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预测卷(一).doc_第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预测卷(一).doc_第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预测卷(一).doc_第3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预测卷(一).doc_第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预测卷(一).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第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在文明对话的意义上,佛教在汉代与先秦形成的中华本土文明相遇后有几个重要的历史关节值得注意。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进行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佛教的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如“涅槃”古译为“无为”,释迦牟尼古译为“能仁”,这显然并不符合印度原文的意思。佛教教义在个别观点上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相似之处,如报应说,但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固有文明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仁慈乐施、行乞丐等等。如何解决这类因教义不同而出现的文明冲突?占有“中国佛教史上重要一页”(汤用彤)的牟子理惑论,为此时的文明对话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理惑论主旨是宣传佛教教义的可靠性以及优越性,但它采用的办法是对话,通过对话来讲道理。牟子在对话中展开佛教优越性的论证,有时不免借鉴或迎合儒、道思想。比如,在回答人们对佛教“人死当复更生”说法的质疑时,牟子一方面用身体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来论证身体可灭,魂神不死;一方面又引用老子功成身退的观点来加以佐证。正是这种基于对话的文明融合的努力使佛教逐步在中国扎下根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摘编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1下列对“佛教”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它是由一些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逐渐传入的,这一过程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b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一些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并不能准确表达佛教原来的意思。 c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些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等。 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融入中华文明,影响逐渐扩大,最后由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 b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至今仍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c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两者的对话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了。 d随着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断深入,佛教已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因为当时中国正盛行道教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而两种文明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形成互补。 b理惑论采用对话的办法,通过对话来讲道理,向人们宣传佛教教义的可靠性和优越性,这样易于为人接受。 c牟子为了让人们能够接受佛家思想,一方面用通俗的方式宣传佛家思想,同时又不排斥中华文化,所以使佛教逐步在中国扎下根来。 d唐以后,随着禅宗的盛行,作为外来文明的佛教,已经与中华本土文明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丕,字太简,华州郑人。父果,晋开运中,为曲阳主簿,契丹攻城,陷没焉。母改适他氏。丕幼孤贫,有志操,读书于骊山、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常有山林之志,家虽甚贫,处之晏如。年长,始学文。开宝中,郑牧知文州,与之偕行,遂薄游两川。及牧知成都,刘熙古延置门下,掌书奏,以孙女妻之。 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声名籍甚,公卿多荐之者。尝著孟母碑返鲁颂,人多讽诵之。解褐大理评事、通判衡州。石熙载荐其文行,代还,以文学试中书,擢著作佐郎、直史馆,赐绯鱼。未几,改左拾遗。八年,迁职方员外郎、知制诰。雍熙初,加虞部郎中。二年,与贾黄中、徐铉同知贡举。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又舍人王祐以前辈负气,每陵轹面折之。丕乃表求外郡,出知虢州,就改职方郎中。端拱初,拜右谏议大夫,赐金紫,知河阳、濠州。 丕起寒素,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太宗甚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终以迟钝不敏于用,俄罢职,充集贤殿修撰、知均州。就迁给事中、工部侍郎,徙金州。召还,充史馆修撰,又出知滁州,就加礼部。大中祥符二年,卒。 丕纯厚畏慎,似不能言者。历典州郡,虽不优于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时称其长者云。 (节选自宋史)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之晏如 晏如:安然自若。 b人多讽诵之 讽诵:吟咏诵读。 c解褐大理评事 解褐:解除官职。 d每陵轹面折之 面折:当面指责。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 b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 c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 d丕属思艰涩及典书命伤于稽缓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责或申以谐谑丕不能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丕年幼时即遭不幸,品学兼优。他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人,但他从小就有高尚的节操,通晓周易礼记并向别人讲解。 b韩丕中进士后有很高的声誉。很多大臣都曾推荐他,他写的文章被很多人诵读,他后来回到朝廷还曾受到过皇帝的赏赐。 c韩丕性情耿直,受人排挤。在朝廷任职时与宰相宋琪和舍人王祐政见不合,常受到二人的指责羞辱,于是他请求调到其他地方任职。 d韩丕性情淳厚,做事小心谨慎。他虽然为官才能并不突出,但能在品行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牧知成都,刘熙古延置门下,掌书奏,以孙女妻之。(5分)(2)丕起寒素,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太宗甚嘉重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词完成8-9题。蝶恋花赵令畸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注:止:通“只”。沉烟:点燃的沉香。恼:撩惹。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9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写景中寓含哲理的名句是“ ,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老师的作用,并为后人广泛引用的名句是“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感叹自己居住条件的名句是“ ,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与佛为邻汪顶松 乌米庵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的迟。别的地方绿油油一派春光了,乌米庵一带的山尖上仍然点缀着些许的残雪,仿佛冷艳的女子戴着白色的帽子。为了在融融春日里还能欣赏到冬天的景致,远近的游客不辞劳苦地爬上乌米庵去看雪,然后跟在一些善男信女后面,神情肃穆地走进庵堂里,伏身跪在菩萨脚下,虔诚地许几个心愿,顺便求上一支签,卜一卜凶吉,问一问运气。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乌米庵香火最旺盛的季节。 许是为了赶热闹,或是冬天徘徊得太久,寺院门前的那些落叶乔木,像银杏树啦,橡树啦,梧桐树啦,还没等到冬天彻底谢幕,就忍不住披上一层春装。微风拂过林梢,一树树新绿在艳阳里摇曳着身姿,招来成群的灰雀、山鸡、喜鹊和青鸟,它们抛开种群的隔阂,尽情在枝头嬉戏,喧闹。 悠扬的钟声和着婉转的鸟鸣,袅袅香烟氤氲在绿荫翠影里,那片林子成了鸟儿们的天堂。 “该死的鸟啊!”男香客经过树林的时候,苦着脸掸了掸鼻梁上的鸟屎。 “讨厌的鸟啊!”女香客经过树林的时候,皱着眉擦了擦鞋底下的雀粪。 接二连三的抱怨声将老和尚的两只耳朵塞满了。老和尚不叫小和尚去念经,也不叫小和尚去打坐,吩咐小和尚每天抱根竹竿守在门前的树林里,驱赶树上的那些鸟。 “师父常说我佛慈悲,为什么赶走那些鸟?”小和尚不解,就问。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是为慈悲。南无阿弥陀佛!”老和尚两眼微闭,双掌合十。 小和尚听不明白,又不敢多嘴,只好懒洋洋地举起竹竿,东一下西一下地敲打着树叶。 树上的鸟儿似乎受到了惊吓,机警地站在枝桠上到处张望。几只胆小的灰雀率先像箭一样从叶缝间射向天空,旋即收起双翼,迅速下坠,忽地抬起身子,向远处的山林里钻去。山鸡和喜鹊跟在灰雀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巴,慌慌张张地四下散开。一些胆大的青鸟擦着树梢盘桓一阵后,发现不过是一场虚惊,于是又安心地飞回自己的家园。那些逃走的鸟躲在远处观望一阵后,也陆陆续续地返回来了。 “该死的鸟啊!”男香客依旧苦着脸。 “讨厌的鸟啊!”女香客仍然皱着眉。 老和尚的两只耳朵快生出老茧了。老和尚不叫小和尚去念经,不叫小和尚去打坐,也不叫小和尚去赶鸟,吩咐小和尚拿一把斧头,砍掉门前那片树林。 “师父常说我佛慈悲,为什么要毁掉鸟儿的家?”小和尚更加不解。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是为慈悲。南无阿弥陀佛!”老和尚依然两眼微闭,双掌合十。 小和尚很郁闷,又不敢顶嘴,只得慢腾腾地抡起斧头,有一下没一下地磕在树上。 一棵,两棵,那些树在小和尚面前颓然倒下。灰雀已经消失在更远的远方,山鸡和喜鹊在树的战栗中发出凄厉的尖叫,青鸟不再在树梢上盘桓了,纷纷拍打着翅膀仓皇逃窜。 望着地上横七竖八的大树和支离破碎的鸟窝,小和尚一屁股戳在石阶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再也不用担心鸟屎了。”男香客踩着树枝说。 “现在总算干净多了。”女香客踏着树叶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是为慈悲。南无阿弥陀佛!”老和尚面带微笑,双掌合十。 乌米庵游人如织,香火越来越旺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乌米庵的喜爱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欢快的感情基调。 b小说多次写到前来烧香的香客们的抱怨,是为了强调寺庙周围的环境恶劣,为下文小和尚赶鸟和砍树作铺垫。 c小说多次写到小和尚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主要表现他对老和尚的要求的不解,这一人物对表现老和尚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 d老和尚为了香客们的利益,让小和尚赶走了鸟儿,砍倒了树木,这充分表现了老和尚的慈悲为怀。 e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表达的主题却比较深刻。小说中多次描写小鸟的动作和叫声,对表现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6分) 微风拂过林梢,一树树新绿在艳阳里摇曳着身姿,招来成群的灰雀、山鸡、喜鹊和青鸟,它们抛开种群的隔阂,尽情在枝头嬉戏,喧闹。(3)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老和尚的形象特点。(6分)(4)作品为什么多次写到香客们的语言、神情和动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我们的家长钱穆先生叶 龙 有一位史学家,早年在北京大学开了一门最叫座的中国通史,他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新亚书院的家长钱穆先生。 钱先生对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经济、军事、政治、地理等均有独特的见解。同时,钱先生是一个学不倦教不厌的人。1911年,钱先生就担任小学教师了,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教书匠生涯,他曾说:“我过去是教书,现在也是教书,将来还是教书。” 新亚同学曾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过钱先生。 “我们的院长个子并不高,身体也说不上胖。夏天他爱穿一套白丝绸的衫裤。出去时,就套上一件灰绸子的大褂儿。冬天,他穿的是为我们全校同学所熟悉的那件蓝棉袍。至于西装,他只偶然地穿那么一两次他述说目前青年对历史观点的错误,他说得是那么幽默而激昂,一阵阵的笑声充满了教室。但笑过了之后,我们细细地回味他的话,又是如此的沉痛。” “他是一个富有人生情趣的人,常常和同学在一块儿谈天,即使是青年的爱情问题,他也可以和我们谈出劲儿来。然而,当提起当前民族的忧难、人类的危机时,他的表情便马上呈现出内心的沉重” 钱先生娴于辞令,当他讲学时,抑扬顿挫的声调加上喜怒哀乐的神情,因此很能够引人入胜。每一堂课,总常常博得满座的笑声,有时也感动得使人流泪。因为钱先生对于古老中华,有着说不出的爱;对于深远的中国历史文化,更有着说不出的敬重。 可以说,中国历史是钱先生最亲密的伴侣。当初为要证明梁启超先生“中国不会亡”这句话,钱先生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地研究着中国历史,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说:“我认为中国不仅不会亡,甚至我坚信我们的民族,还有其更加伟大光明的前途。证据何在呢?我敢说,我这一个判断,固然是挟着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成分,然而并不是纯情感的,而是经过我长期理智的检讨,而确实有其客观的证据的,这证据便是中国以往的历史。” 钱先生认为如果要研究世界人类的文化和世界人生以往一切经验的话,最可宝贵的一部资料,就要推中国史。但是他又很感慨地说:“论历史本身,中国最伟大;论历史记载,中国最高明。但论到历史知识,则在今天的中国人也可说最缺乏。”所以钱先生常常呼吁国人应该知道以往中国的历史,不但要知道,而且还要对以往的中国历史有温情与敬意。 钱先生著作等身,其中国史大纲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书自序中钱先生记有这样一段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卢沟桥倭难猝发,学校南迁,余藏平日讲通史笔记底稿数册于衣箱内,挟以俱行余以是稿未毕,滞留蒙自,冀得清闲,可以构思。而九月间空袭之警报频来。所居与航空学校隔垣,每展抱此稿出旷野,逾午乃返,大以为苦。”从这段轶事中足见钱先生对这部书的爱护和对中国历史之视如珍宝。 钱先生看中国历史独具慧眼,当他讲解时往往发表前人所未曾阐述的精辟见解。他纠正古今学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认识和看法,他常常提出两个以上的论证来确定某一种古制度的存在是真的。对于历史上的古人或者一种政制的是非之论,他绝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他说,我们绝不能以今人今日的地位来批判古人或古代政制的得失,乃是要用客观的处在当时环境的立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幸福是钱先生常常关心的话题。钱先生认为战争不能解决国际问题,原子弹和暴力的征服也绝不是谋求世界和平的快捷方式。他说:“惟有实行中国的道义才可使世界和平,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没有能像中国这样大,这样久,这因中国往往在最艰苦的时候,能发挥出她的道德精神来挽救危机中国以往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后的光明前途也在此。也惟有发扬中国的道德精神,才能挽救世界战争的危机,而趋向和平幸福的途径呀!” 记得有一次书院张丕介教授对学生说:“我们的家长是发光体,同学们吸收了这光,先照亮自己,再照亮别人,好让世界的每一角落发出灿烂的光辉来。” (摘自讲学礼记,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先生学识渊博,在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经济、军事、政治、地理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b对于青年们不懂得历史的情况,他感到十分沉痛,为此他用幽默而激昂的语言对青年们提出委婉的批评。 c钱先生非常喜欢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他认为中国是不会灭亡的,而这一结论的根据便是中国以往的历史。 d钱先生常常呼吁国人要对以往的中国历史有温情与敬意,而且他自己在这方面身体力行,为人们作出了榜样。 e钱先生认为中国的道义可使世界和平,只要发扬中国的道德精神,就能挽救世界战争的危机,从而趋向和平幸福的途径。(2)钱穆先生身上有哪些优秀的道德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3)在研究中国历史方面,钱先生是怎样做的?请简要概括。(6分)(4)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张丕介教授的话。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舌的理解。(8分)第卷 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在电子商务方面,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没有 ,而是瞄准了新的领域。(2)有分析家指出,西班牙队坚持旧的战术是 ,没有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的。(3)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对于行情的理解也要变化,不能 ,用旧有的思维模式来指导自己的操作。a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墨守成规b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d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渐入常态,特别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逐步正常化。b事业单位大多数是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c市环保局通过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市区已基本杜绝了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违规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