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中学王化斌2014年暑期培训作业(1).doc_第1页
田家炳中学王化斌2014年暑期培训作业(1).doc_第2页
田家炳中学王化斌2014年暑期培训作业(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田家炳中学王化斌2014年暑期培训作业(1)/5001092010/homeWork-1-0-1.shtml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北碚田家炳中学 王化斌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和情操。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月”是古文人笔下一个常见的景象,提到月你能想到哪些古诗句呢?1)学生展示2)显示频展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2、提到苏轼,你能想到什么呢?1)学生自由发言2)作者简介展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3、写作背景展示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因“乌台诗案”(汴京,御史台)被贬到达黄州,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二、课文朗读1、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和字音。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3、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再齐读课文。三、课文翻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四、课文赏析1、你刚才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2、说出你不懂的疑难字词句。3、复述课文内容。4、你最欣赏文中哪个字、词、句,谈谈你喜欢的理由。5、齐读: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五、课文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4、俩人关系怎样?从文中哪些名字可以看出?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和最后两句?6、齐读:作者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六、片段写作1、面对如此夜景俩人会谈些什么话呢?请发挥你的想像力写一段对话。2、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七、板书设计描绘庭中月色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分析北碚田家炳中学 王化斌上完课后,对教学流程及内容作了分析。 本节课强化了朗读,以读为线,逐步深入文本。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是初中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对学生来说是最缺乏的,也是亟待解决的。为了让学生走进苏轼,我从文章的导入开始,就让学生开始朗读我引入的助读资料,内容包括写月的古诗、苏轼的基本情况及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蓄势。接下来我分别以听读、试读、范读、齐读为主脉络,让学生逐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在开始的试读阶段,我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这一浅层要求,然后我让学生试着自己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情调。过程中我贯穿以方法的指导学生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得到落实。学生也愿意多遍以不同方式的朗读,通过课文翻译、课文赏析、课文探究的环节,学生就能进入情境,读出自己对苏轼的认识,领悟他的内心世界。也许在授课过程中内容过多,我给予学生活动和酝酿的时间过少,使我朗读的目的过于理想化,朗读的效果似乎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解决的方法可能还是得简化教学线条,还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课文翻译以后应该再加强朗读。本节课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紧扣,问题要求凸显。由于这篇文章短小,相对来说,我自认为比较好驾驭些。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章。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在进入每个环节的时候,我都用课件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不断深入。缺少过渡性的话语,课堂衔接不够自然一直是我教学的弱点。但在备这节课时,我注意到了该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预设。例如在课文赏析与课文探究环节的连接中,我适时地提出“作者眼中为什么有如此美丽的景呢?别人怎么就不能发现这么美的景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达到了内容转移的目的。文本挖掘较深,实现短文长教。短小精悍的作品,往往是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精美的艺术形式的融合。因此教学短文,就需要用“长”的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品味“长”的内涵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此,我在备课环节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了解苏轼,去选择、组织材料助读课文。在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