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年第 5 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考试中 写 作内容占比例多大 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术问题 影响 写作试题在全卷中的比例 有很多因素 比如我国考试 传统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考试性质 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研究成果 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试卷 评阅信度等等 限于篇幅 文章仅从我国科举考试演变 史视角 对此作初步探究 科举考试 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考试制 度 历史上曾对英国文官考试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有人称其为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 1 研究这一在中国 历史绵延一千多年 具有世界影响 并对中国历史发 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考试制度 对今天科学举办大规模 教育考试 尤其是普通高考的语文考试无疑具有重要 借鉴价值 本文在研究科举考试性质 形式及其变迁基础 上 比较分析科举考试与现代普通语文高考异同 由 此对普通高考的作文考试 提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一 科举考试的性质 内容与形式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考试 关于科举考试起源 学术界分歧较大 如科举考 试研究专家刘海峰认为 其渊源还可上溯至先秦时 期的乡举里试 2 1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 应起 源于汉代国家选举经国安邦之才的选举制度 在汉 代 选举有两种 其一 郡国岁举孝廉 限以四科 一 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三 曰明习法令 足以决疑 能按章复问 文中御史 四曰 刚毅多略 遭事不惑 明辨决断 才任三辅县令 其 二 朝廷诏标出科目 令公卿郡国各举所知 这就是汉 代 察举制度 吕思勉认为 这个是后代制科的先 声 3 162关于科举考试起源的争论 不影响我们对其 演变发展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基本判断 因此 基本 可以说 科举考试的传统 就是中国古代考试的传统 汉代 察举制度 本质上就是按照一定程序考 核 之后 根据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 的官员选拔 制度 4 172搁置学术分歧不论 我们可以看到 从源头 上 科举考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选举治理社会 官员 的考试 这类考试 如果一定要进行性质类比 大致相 当于今日之公务员考试 事实上 形成于十九世纪中 叶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 就受到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 明显影响 魏晋之际 发展出 九品中正 制度 但关于 九品 中正 制度与隋唐科举考试有无关系 学术界也有不 同看法 吕思勉认为 要晓得科举制度的由来 就要 先晓得九品中正 3 237而刘海峰认为 九品中正制 并不是隋唐科举的前身 2 41 但是 两位学者都认 为 汉代察举制度是隋唐科举考试的前身 吕思勉认 为 隋唐以后科举 的前身 便是两汉时的郡国选 举 3 237刘海峰也断言 隋代出现的进士科举 是继承汉隋间的察举发展来的 2 41 伴随隋炀帝时 期 进士科 设立 狭义的 严格意义上的科举 开始 了 进士科 在中国延绵了 1300 多年 对中国历史社 会政治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 2 57 根据上述学者研究 历经中国古代隋唐之后 1300 多年的科举考试 其性质 乃是采取分科考试 的办法 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各级官吏的一种制 度 5 491 以下 我们对这种选拔政府官吏的科举考试制度 摘要 绵延 1300 多年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是古代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 在内容上主要 是考查考生掌握儒家经典等相关知识 考试还就当时政治 经济 军事 生产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 问题 由应试者发表意见 作出书面回答 由此选拔官员 候补官员 在考试形式上 由口试与笔试 两种 笔试情况复杂 又有 帖经 墨义 策问 诗赋 等多种形式 因此 中国古代不存在今天 意义上的 语文考试 即便是 1300 多年的科举考试 也不是只考一篇作文 我们不能从 中国古代 1300 多年的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 这一错误的前提 得出 高考语文只要考一篇作文 的结论 关键词 科举考试 高考 语文 作文 中图分类号 G424 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 9884 2010 05 0047 03 从科举考试性质 内容与形式看高考作文命题 鲍道宏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考试研究中心 福建福州350025 收稿日期 2010 08 26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大规模语文统一考试命题与评卷机制改革研究 JA 08297S 作者简介 鲍道宏 1961 男 安徽繁昌人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博士 第 5 期 2010 年 10 月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FU JIAN JIAO YU XUE YUAN XUE BAO NO 5 October 2010 2010 年第 5 期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内容 形式进一步展开分析 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两大类型 常科与制科 常科 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 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办 常科 科目有秀才 明经 俊士 进士 明法 明字 明算 一 史 三史 开元礼 道举 童子等 诸科之中 又以进士 科最为典型 这是因为 进士科确立既是 科举制度 正式诞生的标志 5 57 同时 自唐高宗以后 进士科最 为时人重视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 永徽 之际 缙绅虽位及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6 而且 宋代熙宁年间废诸经科 存进士科 宋以后 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科目 4 178 因此 为简明起 见 我们着重分析进士科的内容与形式 在考试内容上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认为 明经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主要是儒家经典 明法 明 书 明算等科 还要考试各科所习专业课程 7 204 在考试形式上 吕思勉认为 进士试 诗 赋 论 策 明经试 帖经 墨义 3 237 所谓 帖 经 文献通考 云 帖经者 以所习经 掩其两端 中 间开惟一行 裁纸为帖凡帖三字 随时增损 可否不 一 或得四 或得五 或得六为通 8 238所谓 墨义 唐宋科举考试方法之一 建中二年 781 中书舍 人赵赞知贡举 奏请将所答内容录于纸上 直书其义 不重修辞 以此为凭 定其取舍 称为 墨义 即以书 面回答的形式回答经义 宋沿唐制 用以考试进士和 诸科举人 9 480 上述两种考试形式 侧重考查考生 记忆能力 有关经义知识的掌握 这两种方法考试 后 来受到很多人非议 宋代王安石曾言 这种考试所选 拔出来的人 使之从政 则茫然不知其方 7 204近人 吕思勉更是直言 这种考试的法子 现在看起来 真正 是奇谈 3 238 口试 中国考试大辞典 解释是 科举考试方 法之一 又称 口问 唐代名经考试处帖经之外 还须 口试 内容为经问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因口试 内容为经之大义 故又称 口义 口问大义 9 19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认为 策问是 科举考 试中 主试者就当时政治 经济 军事 生产等方面 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应试者发表意见 作出书 面回答 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重要的考试项 目 7 204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 凡 1300 年间 科举考试屡有 变动 但基本格局依然清楚 在这基本格局中 一般以 口试 笔试两种形式 在考核内容上 进士科一直存在 考经义与考诗赋的争论 以下 我们对自隋至清一千多 年的进士科考试形式 内容发展演变作一简单梳理 进士科考试形式 内容演变简表 我们根据一些历史学家 教育史学家与科举考试 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 将历经中国历史 1300 多年 六 个朝代进士科考试 考试内容 与 考试形式 进行简 单梳理 结果虽然粗糙 但还是可以看到科举考试演 变的基本状况 在考试内容上 科举考试考 经义 还 是考 文学 一直存在很激烈的争论 自隋至宋 变动 很大 至元以后 相对稳定 考 经义 占了上风 从考 试形式看 除隋代不明朗外 唐代开始 主要有 口 试 贴经 墨义 策问 诗赋 等 宋熙宁二年 1069 年 后 加 试策 且开始考 八股文 明清之 际 八股文 成为重要的考试形式 二 从科举考试性质 内容看高考写作考试 从上文梳理可以看到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 性质 上是选拔治理政府官员的文官考试 与考试性质相匹 配 科举考试以检测考生安邦治国能力为主 通过考 试 选拔那些具有各种层次管理能力考生作为国家官 员 或候补官员 从科举考试这一性质出发 科举考试虽然也在墨 义 帖经之外 的确还有通过 作文 形式考察考生能 力的题型 但是 科举考试中 这类题型考察的主要不 是学员遣词造句 谋篇布局以及论证精密的 作文能 力 而是通过 作文 形式 考察考生对安邦治国中某 些重大问题 包括重大伦理价值问题 的见解 目前 国内有学者提出 我国有 1400 年左右的考 试史 其中 长达 1300 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 100 的 10 由此提出普通高考 150 分语文卷中 作 文试题权重占到 90 分 甚至还由此 极力建议语文 高考只考一篇作文 11 但是 根据目前科举考试的 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从考试性质看 科举考试是 选拔 官员 的考试 普通高考是选拔高等学校新生的入学 考试 虽然从历史上看 这两类考试选拔出来的人 未 来的发展路径确有叠加 就是说 科举考试出来的人 也有做研究等其他工作的人 而普通高考录取的人 也有称为行政官员的 但是 这不足以掩盖两类考试 的基本性质区分 性质不同 两类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不能简单移用 就是说 不能以一种考试的内容与形 式 作为另一种考试内容与形式选择的逻辑前提 从内容看 科举考试是考 经术 还是考 文学 唐宋以降 一直存在争议 而且在实践中也确实不断 调整 最后还是考 经术 占了上风 初唐 科举考试即 便考 诗赋 文章 但在考 经术 观念主导下 考生 文章 也不过是个凭借 判官更重视考生在文章中阐 发的思想与见解 文中本身的遣词造句 谋篇布局等 因素退到次要位置 更重要的是 从考试形式上看 古代科举考试并 不是一直只考一篇作文 隋代不明 自不敢妄加断言 11111 111 11 11 1111 11 11111111 11 11111 1 1111111111 1 1111089 111111 111111111 11111 111 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 11111111 11111 111 1111111 1111 1111 11 1 1 1 11111111 11 11 1 1111111111 111 1111 11069 11 11 11 111 1111 1 11111 111111 1 11111 1111 1 11111 1111 48 2010 年第 5 期鲍道宏 从科举考试性质 内容与形式看高考作文命题 唐宋总体而言 如前所述 就有 口试 贴经 墨 义 策问 诗赋 等形式 宋熙宁二年后 加 试 策 且开始考 八股文 可见 考试不是只考一篇作 文 这是一般情况 以清代为例 岁试 科试的题目 清初均为四书文二篇 经文一篇 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年 规定岁试加考五言八韵诗一首 变岁试为 书艺一 经艺一 诗一 科试书艺一 策一 诗一 仍摘 问经义 令诸生条对 并不拘何经 摘取一段 令其默 写 2 360 即便是最高级别的殿试 形式上也不仅仅考 一篇 作文 清初殿试仅考时务策一道 策题长约二 三百字 所问的也只是有二三事 康熙后 策题长达五 六百字 含 4 个问题 2 379可见 科举考试只考一篇文 章的结论与史实不符 三 结论 根据研究上述 我们可以断定 绵延中国历史 1300 多年的科举考试 在性质上是一种国家选拔官 员的考试 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与今天的普通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语文考试 在性质上由显著区 别 两个不同性质的考试之间 前者对后者虽有可资 借鉴之处 但不能由科举考试的内容 方法出发 对今 天语文高考试卷命制作简单推演 这样 在逻辑上不 成立 在实践中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此外 从上述研究可知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在考 试形式上 虽有 诗赋 考查形式 但除此之外 还有 口试 贴经 墨义 策问 等其他很多形式 不 能说科举考试只考文学 不能说 1300 多年科举考试 只考一篇作文 事实上 儒家经典 和 明法 明书 明 算等科 还考各科所习专业课程 即使是考诗赋 唐 代杨绾 宋代王安石 朱熹等都认为 诗赋无补于治 国 无助于人的道德修养 都要求取消诗赋 2 204 居于当今社会 更应该把握普通高考的性质 不能把 古代人就已经看到症结的形式 当作今天不加抉择搬 用的依据 从考试形式上说 只考一篇作文 从来没有成为 科举考试的选择 中国古代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 语 文考试 即便是 1300 多年的科举考试 也不是只考 一篇作文 我们不能从 中国古代 1300 多年的语文考 试只考一篇作文 这一错误的前提 得出 高考语文只 要考一篇作文 的结论 高考语文考哪些内容 用何种形式考查 这是一 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任何一项决策的提出 都要建 立在严谨的研究与充分的论证之上 注释 隋朝进士科考试内容 范文澜 刘海峰持 诗赋 说 转引自刘海峰 中国科举史 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4 66 另参见毛礼锐 沈灌群 中国教育通史 第 2 卷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495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 科举制 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 J 探索 与争鸣 1995 8 2 刘海峰 中国科举史 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4 3 吕思勉 中国通史 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4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第 8 卷 M 上海 上海教育 出版社 1991 5 毛礼锐 沈灌群 中国教育通史 第 2 卷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6 王定保 唐摭言 述进士 EB OL http wenku baidu com view 70bec02d2af90242a895e5b4 html 7 董纯才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M 北京 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 1985 8 吕思勉 中国通史 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9 杨学为 中国考试大辞典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 社 2006 10 孙绍振 高考作文的分值和命题原则 EB OL http 11 王洋 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建议高考只考一篇 作文 EB OL J1000120GU html Looking at the Composition Topic Setting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the Natur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BAO Dao hong Test Research Centre of Basic Education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uzhou 350025 China Abstract China s ancient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that lasted for more than 1300 years was one that was for select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content of which was to test the examinees knowledge of the Confucianist classics Besides the test also included questions related to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and production that needed to be answered orally and in written form by the candida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加油罐采购合同范本
- 锡山区餐饮投资合同范本
- 物业空调安装免责协议书
- 灌溉水渠修复协议书范本
- 用工程货款买房合同范本
- 法律欠款回收协议书范本
- 腻子工工程分包合同范本
- 父母卖房给子女合同范本
- 机械厂临时工合同协议书
- 砖窑摊位转让协议书模板
- 2025委托代加工合同范本
- 护理管理计划
- IT主管岗位月度绩效考核表
- 我国非密敏感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思考与策略研究
- 社区护理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完整版)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 Citect2018完整培训手册
- GB/T 15231-2023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性能试验方法
- 医院关于成立食堂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通知
- 《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课件(PPT 49页)
- 办公室工作手册(共8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