家的统计,其时共有城邑600个,如果再加上其他未统计的国家,当时城邑当在千个以上。城镇的地理范围广及黄河、长江两大主要流域。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如战国时七大诸侯国都城人口都达万户以上,用地规模一般都达10平方公里以上,。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当时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陶、临淄、邯郸、宛、洛阳、大梁、安邑、吴、郢等不下二三十个。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这种对城市讲究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所遵循。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根据考古资料,这一时期各国都城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1)一般都有大小两个城池,即有“城”与“郭”之分,大城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兼有一部分贵族宅第。小城是君王的宫城,城内有建造在高大夯土台基上的豪华宫殿。至于各种手工作坊,有的位于小城里,有的分布于大城内,说明当时王室直接掌握有各种官府手工业。(东周列国都城遗址平面、淹国淹城)(2)大小两城的组合形式和整个城市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革。(齐临淄、鲁国曲阜)A)大小城的组合形式不拘一格:有的小城镶嵌在大城的一角,如齐临淄;有的为内外两重,如鲁国曲阜;有的与大城并联,如燕下都、韩新郑;有的则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独立成城,如赵邯郸。并非都是宫城居中。B)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并非都呈方形,大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掌握,设计建造。(齐临淄)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中,管子(管仲、齐桓公相)属古代子书的一 部,以道家、法家为主,涉及兵、农、阴阳学说、儒学,是博采众家学说的杂著。管仲学派学者以春秋时政治家管仲之名而辑录。形成于战国、秦、汉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管子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城市分布密度“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城市选址问题“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则沟防省”(管子乘马篇)(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水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管子度地篇)还提出要避免“五害”,即水、旱、风雾电霜、厉及虫,“五害之属,水最为大”国都选址重视地利,讲求建设的经济效果,同时还必须避免“五害”,尤其是水、旱之患。规划体制问题“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子小匡篇)设置“工商之乡六”一举,表明当时民营工商业有了发展,从业人员亦多,故设置六乡管理。居住分区规划问题“凡仕者近公(国都宫廷区),不仕与耕者近门(不仕与耕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工商近市” (管子大匡篇)居住分区规划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地分区而居。城市道路规划问题“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管子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中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势。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为何能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并阐述这一科学理论的具体内容。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意义?思考题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中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势。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为何能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并阐述这一科学理论的具体内容。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意义?4 秦汉时代的城市4.1 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4.1.1秦朝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度量衡等,秦朝还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秦灭六国以后,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在首都咸阳。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拆除城墙后的各国都城,发展成为地区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寿春等,同时出现部分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芝罘等。4.1.2西汉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长期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经过初期恢复,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得到巩固,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同时出于军事的需要,建立了军市、营寨城。4.1.3东汉中原、西北、东北等地的城市受到战争破坏严重,东汉光武帝时首都东迁,长江流域与中原的商业更为繁荣,长江流域增加了10座新城市,长江以南的城市得到大力发展,并出现海外贸易中心城市。4.1.4城市发展总体情况西汉的疆域大于秦代,但城市的数量并不大,西汉的城市以北方诸省为主,江汉流域各州下辖的县城总数占全国的23. 5%,而北方的占77. 5%,为1228处。到东汉时期,北方各州所占的比例下降为70. 7%,南方则上升到29. 3%。发展到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南移的第一次浪潮。秦汉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城市规划由革新探索阶段,开始转向成熟阶段的过渡状态中,此时的特征: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进行的区域性的城市规划探索转到集中建立大而统一封建帝国城市规划制度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史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4.1.5城市发展主要特点(1)推行郡县制,县、城镇大量发展。郡县制的推行,使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发展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扩大,我国广大南方、北方、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城市。(3)兴起众多商业中心,形成若干城市经济区域如京师长安既是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中心。(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国际贸易可分为海、陆两途,陆途即“丝绸之路”。(5)城市建设城区居民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占据城市很大空间。4.2 秦朝都城咸阳4.2.1基本概况建于公元前350年,城址位于今咸阳城以东20公里的渭水河北岸。平而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垣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市,市由按商晶分类的“肆”组成。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于工业作坊。秦成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4.2.2秦代定都咸阳的原因从政治上看,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君长达144年(公元前350年一前206年)的经营。是政治上的大本营。从军事上看,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崤(xiao)山,南屏终南山,有“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条件。从经济上看,成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整除载沣河、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汉书地理志誉它为“奥区”,又有“南山檀拓”。从交通方而看,咸阳是南北大道要冲,由渭北的一条古道,东出可通晋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岸),过黄河经蒲坂(今山西运城西南蒲州镇),直抵魏国;古道至渭南向东至崤函关隘(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可逐鹿中原。同时,由咸阳出发,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从历史看,威阳距离西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毕邑的所在地,人口集中,经济开发较早。4.2.3秦代咸阳的规划意图强化统一是规划的主要任务; 重在肃清旧制残余,巩固和发展新兴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体,因而在规划上,突出强调“新”、“尊”、“博”。 由于城市地跨渭河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4.2.4附近都城位置变迁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4.3 西汉都城长安4.3.1汉代城市概况汉初从汉高祖刘邦到惠帝,还在城市经济的恢复阶段。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经济上的繁荣,政治统一、商业都会很多。汉初在北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三里一燧、十里一炖、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第二十二燧至十七燧二十一里”。4.3.2汉长安的修建过程及演变 建城原因:巩固中央集权、防御匈奴奴隶主的侵袭。 历时年代:西汉建国后7年患帝5年,历经20年。 建设过程 汉高祖刘邦入关以后,利用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边建造未央宫和北宫(杨城延主持),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 惠帝时,历时三年,修筑了城墙,改长乐宫为东宫。 武帝时,在城西修建建章宫、桂宫、明光宫。 王莽时,在城南大量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 推翻王莽的战争中,城市受到损害。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 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十九年,修西京宫室。 东汉末年,董卓割据时,烧毁长安。隋文帝时期,在城东南另建新都,汉长安得到废弃,仅部分宫殿用于隋御苑中。4.3.3汉长安的城市规划情况 城市形态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九市,并不尽在城中,有一部分散处在城的外围地带,横门大道两侧,一直延伸到渭桥以北。道路城共有12个城门,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每条干道分为三条平行道,用宽约0.9米的排水沟分格),中间为帝王专用驰道(宽约20米,两侧道宽12米)。分区及布局城中大部分为宫殿,分散开布置;政治性功能分区比例过高的反常现象说明规划意图是立足于长安城市区域的宏观规划来考虑的。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直至曲江池,终南山全部为上林苑,帝王专用园林,其中存在部分离宫;九个市场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集中设市,且行业种类已较前代为多;城内各宫殿之间分布居住地段,成为闾里,共160个。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在城市周围修建皇帝陵墓处设陵城。4.3.4汉长安规划布局的特点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是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之于同一大城内。总体的形制和布局多少附会了周礼考工记的规制。宫殿占了城市很大空间,在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南部。4.4 东汉都城洛阳4.4.1历史背景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现在鄗县建立政权,后改都洛阳。东汉放弃长安而建都洛阳的原因: 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长安破坏严重,人口锐减,城市凋敝。 诸侯割据的形势公孙述踞蜀,魏嚣踞天水,虎视关中;匈奴族在西汉未年乘乱南下,威胁长安。 洛阳离刘秀的起家之地、老家南阳更近一些。洛阳经周朝的500年经营;秦代吕不韦被封洛阳阳万户侯的修建;西汉刘邦称帝之始都于成周三个月;新莽未年(公兀23年)更始帝刘玄也迁都成周约五个月,洛阳具备了建都的条件。4.4.2东汉洛阳城规划情况选址:原周代成周位置(建城的日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于成周,西周时期为陪都,战国时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商业都市),即今洛阳以东的白马寺东。南面为洛水,北面为芒山,地形北高南低,城北有谷水。形制及布局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宽东西窄),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有十二门,四面各三门; 城内有南宫,在城中偏东,北宫在城东北处,二宫占据城墙内一半而积;两宫之间,有复道,以保证皇帝往来方便和安全; 城门南面为祭祀建筑(太庙),官署在南富附近。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市民活动空间非常有限;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外还几处皇家园囿(芳林苑),城外也存在皇家园囿,还有贲族私家园林;4.4.3东汉之后洛阳城的发展变化董卓时,洛阳城破坏很大,主要宫殿被烧毁;魏文帝曹丕建都洛阳,当时,南宫已经残破不堪,遂拆除改为闾里,将主要宫殿建在北宫,另在城东北角建金镛城,魏明帝时又于城中建南宫。西晋时亦建都洛阳,“八王之乱”时,在城北加筑城墙(洛阳垒),在后期的战乱中毁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首都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对洛阳进行改建。秦汉时代城市总体特征: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新丰城、陵城、汉代军市新丰城刘邦为解父母思乡之苦,仿照丰城在临潼县以东十八里处建新丰城。陵城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陵城。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成帝“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万以上居平陵”,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 汉代军市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在沿通往西域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这些军市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市。秦汉时期城市的总体特征 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宫殿占城市而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 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论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思考题:论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发展和特点5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5.1 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城市概况5.1.1三国至两晋时期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城市建设发展停滞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结束(公元589年)。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400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当时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人口大量减少,交通阻塞,商旅不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三国三足鼎立时期,城市得到发展三国之中,魏据中原,建都洛阳;汉据四川,建都益州(成都);吴据长江中下游,建都建业(南京)。各国注重发展本地经济,因而部分城市得到发展。西晋建都洛阳,实现短暂统一,之后出现“八王之乱”及北方匈奴、羯等民族入侵中原,中原陷入割据 与混乱。东晋建都建康(邺),政权偏安于江南,江南得到发展 5.1.2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北魏统一,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洛阳得到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南北朝时的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及闽粤一带,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吴城、会稽、建康、杭州、广陵(扬州)。佛教传入中国,促成了宗教建筑及建筑群的出现,并成为重要建筑,影响城市。三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城市内建设大量寺院、佛教建筑,成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建筑群。5.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总体发展趋势城市体系状态紊乱,北方中原地区城市此起彼伏、动乱不安。但是,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建设新局面,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及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各地城市具体发展概况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一线,曾是全国城市体系的轴心地带,在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成为军事争夺的主要战场,受创严重,大量人口逃亡,城市衰落。以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迅速崛起,江南经济迅速上升,并带动腹地发展,如京口、山阴、襄阳等城市。战乱中,河西走廊地区相对安定,城市获得发展,如姑臧等。山陕高原北部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的争战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强盛,在该地区建立政权。如平城、统万城。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了大运河,以解决南北方的物资及交通问题,同时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发展。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三国至西晋时期,州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5.2 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5.2.1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建城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长安、洛阳先后被毁,城市建设呈停顿状态。曹操实行屯田制,招寡失去土地的逃亡农民来耕地、开垦荒地,定出法律,严禁大地主豪强兼并,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曹操实行“唯才是举”、“依法治军”,在政治以及军事力量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后为加强后方根据地,巩固统治,建立新都邺城。城市规划概况位置和遗存: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尚存外,大部分城址被毁。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据水经注记载:邺城的规模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城市历史:邺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春秋时,齐桓公在这里筑城,所谓“以卫诸夏”;战国时,魏文侯在这里建都,任命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灌田,发展农业,结果“河内称治”;汉时这里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袁绍据邺,曹操灭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以邺城为基地,不断营建。形态与布局:城市平面呈矩形。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居住区,宫城以西为铜雀苑,为王室专用园林。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道路布局:东西干道、南北三干道、三座止车门围合成广场。宫殿建筑群布局:布置严整。正中为宫城部分,大殿为正中,殿前左右为钟楼及鼓楼。东部为宫殿官署区,前半部为官府衙门,后半部为后宫是曹操居住之用,采用前殿后寝的格局。水系及园林城中的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由三台下流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色继承了前期封建社会综合运用城廓分工规划概念的传统;采用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文昌殿中轴线为城之规划结构的主轴线;为适应当时群雄角逐的形式需求,布局多着眼军事;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宫廷区的朝寝布局颇具特色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的重要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飞机维修技师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速公路拌合站施工合同(3篇)
-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考试题及答案
- 爱好追车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住宅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居间合同规范文本
- 浙江省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办法
- 2025广州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出让与建设合作协议
- 农业大棚租赁及农产品加工合作协议
- 2025公务员执政执法面试题及答案
- caprini评分表的发展、应用研究及改进探讨
- 交安工程施工合同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肠造口并发症讲稿课件
- GB/T 6403.5-2008砂轮越程槽
- GB/T 15970.2-200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2部分:弯梁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详1系统课件
- 组织行为学核心主题全系列(MBA研修班学生版4日)课件
- 局部解剖学绪论课件
- 可持续发展旅游课件
- 非常实用的鸡的解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