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黄冈市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指导提纲.doc_第1页
2010年黄冈市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指导提纲.doc_第2页
2010年黄冈市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指导提纲.doc_第3页
2010年黄冈市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指导提纲.doc_第4页
2010年黄冈市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指导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黄冈市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指导提纲 主讲:浠水县教育局教研室 周旺平关键词 吃透考纲 扫描中考 回归基础 ; 用好经典 整合热点 打造专题 ; 研究调考 模拟考点 耐心演练 ; 用心琢磨 创新题型 提升能力;关注三生 科学备考 指导到位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我们的基础扎实了,积累丰富了,带着这些收获,我们信步走进了第二轮复习之中,这实在是可喜可贺!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已掌握的知识,使之成为系统并形成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强化知能融合,建构认知系统,做好第二轮的复习工作呢?我认为第二轮复习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吃透考纲 扫描中考 回归基础认真研究2010年考试说明。与09考试说明认真比对,在前言,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特别是命题指导思想、参考样卷和题型示例方面学科组要开展讨论,针对考试说明的变化、对10年中考命题的基本预测、对备考的启示及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展开研究 。 考试说明解读示例:三项层级;五项能力、一百个古诗文言篇目、一个模块。五项能力:“古诗词名句积累与欣赏”(6分) 三种题型 三个范围直接型默写(2分)-见说明要求默写的20首、理解型默写 、归类型默写 语境型默写、赏析题默写 、 读图型默写、纠错型默写(3分)- 见说明要求默写欣赏的30首 纠错型默写举例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三)课外古诗文名句(1分)如:海阔凭鱼跃-曾今沧海难为水-业精于勤荒于嬉-纸上得来终觉浅-不是一番寒彻骨-只要功夫深-莫等闲-谁言寸草心-小荷才露尖尖角-衣带渐宽终不悔-生当作人杰-宝剑锋自磨砺出莫愁前路无知己横眉冷对千夫指天下兴亡忠言逆耳利于行黑发不知勤学早-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书破万卷-“语言知识积累与语文实践活动”:九项内容- 汉字书写、字词音形(客观题)、 成语运用(客观题) 、标点识别(客观题) 、病句诊断(主客观题) 、修辞运用、语言表达(仿写、图表解读、综合等图标不考) 口语交际 综合学习 情境表达 名著导读“古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4分)两项考点选其一)-(现) 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分析及鉴赏 一个限定- 附录篇目“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13分)四项考点 - 实虚词解释 翻译文句 感知内容 知识迁移(景色对比、人物性格、情感观点、哲理、表现手法及寻找两文共同点) 一个锁定-课内外对比阅读“现代文理解与欣赏能力”(28分):两种形式- 浅层: 诗歌(现代) 、消息(经典短文)、说明文(议论文)(针对知识点命题)、课内外文言对比阅读等。深层(一篇文章):小说或叙事性散文的理解与鉴赏“写作”:两种形式(考点见说明)-命题式记叙文(侧重写人)、材料式议论文(注重观点) 四个否定-:(一)思想消极悲观,主题不昂扬;(二)编造苦难生活经历;(三)情感虚假,无病呻吟;(四)不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乱用网络语言。三项加分:(一)所叙内容(情节)符合生活的真实;(二)文章内容符合年龄段的年龄特征,有自己的思考和语言个性;(三)写作内容充实,充分展示了写作者多读、博识、深思的底蕴。一百个古诗文言篇目:明确要求 分类落实扫描中考 缩小范围 回归教材 重点攻关 如近两年中考的有关内容。古诗文默写:08、09年中考试卷考题;2010年调考考题 ;“说明”中样题 。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篇目;07年邹忌讽齐王纳谏08年愚公移山;09年送东阳马生序;2010年调考伤仲永;“说明”样题孙权劝学曹刿论战 诗歌阅读: 07钱塘湖春行;0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09纸船;2010调考秋天;“说明”样题 静夜等等 一个模块:试卷结构有无变化题型有无增加分值权重有无调整总之,研究考试说明是基础,研究中考考是前提,回归教材是关键。二、用好经典 整合热点 打造专题 用好经典,即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我们要瞄准“中考”中所列知识要点,然后以经典专题为单位逐项训练与落实,这样便能达到理想的复习目的参照”经典”分项目标,我们可以在原五大板块基础上,再进行细化,可以建构十个专题,即字词专题、病句专题、标点专题、常用成语专题、消息专题、口语交际专题、现代诗阅读、课内文言阅读、叙事散文、小说专题。可继续落实经典,和“一轮”所不同的是,这一轮要突出专题的性质,讲究题目的质量,模拟中考的题,讲考点,讲方法。总之,要以“训练”为主线,“会做”为目的。热点一般着眼于图片、表格、大事记等。三、研究调考 模拟考点 耐心演练后期,各类资料很多。复习资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到后期学生由于面临中考,时间不多,如果不加选择,会越做越多,无法应付。因次提倡教师下题海,学生登快船,下发资料做到少而精。在讲练方面,“四严禁”:严禁题题讲、题题对答案流水帐形式的讲评课出现;严禁只练不改不评;严禁私自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综合训练;严禁为了争抢时间大量乱抛综合训练题。“四性”:加强教学讲练的针对性、详略性、延伸性、参与性、鼓励性、反馈性(落实)即有针对性选题。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大量的时间就是做题,如果题量投入过大,课堂讲的太多,就会减少学生复习时间。因此,二轮复习要求教师“两要”:一要精编精选习题,注意选题的针对性、前瞻性,适当注意广度、难度和梯度。二要加强练习批改,精心备课,增强讲评的针对性。对待测试教师要做到“发必收”,“收必批”,“批必评”,“评必补”,批改至少要达到三分之二。教师批改要注重批规范,批精确,批典型,批技巧。.做题态度是关键:。 .习题质量是保证:.重视错题是智慧:四、用心琢磨 创新题型 提升能力纵览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其前瞻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和鲜明的特色倍受语文界广泛好评。注意研究新中考、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新设题模块:(1)提供语言或图片材料,要求提炼出相关的信息,或者是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2)阅读材料,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多种理解。(3)用文字表述图画、表格的意思。(4)广告、标语、解说词,拟对联、开场白等。(5)设计一写字的语言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态度。(6)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主题活动等。要总结出解答的规律。文言文复习要强调“文”“言”并重。所谓“言”,指文言基础知识,我们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大量训练一词多义的实词和虚词;所谓“文”,指的对文章文意的理解。对于“文”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即篇章在主题、手法、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异同点。比较阅读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的发展趋势,可以是课内对比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对比阅读,适量引入课外文言文阅读也是必要的。作文复习就重点放在“快速成文”上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重提文体要求,提倡创新。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最好采取作文得分点系列体例训练:(1)学习技巧,(2)亮点文段展示与评析,(3)写法借鉴,(4)误区警示,(5)思维巩固练习。五、关注三生 科学备考 指导到位.尖子生的管理对尖子生培养的整体思路是:让学生以必要的时间落实基础知识,规定的时间强化综合训练,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重在学法,辅导重在个案,教导重在态度,引导重在思维。同时,教育优秀生不要苛求考试结果,不要心比天高,而要心态平和,注重学习和考试过程的体验和锤炼。另外,优秀学生竞争对手少,个别优秀生容易产生满足感。所以,响鼓也要重锤:可以定期召开优生座谈会,在谈经验的同时,明确要求他们找差距。.边缘生的管理 边缘生在性格、学习品质、具体学科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我们要对边缘生要充分了解,明确他们的需要,在习惯养成、意志锤炼、学科补弱等方面专门培养,使他们拥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从而取得进步。.差生管理:到初三后期,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差生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已经不可救药,没有前途,这些想法感染了相当一部分学生,造成学习气氛不好,表现出:早自习读书,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