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教练机比较(L-15、雅克-130、M-346).doc_第1页
高级教练机比较(L-15、雅克-130、M-346).doc_第2页
高级教练机比较(L-15、雅克-130、M-346).doc_第3页
高级教练机比较(L-15、雅克-130、M-346).doc_第4页
高级教练机比较(L-15、雅克-130、M-34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教练机比较(L-15、雅克-130、M-346)高级教练机 :洪都L-15目前定型的世界上主要三款教练机:俄罗斯的雅克-130、意大利的马基M-346、中国的洪都L-15。这三兄弟怎么样,像不像?教练机是用于训练新飞行员的,高级教练机用于训练高级学员,但依然需要便宜、可靠、操控平和、耐粗暴操作、具有很高的出动率,而对续航时间、航程、载弹量的要求不高,对机动性的要求也和战斗机不可同日而语,就象优美的体操跟斗和迅猛的武术跟斗之间的差别一样。除了训练基本飞行技能,高级教练机也扩展到训练战斗机的基本战术动作和武器使用技巧,这就是所谓的战斗机导入教练机(Lead In Fighter Trainer,简称LIFT)了。由于教练机的使用费用较低,高级教练机也用来帮助已经不在第一线做日常飞行的老飞行员保持飞行技能,飞行和武术一样,需要“拳不离手”。所以教练机的作用超过航校,远及战斗部队。M-346的座舱已经高度玻璃化了,比先进战斗机也差不到哪里去除了基本的飞行仪表,即使高级教练机也不需要太复杂的电子设备,所以大多不装备雷达、红外等战斗机必备的系统。超音速对飞机和发动机的要求较高,提高了造价。但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超音速飞行不再是一个关口,对于飞行员的操作不再有特别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多推一点油门的问题,所以传统高级教练机大多不要求具有超音速性能。这些要求决定了典型教练机的基本布局:常规布局:技术成熟,造价较低单发动机:重量轻,省油,造价较低中等偏小后掠角的机翼:高亚音速或者跨音速飞行不需要太大的后掠角下单翼:缩短起落架的长度,降低重量,降低造价高垂尾:提高方向稳定性和螺旋改出能力,提高大迎角下的操控能力前低后高的串列双座:改善教官的前方视界,培养学员的独立操作能力高级教练机世界里的长青树英国的“鹰隼”式就是这样的一架飞机,7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在世界上广受好评,至今畅销不衰。但雅克-130、M-346和L- 15打破了这个高级教练机气动布局的常规。三十多年来,英国“鹰隼”式教练机一直是世界上高级教练机的标杆雅克-130、M-346和L-15依然是常规布局,保留了高垂尾、前低后高的串列双座和中等后掠的机翼,但改用双发动机和中单翼,这是由新时代对教练机更高的要求决定的。第三代战斗机特别强调机动性,采用静态不稳定的气动设计、电传飞控和用大屏幕显示器代替传统仪表的玻璃座舱,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一代高级教练机的设计。第三代战斗机的典型包括F-15、F-16、F-18、米格-29、苏-27等,这在俄罗斯被称为第四代,现在美国也改口称第四代,但在中国还是被称为第三代。传统高级教练机用于基本飞行训练依然很合适,改装玻璃座舱后也可以帮助学员及早适应现代战斗机的座舱环境,但由于基本技术的局限,已经难以使学员体验第三代战斗机的电传飞控和大迎角飞行。在冷战时代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下,捷克负责高级教练机的研发和制造,苏联和华约空军大量采用捷克的L-29、L-39教练机。90年代初,苏联空军正在大量换装米格-29和苏-27,老旧的捷克教练机已经不能达到训练要求,同时面临大量教练机老化需要更新的问题。这时适逢苏联和华约解体,俄罗斯为了肥水不流他人田,决定自己研发教练机,大迎角飞行、可变稳定性的电传飞控和玻璃座舱成为主要的设计要求。雅克福列夫设计局的雅克-130最终入选,成为俄罗斯的新一代高级教练机,并得到阿尔及利亚、越南、利比亚等国的采用。F-18是第一架采用大边条的战斗机,这是边条引起有利涡流的计算机仿真图像大迎角飞行时,大边条为发动机进气提供预压缩作用,帮助发动机正常工作大迎角飞行有两个问题。一是提供足够的升力,推迟机翼失速;二是为发动机进气提供可靠的预压缩,保证可靠进气和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第三代战斗机广泛采用的大边条一箭双雕,一方面形成有利涡流增加升力,另一方面“兜”住迎面气流,保证稳定进气。但大边条迫使进气口采用翼下或者翼根的位置,翼上进气口不仅不能得到进气预压缩的作用,还可能由于处在大边条引起的低压区内而导致进气障碍。雅克-130采用了大迎角和翼根进气口,欧洲的MAKO和韩国的T-50(和苏霍伊T-50战斗机同名,但两者是孙二娘和林冲的差别)也采用了类似的布局。翼根进气决定了雅克-130不再能采用下单翼,退而求其次采用中单翼翼根进气口决定了不再能采用下单翼,所以雅克-130采用了中单翼。下单翼从机体底下贯穿,机体“坐”在机翼上,重心高于横滚的支点(也就是机翼和机体的对接点),有天然的欠稳定趋势,所以通常机翼适当上反,也就是说,翼尖上挑,以补偿这个欠稳定趋势。上单翼从机体顶上贯穿,机体“吊”在机翼下,像重锤一样,有天然的过稳定趋势,所以机翼通常有所下反,也就是说,翼尖下垂,以抵消过稳定趋势,改善机动性。中单翼在机体中间“贯穿”,实际上是两侧机翼结构对接在机体框架上,在结构上不如上单翼或者下单翼的贯穿结构简洁、坚固、轻巧,但在横滚稳定上是中性的,在气动上也避免了两者需要机翼上反或者下反的问题。机翼上反或者下反都使升力矢量偏离垂直,机翼的升力效率有所损失,在产生同等升力的情况下阻力有所增加。不过中单翼较难采用翼下起落架,通常只能用较重、较复杂的机体下的外八字起落架。现代战斗机大多采用中单翼,雅克-130符合这一潮流。出于缩短尾喷管的考虑,喷管缩到“腋下”由于不要求超音速,机翼前缘后掠不大,只有30度,翼尖放弃原先的小翼设计,改用固定的翼尖挂架,既作为机翼的颤振阻尼,又增加了一对武器挂架发动机是教练机上除机体外重量最大的部件。由于没有雷达或者沉重的电子设备平衡重心,不要求超音速飞行也使得进气道设计比较简单,可以使用短直的进气道,教练机通常将发动机适当前移,靠近升力中心(对于平直翼或者后掠角较小的机翼来说,通常就是翼根之间),便于稳定性和机动性的综合考虑。由于发动机靠前,喷管位置也靠前。如果需要像战斗机那样在机尾喷气,就需要加长喷管,增加重量;在中机身侧下直接喷气,尾梁结构需要防热处理,但重量增加相对较少,所以教练机经常采用这样的“腋下”喷气,雅克-130也不例外。雅克-130的30度后掠的梯形机翼在教练机世界里属于主流型制。教练机的最大速度一般不超过跨音速(从高亚音速到略微超过音速),但对中低速机动性的要求很高,所以教练机机翼的后掠角都不大,太大的后掠角损失低速性能,更小的后掠角则增加阻力。不过雅克-130的机翼在原始设计的时候有一对相当高大的翼梢小翼,不仅减少翼尖绕流带来的阻力,增加机翼的升力,也增加大迎角时的方向稳定性。但在试飞中,翼尖的强烈颤振竟然使得翼梢小翼断裂脱落。雅克福列夫面临一个难题:要么不惜增加重量以大大增强翼尖和小翼的强度,要么放弃小翼。最后雅克福列夫决定放弃小翼,降低技术风险和增重的问题。雅克福列夫先是直接截掉雅克-130的翼尖,后改用像苏-27那样的翼尖挂架,同时解决颤振阻尼和武器挂架的问题,但在气动性能上有所缩水。雅克-130在机翼和平尾上同时采用前缘锯齿。后掠翼的一大问题是后掠角导致机翼上气流的展向流动问题,导致升力或者控制力矩损失。翼刀和锯齿是两种典型的控制展向流动的手段,但在平尾上使用锯齿是比较少见的,反映了雅克-130特别强调中低空中低速机动性的特点。雅克-130最一反常规的地方是采用了两台克利莫夫AI222涡扇发动机。教练机大多采用单发,以减轻重量,降低造价。但双发的推力大,可靠性好,耐粗暴操作好,还可以用来训练空中发动机停车重新启动的科目,特别适合于对性能要求较高的教练机使用,尤其是LIFT这样要求较高的教练机。推力大不仅使起飞距离短、加速快、爬升好,而且可以用蛮力在大迎角机动时推迟机翼失速的产生,大大提高稳定盘旋性能。双发的大推力也使雅克-130具有较大的战术潜力,可以挂载较多的武器,加装先进的电子设备,作为低档战斗机和攻击机使用。韩国T-50和欧洲MAKO采用单发,但他们有省油、可靠的美国通用电气 F404/414涡扇发动机可用,俄罗斯只有可靠性和耗油率都不怎么样的克利莫夫RD33可用,采用单发就不合适了。但是,90年代是俄罗斯经济极端困难的时代,雅克福列夫无力完成工程开发,只好向西方寻求合作,意大利的马基飞机公司加盟,负责将雅克-130提升到西方标准,包括换装西方发动机和航电。马基还获得向西方和除俄罗斯、独联体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销售的权利。马基是意大利老牌的教练机制造厂家,在西方和亚非拉有不错的口碑。90年代的西方也面临教练机升级的问题,马基缺乏合适的产品,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独立研制,于是和雅克福列夫一拍即合。雅克福列夫和马基很快就因为种种原因分手了,但马基在分手前获得雅克福列夫的全套设计,以此推出了马基M-346,所以和雅克-130相似就不奇怪了。事实上,两者的主要几何尺寸是等同的,起飞重量也基本相同。雅克福列夫的困难被马基捡了便宜,假合作为名推出了M-346M-346最大的特色是翼根的一对小翼,用于控制涡流的位置除了采用霍尼韦尔F-124涡扇发动机和全套西方航电,M-346和雅克-130最大的差别在于翼根上表面一对竖立的小翼。这对鲨鱼背鳍一样的小翼很是特别,在五花八门的飞机世界里很是独特。雅克-130的基本设计采用了大边条、高垂尾和翼梢小翼,但取消翼梢小翼后,马基对大迎角飞行状态下的方向稳定性不放心,特意增加了这么一对小翼,将大边条产生的涡流导向垂尾两侧,增加垂尾的作用。马基无意也无力做大改,只有采用这样的止痛膏设计来弥补。M-346也回到雅克-130截掉翼尖时的状态,没有翼尖挂架,降低阻力,颤振用加强机翼刚度来解决,增加的重量和取消翼尖挂架所降低的阻力相抵。少了一对武器挂架反映了M-346不如雅克-130那么强调以作战飞机为副业的特点。M-346也取消了平尾的前缘锯齿,减小阻力。F-124的推力达到27.8千牛,远远大于雅克-130的AI222的21.6千牛,所以最大速度可以勉强超过音速(结构极限速度为M1.2)。说到 F124,这是台湾IDF战斗机所使用的F125的非加力版。作为战斗机,IDF只有教练机级别的发动机推力,其性能之惨可想而知,但这是题外话了。进入21世纪,中国空军迅速换装第三代战斗机,也面临着以米格-21为基础的歼教-7已经不适合飞行员训练的局面,以研制在现代世界上中级教练机里最畅销的K-8著称的南昌洪都飞机公司研制了L-15高级教练机。在研制过程中,洪都得到了雅克福列夫的技术帮助,L-15和雅克-130在外观上相像不是偶然的。但和M-346不一样的是,L-15不是雅克-130的简单翻版,L-15要稍大、稍重一点,更重要的是,L-15在气动设计上有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差别。L-15是中国的超音速高级教练机L-15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的航展上和来自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同门比武L-15要求达到超音速,最大速度达到1.4倍音速。为此,L-15采用了AI222的加力版。喷气发动机的喷流本来就温度较高,但加力燃烧进一步提高了喷气温度。为了避免炽热喷气对机尾结构的烧灼,也为了加长进气道以便于进气速度降低到亚音速(燃烧是亚音速的,所以超音速飞机进气道需要把进气降低到亚音速才“喂”进发动机),同时为了放宽静稳定度以改善机动性,L-15把发动机后移,喷管位于机尾,像战斗机一样。但这样重量增加,对电传飞控的要求也较高。L-15的大边条比雅克-130更加饱满,大迎角飞行状态下的增升效果更加显著,但设计要求也更高,否则会导致不可控涡流,弄巧成拙。L-15没有用 M-346那样的翼根小翼,说明了洪都的气动设计水平更高,不需要借助于增加阻力的翼根小翼就可以达到优秀的方向稳定性。和“经典”F-18A/B/C /D相比,改进的F-18E/F也采用了这样的所谓哥特式大边条。L-15的机翼平面形状也和雅克-130有所不同,后缘略微前掠,使升力中心前移,这是和放宽静稳定性一致的,有助于加强机动性。L-15和M-346一样,取消了平尾的前缘锯齿,但L-15的垂尾根部前伸,改善了螺旋改出性能。L-15的这一系列改进是和L-15的定位有关的。L-15不满足于高级教练机,而是要极大地加强作为LIFT的作用。现代战斗机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越来越复杂,相应的战术动作也越来越复杂,新飞行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训练到位,使用昂贵的战斗机太浪费,于是产生了LIFT这个概念。新飞行员有问题,已经不在第一线的老飞行员也有类似的问题,需要适当的平台练手,保持熟稔,LIFT也很合适。不过有效的LIFT需要具备全套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但这使得本来便宜的教练机也变得昂贵了,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真理逾越一步就成为谬误。L-15的眼光不仅在于高级教练机,还在于低档战斗机L-15还有成为低档战斗机的雄心。由于优秀的大迎角机动性能和具备M1.4的超音速能力,L-15有比雅克-130或M-346更加优秀的补充中小国家正规战斗机数量不足的潜力,但同样有成本控制和性能缩水之间的平衡问题,否则就失去意义了。90年代在凄风苦雨中的雅克福列夫诞生的一枝奇葩如今演化成三枝异秀,在俄罗斯、西欧和中国盛开。虽然英国“鹰隼”依然畅销,但面对这蓝天三剑客的步步紧逼,已经凸显老态。欧洲MAKO只听脚步声,不见丽人来,十年怀胎终成死胎是完全可能的。韩国T-50虽然是单发,但在系统配置上更加强调LIFT,没有采购和使用上的成本优势,在迪拜落败于M-346之手只是开始。马基拥有西方传统的人脉,中国通过洪都K-8和成飞FC-1正在亚非拉新兴市场攻城掠地,俄罗斯在前苏联影响范围内依然很有号召力,未来世界的天空会是这蓝天三剑客翻飞的舞台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2010年的第八届珠海航展上,洪都公司的L-15高级教练机06架战斗入门型公开亮相,并在航展的飞行表演中展现出优异的飞行性能。那为何紧缺高级教练机的中国空军至今仍未选择L-15?L-15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它如果装备中国空军又会带来什么意义?网易军事将予以独家分析。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八届珠海航展上,巴基斯坦雄狮飞行表演队驾驶K-8教练机进行了多场表演。巴基斯坦空军装备有为数不少的K-8教练机。在2010年的第八届珠海航展上,洪都公司的L-15高级教练机06架战斗入门型公开亮相,这时距离该机首飞成功还不到一周,如此紧密的行程安排反映了洪都公司急于打开世界销售市场的迫切心情。K-8中级教练机的辉煌作为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可提供初级教练机(初级筛选)、中级教练机(基础训练)、高级教练机(高级训练)全系列教练机的专业研制生产企业,洪都公司为中国空军和国外客户生产了上千架初教-6和K-8教练机,并出口过整条K-8飞机生产线,但唯独没有生产过高级教练机,L-15高教机的出现填补上了这个空缺。在L-15高教机出现之前,K-8中级教练机是洪都公司最主要的产品,该机原本为巴基斯坦空军研制,后因性能出色被空军订购。装备中国空军的K-8飞机于94年12月首飞,97年12月完成技术鉴定,98年6月首批交付8架,12月换装涡扇-11发动机首飞成功,至今已经交付数百架,成为中国空军最主要的中级教练机。L-15在诞生之初曾广遭质疑,不少人认为该机设计过于超前且价格昂贵。K-8的优异性能也让它取得了良好的海外销售业绩,除了巴基斯坦,还出口埃及、缅甸、赞比亚、委内瑞拉等国,成为少数几个可以盈利的国产外销机型之一。 L-15市场前景曾受到质疑K-8的成功让洪都公司大受鼓舞,洪都于1998年11月正式将高教机研制纳入公司科研计划,2001年2月洪都董事会正式批准高教机在公司内部立项,03年1月国防科工委批准将L-15高教机列为军贸出口产品,04年1月中航二集团批准L-15高教机立项研制。L-15的产品定位是缩短飞行员训练时间,提高新飞行员训练通过率,降低空军训练费用。但在L-15的诞生之初就质疑声不断,不少人认为L-15的性能过于超前、价格昂贵,并且不适合中国空军现有的训练体系。L-15的前景究竟如何?笔者认为需要结合中国空军目前的训练体系和世界空军的训练潮流来进行分析。中国空军长期以来都缺乏合适的高教机歼教-6、歼教-7很不适合用作教练机,歼教-7飞机甚至被称为“比战斗机还难飞的教练机”。中国空军的训练体系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体制为四级三机制,飞行员先在初级航校的初教-6飞机上训练一年,飞行155个小时;然后改装K-8型飞机,训练时间也为一年,飞行130小时;毕业后分配到训练基地,在歼教-7型飞机上再训练一年,飞行110小时,然后再分配到作战部队进行战术训练。虽然初教-6和K-8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初中级训练体制,但高级教练机一直是中国空军的短板。长期以来,空军都是使用歼教-6、歼教-7进行新飞行员的高级训练,这些由歼击机改装而来的教练机不仅寿命短、费用高,而且其飞行性能和机体设计也不适合飞行员训练,歼教-7飞机就是出了名的“比战斗机还难飞的教练机”。歼教-7还全盘继承了歼-7续航时间短的缺陷,飞行员一个起降中只来得及训练一个项目,这导致大量的飞机起降次数和飞行寿命被浪费,飞行员训练效率低(飞机寿命分三种,包括:起降次数,即起飞与降落的次数,受飞机起落架等承力部件强度影响;飞行时数,飞机飞行小时数,一般是1000-6000小时;日历寿命:飞机停放的时间,一般是20-30年。这三个寿命中任意一个到期飞机就要大修或退役)。空军在歼教-6、歼教-7飞机上养成的这个训练习惯还被带到了第一批苏-27飞机上,导致这批飞机起降次数迅速消耗。高教-9山鹰高级教练机性能有限,尽管中国空军已采购了一定数量,但它主要应该是用来替换部分即将到寿的歼教7,起一定的过渡作用。高教-9不会成为L-15的竞争对手为了解决歼教7比较难飞的问题,在洪都公司研制L-15的同时,贵航已经推出了高教-9山鹰高级教练机。这种飞机在歼教-7飞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前机身,采用了两侧进气道,改用双三角翼,在机头布置了雷达,改善了后座飞行员的视野。高教-9的主要优势在于价格低、可利用现有歼教-7的保障系统、已经定型可以马上采购,缺点是性能有限,无法模拟第三代战斗机飞行性能,训练质量较低。在中国空军传统的飞行员训练体系中,高教-9的定位是替代歼教-7飞机,担负新飞行员高级飞行技巧训练任务。高教-9清晰而有限的目标使它得以快速投产服役,但这也阻碍了它的扩展应用。高教-9飞机没有采用电传动系统,其飞行特性仍然沿袭了米格-21这种二代机的特性,进场速度等与三代机有较大差距,这注定它不会成为L-15的竞争对手。目前,中国空军作战部队已经基本完成更新换代,以三代机为主,这就产生了一个教练机与战斗机的衔接问题。飞行学员在训练基地的高教-9上完成高级飞行训练后,仍要到作战部队的三代同型战斗/教练机上熟悉三代机的飞行特性,这明显降低了训练效率,而且会造成作战飞机的寿命浪费、影响战备。所以,尽管近期有传闻说空军定购了百余架高教-9飞机,但笔者估计这只是一个过渡措施,在L-15尚未成熟的时候,这批高教-9是要替换飞行基地和作战部队中寿命耗尽的歼教-7,并不是空军选择了高教-9作为下一代高级教练机。意大利的M-346高级教练机已在世界市场上取得良好的外销业绩。当前世界最新高级教练机都采用了正常布局、两侧进气道、大边条、单垂尾的气动外形,并使用了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世界高教机发展风起云涌随着许多国家主战航空武器装备的快速更新换代,对飞行员的训练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役的高级教练机大多是20世纪6070年代研制的飞机,由于其性能无法与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相匹配,难以满足训练要求,因此各国都把包括教练机、飞行模拟器及其地面系统在内的综合训练系统摆在军事采购计划的重要地位。而且高性能的先进战斗机单价的急剧上涨和军费预算开支膨胀的压力,使得军队难以大量采用双座同型教练机进行训练,而趋向于采购价格相对便宜的高级教练机,降低训练费用,因此世界上正在形成新一代高级教练机研制热潮。在目前的高级教练机市场上,俄罗斯的雅克-130、意大利的M-346、韩国的T-50和洪都公司的L-15四款飞机在同一时间段研制,其外形也大同小异,都采用了正常布局、两侧进气道、大边条、单垂尾的气动外形,并使用了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使飞机的飞行性能接近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准。当前,俄罗斯空军装备了雅克-130,新加坡空军定购了M-346,美国空军正在M-346、T-50金鹰、鹰式教练机之间选择,世界范围内更新高级教练机的浪潮已经风起云涌。洪都集团希望用L-15和初教7组成教练机两级训练体制以取代目前的三级体制。根据目前的设计,L-15的部分机动能力已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L-15性能与定位L-15高教机为带边条的后掠中单翼、单垂尾、正常布局、前三点式机身主起落架布局型式。机翼采用中等后掠角、中小展弦比的平面形状,动力装置采用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该机为超音速教练机,起飞重量为6.8吨,最大飞行马赫数达1.41.6,升限超过16000米。该机具有优异的大迎角机动飞行能力,其持续转弯和瞬时转弯角速度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可控飞行迎角超过30度,配合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和现代化的航空电子火控系统,能在广阔的飞行包线内毫无顾虑地执行战斗机的各种战斗训练课目。设计使用寿命达10000飞行小时,日历寿命为30年。按照洪都公司早期的描述,L-15教练机用来装备飞行学院和训练基地,实现“初教6+教练8+高级教练机”的教练机系列配置,兼顾第二代战斗机改型的训练要求,衔接第三代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并适当前瞻第四代战斗机的训练需求。用于飞行学员完成基础教练机飞行训练后,进一步提高飞行技术,并进行基本战术训练,增强对高性能战斗机的适应能力。飞行学员在高级教练机上完成飞行训练后,再在第三代战斗机同型教练机上经过短时间的飞行训练,即可驾驶第三代战斗机。但是随着L-15飞机性能的提高,洪都公司的打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据称L-15项目组希望用初教-7和L-15的组合取代现行初教-6、K-8、歼教-7组成的训练体系,省掉中级教练机,从而节省20-30小时的转换飞行时间以节省训练费用。第18/22页L-15先进的座舱。由于具有较为先进的航电设备,L-15能够承担战斗机作战训练中的“远程导航训练”。对L-15更有利的是,高性能先进战斗机单价的急剧上涨和军费预算开支膨胀的压力,使得空军需要高级教练机拥有更好的性能来承担作战部队飞行员的部分日常训练任务,以节省训练成本和作战飞机的使用寿命。这也是美国空军寻找新型高级教练机的原因,而在2010年珠海航展开幕前一天,中国空军也在珠海举办了一次国际空军训练交流会议,讨论高级教练机承担作战部队部分飞行训练任务的可行性。 L-15可承担作战部队的日常训练肯尼斯艾伦1997年版中国空军现代化评估报告称:根据对中国公开材料的分析以及和中国空军军官的交谈来看,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每年只飞100个小时,而轰-6的飞行员每年只飞80小时,而且还没有飞行模拟器;中国空军的飞行时数中有80%到85%是属于常规起降或短程导航训练,只有15%到20%是属于“作战训练”。按照文中的说法,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每年要飞80小时的常规起降或短程导航训练,假如这80小时足够满足战斗机飞行员维持基本的飞行能力,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用来进行战斗训练,那么可以算出,美国F-15飞行员每年有120-140小时的作战训练时间,这远远超过中国飞行员每年20小时的标准。笔者猜测,肯尼斯艾伦所说的“作战训练”包括空战技巧训练、对地攻击训练、远程导航训练等等,其中远程导航训练对飞机性能要求较低,可以由高教机承担。由此估计,用高教机承担飞行员常规起降训练、短程和远程导航训练,每年的飞行小时数约为100小时,而在战斗机上进行100小时的作战训练。这样中国空军仅需增加非常少的费用,就可以使飞行员的作战训练小时数与美军持平。第19/22页大量普及使用L-15高级教练机,可以节约三代机的飞行寿命,这对飞行寿命尤其偏短的苏-27更为有效,更重要的是这就等同于降低了训练开支。新型教练机可降低训练开支在中国空军战斗机中,进口的苏-30战斗轰炸机和国产歼-11战斗机最需要由高教机来辅助训练。因为苏-27系列飞机的飞行寿命短,只有大约3000小时,在每年200小时的飞行强度下,飞机15年就会到寿退役,这使得苏-27系列飞机的每小时使用成本更加昂贵。以苏-30战斗轰炸机为例,它飞行一个小时的全寿命成本(包括飞机采购和维护成本)是大约30万人民币;一个团装备24架重型机,飞行员(含师团两级的正副主官、射击主任、领航主任等等)大约30人,每人每年训练180小时,那就是16.2亿人民币的开支。如果歼-11和苏-30系列飞机按照每架每小时30万,共计13个团;歼-10和歼轰-7系列按每小时15万,共计13个团计算,现在空军的重型机群每年的全寿命成本就是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