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中外城市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中外城市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中外城市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中外城市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城市比较研究 以秦汉都城与古罗马都城比较为例系别:经济系 专业:财务管理 姓名:李坤 学号:201011014(本文已发表在百度文库和历史网)摘要:汉长安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城池,除西面中间的直城门与东面的霸城门东西对直外,其余各门均非相互对应。各城门都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因此汉长安城应该有十二条街道。然而,由于南面的覆盎门和东面的霸城门入门不远就是长乐宫,西面的章城门和南面的西安门进门不远就是未央宫,所以,不可能形成相当有长度的大街。其余八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长度和宽度不等,最长的安门大街5400米,最短的洛门大街800米,宽度在4556米之间,但结构基本相同,每条大街上各有两条排水沟将其分为并行的三股道,这就是班固西都赋所说的“披三条之广路”。关键词:长安 罗马 道路 拱券引言:人们总以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然而考古学家却发现一个惊天之谜,最新的证据证实罗马帝国于公元前625年8月13日开建并在日落之前完工。一份有凯撒(这个凯撒并不是历史很有名的那位,是一位名叫朱利叶斯凯撒)本人亲自签署的文件、合同无疑是最有力的的证据。这份拉丁文合同的其中一部分翻译过来说:我们巴比伦建筑公司同意在8月13日这一天开始动工并完成罗马帝国的建筑的修建,如果我们不能在帝国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凯撒大帝可以砍下我们的头颅去喂狮子。考古学家认为这一证据绝对有效,工匠们一定是在一天之内完成了罗马城的修建,因为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被吃掉脑袋的残渣化石。但是,能在短短一天之内建成如此雄伟、辽阔的罗马城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份凯撒大帝的文件就和都灵的裹尸布一样,可信又可疑。现在科学家用碳-14的方法估算这份卷轴文件的真正年代。充满神秘色彩的古罗马,有许多惊人的事件有待后人探索和发掘,那么同属于这个时代的秦汉时期又是怎么样建筑瑰宝呢?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郊龙首原北麓兴修起长安城,其后200余年一直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缔造了文景之治,经历了汉武盛世,也成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在当时与古罗马构成了东西方世界著名城市的双子星,光耀千古,我们就以秦汉都城与古罗马都城比较为例,来探讨中外城市研究。汉高祖五年,也就是前202年刘邦灭项羽后,在今天的山东定陶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并计划定都洛阳。当娄敬得知刘邦“欲长都洛阳”之后,认为不妥,拜见高祖刘邦,极力劝说刘邦迁都关中。刘邦之所以打算定都洛阳,主要是看中洛阳的地理形势和位置,所谓都城居天下之中,仿周室四方贡职道路相等。同时统治集团内部在定都问题上发生争论。刘邦群臣多山东(今河南崤山以东广大地区)人,主张定都洛阳。娄敬认为:“秦地(指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人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人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槛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关中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全国经济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娄敬的分析虽略略数言,但十分精当。同时,关中的地理条件也很优越,有所谓“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险要形势。加上关中原为秦朝故都所在,又是刘邦平定全国的根据地。张良也认为:“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马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河、渭漕鞔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刘邦是一位颇具远见卓识的军事家、政治家,经过权衡利弊,采纳了娄、张二人的建议,即日起驾西都关中,为西汉王朝200年江山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刘邦之所以将长安城作为都城,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从自然因素来看。一个都城的建立自然条件往往最先受到重视,因为它与都城的后续发展关系至为密切。都城的自然因素表现在地形、河流、土壤、气候、植被、物产等方面。第二,从人文因素来说,秦都咸阳以近遭破坏,秦人在渭南这里曾建有章台、兴乐宫、甘泉宫等大型宫殿,在当时西汉初年,由于秦朝的横征暴敛和秦末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国库空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兴建一座新都城在短时期是极其困难的,而利用秦都咸阳渭南宫殿群的基础进行重建无疑是上乘之选。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汉长安城的营建大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高祖时兴建长乐宫和未央宫;第二个时期,是惠帝元年至五年(前194前190)修筑长安城墙;第三个时期,是武帝时营造城内的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外筑建章宫,并开凿昆明池,扩大秦旧上林苑。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空间布局史上最为壮观,高大、开阔。第一对长安城的主要道路。城每面3门,共12门。城内有八街九陌,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大街与城门相连,各个城门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减去两侧立柱2米,实宽为5米。在城门内发现当时的车轨痕迹,宽为1.5米,可知每个门道能容纳4辆车,3个门道可容12辆车并行。汉长安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城池,除西面中间的直城门与东面的霸城门东西对直外,其余各门均非相互对应。各城门都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因此汉长安城应该有十二条街道。然而,由于南面的覆盎门和东面的霸城门入门不远就是长乐宫,西面的章城门和南面的西安门进门不远就是未央宫,所以,不可能形成相当有长度的大街。其余八座城门各有一条大街通入城内,长度和宽度不等,最长的安门大街5400米,最短的洛门大街800米,宽度在4556米之间,但结构基本相同,每条大街上各有两条排水沟将其分为并行的三股道,这就是班固西都赋所说的“披三条之广路”。考古学家对勘察的道路和文献记载的长安大街也进行了对应,即香室街清明门大街,藁街直城门大街或横门大街,华阳街横门大街(或雍门大街或厨城门大街),章台街未央宫内大街。通常认为汉长安城门实行人与车辆分开的一门三道,即中间为车道,左右为人行道。但长安城宣平等四座城门的各自三个门道中均有车辙痕迹。 第二,城内道路将长安城分为11个区。大多数区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11个区中,宫殿占5个区,东市和西市各占1个区,里居占4个区。而在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营建桂宫和明光宫以前,长安中的里有6个区。 第三,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建未央宫,立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长乐宫是汉高祖施政的地方,未央宫为高祖以后历代皇帝发布政令的场所,先后都是统治全国的中枢。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未央宫椒房殿遗址是目前惟一进行考古发掘的中国古代皇后宫殿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其结构与皇帝大朝的前殿一样,由正寝和燕寝两部分组成。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长安的主体建筑为大型殿堂,宫殿面积占去了整个城市大部分的面积,此外还有庭院和仓储建筑。武库有七座库址,库房墙体宽厚。 第四,汉以前尚无按比例关系营筑的宫城与郭城,至少没有明显规律可循。汉长安城周长25700米,未央宫周长8800米,都城与宫城周长之比约3:1,是目前所知最早按此比例关系建造的宫城与都城。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第五,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群中有明堂、辟雍,周围有圜水沟。西汉长安城礼制建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是基本沿用秦旧制的高、惠、文、景时期;第二期是致力于确立西汉王朝礼制的武、昭、宣时期,此时阴阳五行观念开始影响都城的礼制建筑分布;第三期是元帝至新莽时期,此时最终奠定以后历代都城礼制建筑的规划原则。 第六,古代社稷遗址保存下来的很少。西汉社稷遗址在宗庙建筑群之西,现存平面为东西窄长方形。王莽当政时这座建筑可能被废弃,在其南面修筑新的社稷。遗址平面呈回字形,内外圈平面均为方形,边长分别为273米和600米。内外圈四面正中各有一门。 第八,东市面积约为西市面积两倍。西市的商业活动不及东市发达,但是,西市手工业则比东市发达,西市内有大面积的手工业作坊。东市是商业中心,西市是手工业中心。西市偏居于长安西北隅,环境封闭,便于官府对其控制。东市东靠近宣平门内长安城中主要居民区,南接近北阙甲第,西邻接西市。 第八,在汉长安城遗址北发现一处汉代礼制建筑遗址,可能是汉初修建的“天齐”祠。这处遗址与长陵、长安城、子午谷等南北对应,形成了各段成比例的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而西汉朔方郡治和汉中郡治也恰在这条基线的延长线上。基线的各段的比例,合阳九阴六格局,体现了秦汉社会意识中“天人合一”的法天观念。 整个汉长安城城墙呈不规则正方形,南墙中部南凸,东段偏北,西段偏南;西墙南北两段错开,西北部分曲折延伸,只有东墙完整平直。三辅黄图曾提出这种形态是有意模仿天象,城南为南斗,城北为北斗。因此汉长安城又有“斗城”之说。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一直存在争论。人法自然,长安城市形制与北斗七星、勾陈、北极、紫微右垣星座的星图完全吻合。这是当时天人相应和法天象地文化思想的体现。势和河流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如果长安城北墙不顺应河势自东北向西南斜行,而是以东北城角为基准,东西一线的话,则城墙西北郊就会落在渭河高水位线下。从低湿状态和河流分布看出汉长安城的选址意义,长安城的营建充分利用龙首原以北有利地势,同时开凿了昆明池和供水渠网,第一次成功地解决了城市居民的供水问题。自然植被、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等因素综合考虑分析长安建都的原因:在地势方面,长安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南至北秦岭主脊,;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长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在地形方面,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在气候方面,今天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如果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关中地区,较今温暖,较少灾害,降水丰沛,气候宜人;河流分布均衡,径流丰沛,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为漕运粮食提供了便利条件;地势平坦高爽,膏壤沃野,农产丰富稳定;自然植被丰富,类型多样,无论是在北部的黄土高原还是南部秦岭,都是大面积森林覆盖,有大量良材巨木,这么多森林一是调节当地长安的气候,另一个是长安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可以就地取材。总之当时优越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建都的必要因素。西汉的长安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商、周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自汉高祖至新莽前后都此两百二十余年。后来唐王朝也建都西安,为巩固政权保卫京师,着力经营与国都同属于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黄土高原。在两王朝前期,随着国势强大,都城日益兴盛,带动了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因农牧业兼营的生产结构未受破坏。但西汉巫蛊事件及唐安史之乱后这两个王朝国运改变,汉唐长安城受到破坏而衰落,生态环境随之变化。 这个时期秦汉城市的文化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的城与欧洲古代的城起源相同,即都是阶级分化和军事活动的结果。就此而言,东方和西方早期城市的发生并无本质不同。 第二,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某些自身特点。中国古代城市是根据政治和军事需要而兴建,它是统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瓦解这个体系的异化或离心力量。中国封建城市是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而诞生的。在封建城市形成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统治者的政治、军事需要。例如战国秦汉时期封建城市的成批出现与郡县制的确立有密切关系。郡县治所不是因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而形成的城市,它们只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据点。中国最早的城市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显著不同,它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罗马帝国时期城市是在已形成的封建关系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中国城市兴起却伴随着封建制产生和发展。罗马帝国的城市是有组织的社会,居民是有自由权的市民,中国城市中的居民没有自己的组织,一切都在国家管理之下。史记货殖列传只记载了少数经济发达的商业都会,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一时期的城市经济状况。同时也不能简单认为经济都会即工商城市,春秋战国的经济都会主要是商业城市,并没有形成为工商城市。 第三,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性质,但城市的大规模发展仍然为工商业活动提供了空间。说完了秦汉都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古罗马城市。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是文化上却被希腊人征服,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古罗马建筑的三个时期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主要是拱券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的建筑分为三个时期: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三、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罗马最古老的建筑均属于宗教建筑。供奉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神庙就建筑在奥林匹亚山上。从展出的模型可以看出该神庙比较宽阔,但并不高大雄伟,有坡度陡峻的屋顶。它继承了罗马人祖先埃特鲁斯坎人的建筑和装饰传统。同时开始借鉴希腊人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传统上受伊特鲁里亚、希腊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并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其文化亦高度发展。 古罗马建筑与雕塑发展迅速,现存的建筑有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培城、万神庙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罗马人开始着手建筑几乎遍及帝国的高架输水道。罗马最古老的高架输水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12年。它体现了罗马帝国的国力雄厚。同时,共性的设计方式,在力学和艺术学上都是大创新,节省了大量材料。罗马广场是罗马市民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城市越大,广场规模越宏伟。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庙和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这样最重要的建筑,每座建筑前均有一排覆顶卷形廊柱。正因为如此,罗马广场是城市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装饰,并成为展示中央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自从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都后,诸位皇帝,尤其在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等皇帝,均扩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每个广场都比其前任规模更加宏大、装饰更加精致。在罗马帝国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发展的成就。 然而,最能展现帝国风采的莫过于罗马的神殿和议会大厅。罗马帝国作为当时已知世界的统治者,为了彰显其帝国的威武和庄严,在罗马城大量的修建神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都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无法比拟的。为了凸显帝国的物产丰盈,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建筑材料,来修建神庙,以体现统治者对申的敬仰。神庙大多是轴对称建筑,依照主轴中心线修建,两边对称。给人以不可侵犯的感觉。古罗马的另外一个传奇性建筑就是斗兽场。它也是遵循对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帝国的强大国力。罗马斗兽场呈椭圆形,长直径187公尺,短直径155公尺。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第四层有壁住装饰,正对着四个半径处有四扇大拱门,是登上斗兽场内部看台回廊的入口。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在斗兽场的内部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工程的浩大和壮观。但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已无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来支撑看台的隔墙尽管破败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让人为往日的辉煌啧啧称奇。 万神庙穹顶直径43米的记录直到20世纪还未被打破。如此规模的穹顶通常需要一些支撑物,但古罗马人精通如何建造拱形层顶而不需要柱子支撑的技术。虽然古罗马人不是拱门的首创者,但他们是最早认识拱门用途的人。穹顶的圆眼,直径为8.2米的采光圆孔,使阳光泻入万神庙。庙内的地面和城墙远离用钯彩鲜明的大理石建成。自从万神庙落成以来,它几乎保持着原状,给人们留下古罗马建筑风貌的最佳印象。当初的万神庙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要华丽得多,在壁龛和彩色天顶上都刻有法规条文。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位于罗马的一座凯旋门,位于罗马竞技场与帕拉蒂尼山之间。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一世于312年10月28日的米里维桥战役中大获全胜而建立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也是罗马现存的凯旋门中最新的一座。君士坦丁凯旋门高21米,宽25.7米,纵身7.4米。它拥有3个拱门,中央的拱门高11.5米,宽6.5米;两侧的拱门则高7.4米,宽3.4米。拱门上方由砖块所砌成,表面则有雕刻图案。君士坦丁凯旋门主体是由几根分开的圆柱及刻有铭文的顶楼所构成,设计类似位在古罗马广场的塞维鲁凯旋门。而拱门的下半部则被认为是建筑师参考更古老的纪念碑来设计的,也许是来自于哈德良皇帝时代。 君士坦丁凯旋门横跨在凯旋大道上,所以当时罗马皇帝在凯旋式时会从这条路进入罗马。这条路线是从战神广场开始,穿过马克西穆斯竞技场,随后沿着帕拉蒂尼山前进。在通过君士坦丁凯旋门后,队伍马上在圆锥柱左转,沿着神圣大道到达古罗马广场并登上卡比托利欧山到达终点朱庇特神庙,途中也会穿过提图斯凯旋门。 古罗马建筑结构特点。相比此时东方的秦汉时期,罗马人的建筑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也追求宏伟壮丽,但是在具体表现上更强调的是个性。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公元1世纪中叶,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2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1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98112),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1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5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公元 2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 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独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神庙后墙上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重约 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 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我们简单对东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东方建筑: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