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外国小说第一单元学案教师版 2.doc_第1页
高二外国小说第一单元学案教师版 2.doc_第2页
高二外国小说第一单元学案教师版 2.doc_第3页
高二外国小说第一单元学案教师版 2.doc_第4页
高二外国小说第一单元学案教师版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使用时间:2011年 月 日 班 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高二语文外国小说第 1 课 桥边的老人 导学案编制人: 胡青松 审核人: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与文学常识。 4积累关于叙述人称的考点。编号:1 【自学案】 一、作者作品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 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一、预习检查 海明威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塑造了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二、初读感知 ,概括主题。(一)小说的主题是:(二)老人形象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编号:2 【探究案】 一、叙述视角 (一)“我”是谁? 讨论: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三)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讨论总结: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 二、品析对话,理解“冰山”理论 分角色朗读文中几处对话,讨论:1、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2、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为什么? 3、“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课后延展】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请结合课文说说你对海明威这种创作风格的理解。通过以上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考点链接】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叙述人称”叙述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人称的考查是近些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的一个考点,包括客观题形式考查和主观题形式考查。这就需要考生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主观题形式考查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有真实感,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拉近距离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叙事和议论。【例2】:2000年全国卷 长城(6)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7)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例3】2006年辽宁卷杨柳(5)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 (6)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答改用第二人称, 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以上两例均考查了第二人称的作用,答案要点:拟人化、便于直接抒情。编号:3 【检测案】 一、基础积累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脚踝 青稞 裸露 颗粒无收 B山湫 泥鳅 揪住 瞅他一眼C蹒跚 隐瞒 颟顸 满目疮痍 D桑葚 湛蓝 斟酌 疲惫不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轮辐 幅射 一幅画 一副眼镜 B凝视 怀疑 凝结 凝望星空C浇幸 浇水 绕口令 岁月不饶人 D拥挤 踊跃 波涛汹涌 拥上街头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你没家?”我问,边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A、注视侦查暴发 B、凝视侦查爆发 C、凝视侦察暴发D、注视侦察爆发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C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D海明威在19岁时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弹片击中了他,负了重伤。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A用不同的方法,即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方法,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人的忍耐力,或者说:人敢于和不可知的自然拼搏的能力。B说起这两三年,在京都,地震啦、旋风啦、火灾啦、饥馑啦,等等,灾难一起起地接连不断。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D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7、下列有关课文及作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B桥边的老人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流离失所。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善良的人性的揭示是这部小说的主旨。客观。C桥边的老人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D桥边的老人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如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啊。高二语文外国小说第 2 课墙上的斑点导学案高二语文外国小说第 2课墙上的斑点导学案编制人: 胡青松 审核人: 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3、掌握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编号:4 【自学案】 一、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1、 作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2、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3、意识流小说的特点:A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B内心独白的手法C时序的颠倒和溶合 4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哪些不同? (1)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2)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面;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3)点击社会人生,叙述极具跳跃性。 编号:5 【探练案】 二、预习诊断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簇()拥 肖()像赝()品 别墅()铁裙箍()呆滞() 古冢()湛( )蓝鸟窠( )褶皱( )2、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拢罩 浮浅 一烘而上 一瞬即是 原原不断悬而未绝 干躁凛列逼人恶梦偶象崇拜3、墙上的斑点是国女作家的第一篇小说三、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对斑点的推测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4、可能是玫瑰花瓣5、凸出在墙上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三、写法特点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四、结构特点 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五、拓展训练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300字左右。参考题目:一节听不懂的课、走在校园的一角 桥边的老人检测案选择题答案:1、D 2、B 3、A 4、B 5、C 6、A 参考答案桥边的老人一、预习检查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二、小说的主题是:以二战为背景,刻画了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疲惫不堪的艰难逃难的遭遇,揭示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 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答: 文中刻画了一个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