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doc_第1页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doc_第2页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doc_第3页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doc_第4页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因此,包括两个方面: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2、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城市规划目的: 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 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委托人:政府机构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建筑设计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3、城市设计的内容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从三维的角度将平面的土地使用转化为立体的建筑布局、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的安排,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从而可做为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开发与保护的原则。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包括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新旧建筑艺术形式、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使用活动设计、不同时间和季节的景观变化等。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城市设计的成果完成,并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以后,将被作为地方法规指导城市建设。因此,城市设计成果有一个向法律文件转化和立法的过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师不但参与立法,还应是执法群体中的一员。4、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 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5、城市设计元素主要设计元素有:土地使用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1)、土地使用:目的对用地定性,进行使用性质分区。性质一般划分为:混合利用区。商业、办公、住宅、旅馆或混合建筑(底商住宅楼、公寓楼、交通建筑等)特殊功能区。对某些具有地理特征和历史意义的地区,规定其特殊的利用性质,只供某些特殊项目建设之用。如作商业中心、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少数民族集居区等等。有条件开发区。规定了特定的开发条件。群集建设区。指在保证居住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允许将单栋住宅集中建设的某些居住用地。可提高基础设施的集中利用率和增加公共绿地。鼓励性建设区。在此区内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如允许提高建筑物的高度、增加建筑面积,以获得地面的一块绿地、一条拱廊或一段通道等等。趋势:现代城市土地使用的趋势是多样化,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促进城市空间24小时保持活力。(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城市建筑的形状、色彩、材质及其组合等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讲要满足控规中规定的规定性指标、指导性指标和有条件规划许可指标。、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指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等有条件规划许可指标:一般指容积率变更的奖励和补偿。设计重点: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3)、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也称公共空间或开敞空间,指城市中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园、河流、街道绿地等。新型的公共空间还包括对公众开放的建筑物的公共大厅、中厅、室内街道、室内广场和建筑的灰空间等。城市生活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生活闲暇化,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趋势:使用上步行化,内容上多样化和文化性四个特性:开放性:空间不应封闭可达性:方便到达大众性: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是少数人。功能性:聚会、游憩、休闲、交往、活动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4)、使用活动的组织 杨盖尔(丹麦)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把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等,一般讲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属于这一类。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是人们所希望的活动,在天气、时间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形体环境质量的好坏与这些活动的发生频率有很大关系,如散步、户外停留、休闲、晒太阳和看热闹等。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等。社会性 活动是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引发的活动,所以也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当人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从事前两类活动时,在一定的社交距离内就可以引发社会性活动。(5)、交通与停车 城市交通与停车问题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来突出,对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形态有决定性的影响。城市交通的组织,主干道、次干道、高速公路、停车场、停车库以及路边停车等等的布局与设计能形成城市的空间骨架,对城市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城市交通与停车是城市设计学科的另一条主线。城市交通对城市环境有很大影响。对策:采用多种停车方式,包括多层次停车库、地面停车场和路边停车,特别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库。另外,鼓励城市中心区边缘和城边停车,可大大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在中心区建设步行街和步行广场,既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又增强了城市的可居性。(6)、保护与改造 继承和发展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对矛盾。除了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对个体建筑的保护也有许多成功的尝试,如建筑周围的景观控制、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城市环境文脉的视觉联系等。在法规方面有空中开发权转让、建筑立面转让等做法。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通过某中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7)、步行街(区)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林阴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等。优点:社会效益:提供了步行、休憩、社交聚会的场所,改善人际关系。 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繁荣。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交通方面:步行道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8)、标志与标牌城市的标志与标牌是城市商业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包括道路指示牌、广告、宣传牌、灯箱等,一般来讲,城市的标志与标牌都在人们的视域范围内,且色彩鲜艳、造型活泼,有时配以奇妙的灯光和音响,可以烘托环境氛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在城市设计时,对标志与标牌设置的高度、位置、样式都应统一规定,使其有连续和谐的景观效果。6、城市设计原则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城市性质的制约:不同性质的城市在建筑风格、色彩、气氛、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等方面可能不同。城市设计要服从这个基调。城市规模的制约:不同规模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地位、作用以及相应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实力,设计应与之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城市设计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注入物质文化传统、新的土地利用内容和城市机能、政策等因素。因此,在对城市某地块或区段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该地块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用地的设置等)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必须以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力量为出发点,对所有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根据这些结论处理物质环境和进行空间和景观设计。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美国社会学家AMASLOW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等级”学说中,把人的基本需要按发生顺序,由低到高分为如下五个等级。 生理需要: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职业病的防治、平等的待遇以及对未来的保障,如就业保障、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保障等。社交需要:人们的交往、朋友的友谊等。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地位欲以及他人的尊重和赏识等。自我完成的需要:这是最高级需要,指在没有任何精神的、物质的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内在需要。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充分利用以下原有优势: 自然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人工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文物古迹等。 社会环境特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空间-实体-人是动的,光线、空间效果是变化的。 距离:人与实体间的距离。 动线:路线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连续性/人的行动方式 光线:考虑一天中时辰的改变,天气和季节的变化。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平面布局清晰: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清晰,中心点突出,平面构图简洁明快等。 空间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空间展开有序。 型体、色彩、质感等处理多样而统一。 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构图方式向以空间虚体为中心的构图方法发展7、城市设计特征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突出以“人”为核心,为人提供良好、舒适的空间和场所。人的各类活动的需求(生产、生活、交往、游憩、出行等)人对美观的需求人对环境气氛的要求(纪念性、游乐性、肃穆性、活泼性、居住性)人对空间的需求(空间的层次、序列、场所感、识别性、私密性、对比与变化等)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它的内涵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筑等密切关联,并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有关。3、有时间-空间概念4、有鲜明的地方感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各个时期人的影响都在城市空间中积累和交织,有时是更替,城市空间融进了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传统的、道德的、和宗教的等等,体现时代性,又有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5、政策性较强如制定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8、凯文林奇的城市形象理论 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提出了比较有影响且得到广泛应用的城市形象理论。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且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验格外重视,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形象性的建立: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效率的强烈的心理形象的性能。林奇还提出了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识别性、结构和意义。-识别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意义。主要指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形象的构成元素-路径。即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城市的主次干道、步行街、水路、铁路等)设计要点:道路适当设置道路对景/道路中的“门” /市中心适当兴建改建商业步行街和步车共存道 /步车共存道可设计成蛇形或折线形/精心设置步行道小品 -区域。一个区域应该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并与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如历史区、高层区、居住区、工业区等。-边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线。包括建筑立面、城市轮廓、绿化带、河流、山崖等。设计要点:道路的两侧,广场四周的建筑总立面要尽可能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后继者应尊重前者的创造,应尊重历史在城市中适当地点设置观赏城市轮廓的观赏点 与上一点相对应的,城市的沿海、沿河和城乡交接地域要重点建设,以期提供人们精彩的城市轮廓和建筑总立面。城市轮廓要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来规划-节点。节点就是集合的场所。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要点或是日常城市生活外来的比经之地。多半是道路交叉点、方向转换处、空间结构的变换处、广场等。它是人们认知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要点:广场上应适当设置标志性建筑或雕塑来统帅整个空间 标志应与周而围建筑形成对比;从而脱颖出 标志的存在,附属建筑就不能再突出自己 在道路交汇处,适当设置标志,突出城市形象 -标志物。是一种认知环境的参照点,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只是在外部认知它,通过它来辨别方向。它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形象,包括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形象特征明显的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等。以上元素一起构成了城市的形象性,合成了城市的个性。9、罗杰特兰西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每一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试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这些线包括交通线(各种交通性干道)、线性公共空间(街道、步行街、绿地)和视线(序列空间、视廊)。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中的空间秩序,建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确定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因素。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于一般性的场地赋予出场所的意义。 以上三种理论方法各有自己的价值和局限。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对空间界定和空间等级的分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联系理论是在城市主要建筑和主要空间之间建立交通和视觉联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空间秩序和提高城市效率。而场所理论则从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内在因素的把握,使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深层次的需求。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连接理论: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式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与运动的重要性。局限:对于界定空间方向时,有一定局限性。场所理论:是城市设计是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10、黑川纪章:提出新陈代谢理论。两个原理;一是通时性;一是共时性。通时性意味时间的变化。不能把建筑当作建成之后就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当把他看作是从过去、以至于未来,一直变化下去的一个过程。用建筑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表现出来。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空间的共时性11、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1、用地现状调查研究,其内容有:气候:包括地区的极端温度、湿度、日照率、雨量及其分配期、风向、台风、地震和当地的微气候等。地形:包括地形图和依地形图等高线所作的地貌图、坡地分析图、坡向图等,以作为空间布置、用地分区及场地竖向设计等之用。地质:包括岩石性质、土壤种类与承载能力,以及超陡坡、崩塌地、倾斜地、断层、地下水位和涌泉、地下溶洞、矿坑和冲蚀区等,也可作出相应的地质分析图。土地使用:包括设计区的范围界限,确定的建筑红线,土地使用性质及产权界限,现状建筑物主要用途、层数、高度、质量等级及其价值,节点和地标资料,建筑密度,土地使用的变迁过程,名胜古迹等。交通运输:包括用地内道路、步行路,用地周围道路网及其机能,道路工程标准,交通量及交通流态等,并作出现状的交通分析。公用设施:包括用地内部和周围用地内的公园绿地、游憩设施、商业、行政、警察、邮电、卫生、学校、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以及上下水道、供配电站、煤气管、垃圾及废污水处理站公用设备情况。周围土地使用:包括与本区的关联程度,用地内外的和谐性,邻近建筑物的样式、效用,风景视野方向、范围与状况等。生态:包括本区及周围地区现有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工生态体系,如森林、园林绿化、树木、水系(包括养鱼池等),以及适宜于本地种植的树木、花草。公害:包括气相公害:空气污染、噪声、有毒气体,液相公害:污染水池、溪河等,固相公害:振动、土地污染、泥陷等的污染源及其影响程度等。有关资料收集:包括有关的规划设计文件、法规,城市总体规划对本地区在性质、位置及建设项目、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及其它限制条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规定等)。2、社会调查研究 包括当地的经济、技术可行条件调查及当地有关的人的行为特点调查两个方面。我们着重讲调查研究人的行为特点。人的行为调查研究 对人行为的调查研究,就是对空间功能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它了解人对空间环境的要求,并研究如何使所设计的空间环境与建筑,能满足人的行为心理需要,包括:了解人们,把握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行为和人们如何使用这空间环境。从人的行为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抽象概括成为城市空间设计的准则。运用这些设计准则于设计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不同功能要求的空间环境,做到合理安排,从而使人们和其使用的环境空间配合默契。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调查法:包括表格询问、面谈调查、电话询问、邮寄调查等。这是最常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观察法:从侧面观察人们的行为来收集情况的方法。由于被调查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调查,因而不会产生任何顾虑和拘束,其调查结果比客观可信。如人流、车流量调查等。实验法:即为了取得有根据的数据,先在局部地段作些试验或试用。以试探群众的反映,评价原设想的合理程度,加以补正,再全面推广。(2)资料分析 借助系统的分析方法可以透过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准确的发现问题、把握机会,使信息资料成为设计方案的向导。城市设计的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内容。主要考虑各项用地的使用关系以及它们与城市交通的联系。空间景观分析。运用各种空间分析手法,如图底关系、联系、场所等分析方法,对设计地段的空间等级、空间序列、视觉条件、交通联系和空间界面、标志物与节点等进行分析;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城市形态进行分析,如各种城市形态的原形,它们在城市景观、方位感、生活情景、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作用。库伦的空间序列分析方法和林奇的城市意象分析方法都是实用的城市设计方法,已为大多数设计者所熟悉和运用。使用活动分析。是指使用频率、使用者成分、吸引点、空间感受等。通过对使用者行为和心理的分析,有助于对空间模式的创造并易于和使用者取得感情上的认同和共识。开发与保护分析。通过建筑质量评价确定稳定区和活跃区。计算出保护用地和保护建筑的面积、开发用地面积和在使用性质、城市景观等方面的开发潜力。 (3)目标建立 通过对环境现状的分析,使调查阶段的信息、数据得到汇总,可以发现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结合开发政策,建立设计目标和相应的设计概念,这种设计目标和设计概念反映出设计者对需求和对城市环境的理解。设计目标应该是经济、物质和艺术价值三方面的综合,根据设计地段、设计规模、设计内容不同,设计目标也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和独特性。(4)设计评价 在同样一个设计目标和设计概念下,会有许多不同的设计方案。设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一个满足要求的最佳方案,这是通过设计评价来实现的。设计评价工作的关键是确定评价体系和内容。一般地说,评价内容分四个层次:设计问题是否准确、设计构想是否合理、各项控制指标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实施计划是否可行。评价工作涉及到许多人和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方案进行评论。如相关的政府官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开发商参加的行政和技术方面的论证会;使用者和公众参与的听证会和公众表决活动等。(5)实施计划 在一定资金和建设条件下,城市设计的实施战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实施计划主要思考的是“筑巢引鸟”,通过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开发环境条件来控制土地价格,调控开发的方向与模式。此外,公众参与也是促成和引导开发的有效办法。制定一系列设计条例、设计导则和实施策略,并制定设计项目的范围、位置及相应的城市配套实施情况和建设资金的情况等。来保证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6)维护管理 环境的管理与维护、居民社区意识的形成、环境评价的信息反馈等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步骤,被称为城市设计的后续工作。城市环境建成以后,对环境的维护管理则是保留城市设计成果的必要手段。12、城市设计成果(1)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 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政策过程型 文字成果为主,图示成果为辅(2)文字成果设计政策。是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管理的战略性框架,包括发展战略、投资和建设的奖励办法、法规条例等,是政策性很强的成果。设计导则。主要是对城市设计整体理念和对城市形体环境构成元素的具体构想的描述,是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和模式。设计计划。是对建设步骤、管理过程与技术、建设项目确定的详尽安排、土地出让的条件、投资投入、效益分析和对实施过程关键问题的说明。如:投资预算计划、历史保护计划、建设项目计划等(3)图示成果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各种空间控制范围图、模型图和一系列意向图等等。(4)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文字表述严谨、明确,条例规定清晰、易懂,图则表示规范。弹性原则。城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受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科学技术、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应给其发展变化留有余地。阶段性原则。城市设计的成果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而定。整体城市设计阶段着重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空间形态、空间秩序的塑造,为下一个阶段的城市设计提供依据。而局部城市设计阶段则注重空间环境的优化、协调设计,为个体元素的设计提出控制要求。(5)成果的评价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两类: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可度量标准:自然环境标准 气候、阳光、地理、水、地形等建筑形态标准 高度、体块、退后红线、容积率、绿地率、色彩、材质、风格等不可度量标准不可度量标准是评价形体环境对人的美学、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只能作出定性结论的标准。-便利性。主要指交通及视线的可达程度。如地段在城市中的位置、标志性、道路的走向、形式、机动车道的距离、停车场、安全及视觉条件等。-多样性。指使用性质和活动内容的种类、持续时间、活动支持等。-可读性。指空间界面对空间的界定程度、积极空间的创造、环境格局的可读性、形象性等易于阅读和理解。-灵活性。指城市环境为使用者提供的使用机会和潜力、空间组合及建筑形式多样性,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性。-愉悦性。是从美学角度对环境的评价。如空间舒适性、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尊重自然等。-个性。指空间环境、建筑形式的特征,环境的历史性和地方性等。13、城市空间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城市空间是由城市内建、构筑物、道路、绿地、小品等组合而成的,包括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整体。 但就空间本身来说,这里是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14、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六种。15、常用的组织手法(举例)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16、城市景观的含义 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17、城市景观三要素:景物、景感和主客观条件(1)、景物:即城市景观形式的本身,是基本的素材。包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2)、景感:是人对城市景物的感觉反映。直接景感: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的感受反映。理性景感:是在直接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知觉、想象、思维等的综合过程,从而产生对景物的认识与情感。是一种更高一级的感受方式。(3)、主客观条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都是城市景观构成中的客观条件,而人对景观的鉴赏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以及鉴赏人的年龄、兴趣、职业、知识等的差异,和社会的文化、科技、经济等情况,则是城市景观的主观条件。18、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佳者收之。(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协同性。19、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特点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路灯和装饰用灯、各种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增加绿化,讲究铺地。20、现代步行商业街的分类完全步行街。没有任何车辆,供商店的货用车辆只在背街或步行街两侧的交通性道路上行驶。“定时式”全步行街。在全天中规定时间内或星期天、节假日为完全步行街,其它时间允许通行车辆。公交步行街。只允许公交车辆(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及专门的公共电瓶车等)通行,但不许停车,其它车辆移到周围平行的街道上行驶。半步行街。以步行交通为主,但仍有少量车辆进入,这些车辆主要为商店送货服务的,但限制车速。21、空间序列模式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出。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22、城市广场的概念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23、广场的分类(设计要点)1、集会广场。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