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docx_第1页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docx_第2页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docx_第3页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docx_第4页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说“整本书阅读” 语文薄弱学生的读写策略增城高级中学 任士见一、语文薄弱学生的写作障碍语文薄弱学生作文的困难不是缺少写作的理论知识,也不是缺少方法技巧,甚至也不缺少思维模式,而是缺少利用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和思维模式的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最根本的写作素养,其实就是一个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由一个人的思想决定的。语文薄弱学生在写作上的最大障碍是缺思想!文心雕龙 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句话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文章是作者心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为文之道在于心,心中无物,便没有文章;第二层是说文章不是造作出来,也造作不出来,文章的形式是由思想内容决定的,离开思想依靠形式的写作是违背写作规律的!所以说,思想是写作素养最基础的内容,如果学生思想水平不够,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回到培养学生的思想水平,有了思想才能开展思维,有了思想才能立意和选材,有了思想生活才能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很多时候学生就某一话题说不出几句话来,主要不是表达有问题,而是学生没有完整的思想来支撑他的表达。所以我们教给他们的那些方法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对语文薄弱学生的作文教学应该跳出作文之外来教作文,不应该只是教理论、方法和思维,而是把积累思想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这个是我重提“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二、“整本书阅读”在写作中的现实意义(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及内涵:一本经典,以点带面“整本书阅读”至少要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一场声势浩大的,的“抢救国文”运动。起因是当时的专家学者们对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很不满意,而且惊动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先生手令教育部通饬各学校:“以后凡大学招生如有国文不及格者,不准录取为要。”当时学界的著名作家和学者都参加了这一次文化大讨论。得到普遍认可的有两个学者,分别是语文教育家虽圣陶和文学理论家朱自清。叶圣陶先生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经验和智慧,民国以来不受重视。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朱自清先生与叶圣陶先生相互应,他分析指出:“五四以前的中学生入校之先大都在家里或私塾里费过几年工夫,这些是国文的真正底子;到了五四以后,这些学生再也没有这种国文底子了。”所以他提倡阅读经典:“经典的训练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其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认为提高语文薄弱学生的写作水平,应该回到叶、朱二位先生的思路上来。确切地说就是“读整本的经典著作”,具体地说就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和基础的传统文化经典。对“经典”的理解可参看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一书,此书正是“抢救国文”运动以后写给年轻人看的参考书。但是对今天的人来说,这个范围绝不限于彼。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只是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思想,都是值得阅读的经典。“整本书”就是那些能为学生提供完整思想的书,这种书有一本就够了!“整本书阅读”不能理解成指导学生阅读一本本完整的书(碎片化阅读)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经典著作作为底子,不具备经典性的书对语文薄弱学生来说就很难收到效果。这就是我们照搬广州那些名校的做法却收不到任何效果的原因。我尤其反对让我们的学生读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古典四大、巴黎圣母院这类的书对扼杀语文薄弱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功不可没”)。我不否认阅读一本本完整的书的价值,有些学生看柴静、于丹、熊培云、梁文道等,我觉得挺好,但这是辅食,实际上还是碎片化阅读。结论就是指导学生系统化地阅读一本经典,围绕这一本书以点带面。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墨子,启蒙主义的鲁迅杂文、自由主义的胡适散文、三民主义的孙中山政论、社会主义的毛泽东政论,此外还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保守主义者们的著作。他们的文章基本是零星地出现在各种教材里,当然也可以系统地阅读。(外国的经典我没读过,所以不敢乱说)(二)“整本书阅读”的现实意义:以论语为例对语文薄弱学生来说,“整本书阅读”不仅是一个阅读的问题,更重要的它是还一个写作的问题。从写作角度来说,经典因为具超越时空的特征,它的当下性和无限可能性,使其可以与现实展开有力的对话,对现实既有批判意义,又可以提供创造性的建议。整本书阅读,即系统化地阅读经典著作的意义正是在于构建一套完整的思想,然后才有可能对你感趣或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大千世界进行平等和自由地对话。当然经典著作在写作方法方面也会给我们一些有益地启示,这是不言而喻的。论语里一个完整而且没有过时的思想体系,关系到政治、经济、道德、文化、艺术、宗教等各个层面,可以说是一部思想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面照妖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是写作的一个绝佳的宝库。1.之于审题立意的意义审题立意的前提是有思想,没有思想怎么审都没用。下面仅以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为例: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这个作文题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不回避热点。问题在于“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个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个难点,有的学生忽略了这一点,有的学生没忽略但是找不到“有机的关联”,所以不得不忽略。这个“有机的关联”怎么找?我觉得这不是写作理论、方法和思维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全国卷的作文比较倾向于考察这个方向!第一种立意:大美中国。论语对美的理解是“尽善尽美”,艺术的美与道德的美合一。美丽乡村、中华美食和京剧是艺术美,一带一路是道德美,共同发展,不独美其美。第二种立意:瑕不掩瑜的现代中国。“贤者识其大者”,意思是看问题贤者会从大处着眼。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是瑕疵,高铁和移动支付是美瑜。第三种立意:共享之路上的中国。“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共享单车是资源的共享;美丽乡村是与农村兄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一带一路中国与外国兄弟共享发展机遇。第四种立意:和平中国。“和为贵。”长城是传统中国和平思想的一个象征,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和平外交和发展的一个举措。第五种立意:学而思的中国。“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中国的发展在向外国学习的同时不断反省问题,走自己的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都是学习西方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永远走在外国后面,所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高铁,向全世界出口。第六种立意:温故而知新的中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对历史的反省中发现新的活力,创造新的事物。反思长城,它代表旧中国的保守思想,是温故;一带一路是知新,新的大国外交理念和实践,是知新。欣赏京剧程式化的表演是温故;广场舞其实和京剧在某种上有文化的传承关系,都是程式化,都传递某种特定价值理念,可以看作是知新。第七种立意:“喻于义”而发展的中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以前的发展重利而轻义,所以出现了食品安全和空气污染等问题。但是现在向重义的发展转变,大力治污,狠抓食品安全,建设美丽乡村,留住乡愁等等,这是中国的进步。第八种立意:平凡而快乐的中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中国人经常生活得非常平凡,但是又可以找到乐趣。广场舞很多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大妈大爷,有的重病在身无钱医治,但是他们乐观地活着,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让人感动。中华美食除了有供有钱人享受的精致化美学化的东西外,还有中国百姓自己创造出来的精品,比如湖南臭豆腐、四川辣椒酱、山东菜煎饼等等,尤其是每逢节假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做一些很简单很好吃的食物。这种平凡的快乐也是一个真实的中国。以上立意还比较浅,是就考场作文来说。如果我们抛开考场作文这样一个语境,还可以放开了写!2.之于文章结构的意义论语虽是孔子及其弟子等人的聊天记录,每一章都篇幅极短,但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俨然一张张简明的文章结构图。有正反对比,有并列,也有驳论。这些结构图对学生写议论文有着明显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更重要的是前面所说的,论语的思想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它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以季氏将伐颛顼为例,这篇虽然是对话,但从论证的角度是驳论。先批别人的观点,再论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在议论文写作中是非常常见的,这篇文章稍修改就是一篇非常好的驳论文。现实生活中真正写的议论文大多是驳论文,而不是我们教学生写的这种有板有眼的议论文。无论是先破再立,还是先立再破,最起码可以凑一两段字数,那些只能写到六七百字的学生用这个就可以解决问题了。3.之于素材积累的意义虽然思想性决定了一篇议论文的整体水平,但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依然能表现出作者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在思想性并不突出的情况下,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便显得尤其重要了。因为论语是一部微言大义的语录体著作,所以警句格言随处可见,里面也有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就可以成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了。 三、读写结合的方法一是放弃课本,以整本书阅读重新构建语文读写体系。从高一开始,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一本一本地读,到高三再进行应试技巧的训练。这个做法可能有点极端,但的确是有人在做,而且效果也很好。高二文言文上得比较多,效果很不明显。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一下就学论语,就一段一段地学,也可以积累很多文言知识,而且知识的密集度很高。论语全文包括所有的“子曰”在内16000左右(有人统计是11000字),而粤教版必修五文言单元几篇文言文的字数是6000左右。我认为对语文薄弱学生的文言文教学低效的问题不能只怪老师,教材的因素其实也很重要。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么长时间学论语里面的6000字。二是课外阅读,使整本书阅读成为课文的补充。通过一定的阅读指导课和各种语文活动来检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效果。这种方法看起来可操作性比较强。但是不太适合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因为这些人最重要的是给他时间让他读进去。三是开阅读课,尽量平衡课文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比较折中的做法。可以拿出一部分语文课的时间,也可以是每节课前几分钟(每天读一段论语)。这种可操作性是最强的,我自己包括一些朋友想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