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2生物复习提纲第二章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一、减数分裂概念(教材P10)发生的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发生的时间: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有性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减少一半二、减数分裂过程(一)精子的形成过程1、部位:精巢(睾丸)2、过程(1)总体过程:一个精原细胞 经过复制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四个精细胞 经过变形过程(细胞分化),形成四个精子。(2)各期特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可能出现交叉互换现象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略)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量暂时加倍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略)(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部位:卵巢2、过程:(1)总体过程:一个卵原细胞 经过复制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另一个极体 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极体。(2)各期特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数量、变化与精子的形成过程一样(详见精子的形成过程)3、精、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区别1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卵细胞(其余3个是极体)。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缢裂是不均等的。精子的形成要经过变形(细胞分化)过程,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不需变形。4、能区分细胞图形,说出各期细胞的名称、特点。5、弄懂几个名词同源染色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配对 的两条染色体,其形态、大小一般 相同,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联会: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四分体:指联会后的每对 同源染色体中含有的四个染色单体。1个四分体 = 1对同源染色体 = 2条染色体 = 4个染色单体 = 2个着丝粒 = 4个DNA交叉互换: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 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交叉后互换部分对等片段的现象。6、搞清楚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DNA含量的变化及相关坐标图。7、注意几个问题: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但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即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时),或者说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次级卵母细胞、极体、卵细胞(减数第一分裂结束后产生的细胞)三、受精1、概念:教材P182、过程和特点:教材P18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教材P19(1) 促使卵细胞的缓慢代谢变为旺盛代谢,促进受精卵不断分裂、分化。(2) 受精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性别。(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有利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第三章 遗传和染色体一、基因分离定律:1、掌握名词: 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相关概念看书)注意: (1)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方法:含有等位基因的个体一定是杂合子,不含等位基因的个体是纯合子。(2)提高纯合子的方法:自交。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1(1/2)n (注:AA和aa比例相同)(3)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4)测交:属于杂交的一种类型,指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测交的用途: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可用来测定某未知显性个体的基因型。例: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AA)还是杂合子(Aa)?可用测交方法。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过程略2实验结果(现象): 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3对分离现象解释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即基因)控制的,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如茎的高度)的基因是成对存在(如DD、dd或D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F1基因组成是Dd(D控制高茎,d控制矮茎)。由于F1体细胞中,基因各自独立,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具有显性作用,所以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F1(Dd)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配子,雌雄配子各有两种(D、d),比为11(即雌配子有两种(D、d),比为11;雄配子有两种(D、d),比为11)。受精时,F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有 4 种 结合(组合)方式;F2出现三种基因型:DD:Dd:dd,比为121,两种表现型:高茎、矮茎,比为31。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方法: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按照解释,F1的基因组成应为Dd,隐性纯合子的基因组成为dd。理论上F1(Dd)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D:d1:1;隐性纯合子可以产生1种配子d。所以从理论上来看,Dd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是Dd:dd1:1;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应是高茎:矮茎1:1。实际实验结果与之相符,因此测交实验证明: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b证明了F1是杂合子,且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了不同的配子中。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Dd)的细胞中,等位基因(Dd)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发生时间: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五、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教材P31-32 注:1基因分离的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由核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2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是采用了假说-演绎法。第二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实验过程略 2实验现象: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即 双显性性状:单显性性状:单显性性状:双隐性性状 = 9:3:3:1 )对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析:黄粒种子:绿粒种子 = 3:1; 圆粒种子:皱粒种子 = 3:1这说明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 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彼此独立的,即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彼此独立的,也就是说F1(YyRr)在形成配子时, Y 与 y 的分离、 R 与 r 的分离是 独立 的。控制 不同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之间可以 自由组合 ,即Y和R、r结合的机会是 相等的 , y和R、r 结合的机会也是 相等的 。因此一对相对性状的 分离 以及与不同相对性状之间的 自由组合 彼此是 独立、互不干扰的 。F1 YyRr(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 4种 ,其比例是YR:Yr:yR:yr=1:1:1:1。F1自交,4种雌配子与4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可形成 16 种 结合(组合)方式;产生的F2有4种表现型,比例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9:3:3:1 。注意: F1雌雄配子结合方式:16种;F2 基因型:9种 ;F2表现型:4种。4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方法:测交(F1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测交结果:测交后代后代表现型四种(基因型也是四种),比值是1:1:1:1 测交实验结果证明:孟德尔的解释是正确的,即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适用自由组合定律)注意: 1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亲代个体中含等位基因对数产生配子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子代基因型种类0对(纯合子)1111对(Aa)2(1:1)2(3:1)3(1:2:1)2对(AaBb) 22(1:1:1:1)22(9:3:3:1)32(1:2:1)23对(AaBbCc)2323(3:1)333(1:2:1)3n对2n2n(3:1)n3n(1:2:1)n如: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可产生 2 种类型的精子;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卵原细胞可产生 1 种类型的卵细胞;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可产生16 种类型的精子(卵细胞)。2、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如: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23=6 AaBbCcDDEeFFaaBbCcDdEeff其子代基因型数目233231=108;而其中获得aabbccDdEEFf个体的可能性为1/21/41/41/2/1/41=1/2563、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表现型数目的乘积。如:bbDdCcBbDdCc子代表现型222=8种。AABbEeFFAaBbEeff子代表现型1221=4种。4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由核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遗传,且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三、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 1.性别决定概念:见课课练P32自主梳理1.2.性别决定的主要方式:XY型和ZW型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的典型生物:见教材P413.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特点性别决定方式体细胞生殖细胞XY型雌性2A+XXA+X雄性2A+XYA+Y或A+XZW型雌性2A+ZWA+W或A+Z雄性2A+ZZA+Z4人类的性别比例是1:1的原因(二)伴性遗传1伴性遗传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2伴性遗传的典型事例:红绿色盲、血友病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他见教材P43。3红绿色盲(即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隔代交叉遗传。注意:(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要注意与性别联系。(3)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往往代代发病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要求:会根据文字条件或图形条件判断出遗传病的类型、会判断亲代或子代的表现型或基因型,并会计算。 4解概率计算题A.解题步骤:(1)先判断显、隐关系(2)再判断致病基因在何种染色体上(X染色体、Y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3)再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4)最后计算相关个体的概率B. 计算概率的技巧:(1)先拆分,利用基因分离定律计算,再组合(2)利用分离比计算(3)利用配子比例计算四、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通常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而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则不能观察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缺失、重复、易位、倒位(会识图)2结果: 3主要原因: 详见教材P47-484典型事例:猫叫综合征(原因:人第五号染色体部分缺失)(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的增减和染色体组成倍增减。1染色体组:概念:教材P48。特点:一个染色体组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包含控制该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或包含本物种体细胞中各种染色体的类型)2二倍体、多倍体(1)二倍体概念:由合子(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典型事例:几乎全部动物及多数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生物。(2)多倍体概念:由合子(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典型事例: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多倍体的形成原因: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骤变(如温度骤变),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体,无法分裂,以致染色体数加倍。多倍体的优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较大,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注意:具有偶数染色体组的多倍体植物,可能是可育的;具有奇数染色体组的多倍体则一般不可育。多倍体的植物比较常见,而多倍体的动物往往是致死的。3单倍体:单倍体概念: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数的个体或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多倍体育种(1)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2)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的数目加倍。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时间:萌发的种子或幼苗(3)应用:三倍体无子西瓜(形成过程详见教材52图解). 单倍体育种(1)单倍体育种方法步骤第一步 花药(或花粉)离体培养 (结果:获得单倍体幼苗)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