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docx_第1页
第一节 人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docx_第2页
第一节 人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字的产生一、图画和文字一般都认为文字是起源于图画的,即是由一定的图形跟一定的语言单位相结合并且固定下来以后逐步形成的。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只能算是图画,哪个阶段是图画和文字参半,到哪个阶段才算是文字呢?文字学界对此有较多分歧。教材中的纳西族东巴经文虽然已经使用了假借字和形声字,但是很多意思仍然是用文字画的手法表示出来的,所以仍只是“文字性的图画”或“图画性的文字”。不过“文字画”和“图画字”跟文字的起源确实很可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文字的诞生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的图形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关系也应该是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关系肯定会具有从不那么确定,到比较确定,到完全确定的若干个阶段。东巴文字中有的图形跟语言单位的关系已经比较确定,而有的就还不那么确定,正好说明了图画和文字之间有这样一个过渡的过程。二、汉字的产生汉字的产生有多种传说。一种是“结绳记事”说,不过结绳毕竟最多只是用来计数和帮助记忆的工具,与能够系统记录语言的文字应该没有直接的关系。一种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认为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这种说法也是靠不住的。文字从无到有无疑是个浩繁的“工程”,绝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先秦时期著名哲学家荀子就曾经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他认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意思也就是说,古代创造文字的人很多,只不过可能仓颉专门整理过古代的文字,所以唯独仓颉的名字流传了下来。但荀子只说了仓颉和汉字的关系,没说汉字是怎么产生的。汉字起源还有“河图、洛书”的传说,易经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推测这可能是当时有人在黄河、洛水的山崖边发现过一些图形刻画,于是就附会成天赐的创造文字的蓝本。不过“河图、洛书”是否确有其事,假定真有这样的图形刻画又到底与汉字有什么关系,也还无法得到证实。今天能看到的最可靠和最早的文字资料是公元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的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金文则稍后。甲骨文和金文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而如果认为从原始文字到成熟的文字,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那么可以设想原始阶段的汉字就应该远远早于距今3400年左右的商代后期。尚书记载周公对殷商遗民说:“唯尔知,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商代开始才保存有完整的文献资料。商代前后不过短短的200年左右,一种文字从开始形成到比较成熟不可能只经历那么短的时间。因此还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汉字是起源于夏商之际,或者夏代还没有文字。根据近年出土的资料,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的陶器上已经刻有一些数字和单字;稍后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遗址的陶器上也发现了一些与后世汉字有渊源关系的图形符号。如果有更多的地下材料出土证明那个时期已经有原始的文字符号,那么汉字诞生的时间就要提前到距今50006000年前,几乎与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是在同一时期产生的了。4.2汉字造字和汉字字形一、“六书”和说文解字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也就是“六书”。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西汉刘歆七略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大概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花费了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阐述了“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释对后人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他的解释和所用例字并不十分明确,因而后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假借、转注”不是汉字的造字之法,而是用字方式。但大致说其他四类汉字的构造类型还是清楚的。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字典。该书广征博引,共收9 353个汉字。方块汉字有独体的,如“一、水、木、手”等,有合体的,如“字、打、肝、性”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也就是“说文解字”的意思。说文采用“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原则,开创了以“六书”为中心的汉字学理论。该书还将9 353个汉字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这种“举一形以统众形”的方法对后世的词典编纂有很大影响。说文的注释体例基本是用小篆写下一个汉字,先讲字义,然后讲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这种“就形以说音义”的方法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主要思路。二、汉字的字形变化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字形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只是文字字体的演变,不是文字性质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么几个主要的不同字体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差不多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过秦始皇时代“书同文”规范化了的,但是形体太繁,在简化趋势的冲击下,很快就让位于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得比小篆还早,可是成为一种通行字体比小篆晚。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程度还比较高,还没有完全线条化。隶书和小篆都已经完全线条化了。楷书最早在魏晋之际就出现了,但是到南北朝时期才用开,到隋唐时代才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而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印刷术,从此汉字的字体也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至于行书和草书则不是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可以看作是汉字字形的一种别体。草书的出现早于楷书,是隶书的一种简便写法。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为“章草”。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笔画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画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为“今草”。行书在东汉晚期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