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店高中98学第一学期高一基础地科第二次期中考试题.pdf_第1页
国新店高中98学第一学期高一基础地科第二次期中考试题.pdf_第2页
国新店高中98学第一学期高一基础地科第二次期中考试题.pdf_第3页
国新店高中98学第一学期高一基础地科第二次期中考试题.pdf_第4页
国新店高中98学第一学期高一基础地科第二次期中考试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頁 共 7 頁 國 新店高中 98 學 第一學期高一基礎地科第二次期中考試題 考試範圍 三民版考試範圍 三民版 2 3 5 2 2 一 單選題 一 單選題 A 1 對生命 宇宙中的環境大 很嚴苛 許多 星表面的溫 過高或太低 於生命的發展 而且太空中佈滿 對生命有害的高能 射 子 X 光 紫外線 伽瑪射線 地球則擁有適合生命 發展的環境 在下 選項中 何者能將高能 射 子束縛在地球大氣層外 保護地球上的生命 A 磁場 B 增溫層 C 臭氧層 D 平 層 E 對 層 D 2 臺灣五 月間所形成的梅雨 是由下 哪一種鋒面形成 A 鋒 B 暖鋒 C 囚錮鋒 D 滯 鋒 E 包圍鋒 B 3 臺灣夏季的天氣主要是受到哪一種氣團的影響 A 極地大 氣團 B 熱帶海洋氣團 C 極地海洋氣 團 D 熱帶大 氣團 B 4 下 何者是造成基 冬季多雨的原因 A 地表的加熱作用 B 地形的抬升作用 C 地面的 散作用 D 暖鋒過境 E 地面熱對 旺盛 C 5 冬季時 臺 的氣溫通常比高雄低 5 以上 且溼 也較高 造成此一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何 甲 東 風帶 的 溼空氣被中央山脈阻擋 乙 臺 常有 鋒通過 高雄常有溫暖西南氣 通過 丙 臺 位於盆地內 高雄位於海邊 丁 此時 經高雄附近的海 為暖 經臺 附近的海 為 A 甲丙 B 乙丙 C 甲丁 D 乙丁 E 甲乙丙丁均是 A 6 如右圖等壓線分布所示 比較甲 乙 方向之氣 壓梯 及風速 A 氣壓梯 風速皆甲較大 B 氣壓梯 風速皆乙較大 C 氣壓梯 甲較大 風速則乙較大 D 氣壓梯 乙較大 風速則甲較大 D 7 一顆大 岩質鵝 石 在成為花 海邊礫石灘上 的一份子前 其所經驗的地質作用依次為 A 成岩 作用 外營 地質作用 變質作用 B 外營 地質作用 變質作用 成岩作用 C 外營 地質作用 成 岩作用 變質作用 D 成岩作用 變質作用 外營 地質作用 A 8 左下圖中的 A H 表示為夏威夷群島 其生成的 齡為附右下表所示 求板塊移動的速 為多少 cm A 8 3 B 10 3 C 12 3 D 14 3 E 16 3 各島嶼的 齡 A 島的西部 1 百萬 B 島的西部 1 3 百萬 C 島的西部 1 8 百萬 D 島的西部 3 5 百萬 E 島的西部 5 6 百萬 C 9 下 何圖是地球磁場的示意圖 已知實線與箭矢表示磁 線方向 虛線表示地軸 第 2 頁 共 7 頁 丁 丙 乙 甲 震 央 台灣本島 台灣海峽 溫 K 160 100 80 60 40 20 0 200 240 280320 高 公 120 C 10 臺灣火成岩最主要的分布區域 包括 包括下 何者 A 澎湖群島 B 門 C 中央山脈 D 島及 嶼 E 臺灣 部大屯山區 C 11 在太陽系的 星中 下 敘述何者正確 A 木 星由 屬與岩石所構成 B 木 星的比重較 地 星大 C 木 星質 較 地 星大 D 木 星的衛星 較 地 星少 A 12 關於彗星的描述 下 何者 正確 正確 A 可 自太陽系外緣的科伊伯帶或接近海王星的歐特雲區 B 彗星愈接近太陽 尾巴拖得愈長 C 彗星 屬於 木或 地 星 D 彗星組成物主要是灰塵和冰 A 13 關於 星雨的成因 下 敘述何者正確 A 星雨是由太陽系 大 的冰塊和灰塵顆 墜入地球 所形成 B 獅子座 星雨的 星是由很遠的獅子座處進入我們的地球 C 星雨是小 星高速進入地球 大氣所形成 D 星雨是彗星掉 地球所形成 D 14 通常在高氣壓中心出現的是哪種現象及天氣 A 上升氣 B 下 氣 陰雨 C 上升氣 陰雨 D 下 氣 BE 15 下三圖分別是昴宿星團 仙 座大星系 M31 天琴星座的影像 下 選項何者正確 應選二項 A 仙 座大星系 M31 屬於銀河系 是三者中最大的系統 B 仙 座大星系 M31 屬於銀河系 是三者 中最大的系統 C 昴宿星團屬於銀河系 是三者中最大的系統 D 昴宿星團 屬於銀河系 是三者中最 大的系統 E 天琴星座中 肉眼可 的恆星 屬於銀河系 A 16 2009 是 921 集集大地震屆滿十週 該次地震伴隨出 現逆斷層 發生原因為菲 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擠壓造 成 此次斷層發生在地表的錯動或變形在台灣中部如右圖中 黑色實線所示 根據右圖 下 與甲 乙 丙 丁四地所處 板塊的相關敘述 何者正確 A 甲 乙 丙 丁四地 位在 歐亞板塊 B 甲 乙 丙 丁四地 位在菲 賓海板塊 C 甲 乙 地位在歐亞板塊 丙 丁 地位在菲 賓海板塊 D 甲 乙 地位在菲 賓海板塊 丙 丁 地位在歐亞板塊 B 17 地球大氣的垂直溫 結構如右圖所示 增溫層的溫 所 以會隨高 而增加 其原因最可能為下 何者 A 增溫層最 接近太空 B 增溫層受到太陽風的影響 C 增溫層接受 自太陽與 地表的 射 D 增溫層吸收太陽 射中的紫外線 X 光 C 18 依據大氣平均垂直結構 在對 層中 溫 隨高 上升而 低 每公 約 6 5 但是在平 層的溫 並 再 低 溫 反而隨高 升高 形成這種結構的主要原因為何 A 因為太 陽 射中的無線電波加熱 此層的大氣 B 因為大氣的對 活 動 將地面附近的能 帶至平 層 使平 層的大氣溫 增加 C 因為臭氧吸收太陽 射中的紫外線 增加 溫 D 因為人 的 活動使二氧化碳增加 造成溫室效應 使平 層的大氣溫 增加 昴宿星團 仙 座大星系 M31 天琴星座 第 3 頁 共 7 頁 甲 丙 乙 溫 甲 丙 乙 溫 甲 丙 乙 溫 甲 丙乙 溫 溫 甲 丙 乙 D 19 在 2004 12 月發生的印尼蘇門答 大地震 從而導致的南亞巨大海嘯 引發 世界各國有關專 家的關注與研究 經過調查後發現 靠近震源附近的巽他海溝 其海底凹陷地區 出現 綿延 45 公 的斷層 斷層 差達 10 公尺 巨大的能 將海 推高因此產生巨大海嘯 根據上面的敘述 下 哪一 選項是正確的 A 海嘯 發生在海溝處 B 地產生斷層就會造成海嘯 C 只要發生大地震就會發生海 嘯 D 海底地震導致海底地形產生大 差是造成此次海嘯的主因 B 20 下 哪一張圖最能代表 半球海水表面溫 與鹽 隨著緯 改變而變化的情形 虛線表示溫 實線表示鹽 A B C D E AB D 21 一團空氣從甲處上昇 越過一座山峰 乙處 再下 至丙處 這團空氣與周圍環境之間沒有熱 交換 則下 哪一圖最能代表這團空氣由甲處至丙處的溫 變化 A B C D E 30 20 10 0 10 20 37 36 35 34 33 60 40 20 0 溫 緯 鹽 30 20 10 0 10 20 37 36 35 34 33 60 40 20 0 溫 緯 鹽 30 20 10 0 10 20 37 36 35 34 33 60 40 20 0 溫 緯 鹽 30 20 10 0 10 20 37 36 35 34 33 60 40 20 0 溫 緯 鹽 30 20 10 0 10 20 37 36 35 34 33 60 40 20 0 溫 緯 鹽 30 20 10 0 10 20 37 36 35 34 33 60 40 20 0 溫 緯 鹽 第 4 頁 共 7 頁 片麻岩 礫岩 花岡岩 砂岩 玄武岩 二 題組題二 題組題 22 24 題為題組題為題組 政 依據岩石生成方式的 同 把岩石分 成火成岩 積岩與變質岩三大 下圖為一些常 的岩 石 試回答以下問題 B 22 變質岩中所含的礦物 因曾受到較大壓 或溫 的影響 故有些常呈一定的排 方向 上圖中哪 個岩石最可能為變質岩 A 玄武岩 B 片麻岩 C 礫岩 D 花岡岩 E 砂岩 B 23 政 用地質鐵鎚敲擊砂岩 撿取敲下之石塊標本 製成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及測 則政 觀察 到的岩石薄片最接近下 哪一個圖形 圖下方之水平線段為各圖之比 尺 A B C D E 24 下 選項所 有關圖中五種岩石所屬岩石 別的 目 何者正確 25 27 題為題組題為題組 右圖是地球內部的地震與波速分布圖 依此圖回答 下 各題 C 25 請問古氏 續面位於圖中何處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D 26 有關圖中 A 範圍內性質敘述何者正確 A 在 A 範圍的 態為固態 P 波 S 波均可以傳播 B 在 A 範圍內的 態為固態 僅 P 波能傳播 C 在 A 範圍的 態為液態 P 波 S 波均可以傳播 D 在 A 範圍的 態為液態 僅 P 波能傳播 D 27 在岩石圈以下 有波速變慢的低速帶存在 造成 波速變慢原因為何 A 因板塊隱沒造成岩石大部分 破碎 B 岩石在高溫的 態使其融熔而容 動 C 這部分溫 比周圍低 強 增大 D 由於板塊隱沒及 壓 造成岩石被壓縮 微熔 選項 A B C D E AB AC 火成岩 0 1 1 2 2 3 3 積岩 2 1 2 1 2 1 2 變質岩 3 3 2 2 1 1 0 1mm8mm 8mm 1mm 第 5 頁 共 7 頁 球海溝 球海溝 公克 方公尺 28 31 題為題組題為題組 右圖為臺灣附近的板塊構造圖 海溝為線形鋸齒 符號 鋸齒 所在側為上盤 試回答以下問題 B 28 太平洋板塊和菲 賓海板塊以馬 亞納海溝為界 板塊皆 是擁有海洋地殼的板塊 東側的太平洋板塊向西隱沒至菲 賓 海板塊之下 則您認為因此產生的火山島弧將出現在馬 亞納海 溝的 A 東側 B 西側 C 側皆有 A 29 菲 賓海板塊向西 移動 並在 球海溝處向西 隱沒至 歐亞板塊之下 則您認為因此產生的 球火山島弧將出現在 球 海溝的 A 側 B 南側 C 側皆有 B 30 馬尼 海溝以西為歐亞板塊 以東為菲 賓海板塊 就臺灣目前的板塊構造 在馬尼 海溝處 正在進 何種作用 A 菲 賓海板塊向西隱沒至歐亞板塊之下 B 歐亞板塊向東隱沒至菲 賓海板塊 之下 C 沒有明顯隱沒 板塊物質大 堆擠升高 A 31 關於台灣東部外海的 嶼 島 下 敘述何者正確 A 其隨著菲 賓海板塊持續往西 方向運 動 B 屬 球島弧的一部分 C 為一珊瑚礁所組成的小島 D 此 島的生成與板塊的張 作用有關 32 38 題為題組題為題組 小田 小翔以手搖式乾溼計測 教室的溼 將溼球浸溼 後旋轉乾溼計 每旋轉 1 分鐘即試 乾溼計溫 並記 下 人所得實驗過程紀 及結果如表 試回答以下問題 A 32 下 何者為乾溼計測 溼 最主要原 A 蒸發造 成 卻 B 蒸發造成加熱 C 空氣的 動 卻物體 D 乾球 溫 計自溼球溫 計吸收水分 D 33 小田 小翔所得實驗過程記 及結果何者錯誤 原因為何 A 小 翔 對 從溼球溫 變化可知溼球溫 計並未和周遭空氣達成熱平衡 B 小田 對 從溼球溫 變化可知溼球紗布 再溼潤 C 人 對 因 為溼球溫 永遠大於乾球溫 D 人 正確 手搖式乾溼計測 溼 時對周圍環境溫 變化相當敏感 所以 人所得結果可能 一 A 34 小翔正確操作乾溼計以測 操場溼 所得結果如下表 何時相 對溼 最高 A 早上 7 點 B 早上 11 點 C 下午 1 點 D 下午 3 點 E 下午 5 點 B 35 考右上圖 早上 11 點時 小翔測得操場實際水氣壓 15 百帕 此時水氣是否達到飽和 A 是 B 否 C 36 此時操場的相對溼 約為 A 55 B 65 C 75 D 85 A 37 考右上圖及上表 早上7點時 操場當時的大氣水氣壓值約為 A 8百帕 B 13百帕 C 15百帕 D 21 百帕 C 38 承上題 水氣含 變 當溫 升到 20 時 相對溼 約為 A 27 B 37 C 57 D 100 39 42 題為題組題為題組 下頁右圖為中洋脊 側地磁倒轉的記 字代表地殼的 代 單位 萬 圖上振幅大小為測得 之地磁強 試回答以下問題 觀測者小田 小翔 紀 T 乾 T 溼 T 乾 T 溼 紀 128 26 28 26 紀 228 24 5 28 25 紀 328 25 5 28 24 5 紀 428 25 5 28 24 5 結果 28 25 5 28 24 5 時間 早上 7 點 早上 11 點 下午 1 點 下午 3 點 下午 5 點 乾球溫 10 25 27 27 5 26 乾溼球溫 差 0 2 5 3 4 2 第 6 頁 共 7 頁 台灣地區 B 39 從 600 萬 前至今 地磁倒轉 A 2 次 B 3 次 C 4 次 D 5 次 B 40 400 萬 前的磁場方向和大小比起目前的如何 A 與現在同方向 磁場較強 C 與現在同方向 磁場較弱 C 與現在反方向 磁場較強 D 與現在反方向 磁場較弱 A 41 以下哪一段時間 中洋脊擴張最快 A 250 300 B 250 0 C 300 500 D 500 700 萬 前 A 42 這樣的證據 可直接證明 A 海底擴張 B 大 漂移 C 板塊隱沒 D 海底地熱 43 47 題為題組題為題組 附圖為東亞地區 某時的地面天氣 圖 依據此天氣圖 回答下 問題 C 43 請問當時臺 吹 麼風向的風 A 南風 B 西南風 C 東 風 D 東 風 B 44 請問當時臺 氣溫為何 A 20 B 15 C 19 D 8 C C 45 請問當時臺東 測站的氣壓值為 何 A 194hpa B 919 4hpa C 1019 4hpa D 10194hpa A 46 位在日本外海至大 東南部的鋒面是何種鋒面 A 鋒 B 暖 鋒 C 囚錮鋒 D 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