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自然意趣.doc_第1页
第1课自然意趣.doc_第2页
第1课自然意趣.doc_第3页
第1课自然意趣.doc_第4页
第1课自然意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各具特色,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自然山水的感悟。山水画以描绘自然界山水景色为主体,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也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山水画的造境主旨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写照和表现万物与内心世界的合一。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课时建议:23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本课知识点、结构教学过程与方法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人物和山水已经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 “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高山仰止 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 1. 基本信息:北宋,范宽(?约1032),绢本,206.3厘米103.3厘米。2. 画面内容: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这些高耸、坚实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却步。3. 表现技法:笔法遒劲,多用侧峰。山石的勾勒用了短条子皴、钉头皴、刮铁皴等多种皴法,用笔粗重,如钢筋铁骨,果断有力。4. 绘画特色: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评论此画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5. 教法建议:可出示北方山水实景图片,让学生观察自然山石之异同,与绘画作品做对比赏析。水色空濛 示例作品1:云山墨戏图 1. 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10861165),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2. 画面内容:此画表现的是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3. 绘画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4. 绘画特色: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5. 教法建议:南北分二宗,风格各不同。可结合北宗山水画代表作,让学生揣摩和体会南北二宗的绘画特色。示例作品2:临流赋琴图1. 基本信息:南宋,夏圭(约11861230),纸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2. 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的情景。3. 绘画特色:构图常取半边,景物大都聚集于一侧,其他大面积空白,人称“夏半边”。示例作品3:山径春行1. 基本信息:南宋,马远(约11401225) ,绢本设色,27.4厘米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 画面内容:表现古人踏青赏花的悠闲一幕。画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琴童漫步于山径。溪旁柳树正抽新芽,黄莺在枝梢间鸣唱。人物面向空白之处,引人遐想。与“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的题诗相互映衬。3. 绘画特色: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4. 教法建议:可将马远和夏圭的作品对比赏析。理解“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构图形式。寄情山水示例作品1:容膝斋图 1. 基本信息:元代,倪瓒(13011374),纸本水墨,35.5 厘米74.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 画面内容:此幅是倪瓒晚年的精品,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为枯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3. 绘画技法:以平远画法表现山水,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4. 教法建议:中国画透视三法平远、高远、深远。可出示另两种透视法代表画作,帮助学生理解。示例作品2:富春山居图(局部) 1. 基本信息:元代,黄公望(12691354),纸本,33 厘米636.9厘米。2. 画面内容:此卷为画卷前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此卷表现了林木深秀、峰峦起伏、江流沃土、云烟袅袅的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的初秋景色。3. 绘画技法: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极富有空间感。以其首创的“浅绛法”赋彩,既集先贤之长,更有个性创造。4. 绘画特色: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有步步观景之效。整幅画面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5. 教法建议:元代山水画的创作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创造理想的意境。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元代画家倪瓒和黄公望都生活在江南,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给了他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笔下的山水画往往描绘江南的秀丽景色,追求笔墨意境,是典型的文人写意画。介绍此画时可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沧海桑田示例作品1:清凉环翠图 1. 基本信息: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 厘米144.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2. 画面内容: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3. 绘画技法: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4. 绘画特色: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5. 教法建议: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南京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示例作品2:淮扬洁秋图 1. 基本信息: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2. 画面内容: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3. 绘画特色:构思布局和笔墨技法独特。其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对后世有极大影响。江山多娇示例作品1: 万山红遍1. 基本信息: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2. 画面内容:“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3. 绘画特色: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4. 教法建议: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示例作品2:江山如此多娇1. 基本信息: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2. 画面内容: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3. 绘画特色: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4. 教法建议:“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赏析时侧重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参考案例一、导入与揭题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2. 揭示课题。二、欣赏与比较1. 南北二宗,风格不同。2. “一角”“半边”“米氏云山”。3. 笔墨情趣,诗情画意。4. 画山画水,记录变迁。5. 山水寄情,山水表心。三、思考与探究山水画如何表现意境?四、讨论与交流1. 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2. 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五、归纳与总结六、评述与拓展1. 说一说你喜爱的山水画作,写一篇小评论。2. 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资料库一、名词解释1.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被称为“元四家”,他们都是元代中后期生活在江浙一带,醉心于山水画创作并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2. 金陵八家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等南京几位著名的画家,“金陵八家”并不是一个有着共同风格的画派,而是大致上同时有名于南京画坛的八位画家的总称,龚贤因其杰出的成就,被誉为“金陵八家”之首。3.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八人,他们是: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和罗聘。4. 明四家相对于“元四家”而来,又称“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由于他们均为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家”或“吴门四杰”。5. 明末四僧指明末四大画僧,他们是朱耷(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6. 清初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属文人画家。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当时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二、画家其人1. 扫叶楼主龚贤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生于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卒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龚贤祖籍江苏昆山,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11岁左右就随家来到了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在南京,龚贤定居在清凉山,他以百金买了瓦屋五间,宅旁余地半亩,种植花草竹木,名曰“半亩园”,别号“香草堂”。他曾自绘扫叶僧小像,因而他的居所称为“扫叶楼”。龚贤是“金陵画派”的首领,他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独创的成就,他的山水画从构思意境到笔墨技巧都跳出了明清时代以“四王”派系为中心的仿古藩篱。他的绘画注重写实,主张以造化为师,学习古人也是为了领悟自然之“理”。他的山水,多描绘金陵(今南京)一带的景色和江南明丽的风光,倾注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眷恋。2. “艺术叛徒”刘海粟作为中国20世纪艺术的开拓者,刘海粟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他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者;他是中国美术学校人体写生课最早的开拓者;他是中国大专学校男女同学的首倡者;他是中国最早的美术杂志美术的创办者;他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团体“天马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最早“全国美展”的倡议者和“江苏省第一届美展”的促成者;他是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最早的编审 刘海粟在油画和中国画上的创造上硕果累累,他不仅注意吸收西欧古典写实传统,而且把目光放在印象派和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创造上。他是那种不囿传统,不拘程式,敢于创新,一生都在追求超越传统和自我的“反叛型”艺术家,他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早重视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先驱者之一。传统的中国绘画,大多属于阴柔美的范畴,而刘海粟的创作,则是阳刚美的典型,他的绘画注重个性的挥发,无论是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着他特有的性格。刘海粟一生热爱写生,尤其与黄山结有奇缘。1918年刘海粟第一次上黄山,就为黄山壮丽景色和变幻莫测的神奇气象所吸引。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我到过欧洲很多名山,没有比黄山更美丽的了。”他有一枚印章,上刻“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三、阅读空间1. 王维(唐代)辋川图2. 荆浩(五代)匡庐图3. 关仝(五代)关山行旅图4. 王希孟(北宋)千里江山图(4幅接拼)5. 郭熙(北宋)早春图6. 马远(南宋)踏歌图7. 吴伟(明代)溪山渔艇图8. 唐寅(明代)落霞孤鹜图9. 董其昌(明代)秋兴八景图10. 仇英(明代)桃源仙境图11. 沈周(明代)庐山高图12. 文征明(明代)万壑争流图13. 黄宾虹(近代)蜀江舟中所见14. 刘海粟(近代)曙光顶看始信峰四、推荐读物1. 中国山水画通鉴(共34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2. 中国历代山水画经典,江苏美术出版社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3. 明清山水画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4. 中国传世山水画全集(上、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5. 中国画山文化,陈传席、顾平、杭春晓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 品位经典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陈振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五、网络资源国内主要博物馆、美术馆都建有网站,提供他们收藏的艺术作品的图像和内容介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院,这些网站的网址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维基百科:/六、活动建议1. 谈谈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哪些不同。2. 看看马远的山水画,说说他的山水画在构图上有哪些特点,谈谈你的感受。3. 参观博物馆时,请学生了解博物馆中最珍贵的一幅作品的估价,问学生为什么这幅作品值这么多钱。在非艺术领域,这个价能买些什么?和艺术经济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什么?4. 选择一位著名的画家,展示他的DVD或录像,及画家作品。七、山水画欣赏辋川图 王维(唐代)早春图 郭熙(北宋)万壑争流图 文徵明(明代)蜀江舟中所见 黄宾虹(近代)匡庐图 荆浩(五代)关山行旅图 关仝(五代)曙光顶看始信峰 刘海粟桃源仙境图 仇英(明代)踏歌图 马远(南宋)溪山渔艇图 吴伟(明代)落霞孤鹜图 唐寅(明代)庐山高图 沈周(明代)秋兴八景图 董其昌(明代)千里江山图卷局部(4幅) 王希孟(北宋)附录: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二、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信息绢本设色,43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 者展子虔(隋) 图形内容以春游为主题,青山、江流、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表现手法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浓重的青绿色调,春的特征艺术特色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青绿山水山水画金碧山水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马远踏歌图我们看到是一幅山水画,其实还是一幅风俗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对比分析比较两幅山水画面山石的布局、意境。马远山径春行,册页,绢本,设色画。尺幅:27.4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装裱形式为册页。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中国的绘画,从南宋开始,出现了题画诗的,“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心的布局、丰富的线条、薰染般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与浸淫于春光中文士陶然的情态表露无遗。以有限笔墨,描绘无穷的余韵,正是此画动人心弦之处。临流赋琴绢本,淡设色纵25.526cm,故宫博物院藏。夏圭山水画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空间广阔,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欣赏分析元:鹊华秋色图赵孟頫(赵匡胤的后代)28.490.2厘米,纸本设色,元代(现藏于台北故宫)。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赵孟頫用非常写实的方法画了这两座山。近、中、远景的分层布局,营造出清晰的景深感。这张画用淡淡的红色表现了秋天的树林。山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疏朗中留出思维和审美空间,因为空静的心灵才能容纳万物。思考鹊华秋色图这张画秋季如何表达的?画面大面积留白表示什么? 元朝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城市,住在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