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正脉张元素课件.ppt_第1页
金元正脉张元素课件.ppt_第2页
金元正脉张元素课件.ppt_第3页
金元正脉张元素课件.ppt_第4页
金元正脉张元素课件.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元素金元辨证宗师 一 生平著述 张元素 字洁古 宋金时期易州 今河北易县 人 后人称为易水老人 约生活于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 与刘完素同时代而略晚 八岁应 童子举 27岁试 经义 进士 因犯庙讳而落榜 遂弃仕从医 一 生平著述 金史 称 张元素 字洁古 易州人 八岁试童子举 二十七试经义进士 犯庙讳下第 乃学医 无所知名 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 凿心开窍 纳书数卷于其中 自是洞彻其术 一 生平著述 完素病伤寒八日 头痛脉紧 呕逆不食 不和所为 元素往候 完素面壁不顾 元素曰 何见待之卑若此哉 既为诊脉 谓之曰脉病云云 曰 然 初服某药 用某味乎 曰 然 元素曰 子误矣 某味性寒 下降走太阴 阳亡汗不彻故也 今脉如此 当服某药则效矣 完素大服其能 如其言遂愈 自是名满天下 与守真齐 世称 刘张法 一 生平著述 先生治学 冥思善悟 甚自负 时刘守真医名贯世 亦视之蔑如 洁古又善于取他人之长 医学启源 中多采纳完素之成就 中卷 原病式 全篇录入 教授弟子 莫局限于一家之长 医学启源 一书 善示人以规矩 一 生平著述 言 仲景药为万世法 号群方之祖 治杂病如神 金元人鲁斋许文正公 魏国公许衡 字仲平 鲁斋 称 近世医术 洁古之书 乃医中王道也 一 生平著述 其子张璧 世其学 尤精于针灸 门人李杲 王好古深得其传 大有发挥和补充 形成易水学派 张元素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 易水学派师承体系 著述 医学启源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珍珠囊 洁古家珍 洁古云岐针法 药注难经 产育宝生方 洁古本草 补缺钱氏方 医学启源 提要 此书乃元素为教其门人而作 书分三卷 上卷 论脏腑 经脉 病因 主治心法等 中卷 述 内经 主治备要及六气方治等 下卷 为用药备旨 该本书流传很少 任应秋先生于60年代初 于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见到一部摄影本 系明成化八年 1472 刻本 但该书脱误颇多 故先据 中藏经 内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论方 汤液本草 本草发挥 等书仔细点校 继又据 元刻本 进行补校 方使全书通顺可读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为李时珍收录 本草纲目序例 赵双湖刻于 医学指归 中 以脏腑为纲 病理为目 分列五脏六腑之虚实标本用药 珍珠囊 提要 本书1卷 录药113味 对药物的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补泻 均有所述 李时珍称之为 深阐轩歧秘奥 参悟天人幽微 言古方新病不相能 自成家法 辨药性之气味 阴阳 厚薄 升降 浮沉 补泻 六气 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 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 谓之 珍珠囊 大扬医理 灵 枢 之下 一人而已 洁古家珍 提要 综合性医书 1卷 18证 140首方剂 此书分述风 破伤风 疠风 伤寒 咳嗽 吐 热疟 眼 衄血 消渴 疮疡诸病证 论证简要 选方讲求临床实效而不泥于古 自拟效方也属平正可取 现有 济生拔萃 本 洁古先生治学与创新 学术受 内经 金匮要略 中藏经 千金方 小儿药证直诀 等影响 重视五脏六腑病证的研究 遥承 内经 气味厚薄 补泻理论与治疗原则 在遣药制方上贡献卓著 在治学方面惜时如金 刻苦钻研 博览群书 善于继承 勇于创新 治病不用古方 提出 运气不齐 古今异轨 古方新病不相能 的著名观点 终于自成家法 成为易水学派的创始人 为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学术发展影响极深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1 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 味辛补 酸泻 气温补 凉泻 心小肠 味咸补 甘泻 气热补 寒泻 脾胃 味甘补 苦泻 气温热补 寒凉泻 肺大肠 味酸补 辛泻 气凉补 温泻 肾膀胱 味苦补 咸泻 气寒补 热泻 注云 三焦命门补泻同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注云 五脏更相平也 一脏不平 所胜平之 此之谓也 人体的自愈 肝旺其他制之 故云 安谷则昌 绝谷则亡 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 荣散卫亡 神无所居 仲景云 水入于经 其血乃成 谷入于胃 脉道乃行 故血不可不养 卫不可不温 血温卫和 荣卫乃行 常有天命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2 脏气法时补泻法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甘草 哭怒多动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五味子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白术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黄芩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黄柏 知母 注云 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血也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3 五脏苦欲补泻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川芎 以辛补之 细辛 以酸泻之 白芍药 心欲软 急食咸以软之 芒硝 以咸补之 泽泻 以甘泻之 黄芪 甘草 人参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甘草 以甘补之 人参 以苦泻之 黄连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白芍药 以酸补之 五味以辛泻之 桑白皮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知母 以苦补之 黄柏 以 咸 泻之 泽泻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注云 此五者 有酸 辛 甘 苦 咸 各有所利 或散 或收 或缓 或软 或坚 四时五脏病 随五味 所 宜也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自古至今 各家注释内经到此必不详解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张大千 王雪台 五味合化 酸辛化甘 汤液经法图 相克之味化生第三克味 桐君采药图陶云 肝德在散 故经云 以辛补之 以酸泻之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适其性而衰之 陶云 心德在耎 故经云 以咸补之 苦泻之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 脾德在缓 故经云 以甘补之 辛泻之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 肺德在收 故经云 以酸补之 咸泻之 肺苦气上逆 急食辛以散之 开腠理以通气陶云 肾德在坚 故经云 以苦补之 甘泻之 肾苦燥 急食咸以润之 至津液生也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既然一个味可以入各个脏的体 用 化味 那怎么指定某药的某味去某个系统改善某种功能呢 还是他们根本就是合化了发挥作用的呢 在平 先天八卦 的状态下 酸入木体 不平 后天八卦 的状态下 酸为金用 以五行来说 一个脏有三种味对其发挥作用 一个味可以入三个脏 这样五行的生克制化居然没有乱掉 合化的规律如何寻找 五味互藏只在味的层面吗 再加上气的层面呢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用药有的时候取气 有的时候取味 如鼻衄 可用大黄打粉泡茶喝 就是取其气 放到汤药里熬就是取其味 但味中又有升降沉浮 酸就有酸平 酸温 酸寒 素问脏气法时论 中有这样的论述 肝色青 宜食辛 心色赤 宜食咸 脾色黄 宜食甘 肺色白 宜食酸 肾色黑 宜食苦 又指出 辛酸甘苦咸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缓或急 或坚或软 四时五脏 病随五脏所宜也 除脾脏之外 其余四脏的所人之味与所宜之味皆不相同 内经 不是前后矛盾吗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执疑久思 顿明其意 黄帝内经素问 金匮真言论 藏气法时论 曰 东方青色 入通于肝 其味酸 其类草木 肝色青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其味苦 其类火 心色赤 中央黄色 入通于脾 其味甘 其类土 脾色黄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其味辛 其类金 肺色白 北方黑色 入通于肾 其味咸 其类水 肾色黑 每一脏有三种味 如肝 以辛补之 以酸泻之 以甘缓之 所以问题就来了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五脏各有体用 各有体味和用味 还有一个冲和体用之味的化味 化从何来 冲和其急 肝体酸用辛化甘心体苦用咸化酸肺体咸用酸化辛肾体甘用苦化咸脾体辛用甘化苦 人体的生命活动 无非是金水之气与木火之气的相对的平衡 木火之脏所入之味是他的体味 金水之脏所入之味是他的化味 土居中不主时 所入之味是他的用味 五脏的所宜和所入 入体入用和化味 升者阳体性和之 降者阴化性克之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4 用药用方辨 如仲景治表虚 制桂枝汤方 桂枝味辛热 发散 助阳 体轻 本乎天者亲上 故桂枝为君 芍药 甘草佐之 如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制小建中汤方 芍药为君 桂枝 甘草佐之 一则治其表虚 一则治其里虚 是各言其主用也 后人之用古方者 触类而长之 则知其本 而不致差误矣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5 去 脏腑 之火黄连泻心火 黄芩泻肺火 白芍药泻肝火 知母泻肾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大肠火 石膏泻胃火 子芩泻大肠火柴胡泻三焦火 须用 黄芩佐之 柴胡泻肝火 须用黄连佐之 胆经亦然 黄柏泻膀胱火 又曰龙火 膀胱乃水之府 故曰龙火也 以上诸药 各泻各经之火 不惟止能如此 更有治病 合为君臣处 详其宜而用之 不可执而也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6 十二经引经用药 太阳经 羌活 在下者黄柏 小肠 膀胱也 少阳经 柴胡 在下者青皮 胆 三焦也 阳明经 升麻 白芷 在下者 石膏 胃 大肠也 解毒化班 紫草升麻白芷当犀角 太阴经 白芍药 脾 肺也 少阴经 知母 心 肾也 厥阴经 青皮 在下者 柴胡 肝 包络也 以上十二经之的药也 解毒解毒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7 五味所用及用药各定分两 五味所用 苦以泻之 甘以缓之 酸以收之 辛以散之 咸以软之 淡以渗之 详其所宜用之 及用药各定分两 为君最多 臣次之 佐使又次之 药之于证 所主停者 则各等分也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8 药性生熟用法 黄连 黄芩 知母 黄柏 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 须酒炒之 借酒力上升也 咽之下 脐之上者 须酒洗之 在下者 生用 道地速洗泡三时 凡熟升生降也 大黄须煨 恐寒伤胃气 至于乌头 附子 须炮去其毒也 用上焦药 须酒洗曝干 黄柏 知母等 寒药也 久弱之人 须合之者 酒浸曝干 恐寒伤胃气也 熟地黄酒洗 亦然 当归酒浸 助发散之用也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制方法 辛能散结润燥 苦能燥湿坚软 黄柏五倍子 咸能软坚 酸能收缓 甘能缓急 淡能利窍 明其气味之用 若用其味 必明其味之可否 若用其气 必明其气之所宜 识其病之标本脏腑 寒热虚实 微甚缓急 而用其药之气味 随其证而制其方也 是故方有君臣佐使 轻重缓急 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 主病者为君 佐君者为臣 应臣者为使 此随病之所宜 而又赞成方而用之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8 虚实寒热辨病性 脉症并举治疗大法辨虚实寒热临证用药依据 据 内经 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论 总结五脏补泻方法 结合脏腑本病 标病 以及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9 综合分析判吉凶诸脏腑的运行规律分析病变规律判断预后五脏间的相互影响无中生有静欲动血燥 麻黄辛温透气血于表 加制首乌全面分析细查实肝阴不足魂失守 归脾汤山萸肉固守不变立万业中药四维 常规用药 熟地何制 生活万般皆有功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10 药物升降浮沉说 凡同气之物 必有诸味 同味之物 必有诸气 互相气味各有厚薄 性用不等 药物气味厚薄阴阳确定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 得出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势 气薄者未必尽升 味薄者未必尽降 中药可随所治病症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趋向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内经 味为阴 味厚为纯阴 味薄为阴中之阳 气为阳 气厚为纯阳 气薄为阳中之阴 又曰 味厚则泄 味薄则通 气厚则发热 气薄则发泄 又曰 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通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 如 茯苓 味淡 阳 麻黄 苦 为阴 附子 气之厚者 大黄 味之厚者 竹 淡 茶 苦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11 药物补泻理论的阐发 脏腑各有属性 特点 对中药气味的反应不同 不同中药对五脏六腑的治疗作用也有差异 根据五脏苦欲理论 结合气味功效特点 提出常规用药 如 甘草缓肝急 五味子收心缓 白术燥脾湿 黄芩泄肺气 黄柏 知母润肾燥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甘草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五味子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白术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泻之 黄芩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黄柏 知母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川芎 以辛补之 细辛 以酸泻之 白芍药 心欲软 急食咸以软之 芒硝 以咸补之 泽泻 以甘缓之 黄芪 甘草 人参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甘草 以甘补之 人参 以苦泻之 黄连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白芍药 以酸补之 五味子 以辛泻之 桑白皮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知母 以苦补之 黄柏 以咸泻之 泽泻 二 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12 中药分类 以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 理论为基础 根据中药气味厚薄之性 阴阳升降补泻特点 融合生长化收藏之理 并将五运六气应用其中 刘完素五运六气新的中药分类方法 制定药类法象风生升 热浮长 湿化成 燥降收 寒沉藏 三 张元素的制方大法 据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气在泉 的治法 以五行生克的原理而形成的 亦分为风 暑 湿 燥 寒五类 每一制法 皆以药物气味与病机之协调为基础 张氏关于风 暑 湿 燥 寒的制方大法 亦为五脏之制方大法 首次阐发五味之间的相生相制关系制方治病 痛风加威灵仙 善化鱼刺如 当归拈痛汤 元素用以治疗湿热走注遍身骨节烦痛或脚气肿痛等症 现扩展应用于临床治疗黄疸 口疮 痛风三种疾病 方歌 当归拈痛羌防升 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 疮疡湿热服皆应 三 张元素的制方大法 1 风制法 素问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甘 以甘缓之 以辛散之 医学启源 同上 辛凉为金之气味 克木风 过辛恐伤肝之气 故佐苦甘 苦乃火之味 克金 甘缓 辛凉法 银翘散 桑菊饮 白虎汤风药胜湿 三 张元素的制方大法 2 暑制法 素问 热淫所胜 平以咸寒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医学启源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 咸寒为水之气味 克火 恐咸寒太过 故以土制之 遂佐以苦甘 苦可去热之邪 给热以出路 虚热散于经以酸敛之 实热 以苦泄之 咸寒苦甘法 清营汤土虚不藏火浮于经适量有度动态五行并用尿毒症 伤阳 三 张元素的制方大法 3 湿制法 素问 湿淫所胜 平以苦热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医学启源 同上 湿需燥除之 寒湿多并存 故用苦热 苦温 酸为木之气 可以制土 淡以利窍 给邪以出路 苦热酸淡法 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 太阴寒湿 三 张元素的制方大法 4 燥制法 素问 燥淫所胜 平以苦温 佐以甘辛 以苦下之 医学启源 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以辛润之 以苦下之 燥为金之气 治以苦温火之气味 火克金 治疗寒燥 临床多用辛凉甘寒剂 从中秋而分 三 张元素的制方大法 5 寒制法 素问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 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 医学启源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辛散之 以苦坚之 寒为水之气 甘为土之味 土能制水 热能胜寒 苦辛散寒湿 甘热法 理中丸 四 临证用药经验 深识药性 随证用药 依病性用药 确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规范 创制新方 四 临证用药经验 1 深识药性 详析中药特性 以脏腑辨证理论 归经学说和引经报使为依据 进一步结合五脏苦欲之说 指导临证用药 更好地发挥药效 如柴胡 性味与归经 苦 微寒 归肝 胆经 功能与主治 疏散退热 舒肝 升阳 用于感冒发热 寒热往来 疟疾 胸胁胀痛 月经不调 子官脱垂 脱肛 四 临证用药经验 随证用药 随证治病用药法 肢节痛 用羌活 风湿亦用之 小腹痛 用青皮 肉桂 茴香 腹痛用芍药 恶寒而痛加桂 恶热而痛加黄柏下部腹痛用川楝子 如痛经 四 临证用药经验 3 依病性用药以脏腑辨证为指导 确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规范 如 肝病用药式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本热寒之标热发之 四 临证用药经验 4 创制新方提出 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九味羌活汤配伍特点 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结合运用 二是体现了 分经论治 思想 四 临证用药经验 2 随证用药发展张机 方证 药证 思想 提出随证治病用药经验 用药凡例 如 治疗水泻以茯苓 白术为君 芍药 甘草佐之 治疗下焦有湿 龙胆草 汉防己为君 黄柏 甘草为佐 据季节变化添加药物 如春天加防风 升麻 等 四 临证用药经验 重视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理论的源泉 内经 首载脏腑理论 未成系统 中藏经 以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论述 辨证初具系统 千金方 以脏腑分证论述 过于庞杂 小儿药证直诀 五脏分寒热虚实 分析五脏病变 比较完备 四 临证用药经验 重视脏腑辨证以脏腑寒热虚实标本着手 重视脏腑虚损治疗 分为生理 病理 辨证 治疗 预后五个方面论述 使之成为完整 系统 有理论 有经验的体系 以肝为例 四 临证用药经验 重视脏腑辨证肝 生理 本部在于筋 与胆为表里 足厥阴也 王于春 乃万物之始生也 其气软而弱 其脉弦而平 病则两胁下隐痛辨证 肝中寒 两臂不举舌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左关迟而涩 四 临证用药经验 重视脏腑辨证肝中热 喘满多嗔 目痛目赤 视物不明 腹胀不嗜食 所作不定 梦中惊悸 左关阳实 肝虚冷 胁下坚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