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章第六章补充习题.doc_第1页
八年级第一章第六章补充习题.doc_第2页
八年级第一章第六章补充习题.doc_第3页
八年级第一章第六章补充习题.doc_第4页
八年级第一章第六章补充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2.小明测量小球的直径,记录的数据分别是:2.41cm、2.43cm、2.40cm、2.42cm,这个小球的直径是。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量物体长度的做法,不正确的是,。4.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20,一位初二学生脉博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0.2。5.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mm.某同学测得物理教材的长度为26.12cm,则他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6.火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火车,车上的乘客都说自己的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一段时间之后,甲车上的人说甲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乙车上的人却看到甲车在向后运动了,乙车上的人是选为参照物的。7. 一汽车在九江至南昌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的速度表指针在数字100附近左右摆动,表的下部有“km/h”字样。以这样的速度,车在遇到“距南昌120km”的路牌再到路牌“距南昌40km”之间需要的时间为 min。8.汽车在长100 km的公路上行驶,前50km的速度为20m/s,后50km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k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m/s。二、选择题:9.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1000,则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A100min B5min C50s D0.08s10.使用拉长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将()A比真实值偏大 B比真实值偏小 C不受影响 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11.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9.6nm=9.610-3m =0.96mm B9.6cm=9.610mm=96mm C9.6cm=9.6cm10=96mm D9.6cm=9.6100dm=0.096m12短跑运动员5s跑了50m,羚羊奔跑速度为20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13.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s/t可知()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而变化 D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14.一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第1s内通过了10m,第2s内通过20m,第3s内通过30m,则这辆小车()A在第1s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这3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这3s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D只在第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三、应用题:15. 如图是小明乘坐的出租车票,请回答:(1)若以小明所戴的帽子为参照物,出租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2)在小明乘坐的全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如图所示的速度行驶了1.8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如图所示的速度行驶了1.8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3)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用如图所示的速度行驶了1.8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参考答案:1. 2.70cm2.2.42cm3.刻度尺没有放正;视线不跟刻度尺4.cm;min 5.710-5 ;1mm6.乙车7.488.13.339.C 10.B 11.B 12.C 13.C 14.C15.(1)静止的,因为帽子与出租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2)11m/s。(3)1.8km 第二章 声现象1.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将弹起,(选填“能”或“不能”),原因是。2.人们把耳朵贴近铁轨,就可以听见远处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课堂上,学生能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海洋中的海豚能听到互相呼唤的声音。这些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所利用的介质分别是。3.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s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则人距山崖的距离为。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二、选择题:4.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5.下列现象中,不是依靠声获得信息的是() A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的“嗡嗡”声就知道它是否采了蜜 B夏天里人们买西瓜,要拍两下听听声音来分辨西瓜的好坏 C小明往水瓶里倒开水,能听出水瓶里的水满不满 D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航天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谈。声音在空气中比在固体中传播的得快7. 人能感受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8.用手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牙齿和下额上,能听到声音最大的是()A音叉抵在前额上B音叉抵在牙齿上C音叉抵在下额上 D无法判断 9.演奏同一乐曲时,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节奏不同10.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产生的是()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三、探究与体验11.大军和小欣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如图,小欣认为是他们的动作吓跑了鱼,大军却认为是他们的声音惊走了鱼儿。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他们做出判断。12. 小明同学在探究材料隔声性能好坏时,选用了一只薄纸盒,一只厚木盒,两只不同的的但均有振铃的闹钟。他实验的步骤如下:.将一只闹钟放在桌子上,使其振铃发声,听一听声音的大小.罩上纸盒,再听一听声音的大小;.将另一只闹钟放在桌子上,使其振铃发声,听一听声音的大小;D.罩上厚重的木盒,再听一听声音的大小。他发现,两次罩上盒子后听到的声音大小几乎相等,于是他得出纸盒和木盒隔声性能是一样的结论。(1)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2)如果结论不正确,他在探究过程中有哪些不合理之处?参考答案:2. 振动能量不能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铁轨、空气、海水3.510m不能4.A5.D 6.B 7.D 8.B 9.C 10.B11.分别采用无动作只发声、无声音只有动作的方法来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吓走了鱼儿。12.(1)不正确;(2)做对比实验时,应控制相同的实验条件。如选用同一只闹钟,同样形状、大小和厚度的纸盒与木盒等。第三章 物态变化一、填空题1医院抢救病人时,会在病人的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这种疗法的依据是 。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 获得的合理信息有:信息一:海波的初温为25。信息二:。信息三:。3.发生火灾时,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这种灭火器是在高温下用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二、选择题: 4.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5.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6.下列自然现象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早春河面上冰的熔化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D寒冬屋瓦上霜的形成7. 夏天剥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的周围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A升华形成的B凝华形成的C凝固形成的D液化形成的8. 下列现象不可能的出现的是()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C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D冬天,戴眼睛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时,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三、实验题9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10.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研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水的沸腾实验时间/min0510152535455565温度/1007155453528242222(1)请在下面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根据图像,你发现的规律是:。(3)如果有一天你要喝一杯奶茶,可以有两种方案供你选择: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in。结合本次探究,你认为方案的冷却效果较好。参考答案:1酒精蒸发会吸热2信息二:海波是晶体;信息三:海波的熔点是48。3压缩气体体积;汽化4A、C、D5B6A7D8D9. (1)液化、凝华、熔化;(2)熔化;(3)随手关紧水龙头,不开着水龙头刷牙等。10.(1)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温度越低,下降得越慢(或随时间的推移,温度下降得越慢)。(3)。第四章 光现象一、填空题1小红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她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2用久了的黑板会“反光”,这是光的现象。从不同的方向,我们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图像,这是光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遵守光的规律。3.要使反射光线垂直于入射光线,入射角应为,要使反射光线垂直于反射面射出,入射角应为为。二、作图题: 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情形,请找出界面、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并指出玻璃的位置。5.如图所示,太阳光与地平线的夹角为30,欲使阳光照亮井底,平面镜应如何放置?随着太阳的升高,当大阳光与地平线的夹角为60时,仍欲使阳光竖直向下照亮井底,应如何调节平面镜的位置?与原来相比,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多少?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6.如图所示,人在什么范围内能看到窗外一棵树的全部(作图说明)?三、选择题7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就开始计时,而不能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A听枪声计时,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高B听枪声计时,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低C听枪声计时,运动员百米赛跑所用的时间较多 D听枪声计时,运动员百米赛跑所用的时间较少8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四位学生在平面镜前排练舞蹈,他们分别位于平面镜前的位置如图甲、乙、丙、丁所示,其中()A.甲与他所对应的像距离最远B.乙与他所对应的像距离最远C.丙与他所对应的像距离最远D.丁与他所对应的像距离最远9下列四种光现象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A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原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B沙漠上空出现海市蜃楼C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D立竿见影四、探究与体验10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把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5),观察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变化,并记录了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他把入射角增大到时发现折射光线突然消失了,把入射角减小为时折射光线又出现了。 他以为是实验仪器发生了什么问题,经检查,仪器等一切正常。又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但又有了新的发现:当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比有折射光线时明显增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小明请教了物理老师。老师告诉他:光从玻璃、水等介质射向空气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个值时确实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听了老师的话,小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想知道:这种玻璃的临界角是多少呢?玻璃和水的临界角相等吗?于是他重新进行了实验(从开始,入射角每次增加.)。下表是小明的实验数据。表1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与反射角、折射角的关系/度0102030404141.241.441.641.842/度0102030404141.241.441.641.842/度015.230.948.674.679.881.182.784.890?表2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与反射角、折射角的关系/度0102030404548248448650/度0102030404548248448650/度013427041758770182584090?仔细考察小明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数据,并结合表2,回答下列问题:请你针对“光从玻璃、水等介质射向空气且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个值时折射光线突然消失”这样一个物理现象,给它一个合适的名称。玻璃和水的临界角分别是多少?为什么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如图是一块玻璃三棱镜,一束光垂直于上述玻璃做的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画出这束入射光线的光路图。这种情况下的三棱镜相当于什么光学器件?参考答案:1.2m2.镜面反射;漫反射;反射3.45;04.MM是界面,NN是法线,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CON是入射角,NOA是反射角,NOB为折射角,MM下面是玻璃。5.如图所示,平面镜的镜面与地平线的夹角为60;调节平面镜绕入射点逆时针旋转15;与原来相比,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30。由以上数据可见,镜面旋转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2。6.如图所示,从树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向窗口CC引两条光线,在区域A1AA2内能看到树顶,在区域B1BB2内能看到树底,在这两个区域的公共部分能看到树的全部。7.AD 8.A 9.A、B、C10.(1)全反射;(2)玻璃的临界角是41.8、水的临界角是48.6;(3)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射几乎全部变成反射光,所以反射光的亮度会增强。(4)光路如图所示,这种情况下的三棱镜相当于平面镜。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C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一定会聚于焦点D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 )A放大的像都是虚像B实像都是缩小的C倒立的像都是缩小的D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f,要想得到把物体的高放大4倍的实像,由物距u应满足的条件是( )Au4f B2fufCu4fB2fufCu2f,则成像的性质是,像距v的范围是。18.研究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表明:当把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像时像距v的范围是;当把物体放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像时像距v的范围是。19.用镜头焦距一定的照相机照相,想使底片上的人大一些,照相机和被照人之间的距离应该。20.作放大镜用的透镜是 透镜,用这种透镜要想得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是。21.幻灯机的幻灯片插在凸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微远些的地方,这时在屏幕上所得的像的性质是。22.小明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他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上。23.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视网膜相当于。矫正近视眼应戴透镜。三、实验探究题:24.画出图中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25.当小文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形成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26.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器材有凸透镜、蜡烛、刻度尺、火柴、粉笔,还需。(2)在实验过程中,要使凸透镜的中心、烛焰的中心, 的中心在 上,其目的是。 (3)成实像时,当物距增大时,像变 ,像距 。 (4)实验中,当蜡烛从a点移到d的过程中,蜡烛在 点时,在透镜右边的光屏上能承接到清晰缩小的像。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5)(此问为增加)实验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位置,那么: 把蜡烛放在 点时,屏上所成的像最大;把蜡烛放在 点时,屏上所成的像最小;把蜡烛放在 点时,无论怎样调整光屏位置,都不能接收到像,眼睛也无论如何都看不到像;把烛焰放在 点时,可以用眼睛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27.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已知所用凸透镜有焦距为10cm。小文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填出空格处的内容:次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13015缩小22020倒立31435放大倒立410/58/放大参考答案:1. D2.D 3.B4.A5.C6.C7.D8.D9.A、D10.D11.C 12.B 13.A、C 14.B15.凹透镜;凸透镜16.变大17.缩小、倒立、实像;f v2f 。18. f v2f19.变小 20. 凸透镜 uf 21.倒立放大的实像 22.焦点 23.凸透镜 光屏 凹24.光路图如下图所示:25. 凸 凹 26.(1)光屏 (2)光屏、同一直线、使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3)小、变小(4)a 照相机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