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1.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1.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1.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炎炎夏日,你在外游玩,遇到了清澈见底的小溪,会是什么感觉?(指2生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就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吧。(板书:小石潭记 柳宗元) 二、诵读课文1、方法指导: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诵读指南,生齐读)2、自由读课文。师:请同学们响亮地、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生自由读)3、 学生词。(课件展示生词)好了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指生读,随机纠正,再出拼音)师:请同学们一起读,每个读两遍(生齐读)同学们读得真好。4、读出节奏。师: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课件展示三个句子)谁来读一读?(指生读,相机出节奏线)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再要读好节奏,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配古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境相吻合的画面) (读后请同学评价) 师:现在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 (生读)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 (齐读课文, 教师配乐) (师评价) 三、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注意思考这个问题 (课件展示: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引导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是附录部分) 四、疏通文意 师:这篇文章作者就是借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来渲染周遭的气氛,抒发自己在特殊处境中的心绪,那么,是怎样的景致触动了作者的心绪呢?我们要好好领略。这是一篇文言文, 疏通文意,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生自行疏通文意)问:有不懂的地方吗?请举手。 (课件展示:出带点句子,再出解释) 1、斗折蛇行。 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的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屏显)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文中和这个用法一样的字还有吗?找找看,谁的眼力最好?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 2、方位词: 师:找得很准,就是这句。另外,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方位词的用法很特别,也作状语,比如“下见小潭”(屏显句子)的“下”,要解释为“向下或往下”,大家学着举一反三,看看还有哪些方位词的用法和这个一样? (交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日光下澈。(向下)潭西南而望。(向西南)3、可: 师: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又快又准地找出了这些词语,自行解决了困难。下面由老师提问,你们来翻译,好吗?(屏显)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 生: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的“可”的意思。这里的“可”是(大约),那么,这篇文章还有三处句子含有“可”字,(屏显)这三个“可”的意思是? “不可知其源”(能) “明灭可见”(可以) “不可久居”(能)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4、凄、寒 师:继续我们的翻译(屏显)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 (“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 在这儿该却该这样解释:使 凄凉;使寒冷。这叫使动用法,起到使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作用,如这里的“凄神寒骨”是指使心情凄凉,使骨头寒冷之意。 5、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 书上是这样翻译的,其实,它是一个倒装句,应是“以全石为底”,其实像这样的倒装句还有:“卷石底以出”,应是“石底卷以出”。好,提问暂告一段落,还有疑难的地方,我们在下面的研读品味中继续攻克 五、赏景探情 (一)第一至三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1至3段,思考下列问题:(屏显:请大家自由读1至3段,看看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再加简笔画。 (生找,交流,师板书特点)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2、“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清冽” 3、“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体现小石潭的 “石”异 4、“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岸上树木葱郁苍翠 5、“空游无所依”:鱼在水中如同在空中游动,没有依傍。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阳光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 “清冽” 7、“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与游人一起玩乐。 师: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静态和动态描写) 师: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静态和动态,真的仅仅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不是,是为了写水清) 师:像这样,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这样的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师:为什么游鱼先是“佁然不动”,继而“俶尔远逝”,复而“往来翕忽”? “佁然不动” :说明游鱼静处饱享阳光的恩赐,并没觉察人的到来 “俶尔远逝”表明游鱼的灵敏迅捷,一旦发现岸上有人就迅速跑开 “往来翕忽”则又说明游鱼的善解人意,隔会儿后,鱼儿发现人并无害己之意,于是乎往来穿梭,结伴游行。 师:多善解人意的鱼儿! 8、“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这是写溪水的情状。 9、“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这是写溪岸的样子。 师:潭是“石”潭,岸是“石”岸,小石潭的特征突出啊,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下垂,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教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 “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前三段的景物描写,让我们置身于美景当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课件展示问题) (是“乐”,可从“心乐之”和 “似与游者相乐”看出) 师:是啊,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如此美景, 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所以离开了。)板书:寂寥、凄寒 师:刚才不是还很“乐”吗,怎么一下子就觉得凄凉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过程呢?(课件展示柳宗元的身世介绍及情感分析的文字: 柳宗元(773819年) 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 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史称“永州革新”。 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为伍,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 师: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无人问津却秀丽奇特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试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生齐读) 六、拓展延伸 1、感受其孤独的心境 (屏显)江雪 师:这也是柳宗元被贬后写下的诗,请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师:同学们,在这首诗里面,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是(孤、独)“孤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