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七 单 元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的一分种,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证。教学本组课文,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读、多想、多体会,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教学难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学习第一段。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教学难点: 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西郊。这是一座建筑宏伟的皇家园林。是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耗费巨额资财,前后共用了一百五十年修建而成的。这座中外闻名的园林,竟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后纵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我们这篇圆明园的毁灭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记住国耻,长大建设我们的祖国。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扫除文字障碍。1填写生字表。2读准字音。3区别形近字。理解字义,然后组词。博(渊博) 销(销毁) 幻(梦幻)搏(搏斗) 锁(锁门) 幼(幼稚)流(流水) 奉(奉献) 剔(剔除)统(统一) 棒(冰棒) 踢(踢球)损(损失) 瑶(瑶族) 珑(玲珑)捐(捐献) 谣(谣言) 咙(喉咙)4查字典理解词义。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而使透空明晰。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瑰宝:珍奇的宝物。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象征:用具体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西洋:泛指欧、美各国。有如:好像,仿佛。损失:没有代价地消耗或失去的东西。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举世闻名:举,全。全世界都知道。形容名望极大。饱览:饱,足足地、充分地。览,看。充分地观看。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清朝康熙皇帝将这里的一座面积约600亩的园林赐给他四子胤祯,并亲自题写园名为“圆明园”。 5理解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环绕(围绕) 宏伟(雄伟) 估量(估计)奉命(遵命) 任意(随意) 珍贵(宝贵) (2)反义词:损失(收获) 破坏(建设)销毁(保存) 精华(糟粕)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遭毁灭的历史。) 2师:对照书上的插图,想象当年圆明园的壮观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发散思维,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逐段朗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一开始点明了圆明园是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壮举,它的毁灭是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分了三个层次对圆明园辉煌的景观进行了介绍。第一,先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第二,再介绍圆明园中的景点;第三,对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及其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了介绍。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根据以上分析,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告诉我们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估量”是什么意思?“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估量”的意思是推算、计算。“不可估量”说明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之巨大,没有办法推算了。) 3齐读第一段,使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价值和侵略者的可耻。 4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点题。)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2读熟课文。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教学难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第一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课文分几段写的?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读书和分析课文结构,我们把这篇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告诉我们: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板书:损失不可估量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第二段。二、学习第二段。1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圆明园的辉煌景观。2默读、思考。第二段从哪儿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提示学生按照不同方面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第二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第二自然段是一层,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第三自然段是第二层,介绍了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第四自然段是第三层,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3逐层讲解,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1)学习第一层(第二自然段)。找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画出圆明园由哪几部分组成?(圆明园主要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因此也叫圆明三园。另外,还有很多小园。)这些小园是怎样分布的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众星拱月”的意思是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众星拱月”的各种园子。引导同学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模样,根据自己的“众星拱月”图,谈谈感想,体会圆明园的布局规模(宏大)。板书:圆明三园 众星拱月 (2)学习第二层(第三自然段)。 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作者很形象地描述)园中的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指导学生画出具体的景点和建筑,结合修饰语,想象当时的景观,并为背诵做准备。 理解“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请同学讨论理解这句话,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板书:民族建筑西洋景物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结合第3自然段内容,前后桌讨论。(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圆明园集中外名胜于一身,所以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这一部分,我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也感到作者对祖国的灿烂文化非常热爱。)练习背诵这一自然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同学们互相提示着背诵。 (3)学习第三层(第4自然段)。找一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说明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可称做“奇珍异宝”。因此,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博物馆、艺术馆指导学生朗读,练习背诵。 (4)小结第二段。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你认为这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圆明园的辉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园林史上的奇迹。)三、学习第三段。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在文中找出三个字来概括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掠”、“毁”、“烧”这三个字概括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指导学生具体分析侵略者的暴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这句中的“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暴行,想怎样就怎样。“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很快化为灰烬。)同学们,我们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强盗烧毁了。 2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谈谈体会到什么?(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指的是我国和世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可估量”指的是无法推算,不能估计。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 3简单介绍侵略者毁坏园林的资料,渗透近代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观察书中的插图,或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片,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5组织同学讨论:侵略者为什么能如此为非作歹?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今天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越来越富强的自豪感。 四、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圆明园有众星拱月的布局,民族建筑、西洋景物非常宏伟、博物馆、艺术馆中的文物都很珍贵。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这样一个皇家园林遭到侵略者的浩劫,这一切都是野蛮的强盗行为。今天我们要认真学习,将来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种可耻的历史再不能重演。板书:布局宏伟 珍贵 强盗请同学结合板书,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惨遭侵略者毁灭的经过,揭露和控诉了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疯狂掠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叙述的呢?请同学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围绕中心思想着重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相它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二是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这两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都能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和仇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办?(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板书: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2)按照提纲给课文分段,知道哪段详写哪段略写及其与中心的关系。(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义,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诵读,梳理记叙顺序到反复连读,感悟重点的语句,再到研读课文,感悟英雄气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知道叙述有详有略能够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教学难点:了解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体会这一行动的动机的深刻内涵。教学时间:三课时第 一 课 时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按照提纲给课文分段,知道详写、略写及其与中心的关系。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按照提纲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激发兴趣。谁听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老师范读,学生听、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 1.按生字表记准字音,记清字形。 2.通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词义。不理解的查字典解决。 3.按下面的提纲给课文分段。(1)接受任务。(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3)把敌人引上绝路。(4)顶峰歼敌。(5)英勇跳崖。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指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2.字形:说说哪个易错。如:“悬”上半部是“县”,里面两横。注意区分:“寇”与“冠”、“晋”与“普”、“尸”与“户”。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大家讨论,查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斩钉截铁:斩,砍;截,割断;形容说话做事果断不犹豫。晋察冀:晋,山西简称。察,察哈尔地区。冀,河北简称。 4.指名读课文,按提纲说分段。 五、熟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 1.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2.学习课文第一、二、三段,体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一、二、三段,体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教学难点:了解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体会这一行动的动机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时。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却再次诱敌上了顶峰,其实就是绝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朗读课文,辨析文段。按分好的段指名朗读全文,读后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教师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入绝峰、攀上顶峰,英勇跳崖。) 1读讲第一段。(1)自己读第一段,思考: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板书:拖住敌人、痛歼敌人。) (2)读后讨论。讨论后再问:课文是怎么描写战斗场面的?(先概括地写五壮士有计划地利用险要的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是对整体的描写。然后对每个个体进行具体描写。)问:课文是通过什么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声音,抓特点进行描写。)(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2五位壮士到此就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要再入绝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思考,并划出来。 (1)读后回答,然后指名朗读。 (2)再问:再入绝峰意味着什么?班长马宝玉是怎样做这个决定的?其他四位战士是怎样做的?划出重点词语:(斩钉截铁,热血沸腾。)这两个短语你是怎么理解的?说明什么?(说明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消灭敌人,毅然作出了英勇献身的决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三、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体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 四、布置作业。 1.造句:斩钉截铁,坚强不屈。(注意引导)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 三 课 时教学目标:1. 知道叙述有详有略能够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知道叙述有详有略能够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教学过程:一、回忆上节内容,引入本课任务。指名朗读课文前三段,复习,引入本课时。教师谈话:五壮士接受任务后,引敌进入狼牙山,他们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消灭敌人,为了战斗胜利,他们毅然作出了诱敌上绝峰,英勇献身的决定。那么后来情况怎样了呢?接着看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五段,自己朗读。 1.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2.划出他们跳崖时的动作。从他们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毫不犹豫,个人生死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叹服。) 3.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五壮士是中国人民的代表,歌颂了五壮士在保卫祖国的伟大斗争中,英勇战斗,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主义精神。) 三、总结全文。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课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同敌人血战到底、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解放,民族解放壮烈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课题引申。 1.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体会中心。 2.进一步理解课题。问:课文所表现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行为之“壮”,从课文中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五段中哪段是详哪段是略,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我们要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3难忘的一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教学难点: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教学目标: 1初识文意。2教学字词。3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教学难点: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2.读通课文,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四、检查掌握情况。1.字音:指名拼读,指读生字,注意纠正。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3.词义:结合课文理解。4.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1讲读课文。2总结全文。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教学难点: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1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2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设计:23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教学反思: 24最后一分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5个生字。(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二、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摘抄、读背、交流几个步骤交流学习所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课前准备: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习作教学目标: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教学重点:学写读后感。教学难点:写一篇读后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二、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让学生阅读提示,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的作用。2、出示要求:(1)读懂文章内容。(2)写出读后感受;(3)引用相关资料。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可以提示学生,平时在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也可随时积累下来,从而为写好读后感做好阅读等方面的准备。) 三、读悟写作方法。1赏析范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结合教材中范文,教师也可补充范文,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在自主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共同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及要注意之处。如:(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3)叙议结合,以“感”为主。读后感属议论文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另外,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4)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成功刻苦勤奋机遇读岳飞苦练成帅才有感 教师应选略高于本班学生现有水平的优秀习作做范文,让学生由仿到创。不要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更不能用范文来束缚学生。 四、明确要求,开启思路。本次习作主要是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主题文章写读后感,把习作与单元主题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