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发展.doc_第1页
元杂剧的发展.doc_第2页
元杂剧的发展.doc_第3页
元杂剧的发展.doc_第4页
元杂剧的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元杂剧的发展线索第一节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中国戏曲是融文学、美术、音乐、歌曲、杂技、表演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与传统的“乐”文化复合性特征有着天然联系。上古原始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 春秋战国:俳优。楚庄王“优孟衣冠”汉代:百戏(歌舞、杂技、武术),角抵戏。隋代:九部乐。中原乐舞和边民乐舞的交流。 唐代: 歌舞渐趋戏剧化。 霓裳羽衣舞等大型歌舞;代面等小型歌舞。 “参军戏”(参军、苍鹘两角色)表演故事进一步戏剧化。 唐代传奇为戏曲剧本提供了故事素材;唐代诗歌、宋代长短句为戏曲唱词提供了借鉴。 宋代:杂剧。演员已发展到五人,有完整故事情节。 金代:院本。体制同宋杂剧,是向元杂剧的过渡形式。 宋金说唱艺术“诸宫调”,提供了解决故事内容与联套曲牌的音乐形式结合问题的借鉴。 古典戏曲产生并成熟于宋元时期。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发展至宋元时期,与叙事文学相汇合,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说唱艺术中“诸宫调”的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的特性,并将其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和风格特色;特别是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结合,确立了元杂剧作为诗剧的基本风貌。 明清:传奇.以南方音乐为主. 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清代的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元杂剧的兴盛一、 元杂剧1、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和文学样式发展的结果。宋杂剧和金院本是戏剧的雏形。在二者的基础上,融合宋金时期在民间流行的说唱结合的诸宫调,便产生了元杂剧。 2、元杂剧定义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名作如窦娥冤西厢记等。3、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代”剧场观众“言”。 4元杂剧的基本形式(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折”是故事发展的一个段落,又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四折之外可补一“楔子”。(2).每折都由“唱”“科”“白”三要素组成; 唱:唱曲。由曲词和曲调构成。曲词:长短句交错基本每句押韵,一折中一 韵到 底。曲调:每折用同一宫调的多种曲子.科:表演。泛科,介。 指示演员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如:“做把盏科”,“作掩泪科”。 白:道白。有独白、背白、对白、带白、开场白、定场白、收场白等。(3).以旦、末为主的多种角色。主角正旦(旦本戏),主角正末(末本戏)。 另有净、丑及加“外”“贴”“副”“冲”的旦、末、净角。5. 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社会问题剧;(窦娥冤)二是歌颂忠智豪杰,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英雄传奇剧和历史剧;(单刀会、纪君祥赵氏孤儿 )三是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风月爱情剧和家庭剧;(救风尘、望江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等 )四是表现人生态度的伦理剧和隐逸剧(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 )等。 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着重宣传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中的“孝节义”。多取历史上著名的伦理故事,或当代生活中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楷模人物,加以铺陈敷演。如无名氏的小张屠焚儿救母。 6.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一是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又不乏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二是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紧凑,特别适合于舞台演出;三是人物塑造上,全方位塑造了形形色色、栩栩如手的人物形象,勾画出一幅元代社会的总体图卷;四是语言通俗而又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此外,同以往文学形式相比,元杂剧还表现出它的鲜明的群众性,具体表现为戏剧故事,戏剧人物的群众性,戏剧创作过程的群众性,戏剧演出过程的群众性,和戏剧作家队伍的群众性。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戏曲本身的发展;2、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3、金元时代动荡激越的现实生活、黑暗政治的影响。 胡祗遹: “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4、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作用。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5、统治阶层对戏曲艺术的爱好提倡, 思想文化统治的相对薄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起作用。(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际:从12371315年科举中断78年,文人沦落。郑思肖心史: “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余阙青阳先生文集贡泰父文集序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青木正儿:“不遇不平的文士,染笔于通俗文学作为发散郁闷的工具者,终于加多起来。”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自己娱乐之用。南宋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管理乐人的教坊司居有正三品的高位。文化的沟通造就一批少数民族作家: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熏陶,擅长汉语创作。笔端流露出各式各样的风情格调,使元代文坛更加多姿多彩。李直夫(蒙古人)、杨景贤(蒙古人)、耶律楚材(契丹人)、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剌(蒙古人)、薛昂夫(西域人).(李直夫虎头牌王实甫丽春堂)三、元代戏曲繁荣的表现1、剧本数量多,题材丰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 剧目530多种,存156种(元曲选94种,元曲选外编收62种)。题材分婚恋、公案、历史、豪侠、神仙道化等。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 有名有姓者220多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名家,或擅文采,或擅本色,争妍斗艳,使剧坛繁荣。元曲四大家:元明清许多评论家提法各有不同:周德清中原音韵说 “关郑白马”,何良骏四友斋丛书说“马郑关白”,王骥德曲律说“王、关、马、白” ,徐复祚曲论说“马、关、白、郑”。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代曲家,自明朝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元杂剧的创作与代表作家 按照时间划分:一般认为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 、高文秀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按照地域划分,一般认为元代的戏剧活动,有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在大都,“南北二城,行院、社直、杂戏毕集”(刘祁析津志),涌现了大批杂剧艺人。许多杰出的剧作家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或是大都人,或在这里活动。北方戏剧圈的作品,更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和北方情况不同,这里城乡舞台,既流行南戏,也演出从北方传来的杂剧,呈现出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3、杂剧演出频繁,城乡活跃。观众大量,名伶众多。 夏庭芝青楼集志说:当时 “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名伶:珠帘秀、赛帘秀、燕山秀、天然秀、梁园秀、忠都秀、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各有所长,伎艺高超,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四、元杂剧的发展和分期以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一)前期(金亡元成宗大德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以大都为中心,剧作家主要是北方人(录鬼簿载前辈已死名公才人56人都是北方人)。作家多,作品多,质量高。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等著名的戏剧家的剧作,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高度的审美价值。1、爱情婚姻戏: 关汉卿拜月亭记,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杨显之潇湘夜雨,石君宝秋胡戏妻,石子章竹坞听琴,戴善夫风光好,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特征:一是剧中的书生的身份多半为命运不济的晦气的穷秀才,女子一方却多半出身富贵门第,或有大家闺秀一般的文化素养的“上厅行首”,双方的实际生活地位(穷和富)往往高下悬殊。 二是故事情节多半是青年男女竭诚相爱,而中间有外力进行干扰,或鸨bo母嫌贫爱富,或商人加以破坏,或女方父母出于门第观念的考虑进行阻挠。三是剧中的女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在反抗外来阻碍,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常常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2、神仙道化剧内容大抵是或敷演道祖、真人悟道飞升的故事,或描述真人度脱凡夫俗子和精怪鬼魅的传说。不管故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的角度有多么纷繁的变化,这些作品大都是以对仙道境界的肯定和对人世红尘的否定,构成它们内容上的总特点。黄粱梦、竹叶舟 特征: 一、仙道和隐逸常常交织在一起。 二、这些真人谴责的对象也往往是豪门中人物。 三、这些道祖们指点的榜样,常常是著名的退隐儒生。神仙道化剧出现上述特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元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的苦闷甚至绝望的思想情绪,是神仙道化戏涌现的重要原因 。 二宋元时,一批儒生出身的道家,对原来讲究飞升炼化之术、祭醮jio禳rn禁之科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设立了新道教一一全真教。他们以“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提倡摒弃名利,“渊静以明志”,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因此,神仙道化戏中屡屡提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只要丢掉名缰利锁,便可返本归真,得到解脱。3、公案剧 关汉卿蝴蝶梦鲁斋郎窦娥冤;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李行道灰阑记;无名氏陈州粜米抱妆盒盆儿鬼元代公案剧大致可归为两类:第一类主要写权豪势要欺压无辜百姓,清官惩治豪强,为百姓申冤昭雪,诸如鲁斋郎、蝴蝶梦和陈州粜米等。第二类多写恶人图财害命,或因家庭问题,财产继承问题引起争执,良善受欺受诬,由清官伸张正义。如灰栏记、盆儿鬼、神奴儿、魔合罗和勘头巾等。4、水浒戏:公案剧中的一个分支。现存元人水浒剧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一类:良善的平人遭到强人、恶霸的欺凌或百姓之间发生纠纷时,弱者受侮,梁山好汉扶弱抑强,诛恶锄奸。 元人水浒剧中的梁山泊像是一个惩恶扬善的公正的法庭。燕青博鱼5、社会剧 窦娥冤、酷寒亭、合汗衫,货郎旦、罗李郎,看钱奴、冤家债主、东堂老,老生儿特征:其一、它们普遍地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和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生活现象,揭露了社会的各种弊病。其二、通过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描写,交织成一幅世态众生相。其三、这些剧本从不同的角度揭露社会弊端时,笔触是相当尖锐的,但作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法,大都仍然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 其四、在这些社会剧中出现的财主形象有的是商人,他们的生活、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6、历史剧赵氏孤儿、冻苏秦、马陵道、谇范叔、气英布、单鞭夺槊、渑池会、王粲登楼、贬夜郎、贬黄州、梧桐雨 特征:其一、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绪,在史料的选择上作了有利于这种表达的选择和改造。其二、在少量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扩展和虚构。 其三、还有一部分作品,在史料的运用上,是相当“忠实”的。从作品的思想情绪来看,史料似乎只是提供了作家艺术地表现他的情感的躯壳。综上所述,元杂剧的内容非常广阔,它真实地反映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鲜明地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作家的个性和精神世界。整个元杂剧以它们的艺术力量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官僚制度和其他各种社会弊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上层人物的残暴、腐朽。荒淫和虚伪,同时把深厚的同情给予了不幸的被压迫者和牺牲者,并且歌颂了他们的美好性格,表达了他们的正义呼声,再现了他们的英勇抗争,从中还透露出反传统的新的思想光芒。因此不妨这么说:元杂剧是元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二)后期(大德元亡),杂剧由盛转衰期元代统一中国以后,杂剧开始南移,路线主要是沿着大运河和长江水路。形成以杭州为中心,扬州、建康、平江(苏州)、松江(上海)为辐射的南方杂剧创作圈。作家二十多人,有作品流传的十多人。杂剧总体上呈衰落之势。原因:1、杂剧活动中心南移,使“北曲不适南耳”;2、儒学统治加强。3、科举制度恢复(1315年)4、统治者的干预和利用。5、受到南方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影响。6、杂剧艺术本身的缺陷。 后期元杂剧较好的作品:1、爱情戏:郑光祖倩女离魂 梅香(qio) 乔吉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2、历史戏:郑光祖三战吕布 ,金仁杰追韩信 杨梓:敬德不伏老 豫让吞炭 霍光鬼谏3 文人遭际戏:郑光祖王粲登楼,宫天挺范张鸡黍4、伦理戏:萧德祥杀狗劝夫, 秦简夫东堂老 剪发待宾 赵礼让肥5、神仙道化戏:范康竹叶舟、王晔桃花女杂剧的分期和流派的区分 1三分法:最早提出者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考:至有元时代之杂剧,可分为三期: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按,即金亡,1234年)以后,至至元一统之初(按,至元十六年即1279年宋亡,元一统)。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大都在此期中其人皆北方人也。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按,至元末年为1294)至至顺(按,至顺共三年,1330一1332)、后至元(按,后至元共六年,13351340)间,录鬼簿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是也。 三、至正时代(按,共二十七年,134l一1367),录鬼簿所谓方今才人是也。此三期,以第一期之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元剧之杰作,大抵出于此期中。至第二期,则除宫天挺、郑光祖、乔吉三家外,殆无足观;而其剧存者亦罕。第三期则存者更罕,仅有秦简夫、萧德祥,朱凯,王晔五剧,其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李修生元杂剧史:根据现有资料,综合诸说,我认为元人杂剧史可分为初、中、晚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晚期为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一1368)2 二分法。最早提出这种分期法的是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钟嗣成的录鬼簿将元剧的作者,分为左列的三期:第一期,“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钟氏是书,成于至顺元年(公元一三三0年)。则方今已亡的名公才人,系卒于至顺元年以前者。“方今才人相知者”,当系至顺元年尚生存的作者。今为方便计,合并为二期。第一期从关、王到公元1300年,第二期从公元1300到元末。盖钟氏所述之第二三期,原是同一时代,不宜划分为二。文采派:代表作家主要有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多写男女爱情剧,注重语言的典雅华丽,故称“文采派”。杂剧中“本色”、“文采”之分,始自明人。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第十四云:“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观元剧及琵琶、拜月二记可见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词家一体。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在淹通闳博之士,皆优为之;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 王骥德论“本色”、“文采”,乃合南曲以论,以为北皆“本色”,而南则“文采”;臧懋循分北杂剧为“名家”、“行家”。观其所论,“名家”即“文采”一派,“行家”即“本色”一派。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则明确分元杂剧为“本色”和“文采”两派,认为“曲词藻丽,比较的多用雅言者为文采派”,而且把文采派又分为两种:绮丽纤秾(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清奇轻俊(马致远、李寿卿、宫天挺)。总之,“本色”和“文采”之分,主要是就曲文艺术风格而言。60年代初,王季思元人杂剧的本色派和文釆一文则认为还“应从作品的思想倾向、人物描写、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去考察”,这样,便把主要是曲文艺术风格之区分的“文采”、“本色“作为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戏曲学流派了。本色派:代表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高文秀、石君宝、郑廷玉等。多写社会人生世相,注重语言的“本色当行”,故称“本色派”。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认为“大约曲词素朴,多用口语者为本色派;曲词藻丽,比较的多用雅言者为文采派”,且又把本色派分为三种:豪放激越派(关汉卿、高文秀、纪君祥等)、敦朴自然派(郑廷玉、武汉臣、秦简夫等)、温润明丽派(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等)。五、元杂剧的审美情趣:自然、显畅1、自然。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旨趣。文字也不事藻绘,鲜活生动活泼成因:剧作家作剧目的是为“自娱”与 “娱人”。要让观众看得明白、真切,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认同。2、显畅.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感到痛快淋漓,总体风格呈现酣畅之美。A.以剧本的情节安排而论,元剧作家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迭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B.以刻划人物而论,则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奥秘,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C.以语言风格而论,则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悟,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地绘形绘色。 元杂剧多数作家的语言重本色,如关汉卿、康进之等,部分作家如王实甫、马致远等则较重文采。 元杂剧作品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并使之与文学语言融为一体,形成通俗流畅,质朴直率、生动活泼的特色。这是我国文学创作从文言向白话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 宾白灵活生动的特点,显示着元杂剧在散文叙事方面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六、元代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三要素:曲词、宾白、科范1、曲词:人物的唱词。古剧以唱曲为主,故名戏曲。主要作用是抒情,也可渲染场景,贯穿情节。 2、宾白:人物的说白,说白为宾,故名宾白。语言形式上有韵白与散白之分。还可从功能上分类。 作用:交待情节,叙述故事。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宾白的功能分类 对白:人物间的对话,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单人自叙,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上起重要作用。旁白:也叫背白,角色背着剧中人物,直接向观众陈述。带白:唱词当中偶然加入几句道白。分白:两个人各自道白,但内容相关联。3、科范:简称“科”,提示演员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部分。(二)、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结尾有题目正名折:是元杂剧的基本构成单位,具有双重含义:既是音乐组织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一幕包括若干场次。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含若干曲牌,一韵到底。一本四折就是四个宫调,不相重复。也有突破四折常式的。 楔子:是整本剧中有机组成部分。数目不定,位置不定,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篇幅短小,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可换韵。一般由次要角色来演唱。 题目正名(结尾有): 元杂剧剧末有题目正名,对剧情起概括作用,隐含剧名。由双句或四句诗句或对偶句构成。如救风尘题目:安秀才花柳成花烛,正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窦娥冤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单刀会题目:孙仲谋独占江东地, 请乔公言定三条计 正名: 鲁子敬设宴索荆州,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三)、角色分工和表演体制1、角色分工:旦、末、净、杂四类:旦扮演女性的角色,女主角叫正旦,其余有外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 搽旦等。末扮演男性的角色,男主角叫正末,其余有外末、副末、冲末、小末等。净扮演粗暴勇猛或滑稽人物的角色,有净、副净、二净及丑等。多扮演男性。杂-以上三类之外的登场角色2、表演体制:由于元杂剧以主要力量描写正面人物,所以形成一本戏由主角一人主唱的表演体制。分末本戏和旦本戏。由正末(男主角)演唱的叫末本戏,如汉宫秋;由正旦(女主角)演唱的叫旦本戏,如窦娥冤。但也有突破独唱惯例的,如西厢记中崔、张、红、慧明都有演唱。杂剧独唱与南戏多人唱的比较王骥德曲律论剧戏第三十云:“剧之与戏,南北故自异体,北剧仅一人唱,南戏则各唱。一人唱则意可舒展,而有才者得尽其春容之姿;各人唱则格有所拘,律有所限,即有才者,不能恣肆于三尺之外也,于是贵裁剪,贵锻炼” (四)、音乐体系元杂剧用北曲演唱。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中原传统曲调结合而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四折四套曲子,宫调一般不相重复。总体风格慷慨激越。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有其各自的情感基调,元杂剧四折,每折所用宫调都是有讲究的: 仙吕调清新绵邈;正宫调惆怅雄壮;商调凄怆怨慕;大石调风流蕴藉。)研究元代杂剧的著作:1.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年出版,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2.元钟嗣成录鬼簿,1330写成3.元夏庭芝青楼集4.明朱权太和正音谱5.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6.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7.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年版。8.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9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元刊杂剧三十种10.隋树森元曲选外编 元曲选又称元人百种曲, 1616年成书。明人臧懋循编撰的元人杂剧集,共一百卷,其中有元人杂剧九十四种,明初杂剧六种,现存杂剧约一百五六十种,大多是依赖这本书流传下来的.该书所选包括马致远、关汉卿、王实甫等39位知名剧作家及部分无名氏的剧作,其目的在于汇集元剧杰作,所选皆善本,所录剧作皆文字通顺,对白齐全,每折后附有音释,但有些经过编者修饰整理,有失原剧风貌。 录鬼簿元代钟嗣成编著,成书于1330年,分上、下两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共记述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杂剧作家的成员构成和组织情况,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记录剧目名称440余种。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一)关汉卿窦娥冤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代表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钟嗣成录鬼簿列关汉卿为杂剧家之首;贾仲明对关氏的吊词尊之为“杂剧班头”;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他“初为杂剧之始”;元人熊自得析津志: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拜月亭、 单刀会等。 2、窦娥冤(1)东海孝妇的传说: 山东省郯(tn )城县城东,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中所埋孝妇,即是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年轻女子,婚后不久丈夫病死,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婆婆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已经三十多岁了。 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不久,婆婆为成全孝妇上吊自杀。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太守竟然杀了孝妇。 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率众到孝妇冢前祭典,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 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死的时候当众说:“我如果有罪,死而无冤,血当下流;如果有冤血当逆流,大旱三年。”当孝妇被行刑时,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最后在郯城西南一地方汇成一大片水洼,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因此而叫白血汪,直到五十年代那里才更名为白溪汪。 至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便据此故事写成了其流传千古的悲剧窦娥冤。( 2)窦娥冤故事梗概: 元代穷苦书生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下蔡婆的高利贷,被迫将7岁的小女窦娥抵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成婚两年后,年仅17岁就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3、分析 窦娥冤的核心是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作者从两方面加以强化,使这一点显得极其尖锐: 一方面,是窦娥的弱小、善良、毫无过失:她是个孤女,因父亲欠下高利贷无力偿还,被卖给蔡家作童养媳;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尽心尽力地侍候着同是寡妇的婆婆;在公堂上,因不忍见婆婆被拷打而承担了被诬陷的罪名;临赴刑场时,还怕婆婆见到伤心,特意请刽子手绕道而行。在这些情节中,也突出了窦娥的“贞节”和“孝道”,但它在剧本中的主要意义,却在于通过表现窦娥具有社会所赞同的一切德行,来强调她的善良无辜。 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造成她一重又一重的不幸。从孤儿到童养媳到寡妇,她的悲惨遭遇已经令人十分同情,却偏偏又遇上地痞恶棍张驴儿父子的胁迫与诬害;当她自信清白大胆走上公堂时,等在那里的是一个昏聩愚蠢、视人命如虫蚁的太守。窦娥冤就通过窦娥这个弱者的悲剧命运,通过信守道德的窦娥却被以违反道德的罪名处以极刑这样一个悖论,表达了做着对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的愤怒批判。(二)关汉卿单刀会 单刀会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写东吴鲁肃为索还被刘备占据的荆州,定下三计:一是请关羽赴宴,先以礼取;二是礼取不还,次用软禁,迫其后悔中计自行献出;三是软禁不还,暗藏甲兵,将其杀掉。关羽单刀赴会,只身去闯“千丈虎狼穴”,终于在酒席上协迫鲁肃,冲破埋伏,在他的儿子关平的接应下,回到荆州。 艺术上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主人公关羽在第一二折中根本没出场,先写鲁肃以三计问乔公、司马徽,二人都不同意,用侧面虚写手法,反衬关羽的勇武。第三折才用实写手法,正面写关羽的胆略与豪气。第四折才是全剧的高潮,写关羽过江,引船至中流,面对大江,抒发英雄感慨: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鏊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两曲显然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也可称为千古绝唱。它写出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和大将风度,确是一曲英雄主义的颂歌。(三)纪君祥赵氏孤儿春秋时期贤良的文臣、晋国上卿赵盾遭到武将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屠岸贾怕留下隐患,定要斩草除根。赵盾的儿子赵朔是附马,也被杀,赵朔妻子因为是公主,且身怀有孕,屠岸贾不敢随便加害,但将公主囚禁,并密切监视公主,只要孩子出世,立即处死。同时还派将军韩厥守住大门,如果有人敢盗走孤儿,诛灭九族。公主生下儿子后,为了救出赵氏孤儿,医生程婴冒险将孩子放在药箱,带出宫。公主为保密而自杀。把门将军韩厥搜出了孤儿,但他是个有正义感的将军,又被程婴冒死救孤的精神所感动,不但放走程婴和孤儿,而且为表明心迹也自刎而死。屠岸贾诈传灵公之命,要杀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所有婴儿。在这种情况下,程婴无法逃匿,即使逃匿,也要祸及全国婴儿。危急之中找到原是晋国大夫,因灵公无道、屠岸贾专权,且年事已高而弃官回乡的公孙杵臼商量。程婴决定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恳请公孙杵臼抚养赵氏遗孤。公孙认为程婴比自己年轻,更适宜承担抚养赵氏孤儿的责任,于是把程婴的儿子要来冒充赵氏孤儿收养,再由程婴到屠岸贾处告发公孙私藏赵氏孤儿。狡猾的屠岸贾对程婴有所怀疑,程婴以自己一是为救晋国婴儿之命,二是怕自己绝后,巧妙回答,狠毒的屠岸贾要程婴去对公孙行刑拷打,程只好忍痛而为。屠岸贾当面将程婴的儿子剁为三段,公孙也触阶壮烈而死。程婴从此被屠岸贾视为心腹,并将程的“儿子”赵氏孤儿收为义子,由此程婴遭到不明真相的晋国人民的唾骂,但他始终默默忍受着强烈的痛苦和仇恨以及人们的鄙视。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赵氏悲剧的始末画成一幅长卷告诉他,赵氏孤儿抓住屠岸贾,报了二十年前的血海深仇。这个故事左传、史记赵世家以及说苑、新序等史籍中都有记载,纪君祥对史实进行了再加工。一是把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晋景公时改为晋灵公。二是在人物关系方面,把本是灵公加害赵盾的罪行全部加到屠岸贾身上,以突出屠岸贾的奸邪残忍。把本是孤儿长大后才为其请封的韩厥,改为放走保护孤儿的程婴后自杀。把程婴献出的假赵氏孤儿是“他人之婴”改为程婴自己的亲生儿子。把孤儿在山中长大改为在屠岸贾家长大。三是在细节方面,增加了程婴被逼迫杖打公孙一事。这样一改动,剧本的正义与奸邪的斗争更加尖锐,戏剧矛盾更加集中,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戏剧主题更加深化。 (四)关汉卿救风尘汴梁妓女宋引章急于从良而又年轻幼稚、贪图富贵,禁不住纨绔子弟周舍虚情假义甜言蜜语的哄骗,不顾同行姐妹赵盼儿的苦苦劝阻,抛弃了原有婚约的忠厚秀才安秀实,嫁给了周舍。而周舍本是个喜新厌旧、惯于玩弄妇女的花花公子,婚后宋引章被朝打暮骂,几乎被活活折磨死,只好写信求救于赵盼儿。赵盼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精心安排圈套,针对周舍好色的本性,准备施展风月手段,诱使周舍入套。她先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带上娶亲财物,找到周舍,假说自己远程来嫁,以自己的美丽和机智,撩拨得周舍心痒难熬,喜新厌旧的周舍以为赵盼儿真心嫁给自己,于是写了休书休了宋引章,结果既没娶到赵盼儿,又使宋引章逃出了虎口,弄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后经官员审理,宋与安秀实团圆。剧名“风月救风尘”,就是利用妓院中追欢卖笑的风月手段去搭救沦落于风尘中的女子。赵盼儿形象:首先,她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她从自己久历风尘的痛苦经历和丰富经验中,看清了那些富豪恶少的丑恶灵魂和欺骗本质,而对同命运的姐妹充满真挚的同情和关怀。她曾诚恳地劝告宋引章,把姐妹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对宋引章的婚事,她比宋本人考虑得还要周密。她又心胸豁达,当宋引章向她发出求救的呼声时,她又原谅了她的错误,不顾个人安危去救助他。其次,她又勇敢机智。他所面临的对手周舍,是一个“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一生不识柴木价,只少花钱与酒钱”的凶狠、狡猾之徒。并扬言,妇女到他手里只有打死的,无有买休卖休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很大风险孤身闯虎穴,勇敢地同恶势力斗争。但她又富有斗争智慧,她先设下计谋圈套,抓住对方见异思迁的弱点和既好色又贪财、既狡猾又愚蠢的特点,用周舍当初欺骗宋引章的手段来对付他。终于使他一步步上钩。而且她的这种机智和才能一直运用到斗争的最后,剧中写逃出虎穴途中,赵盼儿趁引章把休书给她看时,很快换成一张假的,恰好周舍追来,哄骗宋说休书是假的,幼稚的宋不知骗局,竟展开看,被周一下夺来咬碎了,而赵盼儿对此却早有防备,最后她们终于取得了真正的胜利。(五)关汉卿望江亭权豪势要杨衙内想霸占年轻美貌的寡妇谭记儿,得知谭记儿已嫁地方官吏白士中时,妄图用皇帝给的势剑金牌置白于死地,谭记儿巧扮渔妇,于中秋之夜,来到杨衙内船中,以供其调笑取乐为名灌醉杨衙内,盗走了势剑金牌,使其变成了阶下囚。 谭记儿与赵盼儿形象有共同之处,他们都被社会所轻贱,被恶霸好色之徒所渔猎,而且都聪明美丽,敢做敢为,但不同的是谭温柔,赵泼辣;赵机智勇敢,谭沉着大胆,更富传奇色彩。(六)白朴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一本爱情喜剧。写裴尚书之子裴少俊与李总管之女李千金一见钟情,一在后花园墙头,一在墙外马上,互相赠诗表达爱情并诗约幽会,裴少俊越墙与李千金幽会,被发现后,李千金大胆私奔,藏匿在裴家后花园中,二人秘密同居七年,生了一儿一女,后被裴尚书发现,受到辱骂与刁难。李千金进行了斗争,结果儿女留下,李千金被休回娘家。裴少俊也被逼立即上京赴试,后裴少俊中状元做官,去接李千金,她坚决不肯,裴尚书夫妇去恳求赔不是,受到李千金的一番奚落,最后还是两个孩子的哭声,纯真的母子之情,才使李千金重回裴家,夫妻团圆。 故事来源于唐代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但剧与诗的主题不同,白诗写女子与意中人私奔后又被大家贱视的痛苦,主旨是“止淫奔”;而白剧则赞扬女子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反封建精神。李千金形象:勇敢、开朗、倔强,敢作敢当,富于斗争性。 她久居深闺,渴望幸福生活,在花园墙头一见骑在马上的风流俊俏的裴少俊,就大胆爱上了他,并主动追求,敢于与他私奔。对于名不正言不顺的秘密同居,她看作是“一天锦绣佳风月”。被公公发现后,她大胆与公公争辩,公公骂她“败坏风俗”、“女嫁三夫”,她说“我则是裴少俊一个”;公公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还不归家去!”她说“这姻缘也是天赐的”,回答是针锋相对的。她认为自由结合,天经地义,无可非议。丈夫迫于压力写了休书,她严正谴责。她坚决维护自己的自由爱情和生活权力,在强大压力下毫不屈服,表现得大胆、热烈、坚定。她没有崔莺莺的矜持、犹豫和软弱,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形象。(七)郑光祖倩女离魂张倩女与王文举原是“指腹为婚”的未婚夫妻。但从小两人不在一起,到了倩女十七岁时,文举去张家探望岳母,两人才初次见面。倩女对文举一见倾心。可母亲却嫌他没有功名,要女儿与他兄妹相称,倩女极为痛苦,怨恨母亲不守信用;同时又深恐文举日后高中会变心。因此在文举赴试走后,病倒在床,她的灵魂遂脱躯体赶上文举,两人得以结为夫妻。后文举考中状元做了官,带了倩女灵魂衣锦还乡,这时长期昏迷于床的躯体遂与归来的灵魂合而为一。剧本的突出成就是情节神奇浪漫,曲词艳丽哀婉。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温柔深情,不仅有反抗精神,而且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张倩女形象。(八) 小张屠焚儿救母张屠户母亲病重,家贫无力求医问药,好不容易当了件衣衫换来几个小钱,还被富人坑害买了假药。万般无奈之下,张屠户就来和妻子商量。 ( “我虽不读论孟篇,多闻孝义章。曾子孝母天将养,郭巨埋子天恩降,孟宗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