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1页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2页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3页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4页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观格局指数讲解 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 景观指数用来干什么 景观指数的提出 是用来进行景观定量分析的 在整体上 用于定量分析的景观指数通常有如下几种 1 景观多样性指数2 景观优势度指数3 景观均匀度指数4 景观破碎化指数5 景观聚集度指数通过对上述指数进行分析 可以找到对改善现状不利的环境要素 并在规划中提出控制与发展原则 同时 对起支配地位和要重点保护的土地类型应用类型水平指数进行分析 如圆明园环评中的水体与绿地 圆明园环境评价中的景观格局分析 常用那些景观指数 景观指数中 面积 密度 边界指数和形状指数是最基本的 其中面积的变化又是最重要的 没有量 哪有质 土地利用类型都改变了 不再起支配地位了 你形状变得再好 连通度再高 对比度再合适又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城市里的片林 所以 许多学者先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 再研究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 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是怎么演化的 东北例子 一般的景观生态学应用 如环评 规划 往往只分析面积 密度 边界指数和形状指数 连通度 对比度 邻接度指数等很少涉及 地图来源 1 1930年代东北地区地形图 2 198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图 土地利用分类 选取尽可能反映景观全局或各类型的变化 且相关性较小的典型变量 共选取19个指标 1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有 斑块类型面积 最大斑块指数 斑块平均面积 斑块数 斑块密度 边界密度 周长面积比 景观形状指数 平均斑块形状指数 平均斑块分维数 周长面积比分维数 聚集度指数 景观导度指数 2 景观水平指数除上述各种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外 还选用了蔓延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均匀度指数 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 景观指数选取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arcview 中国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类面积表 1930 198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图 中国东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分析 1面积 密度 边界指数分析 2形状指数分析 3蔓延度 聚集度 导度指数分析 4多样性 均匀度 优势度指数分析 5 边界密度 ED 1面积 密度 边界指数分析 1 斑块平均面积 MPS 2 最大斑块指数 LPI 3 斑块数 NP 4 斑块密度 PD NP N PD N A 景观类型面积指数统计表 景观类型密度 边界指数统计表 面积 密度 边界指数分析 整个东北研究区范围内 1930年代林地和草地在面积上占有支配地位 两者相加占总面积的93 58 其它几个类型的面积比例不超过6 而1980年代耕地面积急剧增加 面积比例由0 99 增长到30 2 基本上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过来 形成林地 耕地 草地三种类型鼎立的景观格局 三者相加约占总面积的95 经过50年的演变 未利用土地略为减少 城市用地略微增加 这可能与地理数据统计尺度有关 1980年代的数据由于比例尺较小 忽略了大量新增的小城镇斑块 在最大斑块指数方面 1930年代研究区的最大斑块指数为46 73 属于林地类型 而1980年代的最大斑块指数为25 29 存在于耕地类型中 而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下降到13 91 同时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也从31 45 下降到10 69 这个变化说明了景观类型间的演替 正好与建国后东北移民垦荒政策的效果相吻合 从平均斑块密度来看 1930年代到1980年代 景观总斑块数由6320个减少到1402个 景观水平的平均斑块密度由0 005个 km2减少到0 0011个 km2 虽然有数据尺度不同的因素 但还是说明了从1930年代到1980年代 东北地区的景观破碎度是下降的趋势 高强度 大范围的垦荒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了大片耕地的出现 这些耕地完整而相连 集聚成少数几个大型斑块 从而造成景观破碎度的下降 1980年代耕地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居所有景观类型之首 达到111023km2 同时耕地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达25 29 恰好验证了上述观点 从边界密度来看 不管是1930年代还是1980年代 草地和林地都排在前两位 而且比较接近 这说明这两种景观类型的开放性强 是其他景观类型斑块进行物质能量交流时 不可或缺的通道 4多样性 均匀度 优势度指数分析 4 破碎度指数 LFI 1 Shannon多样性指数 SHDI 2 优势度指数 LDI 3 Shannon均匀度指数 SHEI 景观多样性 均匀度 破碎度指数统计表 多样性 均匀度 优势度 破碎化指数分析 1980年代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1930年代的 多样性指数由0 9291增加到1 2473 同时均匀度指数也从0 5186增加到0 6961 即50年间 东北地区在景观类型分布更加均匀的同时 景观多样性也得到比较大的提升 较好地实现了景观类型的演替更新 优势度指数由1930年代的0 8627下降至1980年代的0 5445 主要原因是1930年代面积居前列的是林地和草地 而1980年代的为耕地 林地和草地 优势景观类型有所增加 各类型景观比例分配逐渐趋于均衡化 破碎度指数呈减小趋势 由1930年代的0 0050减小到1980年代的0 0011 这和前文总结的平均斑块密度等指数的趋势一致 都反映了大面积的人为干扰并没有带来景观的破碎化 注意 景观指数的局限 景观指数可以用来表征景观格局 但是景观指数并不是表征格局的唯一方法 还有空间统计学等途径 景观指数不是万能的 景观生态学有很多内容用景观指数是表征不出来的 景观指数与景观格局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而是多对多的关系 我们分析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陷入指数这样变就一定对应什么结论的思维定势 我们计算指数 主要通过定量的依据来证明定性的结论 不能为计算而计算 玩数字游戏 如果某个指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那么这个数字就没有任何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多观察几个指数 在退化草场 我们会发现生态过程相同 指数趋势不同的情况 草场退化初期 出现多个沙化斑块 沙化土地类型斑块数是上升的 草场继续退化 多个沙化斑块连成一整块 沙化土地类型斑块数是下降的 这个时候 用单个指数根本无法衡量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 只能把斑块数的变化跟总面积 平均斑块面积的变化结合起来一起分析 所以 我们要关心具体的生态过程 多观察几个指数 结合起来说明问题 2形状指数分析 周长 面积分维数 PAFRAC 1 周长面积比 PARA 2 形状指数 Shape 景观形状指数 LSI 平均斑块形状指数 MSI 3 分维数 FRAC 平均斑块分维数 MPFD PARA P A 景观类型形状指数统计表 3蔓延度 聚集度 导度指数分析 3 景观导度指数 COHESION 1 蔓延度 CONTAG 2 聚集度指数 AI 景观蔓延度 分布指数统计表 其他指数 CoreArea 核心区指数 专用于自然保护区设计TotalCoreArea总核心区面积 通过输入缓冲区深度文件 求出核心区的面积例子 电脑显示器的核心显示面积和边框宽度 Isolation Proximity 隔离 邻近度 ProximityIndex 邻近度指数 需要输入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