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的四个海子.doc_第1页
固原的四个海子.doc_第2页
固原的四个海子.doc_第3页
固原的四个海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固原的四个海子文/图 佘贵孝 固原人把高山湖泊称海子。据老人讲固原城周围东南西北各有一处海子。我从事地方志工作二十多年,踏勘了固原所有的海子,就是找不见南海子。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到原州区开城镇开城村看元代安西王府遗迹,在村民的指点下,见到了一处约有百余平方米的湖泊,长满了芦苇,老百姓说这就是安西王府的养鱼池。据老人讲,过去这个海子很大,一次地震“山走了”,把大半个海子压住了,剩下个角角子,有三四处泉眼,水很旺。我想很有可能是安西王忙哥剌利用海子修建了花园。 当我依据当地群众的讲述,把安西王府的养鱼池推测为南海子后,固原城周围4个海子的说法应该是比较靠谱了。 清固原八景之一西海子 高原湖泊。亦即西朝那湫。在原州区张易镇大湾店子村附近。据县志记载,西朝那湫广3里,阔1里。历史上,将流于固原州城左面的称为东海,流于固原州城右面的称为西海,但统称为朝那湫,也就有了东朝那湫和西朝那湫之别。从占地面积看,西朝那湫要比东朝那湫小得多,但明代人以为西海大于东海。东海水停不流,属高原湖泊;而西海水出山奔流,穿峡而过。 追溯渊源,东朝那湫可能要比西朝那湫的开发早得多。元大德十年(1306年)开城路大地震后,东朝那湫水源断层错位渐趋干涸时,从祭祀的角度讲,无论地方官员,或是老百姓,才把注意力转向西朝那湫。在西海子西北的高台地上建有龙光寺,正中供奉龙王,左有马王,右有牛王。从供奉马王、牛王看,这里古时已是畜牧业发展基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有庙会。明代正德十一年(1446年),固原“镇守总兵官赵文、兵备副使景佐,因本城井水苦咸,人病于饮,遂导引于州城。由西门而入,环流于街巷,自东门而出,入清水河”。清代,是西朝那湫最兴盛的时期。由于这里山水秀丽,庙宇建筑自明代以来不断开发修建,已成景观,遂成为清代固原八景之一的“西海春波”。清人王兆骏赋诗曰:“飞来万朵玉芙蓉,中汇流泉列五峰。地居朝那通朔漠,天开灵境接崆峒。频将秋草肥屯马,信有春雷起蛰龙。闻道当年兵备使,分渠犹自利三农”。宣统固原州志记:西海子“群峰环抱,形如掌立,中有石隙,浸滴成潭,围阔数亩,激湍清洌,有二旋洞,土人谓东西龙口,水入洞由地中行,复出峡上流。”明代人引西海水入固原城就是从海子峡开始的。今天,西海子水仍然是固原市区居民用水水源之一。 独具人文内涵北海子 原州区城北8里处,有一湖水碧波的园林文化与寺庙文化相结合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游览区,就是北海子。北海子,是泉水溢湖,一泓清水,隆冬不冻,四季长流,古人便称其为暖泉,文人墨士雅称为北鱼池、蓬沼。水面约有数十亩之大,深处丈余,四周浅水处生长着俗称“毛蜡”的菖蒲碧绿葱翠,沿岸青柳环抱,栖息着各种鸟雀,莺歌燕舞,生机盎然,颇具情趣。古诗云:“山深四月始闻莺”,故称“蓬沼听莺”,为清代固原十景之一。清宣统固原州志中记的一件古事,就发生在北海子。西魏末、北周初的公元552-561年,原州(今固原)刺史窦炽和幕僚一次在泉边小憩,饮酒作诗。大家争相向他敬酒,他舀了一杯泉水,边喝边说:“我在这个州,只能喝泉水。”表明了他的清廉。同时也说明窦炽等人能常到北海子游览,那时已有亭榭和庙宇。到了明朝万历初年,固原军民看到北海子古庙塌毁,园林建设毁于兵燹,就在湖中的小埠上盖起了正堂三楹、后为小亭的庙宇建筑。三边总督石茂华亲笔书写“乐溥堂”匾额,悬挂于正殿门楣之上;又整修了园林和道路,遂使北海子重放昔日异彩。清朝初期,北海子佳景自胜不衰。同治兵燹,北海景观遭到毁坏,湖面也大不如从前。清末重修,时人刘继锦一首蓬沼听莺诗可见当时北海子的景观:“芳塘十亩北城隈,无限岚光到眼来。且喜青骢行款短,时开黄鸟语低徊。香清蔬圃绕诗味,影落莲峰入酒杯。四面荻花三面柳,斯游合记小蓬莱。”到民国年间,军阀混战,硝烟弥漫,已是一幅清冷荒凉的世界。1982年,林业部门用推土机清除湖内淤泥,投放鱼苗,整修堤岸,使北海子重展昔日之风采。群众又集资在原址建起庙宇,恢复原貌。每当天气晴朗,不少游人到此踏芳觅迹,访古赏景,憩息玩乐,享雅静之趣。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北海子的庙会。安西王府的养鱼池南海子 疑为明嘉靖固原州志记载的元代“安西王养鱼处,又名莲花池。”民国固原县志在“风景区”中记:“莲花池,在城南四十里。为安西王养鱼池。诸峰环峙,一线通流,遗址犹依稀可辨。”在开城镇安西王府遗址西南背靠北家山村的一块台地上,有一处东西宽约六七米,南北长约二十来米的水池,池中长满芦苇。当地群众明确说,人老祖辈传下来说这就是安西王的养鱼池。原州区文管所研究员马东海先生介绍说,从1992年以来,原州区文管所与宁夏考古研究所联合,多次对安西王府进行钻探。根据钻探结果,将安西王府划分为七个区,养鱼池属三号区。三号区共有61250平方米,内有夯土围墙两处、房址四座、道路三条、池塘一处等建筑设施。这里说的“池塘”就是“养鱼池”,也称莲花池,池内有石桥。距地表三四十厘米以下约有6米深的渣泥(即沉淀物)。在养鱼池内有多个泉眼。现在我们看到遗址旁边用水泥箍为圆柱形的就是一眼泉,附近群众在这里挑水饮用。离这眼泉东北约40米的地方也有一眼泉,群众说水很旺,他们暂时用土填了。可以想象,在1306年(元大德十年)未地震之前,安西王利用海子改建为养鱼池,气势一定很宏伟。池中莲花绽放,片片绿叶覆盖水面,鱼群悠游自在。周围绿树成荫,亭榭园林式的建筑,一幅天然画卷。 史中祭祀圣地东海子 东海子是一处高山湖泊,即史记中的朝那湫。本地人称为山间湖,地势外高中低,泉水蓄成湖泊曰山间湖。在今原州区开城镇马场村。 早在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置北地郡,朝那县(治今彭阳县古城镇)隶之。朝那县有湫渊,因县而名朝那湫(当代人俗称东海子)。湫渊古称雷泽(即高山湖),史记曰:“湫渊即龙之所居也”。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这里的“吴”即吴山,也叫岳山,现名六盘山,“吴西”即今天的六盘山西侧。西北师范大学范三畏先生认为,“朝那”是古羌语“龙”的音译。因此,朝那湫就是龙泽,龙泽也即雷泽。正因为伏羲出生在朝那湫,才将六盘山古称为龙山,后转音为陇山。作者在朝那湫考察时,在彭阳县志办公室主任叶长青同志办公室发现了一块刻有“而雨跋尾赋那之湫则一夕而移不常其居”等字样的宋代残碑,结合史志记载,证实了朝那湫的具体位置。也正因为朝那湫是伏羲生活过的地方,史记封禅书才把朝那湫列为四大名川之一(这里的“川”指水)。封禅,是历代帝王祭祀山川的礼拜活动。封禅书说:“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自秦始皇以来,历代帝王每遇新帝大典或其他军国大事,都要或亲自巡狩和祭祀山川,或派遣特使专程往山川告祭。皇帝或者皇帝指派大臣每年都要到这里祭祀。如果没有伏羲这个背景,朝那湫怎能与长江、黄河相提并论,同为四大名川。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发兵攻打秦国,楚国兵败后,倾全国军队再次攻打秦国。在这种危急形势下,秦王命宰相张仪作诅楚文投埋于境内多处水域、山岳,祈求神灵降罪于楚王,保佑秦国。献文的大义说:“敢昭告于巫咸大神,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泾原路经略安抚使蔡挺在朝那湫附近发现了诅楚文石鼓。 汉代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有:“湫渊祀朝那”。苏林注解说:“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唐代人萧德言、顾胤等人编撰的括地志记载: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今固原县)东南二十里。说明唐代朝那湫“涛声依旧”。此后,由于气候的变化带来的生态变化,尤其是随着六盘山原生森林资源向次生林转化之后,使朝那湫逐渐发生变化。千年之后,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屯田与战争,再加上六盘山林区的严重毁坏,朝那湫已成为广5里,阔1里的小湖泊。明嘉靖固原州志山川记载:东朝那湫在州东南40里。可见由唐代距固原东南20里到明代距固原东南40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