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 8页).doc_第1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 8页).doc_第2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 8页).doc_第3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 8页).doc_第4页
福州市高考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 8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州市2010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 福州教育学院语文科 章肖涛一、 对试卷的评价今年我省的高考语文试卷在结构编排上较去年稍有变化,即按“古代诗文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共五大块顺序排列。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利于考生厘清答题思路和水平的发挥。试卷充分考虑了整卷的阅读量、书写量,今年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写作”部分错别字扣分,由原来的最多扣3分改为最多扣5分,以期引起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高度重视。 今年作文题采用了材料作文,这则材料可引发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有利于突出考生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思辨能力”是学生作文(特别是议论文)亟待加强的写作能力。这种命题方式能有效地规避“套作”的现象。在“语言运用”部分,分值由去年的10分增为13分。时文评述所选材料是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节日文化的交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材料可引发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试题要求用150个字(去年为100字)加以阐述,注重考查思维和表达能力。文言文阅读部分增设了“内容信息筛选”题,这种题型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这种“信息阅读”能力(包括论述类文章阅读、科普文章阅读)是信息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能力。鉴于我省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两种版本的现状,试卷的命制也充分考虑到了非选考部分的公平性问题。具体题目体现在默写题中,要求默写的名句名篇(由去年的8篇增为13篇)都是课标规定的篇目,以及两种教材的共有篇目。命题选用的材料没有因地区差异而存在不公平问题。试卷对“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测试形式做了探索。为了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保证阅读评分的可操作性,“文学名著”的考查仍然定位于检测学生是否“读书”,评分标准作了适当的改革,答案要求宜粗不宜细。“文化经典”的阅读考查则根据广大师生的建议,适当降低了难度,旨在考查考生了解经典文化的情况。试题中多次引用古诗句设题,增加试卷的文学色彩,诗歌鉴赏部分选择了宋代诗人郭祥正的访隐者,该诗侧重描写景色和人物形象,打破了往年“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窠臼;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对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和实际运用的考查。“语言运用”部分,所选材料为5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这样的题目设置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文明”的教育,又能在现实情景中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总之,今年的试题稳中求变,并且打破了往年样卷为命题的唯一模式,在总原则(客观题约占20,主观题约占80)不变的情况下,对命题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肯定。二、得分情况 大阅读部分 【案例1】 选择题得分情况(抽样)题号234679101113甲13乙16分值33325333552均分198252120144474210258246381450176难度066084040072095070086082076090088选择题总分:32; 平均分:甲2459 ,乙2528; 难度:甲077 ,乙079分析1今年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对选择题命制的技术有了新的研究。2进一步研究阅读试题的命制的目标、形式: 不同文体考查的目标有所不同。阅读能力,除了理解,除了信息的搜集、筛选、整合、验正,还有概括、转述、阐发、批判以增加、丰富命题的角度、思路。这些新动向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案例2】第6题(古诗鉴赏,6分)得分情况(抽样)题 号(1)(1分)(2)(3分)(3)(2分)分 值01012302百分值%64364366002872均 分036156144336难度值036052072056分析164%的考生找不出“踏”字,反映中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语言教学重视不够,方法不对路,应该回到“根本”上;2第(2)小题满分几乎没有,反映出学生答题的不完整,也反映了评卷严重的趋中现象;3第(3)小题72%的考生选择正确,说明该题难度低,区分度小。【案例3】第16、17题(13分)得分情况(抽样)题 号16(3分)17(10分)(1)(1分)(2)(2分)(1)(3分)(2)(7分)分 值0102012301234567百分值%88121288454261600021868102均 分012176154492188646难度值012088051070063065第16、17题平均分:834,难度值:064。分析1第16题第(1)小题,88%的考生没有指出“美轮美奂”的错误,其中有一点须引起命题者反思:这个词的适用对象正在扩大,因此这道题变成有争议的题目;2第16题第(2)小题,88%的考生选择正确,难度偏低;3第16题第(1)小题,这么简单的概括,得2分以上(满分3分)的考生只有60%,这反映了中学教学不够扎实,空洞的、不得法的讲解、分析过多;说明语文能力的训练不科学、不到位。首要的问题是对语文能力的认识、定位问题,包含:中学语文必须训练哪些能力?须细化。这些能力怎样训练?方式、方法、途径,可操作。能力达标怎样检测?应重质量,而不应重数量。语文科的考试要充分体现、突出学科特点,真正考的是“语文”。不仅明白文本“写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探讨“怎么写”“这样写的好处”。例如:正确、规范书写汉字(学生答案、作文中暴露出错别字逐年增加,要引起高度重视。)4第17题第(2)小题,评卷趋中现象严重,96%的考生集中在4分、5分、6分这三个分数。对这类题目,命题、评卷方面都值得研究。命题,应考虑答案的设置、评分的可操作性。【案例4】1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情况:文学类, 96375份,占346%;实用类,174448份;占6263%; 未明确选择、空白:7716份,占003%。2大阅读成绩(满分80): 抽样 电脑统计甲类平均分5349,难度067; 平均分 5263,难度066乙类平均分5502,难度069; 平均分 5398,难度067 相差:153分 相差:135分3得分率情况:070以上:第1、3、7、10、11、12、13甲、13乙等题060以下:第4、6、14甲、15甲、15乙等题分析1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不易控制;2总体得分较高,影响了区分度,中等与中上考生拉不开,中上类考生、中上类学校吃亏,不利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附录: 第1题(默写名句名篇,6分)得分情况(抽样)分 值0123456百分值%0628123042全题均分484全题难度值081 第2、3、4题(选择题,9分)得分情况(抽样)题 号 2(3分)3(3分)4(3分)分 值030303百分值%346616846040均 分198252120难度值066084040第5题(翻译,6分)得分情况(抽样)题 号(1)(2分)(2)(4分)分 值01201234百分值%28403244244424均 分104280384难度值052070064第7、8题(10分)得分情况(抽样)题 号7(5分)8(5分)分 值035012345百分值%2890686224018均 分474336难度值095067第7、8题平均分:810,难度值:081。第9题(6分),第1012题(9分)得分情况(抽样)题 号 9(1)(3分)9(2)(3分)10(3分)11(3分)12(3分)分 值03012303030123百分值%3070105032814861882043660平均 分210154258246256364760难度值070051086082085061084第1315题(文学类,15分)得分情况(抽样)题 号13(5分)14(4分)15(6分)分 值035012340123456百分值%64450142228288624262210102平均 分381202224难度值076051037第1315题(文学类)平均分:807,难度值:054。第1315题(实用类,15分)得分情况(抽样)题 号13(5分)14(4分)15(6分)分 值035012340123456百分值%22078210383020044644420平均 分450256254难度值090064042第1315题(实用类)平均分:960,难度值:064。 1至17题(80分)得分情况一览表(抽样)赋分平均分难度各 部 分平均分难 度16484081484081默写6分23198066954064文言阅读15分33252084431200405638406466336056336056古诗鉴赏6分75474095810081文学名著阅读10分8533606796364061364061文化经典阅读6分103258086760084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1324608212325608513甲5381076807054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14甲420205115甲622403713乙5450090960064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14乙425606415乙6254042163188063834064语用、时文评论13分1710646065计甲、平均分5349,难度067;乙、平均分5502,难度069 写作部分 平均分约为45.66分,比去年略有下降。 此次作文的命题具有开篇所列举的优点外,尚有一些遗憾之处:诸如材料字数偏多,考场学生阅读理解费时间,中心思考点有点隐蔽。有的学生盯住材料的局部,一个劲地责怪或叹息格林兄弟不善于“坚持”。有的考生抓住材料个别字眼,竟然写了与材料丝毫不相关的童话故事,还有的呼吁提倡多读童话等。另外,由于材料的限定性强,考生对材料的开放性运用显得极度谨慎,缺乏冒险精神,缺乏求新诉求,故创新探索的佳作不多。这些是造成今年作文平均分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读懂材料是最关键的一环,也就是审题立意的问题要解决好。由于新材料作文有别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绝大部分的新材料作文倾向于辩证思维,写作议论文是首选。但对议论文的写作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不能过关,罗列材料、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以叙代议、逻辑条理不清等现象仍十分严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全卷平均得分9824分,难度值0.65,比去年略有下降。三、今后教学建议(一)、认真研究2010年考纲和考试说明,确保教学对路。在今后的教学备考中,要针对2011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究2010年考纲和考试说明,掌握新规律,探讨新方法。深入领会精神,把考试要求落实到每个专题中。每个专题应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再深入领会,细心吸收,精心选题,重点突出,忙而不乱,稳扎稳打,确保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工作踏实对路。待2011年新考纲和考试说明出台后,再做适当调整。 (二)备考工作要增强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增强总复习的计划性、科学性,深入掌握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并实施到总复习的各个阶段,全面落实考点指导和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复习课中出现的新问题灵活调整部署。这样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1、复习的进度及策略。高三语文复习备考,我们仍然可以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采用三轮复习的备考策略。第一轮复习:以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为目标,确立更高层次的语文观。课文复习侧重课内知识梳理和写作素材积累两个方面。每复习完一个模块都进行小测。以古诗文阅读、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写作五个系统为主线,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对每个专题按考点展开,有针对性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 第二轮复习:在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的基础上,确立科学的考试观。重专题,重方法,重突破。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评为辅。要摸清学生的薄弱点,寻找突破点,辨明易混点,尤其是要突破理解、分析、鉴赏和评价这些重点和难点。第三轮复习: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补缺补漏;调整心态,确立正确的竞争观。第三轮重整合,重应试技巧、应变能力和调适状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高考试题发展的趋势,应引导学生适当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时事节目),留心身边的世界,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部分学校编印“时文阅读”的做法应当尝试,“时事评说”的短文写作训练要加强。2、专题复习时要注意的事项。名篇名句背诵,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学生利用早读课不间断背诵,教师随时抽查。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的运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也应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语段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诗歌鉴赏从两方面去训练,一是从哪里入手鉴赏,二是怎样组织语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来。文学名著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教师适当检查落实情况。文化经典阅读指导学生掌握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论述类文本阅读(论文、杂文、评论)是必考题,应着重训练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立意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选作题,要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选作题,要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