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doc_第1页
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doc_第2页
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doc_第3页
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doc_第4页
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评价单位: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二九年三月目 录第一章改扩建工程概况31.1项目地理位置及路线走向31.2现有工程概况31.3改扩建工程主要技术指标41.4改扩建工程规模51.5交通量预测结果51.6投资及工期安排61.7改扩建工程实施意义6第二章环境现状评价72.1自然环境72.2社会环境72.3生态环境82.4声环境82.5地表水环境92.6环境空气92.7项目现在主要环境问题9第三章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113.1社会环境影响113.2生态环境影响113.3声环境影响123.4水环境影响123.5环境空气影响12第四章主要环保对策措施结论144.1设计阶段144.2施工期144.3营运期15第五章结论16第一章 改扩建工程概况1.1 项目地理位置及路线走向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基本在原路基础上进行加宽扩建,路线走向与老路相同。路线起点位于商丘东南、连霍和济广高速交叉的枢纽立交东侧,并通过立交连接国家高速公路济广线,连霍高速公路原商丘至开封段设计桩号SKK70+100;终点位于兰考西北、连霍和日兰高速公路交叉的兰考西枢纽互通式立交东端,和兰考至郑州段改扩建工程相接,并通过立交连接日兰(兰南)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原商丘至开封段设计桩号SKK189+200。项目沿线经商丘南、宁陵北、民权南和兰考南,路线先后穿越商丘和开封两个地级市。沿线自东向西先后和济广高速、国道G105、省道S206、商周高速、省道S210、S211、国道G106交叉,分别设有济广枢纽、商丘南、商丘西、商周枢纽、宁陵、民权、兰考7座互通式立交。路线全长118.587公里。项目地理位置参见下图。1.2 现有工程概况现有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路线全长118.587公里,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26米,设计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于1998年12月开工建设,2001年12月投入试运营。现有高速公路全线设大桥7座,中桥41座,小桥1座,涵洞52道;互通式立交7座,分离式立交40处,通道248座,天桥4座。现有高速公路有商丘、宁陵、民权三处服务区,均为港湾式服务区。服务区场区已于20072008年完成扩建,本项目不再考虑,同时,服务区出入口匝道路段已加宽至八车道标准,每个出入口主线加宽长度350米左右,场区对应主线路段未加宽,但已预留加宽位置,主线路基可直接加宽。1.3 改扩建工程主要技术指标扩建项目处于平原微丘区,拟按照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为120公里/小时,项目拓宽后成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为42.0米,具体指标如表1-1。 表1-1 改扩建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指标名称单位现有工程改扩建工程备注一综合指标1改扩建里程km118.587118.5872地形平原微丘区平原微丘区3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4设计速度Km/h120120二路基指标1路基宽度m2642.02行车道宽度m223.75243.753中央分隔带宽度m3.03.04左侧路缘带宽度m20.7520.755硬路肩宽度m22.5023.06土路肩宽度m20.7520.757路基设计洪水涉率1/1001/100三路线指标1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m200020002最大纵坡1.81.83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20000/1200020000/12000凸凹四桥梁指标1桥面总宽m212.02202桥面净宽m211.02193桥涵设计车辆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公路-级4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100(特大桥为1/300)五路面指标1路面面层类型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2路面横坡21.51.4 改扩建工程规模连霍高速公路商丘至兰考段改扩建工程路线全长118.587公里,原路基宽26米,本次改扩建采用在原路基基础上两侧加宽成标准八车道的形式,改扩建后路基宽度42米。全线加宽大桥7座共2039.58米(含陇海、京九铁路立交桥),中桥41座共2030米,小桥1座21米,涵洞52道;互通式立交7座,分离式立交40处,通道248座,天桥4座。扩建工程新增占地总面积3859亩;全线计价土方为792.30万立方米;PTC桩处理地基22.534公里,碎石垫层处理90.135公里;加宽部分新建路面1940.44千平方米,补强老路路面2290.16千平方米;防排水圬工总量121985立方米。改扩建工程全线主要工程量见表1-2。表1-2 改扩建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序号工程量名称单位现有工程改扩建工程一路基工程1路基土方立方米117120007923031(计价方)2排水防护工程圬工立方米1219853PTC桩处理地基公里22.5344碎石垫层处理地基公里90.1355占地亩109903859二路面工程1沥青砼路面千平方米24121940.44(加宽新建)2290.16(老路补强)三桥梁、涵洞1大桥桥长米/座72039.58/7(两侧各加宽8米)2中桥桥长米/座412030/41(两侧各加宽8米)3小桥桥长米/座121/1(两侧各加宽8米)4涵洞道5252(两侧各接长8米)四交叉工程1互通式立交处77(局部改建)2分离式立交桥长米/座401464/40(两侧各加宽8米)3通道道248248(两侧各接长8米)4天桥座44(拆除新建)1.5 交通量预测结果拟建项目各特征年交通量预测见表1-3。表1-3 项目各特征年交通量预测表年份路 段2013年2019年2027年济广高速至商丘南203793527849751商丘南至商丘西193933354947313商丘西至商周高速250714350561353商周高速至宁陵210933653051515宁陵至民权201943495449294民权至兰考211973007042405兰考至日南高速215042828239885平均2094033460471861.6 投资及工期安排本改扩建工程全长118.587公里,投资估算总金额为414870.14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3498.45万元。改扩建工程预计于2009年底开工,2012年底竣工通车。1.7 扩建工程实施意义本改扩建工程响应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能够提高通道服务水平,保障连霍高速公路的畅通,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章 环境现状评价2.1 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项目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按地貌形态为黄河泛流平原地貌单元。黄河泛流平原为黄河早期一级阶地,呈低平原地形。本项目沿线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自西向东略有倾斜,地面标高一般在38米左右。(2)气象:项目所在区域地处北温带,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其主要特点是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沿线区域年平均气温13.914.3,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3.6,极端最低气温-23.4。全年无霜期206218天。每年7、8、9三个月为雨季,沿线年平均降水量634874毫米。沿线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多变。年平均风速3.13.7米/秒。(3)地质地震:本项目沿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貌单一。土层虽然变化较大,但均为第四系粘性土、粉性土和砂性土,其物理力学性质相差不大,工程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项目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4)河流水文: 地表水:项目沿线属淮河流域、所经河流大都发源于黄河或废黄河南大堤下,顺地势倾斜呈西北至东南流向。沿线河道较为发育,均为雨源型季节性河流径流不足,但分布较为均匀,构成较为完整的排水系统。大多河道被人工渠化,平时无水或少水,汛期排洪。沿线河流主要有包河、古宋河、上清水河、大沙河、新通惠渠等。地下水:沿线地下水属浅层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河渠入渗和灌溉回渗补给。地下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埋深611m。水质较好,无侵蚀性。2.2 社会环境1) 本项目沿线的直接影响区经济发展相对不是很均衡。项目影响区中商丘市经济较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较小,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地位呈逐步走低的趋势;宁陵县经济较其它县市相对较差,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相对较小,三大产业比例相差不大。 2) 本项目从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区的南部经过,不穿越商丘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区,拟建公路两侧均规划为绿化用地,拟建公路与规划区南边界之间间隔有远期规划的铁路。现有连霍高速公路两侧均为农村地带,实施农林间作。3) 本工程从宁陵县县城规划区的北部经过,不穿越城市规划区,现有道路两侧均为果园或农业区域。4) 本工程从民权县花园乡城镇规划区的南部经过,距花园乡的规划边界约有100m,不穿越城镇规划区,现有公路两侧均为绿化林带。2.3 生态环境1) 评价区地处豫东平原,区域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降水与植物生长基本同期,农田林网及水利设施较完善,水土流失轻微,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人类耕作活动历史悠久,为华中地区的重要产粮区,农业生态特征明显。工程沿线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湿地、珍稀植物分布区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等。2) 评价区内以潮土为主要土壤类型,间或分布有极少量的沙土。3)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在植被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黄淮海平原栽培植被区,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西北植物区系为辅。植被主要由农作物、落叶乔灌木及野生草本植物构成。人工植被类型主要以人工防护林和农作物及经果林、行道树、村落周围的村庄林为主。自然植被仅存在于一些河滩、洼地及闲置地等,以禾本科和菊科杂草为主。评价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本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田林网体系。农田林网树种主要有杨树类、泡桐、槐树等,一般沿路、沟渠、堤岸种植,呈网格状分布,树木高大。区域内的林网分主、副林带,主林带宽度在1015米左右,副林带宽度610米左右,林带的网格大小一般为150180亩。农田林网在调节农田气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稳产高产,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 项目评价区的动物属华北动物区系,由于历史上农业开发较早,人口居住密度较大,人为活动频繁,野生动物较少,沿线野生动物多为适应人类活动的常见种。5) 拟建项目沿线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均以耕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在6377之间。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区域内实施大面积的木本和草本间作,其中桐粮间作比较普遍。6) 拟建项目所在地区属平原农区,该区地势平坦,地形简单,区域植被较好,生产集约化,排灌设施完善,水土流失相对轻。水土流失现象不明显,土壤侵蚀主要是水力侵蚀。7) 现有公路的绿化情况良好,在公路沿线两侧、中央隔离带、互通立交、服务区及边坡均进行了绿化,其中中央隔离带绿化以常青防眩树木为主,边坡绿化以植草为主,互通绿化则草坪、灌木及乔木相结合。此外,拟建项目绝大部分路段道路两侧在村落林的基础上种植了3050m宽的杨树林带,株距一般为2-4米,行距一般为4-6米,平均树高在10米左右。2.4 声环境项目为扩建项目,经对沿线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现有高速公路交通噪声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1) 在平路基情况下,在无建筑物遮挡时,噪声衰减规律为:距道路中线距离增加一倍,噪声衰减约4dB(A),该衰减值略大于理论线声源距离增加一倍衰减3dB(A),原因为随着距离增加,除了距离衰减外,还有地面吸声增大了衰减量,但由于监测时间为冬季,植被稀疏,因此地面吸声衰减一般。2) 24小时测点昼间均可满足4(a)类标准、夜间部分时段噪声级略超4(a)类标准,但超标较小。以等效声级计,昼夜噪声相差不大,且均可满足4(a)类标准,分析昼夜噪声相差较小原因为昼夜车流量比较接近的缘故。2.5 地表水环境项目沿线地表水水质现状总体良好。但部分河流水质已不能满足相应水质标准的要求,主要超标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2.6 环境空气项目沿线环境空气主要以TSP污染为主,各测点TSP均超标,超标率为100%,主要超标原因是监测时段正值冬季,植被稀疏,而风吹扬尘较大,汽车尾气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各测点NO2均未超标。2.7 项目现在主要环境问题现有工程已经营运6年多,根据现场调查和环境现状监测,工程沿线绿化良好,生态恢复工程效果明显;立交、通道数量基本可满足沿线居民的通行需求;桥梁、涵洞工程可满足区域内水系正常流通和农业灌溉系统正常使用的要求。因此,现有工程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基本不存在环境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现有道路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休息有一定干扰影响。另外,降雨集中时节,通道内会积水现象,影响附近居民通行。(1)现有道路交通量不是很大,交通噪声对距路稍远的(100m外)学校、卫生院、村庄等敏感点,影响不大,但对于距路较近的敏感点,由于现有车流中大型车比例较高(约50%),夜间行驶产生一定的振动影响,对距路较近的居民的夜间休息产生一定干扰。(2)现有工程施工时在沿线取土,取土深度为扣除表层30cm耕植土以后1m。取土结束后平整土地,将剥离的30cm表土平摊坑底,造田还耕,种植玉米、花生、红薯、棉花等农作物,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目前这些庄稼生长良好。这些经过取土的农田相对周围未取土的地方地势较低,造成雨季积水较多,影响作物的生长。另外,沿线通道由于地势较低,降雨集中期间,也有积水现象,影响居民通行,对生产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第三章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3.1 社会环境影响 (1) 本改扩建工程响应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能够提高通道服务水平,保障连霍高速公路的畅通,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2) 本改扩建项目的路线选择遵循了“靠城不进城”的原则,距离商丘市、宁陵县及民权县花园乡的规划区边界较近,均不从沿线城镇的规划城区内穿过,现有公路两侧均为绿化林地或农业区域,高速公路改扩建对沿线城镇规划影响较小。(3) 项目新增永久占地和拆迁,会对受影响的群众造成较大影响,在采取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措施后,将大大减轻公路扩建新增占用土地和拆迁对居民生活的影响。3.2 生态环境影响1) 拟建项目的改扩建工程对公路红线范围内的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和服务区的绿化植被基本没有影响,对路基边坡的绿化虽然会全部破坏,但施工结束后会立即恢复,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会减少。因此项目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造成现有公路红线外占地范围内的植被损失,减少了路侧的绿化面积,使局部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有所降低,群落生产力降低。2) 由于拟建项目是在现有高速公路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每侧的占地宽度仅10m,两侧仍有20-40m的防护林,因此,对植被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生产力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3) 本项目建设将使沿线各市县的耕地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由于拟建项目是该扩建项目,所以项目占用耕地数量并不大,沿线各市县中,耕地减少比例均小于0.1%。从沿线各市县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看,项目建设前后,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1亩/人,相对目前人均耕地现状,人均耕地损失面积较小。总体而言,本项目建设不会改变项目沿线区域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对沿线农业生态的影响较小。4) 该公路用地对沿线的农业结构影响较小,但是被占用的耕地属永久占用,这些土地将丧失所有的农业产出功能,因此,项目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农业经济造成直接的损失。5) 根据本项目现有老路的经验,拟建项目改扩建过程中将主要采用的沿道路两侧就近取土的方案,主要是因为:项目区域地势基本平坦,除了建设用地外,基本上均为耕地;项目远离黄河,不具备在黄河高滩地取土的条件;项目沿线无同步实施的水利工程,无河道挖方可以利用。具体取土方案应在充分征求当地乡镇或村政府意见后,于施工前与当地政府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取土协议。改扩建后取土场拟全部恢复,但取土对土壤扰动很大,可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等各类影响,必须采取一定的生态恢复措施来减弱这种不利影响。如果能取土前收集表土,取土后覆盖表土,并加强经营管理,及时进行排灌、施足底肥,可以缩短取土场恢复期,并减小水土流失。3.3 声环境影响施工期:公路施工期各种施工机械具有高噪声、无规则的特点,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在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和施工管理措施后,其影响较小。但由于沿线敏感点密布且距公路均较近,施工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不应忽视。营运期:现有高速公路交通噪声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改扩建后,根据营运期噪声预测计算结果,公路交通噪声将对评价范围内村庄及学校的声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中远期公路交通量的增加,交通噪声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逐渐增大,需要根据敏感点的特征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3.4 水环境影响改扩建工程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桥梁加宽、扩建时对水体的搅混和油污染,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以及施工土料被暴雨冲刷进入地表水体从而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其中桥梁施是影响沿线水体水质的主要施工过程,采用先进环保的施工工艺、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可以将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主要是粪便污水)应集中收集处理,并积极鼓励当地居民还田,施工场地砂石材料的冲洗水应通过临时沉淀池加以沉淀处理后方可排入沿线非敏感水体。在严格采取上述后,则项目施工对沿线水体的影响较小。营运期桥面径流对沿线河流的影响轻微。3.5 环境空气影响施工期:拟扩建公路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来自施工现场中未完工路面、堆场和进出工地道路以及沥青摊铺时的烟气和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污染,其中以粉尘污染和沥青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突出。通过对堆场、未铺装路面进行经常的洒水作业,合理选择灰土搅拌站的位置并采取严格的全封闭作业,可将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大大减轻。营运期:项目建成营运后,主要大气污染源是汽车尾气。根据类比分析,营运中期前汽车尾气对沿线大气环境影响较小,但营运远期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影响将逐渐增加,公路沿线一定范围内NO2浓度可能超标。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加强公路两侧的绿化、不断采用清洁能源缓解。第四章 主要环保对策措施结论4.1 设计阶段(1) 合理设置改扩建工程临时用地(施工场地、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范围,施工营地尽量租用当地民房,以减少新建营地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对环境的破坏。(2) 下阶段优化取土方案,最大限度减小对耕地资源的占用。(3) 建议委托专业单位开展下阶段的环保设施设计工作,保证环保措施有效防治污染。4.2 施工期1生态环境(1) 严格控制施工占地范围,严禁砍伐征地范围以外的树木;(2) 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临时占地,以便植被恢复;(3) 取土场取土前收集表土,取土后覆盖表土,并加强经营管理,及时进行排灌、施足底肥,以缩短取土场恢复期,并减小水土流失。(4) 临时用地首先考虑复耕,对于难于复耕的临时用地首先考虑种植经济作物,其次考虑植树树木,最后考虑恢复为水塘。2声环境施工期噪声影响是短期行为,施工管理是防治和缓解噪声影响的主要途径。通过严格的施工管理与组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敏感点路段夜间停止高噪声机械施工、学校路段施工避开教学时间、在敏感点对应路段与施工现场设置临时屏障、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及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监理等措施,可使施工期噪声对敏感点影响降到较低的程度。3地表水环境公路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可通过加强管理来减缓,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营地、施工场地和建材堆场的位置,公路沿线新建的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要通过化粪池统一收集和处理后,鼓励当地居民用于还田;施工场地砂石材料的冲洗废水必须经过临时沉淀池处理后方可排入沿线非敏感水体。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公路施工期对沿线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可以减少到最小程度。4环境空气为防治和缓解施工期大气污染,拟在未铺装路面、粉状建材堆场采取洒水抑尘等措施;项目区内沥青拌和站,灰土搅拌站应合理选址,位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