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彪:肿瘤治疗的新思路:抗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正常化.doc_第1页
毛振彪:肿瘤治疗的新思路:抗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正常化.doc_第2页
毛振彪:肿瘤治疗的新思路:抗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正常化.doc_第3页
毛振彪:肿瘤治疗的新思路:抗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正常化.doc_第4页
毛振彪:肿瘤治疗的新思路:抗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正常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肿瘤治疗的新思路:抗血管生成与肿瘤血管正常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毛振彪肿瘤的生长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转变为有血管的快速增殖阶段,血管生成使肿瘤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是促成上述转变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不会超过 12 mm3。肿瘤侵袭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在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多步骤过程中,血管生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抗癌治疗相比,抗血管生成治疗具有许多优点:(1)正常成年人的血管形成基本停止,内皮细胞常处于不分裂状态,只有在妊娠、月经周期、炎症、外伤和肿瘤等特殊情况,血管形成才被启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对正常内皮细胞影响不大,具有良好的特异性;(2)血管内皮细胞暴露在血液中,药物能够直接发挥作用,无需渗透 Endostatin,所用药物剂量小、疗效高;(3)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不易产生耐药;(4)作用具有放大效应,因为一个内皮细胞支持 50100个肿瘤细胞生长。一、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发展历史1907年,Goldman发现血管围绕着肿瘤生长,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邻近的毛细血管。1968年,有学者提出肿瘤能产生弥散性血管生成物质促进新血管的生成。1971年,Folkman首次提出肿瘤生长和转移是血管依赖性的,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是遏止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1987年,Folkman和他的同事从肿瘤细胞中分离出第一个血管生成因子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这激起了科学家对促血管生成因子(pro-angiogenesis factor)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nti-angiogenesis factor)的积极探索。贝伐单抗(Avastin)于2004年2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2005年9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得到SFDA的批准。自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理论由实验室走入临床。二、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Folkman 曾提出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存在血管生成开关机制,揭示了肿瘤微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在肿瘤生长的最初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实体瘤都具备血管生成表型,但随着肿瘤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那些伴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并具备了血管生成表型的肿瘤细胞逐渐增殖形成优势,它们通过多个途径诱导周围组织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的血管生成及微环境的异常是由于局部微环境中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调节失衡。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促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增加,而且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产生相应减少。血管生成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酸性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等;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主要包括:血管抑素(angiostatin)、内皮抑素(endostatin)、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血小板因子 4(PF4)、可溶性 VEGF 受体(sFlt-1)、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sTie-2)等。VEGF/VEGFR通路是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和PIGF 。VEGF,也称VEGF-A,是生理和病理性血管生成最重要的刺激因子。VEGF作用有:维持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募集骨髓源性造血祖或干细胞诱导血管形成,增强血管通透性。VEGF-A有两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即VEGFR-1(Flt-1)和VEGFR-2(KDR/Flk-1)。VEGFR-2是VEGF发挥促血管生成效应的主要受体。多种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如血小板、肌细胞、基质细胞都能产生VEGF。缺氧是VEGF表达上调重要的诱导因素。促进VEGF的分泌的其它因素有:低pH值,生长因子,炎症趋化因子,基因突变。另一个重要的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tie-2介导的,其配体是angiopoietin-1(Ang-1)和angiopoietin-2(Ang-2)。Ang-1是激动剂而Ang-2是拮抗剂,angiopoietin与VEGF结合能够使毛细血管稳定和成熟9。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是肿瘤血管治疗的重要靶分子,通过阻断血管生成促进因子的作用途径或增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活性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四、肿瘤血管的正常化对于肿瘤治疗的重要性传统观点认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通过引起肿瘤缺血缺氧而饿死肿瘤,然而,抗血管生成药物使肿瘤血管严重退化,可阻碍药物和氧的传输而拮抗化疗和放疗的抗瘤效果。这与抗血管生成联合放疗和化疗能提高疗效的事实相矛盾。Jain对此提出了一个有悖于传统观点的解释,即肿瘤血管正常化的理论:由于肿瘤的血管分布存在异质性,肿瘤细胞的供血必然不均匀,部分肿瘤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下降,这一特点限制了抗肿瘤化疗药物的疗效。最有效的抗肿瘤化疗要使得每一个肿瘤细胞都能充分接触细胞毒性药物并且产生最大的细胞毒效应。肿瘤血管的正常化,理论上就可以改善肿瘤血管壁的结构及其外周细胞的功能,有能力抵御肿瘤细胞的侵袭。这些积极意义可以体现在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后,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同样,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放疗也会增强放疗的抗肿瘤作用。肿瘤微环境趋向正常化后,肿瘤间质压力下降,驱使肿瘤细胞淋巴转移的动力因素解除,使肿瘤患者能够得到临床获益。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能产生一个特定的“时间窗”,这时肿瘤血管出现短暂的正常化,与放化疗联合治疗能产生协同作用。优化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与放化疗的治疗方案需要明确血管开始正常化到结束的正常化时间窗。正常化时间窗是短暂而可逆的,并且与肿瘤类型、部位相关。Tong等比较了DC10(VEGFR-2特异性抗体)、射线放疗及二者联合使用对神经胶质母细胞荷瘤鼠的作用,结果发现在DC101处理后4-6天产生了正常化时间窗,这时与放疗联合产生了最佳效果。在正常组织中,内源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维持平衡。在肿瘤内,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过量表达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下调引起肿瘤血管和微环境的异常。Jain提出,如果合理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重新恢复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间的平衡,就可使肿瘤的血管系统趋于正常。如果血管抑制因子占优势会使血管退化乃至肿瘤消退。这种动态变化机理尚未阐明。血管正常化和过度退化间精细的平衡就更强调抗血管生成药物最佳剂量和给药时间选择。对肿瘤血管正常化机制的研究将为联合细胞毒性治疗的正常化时间窗口提供策略。Wink等研究发现肿瘤血管正常化同时伴随着Ang-1的上调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DC101通过短暂地激活Ang-1/VEGFR2通路上调Ang-1的表达增加周细胞募集到肿瘤血管,使肿瘤血管直径下降,通过激活Tie2增加肿瘤的氧合,并能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降低基底膜的病理性增厚。Ang-1上调使肿瘤内间质压力和渗透性下降。另外,DC101能引起肿瘤内Ang-2的表达下降。Ang-2能使血管变得不稳定,Ang-2表达的下调使血管变得更稳定。一氧化氮(NO)是参与肿瘤的病理生理和血管生成过程的气体介质。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起源的NO参与血管生成,并促使周细胞的募集和血管的稳定。NO介导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功能,如VEGF、Ang-1,也能诱导内源性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b-FGF的表达。Kashiwagi等发现,在神经胶质母细胞荷瘤鼠模型中,通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O synthase,NOS1)靶序列的短发夹RNA沉默NOS1 基因或抑制肿瘤细胞NOS1的方法消除其产生的NO,产生跨血管的NO梯度,可使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乏氧状况,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这提示跨血管NO梯度的产生可能是使异常的血管正常化的有效策略。然而,Hamzah等提出了不是通过抗血管生成药物而是靶向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来逆转肿瘤血管的新机制。这证明了肿瘤血管生成的下降是基于肿瘤血管基因的缺失,以及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G蛋白信号转导调控因子5(Rgs5)是小鼠肿瘤血管形态异常的主导基因。Rgs5 基因功能缺失使肿瘤血管和微环境在形态和功能方面发生正常化改变,提高抗瘤效果。Rgs5 基因缺失使肿瘤内周细胞表型改变和成熟,却不增加周细胞数量。五、靶向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与血管正常化的临床前和临床治疗研究(一)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罗氏公司研发的贝伐单抗(Avastin)是一种抗 VEGF 的人源化抗体(IgG1), 93%的人源结构域和 7%由的鼠源结合区域组成,是全世界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抑制血管生长的单克隆抗体药物,2004 年 2 月得到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Avastin 联合 5- 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2007 年 ASCO 会议报道 IFL 方案(伊立体康、 5- 氟尿嘧啶和亚叶酸)加 Avastin IV 期大规模 AVIRI5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结直肠癌中位存活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Avastin 除了与化疗药物联用外,2010年 ASCO 会议报道 Avastin 联合靶向 EGFR 的单克隆抗体 Cetuximab (西妥昔单抗)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贝伐单抗除了能直接抗血管生成,也能使肿瘤血管正常化。Willett等对局部晚期的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I期临床扩大试验。治疗方案为贝伐单抗(5 mg/kg,每2周一次)1周期后,再联合5-FU方案与放疗治疗3个周期,7-9周后进行手术。这个试验通过影像学技术(CT灌注成像技术、PET),检测血循环中的内皮祖/干细胞和内皮细胞、血浆中的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组织IFP,来评价个体的疗效。结果发现,术前肿瘤明显缩小,肉眼未见肿瘤。贝伐单抗能够修剪肿瘤血管,使残留的肿瘤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正常化。贝伐单抗治疗后第12天肿瘤血容量、血管密度下降,周细胞覆盖血管的比率增加,IFP降低了。放射活性示踪剂的摄取却没有同时下降而相当于正常水平,这提示残留的正常化的血管更有效输送药物到肿瘤实质。AZD2171是一种口服的多种VEGFR TKI,也能抑制PDGFR和c-kit的活性。Batchelor等目前正在开展AZD2171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期临床试验。该试验运用MRI灌注成像分析、检测循环内皮祖细胞及内皮细胞、血浆中的血管生成因子蛋白水平等方法,结果发现通过每日口服AZD2171能使肿瘤血管正常化,并能减轻脑水肿,与历史对照相比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血管正常化时间窗能快速地启动,持续时间长,用MRI定量分析测得是从口服AZD2171后的第1-112天,此时是联合化疗和放疗的最佳时期。(二)化学抑制剂1.内皮抑素(endostar,恩度)1997 年,Reilly 等从小鼠血管内皮瘤(EOMA)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出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ES),简称内皮抑素,目前被认为是作用最强、效果最好、最广谱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迁移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从而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它能阻断内皮上的a5p1整合蛋白(Integfin,它是血管生成中的细胞黏附分子),并通过阻断内皮细胞选择素显示其抗血管生成活性;另外也能阻断金属蛋白酶2,9和13的活性,是多重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恩度不是单纯的 Endostatin,是在 ES 母体上创造性的添加了 9 个氨基酸的新型 Endostatin,不仅使ES 稳定性提高,半衰期延长,而且生物活性增加。与国外 Endostatin 样品相比,恩度的纯度明显增加,这也是恩度的剂量只有国外十分之一左右的原因。2006 年 Folkman 教授在动物试验上的研究证实,恩度抑瘤效果至少是 Endostatin 的两倍。体内实验表明,本品对鼠肿瘤模型显示了广谱的抑瘤活性(S180肉瘤、H22肝癌),并有抗人异种移植肿瘤(SPCA4肺腺癌、SGC7901胃癌、Hela宫颈癌、SMMC-7721和Be17402肝癌)的活性。我国科学家首次将重组人内皮抑素(endostar,商品名:恩度)开发成抗肿瘤药物,2003 年 4 月2004 年 7 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联合全国 24 家临床医院,对恩度进行了 493 例晚期 NSCLC 患者期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恩度联合长春瑞滨与顺铂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延长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且安全性好。2005 年 9 月,恩度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新药证书。本品常见不良反应(1 发生率10)主要有心脏不良反应,主要症状有窦性心动过速、轻度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等,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史患者。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测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邢士超等报道了恩度联合国产吉西他滨二线治疗了15例晚期胰腺癌的结果,在可评价的14例患者中, PR 1例,SD 4例,PD 9例,,即DCR 3517%, CBR 4010%,并且耐受性良好。王成龙等对48例晚期胃癌应用恩度联合OLF方案与单纯OLF方案化疗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联合化疗组有效率较单纯化疗组提高(5010% vs. 4515%,P 0105),而两组的TTP和OS未得出统计学差异。刘秀峰等应用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9例,其中联合FOLFOX4方案作为二线治疗的有2例均获得了PR,其余3例为三线或以上的治疗,获得2例SD,1例PD,QOL均得以改善,生存期有所延长。最近,江丰收等将42例期复治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0例给予恩度联合XELOX方案治疗,对照组22例仅给予XELOX方案治疗,2组患者均至少接受2个周期的化疗。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RR分别为4010%和2217%( P 0105),CBR 分别为7510%和5911%( P 0105) ,中位TTP分别为619个月和319个月( P 0105) 。2组患者治疗后QOL 评分均有所提高,以试验组提高更明显( P 01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试验组下降较为明显( P 010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提示恩度联合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安全有效、耐受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TNP-470(烟曲霉素衍生物)TNP-470 是烟曲霉素(fumagillin)的半合成类似物,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游走及血管形成的作用较后者更强,毒性也低。该药与吉西他滨或顺铂联合使用,期临床用于宫颈癌、胃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等实体瘤治疗显示出了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三)多靶点酶抑制剂1.索拉非尼索拉非尼(sorafenib,多吉美)是一种双芳基尿素类口服多激酶抑制剂,它具有双重抗肿瘤作用,一方面通过抑制 Raf/MEK/ERK 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几种与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发展有关的酪氨酸激酶受体的活性,包括 VEGFR-2、VEGFR-3、PDGFR- 和 c-KIT 原癌基因,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2005 年 12 月 20 日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是近十多年来世界上被批准的治疗晚期肾癌的第一个新药,是晚期肾癌治疗的重大进展。2006 年 9 月,Sorafenib在中国经 SFDA 批准上市治疗转移性肾癌。2007 年 Josep M Llovet 教授在 ASCO 会议上揭晓一个重要研究结果(SHARP 研究),sorafenib 首次被证实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应用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2.苏尼替尼苏尼替尼(sunitinib malate,SU11248,商品名 Sutent)是由美国 Pfizer 药厂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对多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RTKs)具有抑制作用,主要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2、3 (VEGFR1、2、3)、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和胎肝激酶 3 (Flt3)。sunitinib 使对伊马替尼(imatinib,商品名 Gleevec)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存活率提高了一倍以上。2006 年 1 月 26 日经美国 FDA 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和胃肠道间质瘤。(四) 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1.吉非替尼吉非替尼(ZD1839,IRESSA,Gefitinib,易瑞沙)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药,可以通过与 EGFR 的 ATP 结合位点上的三磷酸腺苷竞争,阻断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通过 AKT和 MAPK 途径阻断参与肿瘤生长与转移的 EGFR 信号传导通路,并通过阻断血管生成相关的信号途径,发挥出抑制肿瘤新生血管作用。Gefitinib 是肺癌靶向治疗中较为成熟的药物,全世界已有 10 余万病例报告,已在很多国家上市。2006年 Uramoto 等人证实 EGFR 基因突变,将有助于预测肺癌用药 Gefitinib 的使用疗效,其中以女性、腺癌和不吸烟患者突变率较高。2007 年 ASCO 会议上进一步报道 EGFR 外显子 19 或 21 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Gefitinib 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因此得出结论亚洲人种、女性、不吸烟、腺型、 评分好的患者对 Gefitinib PS的疗效较好。2.埃罗替尼(Tarceva,erlotinib)埃罗替尼是一种小分子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 ATP 与细胞内 TK 的结合抑制磷酸化,此外还可以阻断 VEGF、bFGF 和 TNF- 的产生,从而阻断信号传导,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2004 年 11 月 19 日,美国 FDA 批准 Erlotinib 用于一线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五) 抗血管生成中药近年的研究表明,某些抗肿瘤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显示出较强的抑制肿瘤新生血管作用,包括薏苡仁,人参提取物人参皂甙 Rg3等。1. 薏苡仁薏苡仁注射液(康莱特)康莱特的主要成分是薏苡仁甘油酯,这是一种从传统中药薏苡仁中提取的具有甘油酯结构的化合物,故命名为薏苡仁甘油酯。康莱特中,甘油三酯占90%以上,此外包含微量的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薏苡仁甘油酯现已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16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康莱特抗肿瘤机理包括:1)阻止细胞于G2M时相细胞,减少进入G0、G1时相细胞,并导致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从而减少有丝分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瘤细胞凋亡(人胰腺癌细胞);3)调节肿瘤TNF-a、IL-1、IL-VI等细胞因子水平和NK细胞活性,具有增强免疫作用;4)上调抑癌基因p53的表达和下调促癌基因bcl-2的表达(肾癌细胞);5)对肿瘤细胞中多种酶(蛋白激酶C、脂肪酸合成酶、Cox2)活性和表达有抑制作用;6)通过降低瘤内EGFR和血管内皮细胞膜上VEGFR-2蛋白表达,来调控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体内实验证实,康莱特对多种人肿瘤细胞(肺癌、肝癌、结肠癌、胰腺癌)有着抑制作用,具有广泛的抗肿瘤谱。此外,康莱特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康莱特中国期临床研究,在1995年-1997年间完成,是由国家卫生部药政局主持、全国30余家三级甲等医院参加的大型临床试验,前后共纳入1400余例患者,分为7个临床方案进行。研究表明,单用康莱特治疗肺癌、肝癌,与化疗疗效相近;康莱特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将化疗疗效提高一倍以上;康莱特外科术前用药,可促使肿瘤液化坏死,提高切除几率;在晚期肿瘤,康莱特有着良好的控制癌痛和提高生活质量效果。康莱特俄罗斯期临床试验(2003年)进一步证实康莱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77.3%(17/22)的患者得到了临床受益(RR+SD),40.9%(9/22)的患者虽然带瘤,但至今仍生存并维持较满意的生存状态,平均存活352.5天。6例接受康莱特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患者,100%获得了临床受益,患者TTP时间为7.3个月。康莱特联合健择方案与健择单药方案对比治疗局部晚期及转移性胰腺癌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中科院肿瘤医院等7家单位),胰腺癌不可手术或转移性 60例,其中K评分70,肿瘤期 ,KG(康莱特+健择)组G(健择)组 = 21。结果表明,临床分期不做区分时,KG组中位生存期提高2.3个月,按、期分层后分析,KG组中位生存期提高3.4个月,且可提高对化疗的耐受性。康莱特美国II期临床研究结果与中国临床研究结果相似。最近,国内学者正在开展康莱特抗肿瘤血管正常化的临床前研究,实验结果初步显示,康莱特具有改善循环内皮祖细胞、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因子蛋白水平作用。因此,开展康莱特抗肿瘤血管正常化临床研究具有广泛的前景。六、抗血管生成给药方式由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目标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通过抑制新血管生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因此其用药方式也应符合内皮细胞的生理特性。(一)与化疗的联合国外已有文献报导,多种常规化疗药物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并且这些化疗药物抑制血管生成所需浓度明显低于其杀伤肿瘤细胞需要的浓度。活性增殖的内皮细胞较肿瘤细胞对这些化疗药物更敏感。理论上我们可通过降低化疗药物的浓度以特异性地靶向于肿瘤内皮细胞。将这种低浓度的化疗药物长期持续使用,可避免常规化疗方案中内皮细胞在化疗间歇期的恢复,增加了抗血管生成效果。目前将这种连续规律的低剂量化疗(metronomic chemotherapy)称为抗血管生成化疗(antiangiogenic chemotherapy),这种给药方式称为抗血管生成给药方式。已有一些实验表明化疗药物的这种抗血管生成给药方式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这种给药方式可避免常规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化疗方案易产生耐药性的难题,并对经 MTD 方案治疗已产生耐药的肿瘤仍有治疗效果。国内报道应用环磷酰胺持续低剂量用药计划治疗 Lewis 肺癌小鼠,以及低剂量希罗达治疗 4T1 乳腺癌小鼠,结果证实了化疗药物低剂量给药计划在体内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由于持续低剂量用药计划靶点为内皮细胞,其遗传性质稳定,不易产生耐药。相对于最大耐受剂量化疗方案,持续低剂量给药计划对骨髓造血系统、胃肠粘膜等化疗敏感组织毒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持续使用,可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国外一项对复治的转移性乳腺癌病人应用低剂量甲胺喋呤(2.5mg bid 2d/w)和环磷酰胺(50mg/d)治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 38%,而且毒副作用很小。治疗有效的病人在治疗后两个月内即出现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下降,而三个治疗无效的病人 VEGF 水平升高,提示该治疗与抗血管生成作用相关。(二)与放疗的联合动物实验已经显示血管内皮抑素与放疗联合具有协同作用,主要机理是血管内皮抑素可以使肿瘤杂乱无章的血管出现短暂的“正常化”,这个短暂的时期肿瘤重新获得正常的氧供,相应地提高了放射线的杀伤效率。周兴萍等应用恩度与立体定向精确放疗联合治疗了恶性肿瘤患者20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2例、食道癌3例和肝癌5例,结果RR 20% (4 /20),DCR 70%(14 /20),生活质量改善,提示恩度与立体定向精确放疗联合使用具有一定协同作用,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陈艳琼等应用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了10例晚期肿瘤,其中7例获得了PR,包括联合放疗的1例宫颈癌和1例恶性黑色素瘤。 (三)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Sun等报道了1例55岁男性残胃癌术后肝脏及腹膜广泛转移的患者,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恩度治疗,西妥昔单抗400 mg/m2首剂, 250mg/m2维持,1次/周,共进行8周;恩度15mg, 1次/日。持续应用8周,应用PET/CT对近期疗效进行了评价。结果:用药4周后肿瘤组织SUV值便明显下降,8周后获得CR。如何把多种有效的药物合理地联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抗血管生成的疗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已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中。2007 年 ASCO 会议上,Sablin 等报道的一项在 90 例晚期肾癌患者中序贯使用 sorafenib 和 sunitinib 的回顾性分析提示,两者无交叉耐药性,但首先使用 sorafenib 似乎更为合理,sorafenib 进展后的患者在使用 sunitinib 可获得 20%的 PR,有更好的生存趋势。同时此会议上 Souglakos 报道 Avastin 联合靶向 EGFR 的单克隆抗体 Cetuximab 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五、问题及讨论肿瘤血管正常化理论,提升了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地位,为制定更合理的抗肿瘤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学者认为肿瘤血管正常化增加了氧和营养供应,可加快肿瘤的生长。目前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都显示,在单用抗血管生成治疗时,尽管肿瘤血管正常化了,但肿瘤的生长却没有增快。肿瘤在这个短暂的正常化时间窗内任何的增长都可被抗血管生成药物所引起的直接和间接地杀灭肿瘤细胞所掩盖。肿瘤血管正常化理论成功地转化到临床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肿瘤血管正常化的特性是否是所有抗血管生成药物和所有类型的肿瘤中的一种普通现象?肿瘤血管正常化时间窗是短暂的,如果能使它延长将更能使临床获益。理论上任何能够恢复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间的平衡的治疗都能引起正常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是否都有使肿瘤正常化的作用还有待研究。单药多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或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能够提高抗瘤效果。对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多条重要的通路都有靶向作用的多靶点药物能延长生存期。肿瘤可能通过转变依赖其它血管生成因子而产生对单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耐药,因此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鸡尾酒疗法可能更为有效。早期的乳腺癌血管生成只需要VEGF,而后期,肿瘤内的血管生成由更多的因子控制,如FGF-1、FGF-2、TGF-b、PDECGF、PlGF。乳腺癌后期能够通过改变控制新生血管的血管生成因子来逃避抗VEGF治疗。优化肿瘤治疗需要靶向多条血管生成通路。认识调节肿瘤血管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能促认识调节肿瘤血管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能促进不同的器官微环境(土壤)中生长的不同的肿瘤(种子)的抗血管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