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doc_第1页
浅析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doc_第2页
浅析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doc_第3页
浅析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doc_第4页
浅析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XX学院学术论文(设计) 题 目 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 完 成 人 姓 名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目录中文摘要和关键词1引言21、 引渡制度概述3(1) 引渡的概念4(2) 引渡的主体、对象5(三)引渡的条件、原则6二、引渡的程序(一)引渡的提出(二)引渡的审查(三)引渡的执行、效果三、国际法上引渡制度新发展(一)双重犯罪原则的突破(二)关于政治犯不引渡(三)引渡不再以条约为前提四、引渡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五、从加拿大遣返赖昌星事件看引渡结语注释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国际司法援助浅析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中文摘要:现代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的司法合作越来越强,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就是引渡,由最初国家间简单约定归还逃犯到引渡出现于国内立法,再到当今的互助条约,引渡制度一路发展而来,因为各国国内规定不一而产生争议的同时,谋求同一而有效打击犯罪的宗旨却没有改变,引渡已经成为国家间司法合作的重要形式。本文分析了国际法上引渡的基本制度,阐明了当代引渡制度的新发展,并结合我国实践阐述了我国引渡制度的发展。关键字:引渡;司法合作;引渡原则;新发展;中国引渡制度的缺陷引言引渡制度的存在,使得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制裁犯罪有了一定的保障。2008年西班牙从法国引渡埃塔分子,2008年哥伦比亚向美国引渡毒枭蒙托亚,2011年哥伦比亚向委内瑞拉引渡毒枭马克莱德,2010年法国拒绝美国引渡要求,2011年中国成功引渡潜逃12年之久的走私案犯赖昌星等一系列事件,都涉及引渡国家惩治外逃犯罪分子,行使管辖权和维护司法的有效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引渡原则也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因此,如何准确理解和适用引渡,直接关系到各国能否合理运用引渡手段,从而更有效地惩治外逃罪犯以及防止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 1、 引渡制度概述引渡制度是一项国际司法协助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制裁犯罪的重要保障。在国际法上,国家没有必须引渡的义务, 引渡的法律依据应为含引渡条款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以及相关国内立法。引渡制度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1280年,埃及和赫梯签订的和平条约中就有关于归还逃犯的规定。到了14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个引渡条约,但其涉及的引渡对象是中世纪特定的异教徒和政治犯等。从19世纪开始,关于引渡的相关规定出现于国内立法中,此后,国家间开始订立双边引渡条约,同时也出现了与引渡有关的国际公约或文件。 (1) 引渡的概念“关于现代意义上引渡的概念,理论上的界定不完全一致。现代国际法之父奥本海将引渡解释为:一个被控诉或被判罪的人由他当时所在的国家交给对他控告犯了罪或判了罪的国家。美国学者巴西尼奥认为,引渡是一种法律手续(the legal process),是一国基于条约、互惠、礼让或国内法,将被他国指控或判定有犯罪行为的人移交他国,以使该人就请求书中指明的犯罪在他国受到审判或惩罚。”通常我们把引渡定义为:一国应外国的请求,将在其境内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请求国审理或处罚的国际司法协助行为。 (2) 引渡的主体、对象由于引渡是国家主权行为,因此,引渡的主体必须是国家,任何公民、行政单位和地方政府均无权参与。可以提出引渡请求的主体有:罪犯国籍国、犯罪行为发生地国、受害国。罪犯国籍国,实际上是基于“属人管辖”原则进行的,即国家有权对一切有本国国籍的人实行管辖,而不论该人在国内与否。犯罪发生地国实际上是基于“属地管辖”原则进行的,即一国对其领域内的人和物或所发生的事件,除另有规定外,有权按本国法律处置。犯罪发生地往往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与犯罪结果发生地。这就导致了请求主体的冲突,当数个国家对同一罪行或不同罪行而请求引渡同一人时,被请求国应将罪犯引渡给哪一个国家,国家法上并无统一规则,这就使得被请求国有自由裁量权利,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请求的合理性,时间等等因素作出综合判断。引渡的对象是被请求国指控为犯罪或被其判刑的人,可能是请求国人、被请求国人和第三国人。在实践中,国家基于维护本国的属人优越权,不允许向外国引渡本国国民。 (3) 引渡的条件、原则引渡是国家间的司法援助,很显然,引渡请求的提出和被请求国对引渡的接受都是有条件的,引渡的条件就是引渡行为要遵循的基本制度、原则。通常来讲,实行引渡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请求引渡的主体必须是有请求权的国家,即犯罪国籍国和犯罪行为地国;引渡的发生必须以被请求引渡的罪犯居留在本国意外的他国并且犯有可引渡的罪行;根据国家间签订的相关引渡条约进行。引渡的原则可以说是在实施引渡行为时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由于国家间国内立法,和对引渡的自由裁量态度不一,这就导致引渡难免进行,引渡制度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几个国际上通认的原则:双重归罪原则被请求人的犯罪行为,必须在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同时认定为犯罪;双重可罚原则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在两国都具有可罚性;罪名特定原则,又称罪名同一原则请求国将被请求人引渡回国以后,必须以请求时所认定的罪名审判或惩处,不得以不同于引渡罪名的其他罪名审判;“政治犯不引渡”国对于在其境内的某一外国人因民族、种族、国籍、宗教、参加某一政治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观点而遭受其本国或居住地国通缉、审判或判刑而给予庇护,拒绝将其交给其本国或经常居住地国。 但以下罪行不认定为政治犯:战争罪、反和平罪、反人类罪、种族隔离罪、非法劫持航空器罪等。国际法上对政治犯不引渡的确认是1948年12月20号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开始的,该宣言第14条规定:“(一)人人有权在其他国家寻求和享受庇护以避免迫害;(二)在真正由于非政治性的罪行或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行为而被起诉的情况下,不得援用此种权利。”2、 引渡的程序任何法律行为的作出和生效都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引渡的程序,顾名思义,即国家之间实施引渡行为所要遵循的法定的步骤和方法。包括请求的提出,审查,执行等。(1) 引渡的提出引渡的提出,是请求国向被请求国提出的对于被请求人的引渡请求。一般请求的提出要出具请求书及其他相关材料,需要盖章的应当有签章等。请求国提出引渡请求应当出具请求书,请求书应当载明:请求机关的名称;被请求引渡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国籍、身份、职业、居住地或住所地等相关情况;犯罪的事实情况;对犯罪的定罪量刑及时效等法律规定。在出具请求书的同时,还应提供以下材料:为提起刑事诉讼的应当附有逮捕证或其他同等效力的文件的副本;为执行刑事处罚的应当附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或裁定书的副本,对已经执行的部分还应附相关证明;必要的犯罪证据或证据材料等;请求书或其他相关文件应当由请求国的主管机关签字或盖章,并要附有被请求国文字的译本。另外,请求国作出引渡请求时,应当保证不能违反“罪名同一”原则,不得将被引渡人引渡回国后以其他罪名审判,不能在未经被请求国同意下,擅自将被引渡人转引第三国。(2) 引渡的审查被请求国收到请求国的引渡请求后,即对请求书及相关证据资料、文件进行审查,看是否符合并做出裁定,对于不符合的,可以要求请求国提供补充资料,在一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可以终止该引渡案件并通知请求国。当然,在实际中,可能遇到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犯罪行为或不同的行为而请求引渡同一人的情况,此时,被请求国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利,可以根据提出请求的先后,犯罪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引渡条约等情况确定接受引渡请求的优先顺序。(3) 引渡的执行与效果引渡一般由被请求国的安全机关执行。决定引渡的,一般由外交部门通知请求国,告知相关移交事宜。请求国将被引渡对象引渡回国后,只能依请求引渡时所指控的罪名进行审判或处罚,这就是所谓的“罪名特定原则”,也称“同一原则”。 三、国际法上引渡制度的新发展由于引渡是国家之间的行为,涉及到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冲突,因实践中,一国对于引渡请求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它可以接受,也可以以其他理由拒绝引渡,这就导致实践中存在很多阻碍引渡的情形。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引渡制度有了新的发展:(1) 双重犯罪原则的突破由于各地区国家历史、文化的差异,各国内刑事立法也不径相同,“双重犯罪”和“双重可罚”的标准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1990年联合国第68次全体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引渡示范条约第三条规定“在确定某一犯罪行为是否构成违反缔约国双方法律的犯罪行为时,不应计较缔约国法律是否将构成犯罪的行为或不行为列入同一犯罪类别或者是否对该罪行采取同一用语。”(2) 关于政治犯不引渡恐怖主义犯罪不适用,际上对于恐怖主义犯罪非为政治犯罪已是普遍观点;腐败犯罪不视为政治犯,这就使得腐败官员潜逃国外借口“政治避难”而逃避惩处的计划落空。(3) 引渡不再以条约为前提引渡一般遵循“条约前置”,但很多国家没有订立双边的或多边的引渡条约,为了更好的适用引渡,进而产生互惠原则,在双方没有签订引渡条约的情况下,请求国提出互惠声明即保证今后在该国发现被要求国所要追捕的犯有同样罪行的逃犯,它也向被要求国引渡之,引渡即可进行。4、 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拒绝引渡:本国人不引渡;政治犯不引渡;军事犯不引渡;引渡后可能遭受不人道、残酷待遇的不引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收到引渡请求时,由于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或被请求引渡人已被赦免等原因,不应当追究被请求人的刑事责任的;被请求引渡人可能因其种族、宗教、国籍、性别、政治见解或身份等原因而被提起刑事诉讼或执行刑罚,或者被请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5、 从加拿大遣返赖昌星事件看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1999年,受到中国司法部门指控和通缉的“远华”走私案重要嫌犯赖昌星以旅游身份举家逃往加拿大,赖昌星想一直留在加拿大以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其手段就是向加方提出难民申请,妄想寻求政治庇护,但未获准。至2001年,加拿大移民局以非法移民罪将其拘捕,后有条件释放,后又因赖昌星违反法院禁令而被关押,2006年加方联邦法院裁定对赖昌星暂缓执行遣返令,直至2011年7月21日加方决定驳回赖昌星暂缓执行遣返令的申请,并下令执行。此案中,赖昌星因涉嫌走私、行贿而出逃,并提出难民申请,妄图寻求政治庇护,这一举动无疑是站不住脚的,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讲,赖昌星并不符合难民,也非政治犯,并不属于非引渡对象,对于中方的交涉,之所以历经十多年之久,除因为加拿大与中国无引渡条约,也因为赖昌星一直钻法律的空子。后来,加方发现赖昌星违反法院禁令,并举行聆讯列出其四条“罪证”,驳回了赖昌星一直据以不遣返的借口暂缓执行遣返令。在此过程中,中方也作出了相关保证,如:赖昌星可以请律师,案件将公开审理,中方将向加方提供审理过程记录等。中加双方之所以对于遣返一事迟迟未绝,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即加方对于中方能否让赖昌星得到公正审判存有疑虑,加拿大是个不承认死刑的国家,因而在引渡问题上实行死刑不引渡原则,另外有个根源在于法律而非政治外交问题的阻碍。关于引渡,不仅要遵循双重归罪,双重可罚,更要遵循罪名同一。最终,赖昌星关于执行遣返令的申请被否决。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现出中国引渡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参加或签署的具有引渡内容的国际条约在引渡实践中存在局限性;签署的双边引渡条约数量不足,很多与我国具有政治经济密切联系的国家和地区都没有签署条约;质量不高,与我国签订条约的国家多是属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这些国家虽近年与中国经贸文化交往较多, 但不能覆盖我国对外交往的广大区域;现签署的条约除了俄罗斯和西班牙之外都属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签署较少,这也造成了我国引渡实践的尴尬处境;双边友好协商解决问题较为困难,纯粹以互惠原则太过单调。结语引渡制度发展到今天,国家间的司法援助与合作愈发的紧密,尽管还存在各国法律意志的冲突,引渡条约订立的局限性,但是可以看到,引渡制度在不断完善,不断被认可,各国加强司法合作,奉行惩治犯罪的宗旨。注释:彭锋引渡原则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年9月 第5页刘亚军浅析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 第1期王庆海国际法中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则J法学研究 2009年4月 第125-126页参考文献:1. 邵津国际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四版2. 黄风中国引渡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年3. 刘亚军引渡新论以国际法为视角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International judicial assistance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law on extradition system)Abstract: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judicial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especially prominent is the extradition, from the initial simple agree rendition between countries ,to the extradition appeared in the domestic legislation, 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