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习前后两次的调查问卷_第1页
诗歌学习前后两次的调查问卷_第2页
诗歌学习前后两次的调查问卷_第3页
诗歌学习前后两次的调查问卷_第4页
诗歌学习前后两次的调查问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诗歌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学曹操的短歌行之前1.你喜欢古诗吗?喜欢( )不喜欢( )不知道( )2.喜欢,能自己尝试去解读诗歌吗?不能( )能( )还可以( )3.诗歌语言有一定的表达技巧。你了解哪些,请选择。(多项选择)修辞技巧: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通感( )对比( )反复( )衬托( )表现技巧: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用典( )对比( )象征( ) 以小见大( )动静结合( )比兴( )白描( )直抒胸臆( )4.一首较为简单的诗歌,通过读,并借助以前的学习技巧,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吗?理解( )基本理解( )不理解( )5.能赏析其中的诗句吗?能( )不能( )6、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夕阳楼 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1)“花阴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答: (2)最后两句中“孤鸿”指什么?这两句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答: 调查内容统计情况一、统计:1.你喜欢古诗吗?喜欢( 10人 )不喜欢( 1人 )不知道(5人 )2.喜欢,能自己尝试去解读诗歌吗?不能( 0 )能(3 )还可以(13 )3.诗歌语言有一定的表达技巧。你了解哪些,请选择。(多项选择)修辞技巧:比喻(15)比拟(4)借代(7)夸张(7)通感(5)对比(10)反复( 12)衬托(11)表现技巧:借景抒情( 14 )情景交融(11 )托物言志(7)借古讽今( 3 )用典( 1)对比( 15 )象征( 5) 以小见大( 1 )动静结合( 5 )比兴(7 )白描(0 )直抒胸臆(6)4.一首较为简单的诗歌,通过读,并借助以前的学习技巧,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吗?理解( 1 )基本理解( 15 )不理解( 0 )5.能赏析其中的诗句吗?能( 14 )不能( 2 )6、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夕阳楼 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1)“花阴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统计:第一问:正答为: 对比或衬托3人 正答人数为 18.75 其余13人答错。第二问:较为正确是14人,不占边为7人。(2)最后两句中“孤鸿”指什么?这两句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统计:第一问:正答人为9人。其余7人错。正答人数为56.25第二问基本能答出的12人,不沾边的4人。二、分析:通过前测了解到,人当中,10人喜欢古诗,约占人数的62.5。喜欢,能自己尝试去解读诗歌有13人。约点81.25。同时对诗歌语言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大部分学生有了解。但层次不一,老师讲过的可能知道一些,如果平时教学没有涉及,就比较陌生。另外,一首较为简单的诗歌,通过读,并借助以前的学习技巧,能基本理解作者的情感有15人。但理解只有1人,可见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是,能赏析其中的诗句竟然有14人能。可是从后面的主观题来看,学生不能。这属于主观意愿。通过主观题的分析,我们觉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及借助表现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还有一定难度。另外,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把握作者情感是什么?但作者怎样写出?就不会说了,这是一个难点。调查内容 诗歌学习结束之后的测试调查1.诗歌语言有一定的表达技巧。你了解哪些,请选择。(多项选择)修辞技巧: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通感( )对比( )反复( )衬托( )表现技巧: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用典( )对比( )象征( ) 以小见大( )动静结合( )比兴( )白描( )直抒胸臆(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写出来 3.一首较为简单的诗歌,通过读,并借助以前的学习技巧,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吗?理解( )基本理解( )不理解( )4.借助一定的诗歌表现技巧,能赏析其中的诗句吗?能( )不能( )不太清楚( )5、学习完曹操的短歌行,你最喜欢哪句诗,试赏析一下。最喜欢诗句:赏析:6、你认为诗歌鉴赏最难的地方在哪?,需要哪方面指导。 积累( )方法( )讲练( )7、练习:阅读归园田居,回答下面问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在诗的结尾与这两句相照应的诗句是: , 。2 “误落尘网中”一句,为什么用“尘网”而不用“罗网”? 答: 3作者归隐田园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心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答: 调查阅卷统计与简析1.诗歌语言有一定的表达技巧。你了解哪些,请选择。(多项选择)修辞技巧:前测:比喻(15)比拟(4)借代(7)夸张(7)通感(5)对比(10)反复(12)衬托(11)后测:比喻(16)比拟(8)借代(6)夸张(13 )通感(10 )对比(13 )反复( 11)衬托(12 )析:通过后测,诗歌语言有一定的表达技巧,修辞方面,比喻提高1人。比拟提高4人。衬托提高1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习,这方面学生有提升。但不太明显。可见针对性地引导,对学生有益。表现技巧:前:借景抒情(14)情景交融(11)托物言志(7)借古讽今(3)用典( 1)对比(15 )象征(5) 以小见大(1)动静结合(5 )比兴(7 )白描(0 )直抒胸臆( 6 )后:借景抒情( 16 )情景交融( 11 )托物言志( 10 )借古讽今( 4 )用典( 9 )对比( 14 )象征(5 ) 以小见大( 4 )动静结合( 2 )比兴(12)白描( )直抒胸臆( 5 )析:通过前后测对比,最明显地变化是学生对“用典”这一表现技巧,掌握较好。有提升。但其它方面不明显。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写出来比喻有9人用典8人引用6人比兴3人起兴3人托物言志1人象征1人对比1人甚至有1个人没有。3.一首较为简单的诗歌,通过读,并借助以前的学习技巧,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吗?理解( 1 )基本理解( 15 )不理解( 0 )理解( 2 )基本理解( 14 )不理解( )析:前后对比,变化不太明显,学生依靠积累能基本理解诗歌情感。这一点学生较自信。4.借助一定的诗歌表现技巧,能赏析其中的诗句吗?能( 14 )不能( 2 )能( 12 )不能( )不太清楚( 4 )析:前后对比,基本也无变化,能赏析的人数有所下降,也是正常的。因为作为高一的学生不理解怎样才叫赏析诗歌,以为理解大意就叫赏析诗歌。这从面的答题情况可知。5、学习完曹操的短歌行,你最喜欢哪句诗,试赏析一下。最喜欢诗句:赏析:析:100的学生有自己喜欢的诗句,说明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有影响,但真正能赏析透彻,且较好的基本没有,有10人,也就是62.5的人能将老师上课讲得知识再现出来,缺少自己的思想。不能真正做到赏析。而另外的37.5,完全不能。可见,上课所讲,还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要提取更是困难。以后还需加强。6、你认为诗歌鉴赏最难的地方在哪?,需要哪方面指导。积累(9)方法(7)讲练(4)析:大多数学生选的不至一个选项,可见学生在这一方面总体还比较弱。但变通认为积累很重要,可见,重视引导积累,并讲授一定的方法,学生会提高这一能力的。7、练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在诗的结尾与这两句相照应的诗句是: , 。统计:第一问有5人正确,有9人不正确。第二问,有10人正确,6人不正确。“误落尘网中”一句,为什么用“尘网”而不用“罗网”?统计:9人基本正确,7人不正确.作者归隐田园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