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doc_第1页
2010《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doc_第2页
2010《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doc_第3页
2010《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doc_第4页
2010《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一、基础知识1、通假字:所识穷乏者得我 通“德” ,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原先,从前。2、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3、一词多义:与:读y,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4、重点字词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丧:遗失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妻妾之奉 :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恶:厌恶。 义:正义或仁义。 贤者:有道德的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6、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7、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10、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三、课文理解1、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2、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4、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3)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 比喻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 安徽省(09)鱼我所欲也(节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篇 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过零丁洋答案:15.(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各占1分)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各占1分)18.(5分)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篇 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 滨州市(09山东省)(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 晏子谏景公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注释:景公:齐景公。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逸:安乐,安闲。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3. 赤峰市(09 内蒙古)(四)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答案:(四)阅读两个文言语段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4. 贵阳市(09贵州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之 蹴 辩 已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答案:20、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22.举例 义 生 (3分)2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5. 泸州市(09四川省)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9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答:答案:6.(4分)患祸患,灾难 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一词1分)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6. 庆阳市(09甘肃省)(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_(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_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_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_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_答案:17、B D1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19、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20、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鱼我所欲也选自 ,作者是 。本文以和作喻,巧妙地回答了人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人人都有所欲,但所欲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就要有所取舍,当与发生矛盾时,就应。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得兼()苟得()恶()患()辟()由是()勿丧()行道之人()蹴()不屑()万钟()辩()何加()奉()得我与()乡()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本心()三翻译下列句子:1.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呼尔而与之。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乡为身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