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2).doc_第1页
高一历史 (2).doc_第2页
高一历史 (2).doc_第3页
高一历史 (2).doc_第4页
高一历史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门市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 一 历 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先祖太王有三子,依次为泰伯、仲雍、季历。太王以季历贤能且爱其子姬发。泰伯知道父亲心思后,偕二弟三次逃避王位继承。被孔子称赞为“大德”。这表明( )A西周时宗法制尚未建立 B孔子反对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春秋时宗法制走向瓦解 D泰伯辞让符合儒家孝悌伦理2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的法学阶梯规定:“法学家的解答是那些被授权判断法律的人们所作出的决定和表示的意见。古时规定应该有人公开解释法律,这些人由皇帝赋予权力就法律问题作出解释,称为法学家。他们的一致决定和意见具有这样的权威,根据宪令规定,审判员也不得拒绝遵从”。这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 )A罗马遵循法律至上原则 B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C法学家的地位高于法律 D贵族垄断法律解释权31832年议会改革使得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数大多数应该是( )A贵族阶层 B城市工人 C工业资产阶级 D农业工人4某法律条文第二条规定:“各州保有其主权、自由和独立以及国会召开时十三州设有专门授予美利坚合众国的一切权力,司法权和权利。”这一条款应是选自( )A美国联邦政府条例 B1787年美国宪法C美国的邦联条例 D1791年国会修正案5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19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然而次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国内民主运动高涨 D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6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曾令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因而政府举行庆典,并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式。教育部特令京中各校放假,尽管已近严冬,朝野乐此不疲,知识分子尤其亢奋。据此推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中国( )A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B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C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7“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8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这番话主要针对下列哪一历史现象( )A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B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盛行 C各国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D属自发阶段的工人运动 9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司母戊大方鼎 甲骨文 唐三彩凤首壶 人面鱼纹盆A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了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B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C反映了唐代陶瓷业的成就D反映了奴隶社会高超的彩陶技术10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政府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B地方官员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职责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11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 B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大量兴起 D流通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12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年份当年创刊总数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189573189611718974945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维新派的主张为广大民众接受 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ABCD13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作品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描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A北京四合院里的起居生活 B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C剪辫成为新潮女性的追求 D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示威游行14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以上说法体现的史观有( )A整体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C革命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15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这一决定( )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 B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 D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161953年,毛泽东说:“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1955年又说:“我们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还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质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的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 )A“一大二公”政策(大:规模大;公:公有化)B“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核算政策(三级:公社、大队、小队)C“一平二调”政策(平:平均主义;调:劳力和财力无偿调拨)D统购统销政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7. 1963年,陈云提出著名的“鸟笼经济论。”即“市场经济是鸟,计划经济是笼子,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这一理论实际上是( )A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 B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主张市场和计划不应有主次之分18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 B促进法德和解 C通过相互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 D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19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A B C D20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报道 “OK”是全球使用频率最高的、最通用的词语,2014年3月23日,它已经175岁了。过去几周中,美国纽约市64岁的退休英语教师亨利纳斯一直在街头派发倡导“国际OK日”的卡片。“世界各地的人都会说OK,但他们大部分并不知道这个词语的来源,”纳斯表示,“其原因可能是这个词真的太普及了。”下列对此“OK”一词迅速普及的原因的说法最正确的是( )A各国拥有类似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B近代以来英语一直是世界的官方语言C工业革命的推广是其普及的主要原因 D早期殖民扩张强行传播了美国的语言211932年,一位纽约市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表明( )A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 B美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C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 D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22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展示了“公司”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关于历史上的公司,下列认识不准确的是( )A股份公司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B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单纯的商业组织C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公司间激烈竞争的结果D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2318世纪初一位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千预 B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 D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24德国大众公司原本是一家l00的国有企业,后来把股票按面值金额的80一90出售给职工和国内公众,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目前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其余在国家手中。这种现象( )A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B体现了资本的社会化C大股东失去了企业决定权 D增强了政府干预能力252013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下列史实在精神上与此观点有悖的是( )A亚当斯密经济学 B新经济政策 C“福利国家”制度 D里根经济学第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18分,28题18分,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民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利。材料二 美国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每州众议院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两年。国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宣战权等。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据材料一,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对材料二的理解,概括说明材料一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6分)(2)试比较材料三中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材料一中的公民大会的异同。(8分)27(18分)中国的对外交往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并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6分)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步平、荣为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2)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6分)28(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欧各国从15世纪起,纷纷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发展对外贸易,开拓海外市场,并设立许多享有垄断特权的贸易公司,如英国的几内亚公司、东印度公司,法国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清王朝与此相反,坐视已出洋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惨遭杀戮而不闻不问。在清代建立之前,已有大量中国商人和华侨在南洋经营商业和航海业,在东南亚贸易中占有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