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刘晓青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课程前言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它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回溯历史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或它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则。在最早的时候,春秋战国时候,秦国就已经开始注重空气质量的保护情况,秦国当时是通过禁烧这样的一个指令来保护空气,同时它明白林木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所以,在护林和禁止野焚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工作。追求人与自然的这样一个状态使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始终的一个话题,近年以来,国际上不止中国,国际上也在从我们古代哲学当中寻找一些新的动向,为力图挖掘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生态智慧,中外学者作出了很多努力。他们都在极为推崇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生态思想?我们今天可以从周易、道家、儒家、佛家这四大块来整体地分析一下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的一些生态智慧。周易当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和谐的情况。老子的道,以及庄子的逍遥游,还有儒家的仁民爱物,以及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它们究竟展示了一个怎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态哲学世界?那么,这是我们今天需要一一挖掘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要呈现给大家的一个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生态”这个词,展开讨论必须首先要从概念入手,生态这个词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这一个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它叫“ Eco + logs”,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主要指家或环境(Eco),后边的logs表示的是一个学科及论述的意义,最早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的专家是德国的生态学家海克尔,他在1866年的时候在他的生物体普通形态学当中最早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国采用的基本是现代汉语词典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编撰的这样一个词典当中的一个词条的概念。生态指为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个相互的概念。在进行基本的讲述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warm up的活动,我们先来热热身,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一些关于生态的普遍论述,这也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如第一个,“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林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这是最早的一些关于生态的论述,它基本的核心思想是说我们阳春三月的时候,正是草木生长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着斧头进山林去砍伐,也不能拿着这些网具去江河、湖泊捕捞,这样的话会影响鱼类的生长。还有“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这是管子的一个思想,东周的管仲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这样在行为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同时他还激励政府对山泽林木进行国家垄断式的这样一种管理。还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都是强调一种可持续性的,我们抽干湖水来捕鱼,怎能捕鱼,怎能捕不到呢?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明年可能会面临无鱼的情况,同时我们焚烧树林来打猎,这样的命中率是特别高的,但我们明年还能有这样的打猎的机会吗?还有淮南子当中论述的,“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强调了一种我们要有可持续的生态消费观念,“彘不其年不得食”,这个“彘”是指我们现在的猪这个动物。一、周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现在我们进入正题来看一下周易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周易向来被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它包罗万象,其中蕴含着生态哲学思想更是熠熠发辉。周易当中的生态思想现在是很多人所推崇的一个生态资源,我现在给出的这样一个图片是易经12卷,即2010年出版的。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易经的基本概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所以经常我们提到周易一定要想到它是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其中易经被称为是一本神学书,易传被称为是一本哲学书。周易当中的易经所承载的是一种天命信仰,它成书于3100年前,大概有5000字左右。易传表达的是人文精神,这更接近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什么是人文精神?即是人类与他所信仰的对象是并肩而立的,他们之间是面对面的状态。易传基本成书于2100年前,它大概有15000字,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状况。周易当中的生态思想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它的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关系架构。它作为群经之首,它在古代主要指人与天的关系,反照我们现在,它基本可以呈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就从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关系来说起。其中,它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天即自然,在它那里,天神自然是可以统一在一体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古代哲学当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这样一个争论,关于我们上天的争论。天到底是自然还是神?我们易经当中把这个天基本上首先看作的是神,而且是一种自然神,这个神的职责是要解读这个自然之谜,这个自然之谜的揭示是人类最早在保护生态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我们把天看作是自然界,这样的一种观点我们认为是唯物的,如荀子的天道自然,那在孔子的论语,它更多的是知天知命的观点,更多呈现的是一种伦理道德,更多的人可能认为是一种唯心的看法。但周易当中的天既指自然,又指神,它是三者合为一体的,但它最终的指向还是在指向自然,比如它有一个论述是,“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个乾、坤是指我们的天地,它是人类万物的一个父母之源,它是我们的一种祖先的说法,这是周易里边说卦传的一个看法。那么,为了辅证这一点,周易彖传和周易象传进一步说明,它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所以它说万物的生命之源来源于天,那它最终生成于地,进一步地论证了说卦传当中把乾坤二卦称为父母卦的一个道理。 这里呈现的是一个乾卦和坤卦,乾卦是由六条阳爻构成的,坤卦是由六条因为阴爻构成的,阴爻和阳爻是整个构成卦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就像我们细胞对于人体的这样一个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这样一个地位。所以,乾和坤基本上是按父、母这样来看的,但有时候也结合它的阴阳的特点把它看作是男女的这样一种解释。 在周易当中天单独作为一个世界的创始神灵是被单列出来,而且天和自然界是统一在一起的,比如,“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这是周易乾彖传里边的,“云行雨施”,雨水要滋润万物,“品物流行”万物在雨水的滋润下会慢慢地不断生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在周易里边天更多的是指一种神秘力量的秩序化,这种秩序化主要呈现为一种秩序化的表达,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宇宙是有秩序的,它主要是由天地和和谐的中央和四方这样构成的,中央主要位于核心地位,它的位置是比较高的,四方围绕在中央周围,四方各有天象,这个四方有四季相连,四季各有物候,所以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这样一个意义,这也是周易当中蕴藏的一种秩序化的思想。那殷周时期人们在理解天象的时候,主要还是将天象与物宜的这样一种观察秩序化为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构。这种秩序化的表达其实是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正是这种秩序化思想的一个引导,那么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才没有划向神秘主义的深渊,因此走向了一条与宗教不同的道路,这主要是对生态哲学思想的一种新的阐发。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自然作为人类产生的根源所在,它不可能脱离人类的存在,同时,没有万物的自然,它也不具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谈自然,它必须要和人打交道,它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去做?周易当中给出我们一个答案是“和谐一致”,那也就是我们现在对人类的这种行为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我们的生态才可能有进一步扭转的机会,我们的人类生存环境才可能有改善的转机,所以称为是一种基本的。在周易文言里边有这样的论述,它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这基本上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的一个状态。这句话怎么理解?大人在古代往往解释为“圣贤之人”,这种圣贤的人一定要合乎天地的意志,同时要有日月的光彩,同时还要符合四季的秩序,但最后还要与鬼神合其凶,如何理解?他能顺应鬼神的吉凶,所以,达到了这样一个状况,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为圣贤之人,这种思想内涵表面是在谈你如何成为一个圣贤之人,这是一个中心,但它实质背后的内容呈现的是一种天、地、人同源、同构、同律的这样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追求的一种状态。这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我们一会儿进行一个具体的阐发。天地和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它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古代都有论述说,“天地存则人存,天地灭则人灭”,所以我们要把整个宇宙万物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说,为什么现代社会又面临这么多的生态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基本还处于一个工业化的时期,工业化甚至有的时候可以称为部分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所连带的这样的一种生态环境的效应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周易当中,中国古代思想,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当中也有论述,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他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一个报复。”这是在全集的第20卷里阐述的。所以,关于这个生态问题,其实从古至今,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持续讨论,永远在不断升温的问题。我们现在就重点来看一下天、地、人的三极之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周易里边把人类社会看作是由三种本原性力量支配的,这三种本原性力量主要是天、地、人。这个人,我们往往狭义定义为君子,它们三者统一,这个世界结构才是和谐的,这个生态才可能是处于一种可持续性的状态。在易传系辞里,它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经常得到的这样一种古代的名言,清华大学从中也提炼出了自己的一个校风校貌的象征性的描述,文言传当中对乾卦概括为元亨利贞,作为天地的之为天之四德,对应的人,我们后来说仁义礼智,这也是四德,这四德是从天到人的这样一种四德,其实天地中间暗含了很多人的这样一种思想品行的道理,按照文言传的解释,人先天的,并且完全的禀受了上天的这四德,由此在天地万物当中获得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所以,它们三者必须统一在一起。所以我们为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可与天地相交映的这样一个君子。这是它的天、地、人的三极之道。我们进一步进行一下论述,比如我们说一个事件最终要发生,最终发生以后还要产生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影响,这个结果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作用于这个世界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根据天、地、人三者我们概括出来它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和应然因素,这个偶然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天命神意,这个必然因素是指地的客观规律,还有我们说的应然因素,应然是怎么样的因素,它主要是指人的一种自由意志。所以,三者综合起来作用于某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如果前面是良性的、和谐的、统一的,那后面肯定发挥着积极的效应,反之是一种消极的效应。现在这种三极之道后来被很多人发挥为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你办一件事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具备了这样一些基本条件,那你就可以成为一个能够达到目标的,在社会当中处于积极上进,有进取心的这样一种人,而且是对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那还有“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样也表达了一些这样的思想。我们现在对周易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从环境角度来解答,周易是一部生态学的典籍。李克军在先秦典籍中的生态哲学这篇文章里,他对周易给出了一个高度的评价,他说周易的六十四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八卦表示生态环境的方位,如离卦为火,所以象征火热,所以离代表的是南方;坎卦,坎为水,它象征着寒冷,所以它代表北方。所以,我们最基本的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样的一个,南方是离,最北边是坎,构成了一个方位性的生态的结构,还有六十四卦,这里给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图,大家可以看一下。二、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在讲完周易里边的生态哲学思想以后,我们再来看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我们先从道家开始分析,道家这里我们讲一下老庄的思想。道德经是老子的一个集中的思想的代表作,这个道德经又被称为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这些都是道德经的一个名字,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况是什么样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它共有81篇,其中上篇是第1到第37章,下篇是第38到81章,所以道德经全部内容主要集中在阐述道和德的一个深刻含义,它代表的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在这背后就蕴含着丰富的这样一种生态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当中较多提及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流派之一,它们集中的一个思想体现是无为而治,这与生态哲学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所以现在道家的这种无为、天人合一、庄子逍遥游的很多这样的一些思想都被加以发挥,用来阐述现在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状态。对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也对其进行了自己的阐发,比如它把老子的道就是一种无为,庄子还有万物平等,就是他的齐物论,还有物物循环等思想都与先前周易的很多思想是相互辉映的,所以它们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一)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首先老看一下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老子我们相对不是那么陌生,提到老子我们就提到他一个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它的“道”,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一个起点,道作为宇宙本原的一个东西,它的实质就在彰显一种生态法则和一种自然规律。我们作为生态智慧的根本,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生态的整体的境界,那在老子这里,他的道基本是一种自然,所以第一个问题是道就是自然,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它是内生于天地万物之中的,成为制约万物盛衰消长的这样一个规律。老子有一个最经典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它的道生万物的思想,描述了一个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历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与万物是同视的,是面对面的,自然是一张有秩序的网,人类必须更好地编织这张大网,而不能去破坏这张网,所以,这也是道的这样一种就是自然的这样一种思想的彰显,所以道作为最高的自然实体,它在日益地形成着宇宙和天地万物在维系着整个宇宙的运转以及人类社会的持续的发展状态。所以道是一种运动状态,而且从内在逻辑来说,它又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的规律的彰显。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对老子的这样一个注是非常有名的,也是后续大家所关注的一个地方。王弼他曾经在他的老子注当中这样说道,“老子之文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他说道是自然,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一种同源性,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也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应是和谐的,这个“应”是一种“应该是怎么样”,这是一种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取向,我们现在在努力地回归这样一种取向。那么我们说他的道就是自然。这个道也指一种规律,所以他把道作为万物之奥,道是整个万物生长的奥秘所在,所以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是道德经当中的一个最著名的阐述。什么叫“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你按照道的规律去办事,那我们就可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样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你违背规律,就可能会承受到一些不堪设想的后果,比如他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就是这样的一种阐述,老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要主张要回归自然的一个本来面目,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他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法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因为只有你做到了,天地万物才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最终才可能道法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状态。老子的这种生态哲学思想还反映在其“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和“小国寡民”的这样一种论述当中。什么是反者道之动?它有一句经典的论述,它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现在基本上是这样解释的,道的运动变化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又是特别微妙了,这就表达了自然界发展的一切规律是在道的作用下产生的这样一种结果。所以,老子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他总结了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些规律,他提醒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这也是我们现在要提醒人类的。只有这样,他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才能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什么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说:“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他的关于小国寡民的一个最经典的论述。这里边其实描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想状态,为什么我们这样说?我们抛开其政治意味去理解的话,它背后还是想暗示着一种生态思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里给出的一幅图是一些画家对老子的这样一种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的一个描述。小国寡民还是渴望回归自然的,老子希望能够站在人与自然的立场上去完善自我,实现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同步,亦步亦趋的和谐发展。在阐述他的这样一种理想状态的同时,他主张怎么样去实现?他的一种主张是无为而治,“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所以,他说无为而治是我们不要去刻意要求自然,我们要给自然留足它自己独立运行的余地,万物有自我运行的空间,我们不应该去打扰它,因为只有这样它才顺应自然,才会发挥出它的作用,实现它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调节。这里边也有一些具体的论述,比如“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道要生化万物,德要养育万物,所以生育万物,而又不拘于其自然,让其和谐发展,呈现一种良性的循环的发展,但无为,国外将它译为“do nothing”,但这个“do nothing”不能更好地表述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状况,它更多强调的是我们面对自然的时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的核心思想的主旨所在。(二)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除了老子以外还有庄子,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最应该说的是他的齐物论的思想,齐物论是万物平等。他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应该把万物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和其他物种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自觉保护其他物种,比如我们对树木、大地都要持有这样的一种爱的绳索的联系,我们不应该剪断我们彼此之间的这样一种和谐的、平等的状态。如果这样的一种状态被打破,那我们可能就会面临着生态危机这样的一种状态。在庄子的齐物论里边的论述是非常多的,但有一点他的论述是比较形象的,比如“圣人处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这个意思是人万物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是我们和万物相处,我们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去损伤万物,你不去损伤万物,你这样的一个人,你才可能会真正地做到圣人的这样一种情况,而且正因为你的无所伤害,所以人才能与自然的相送和相迎(相将迎),这是齐物论的一个基本的核心表述。这幅图是庄子在观察自然界当中的动物的一个画面。他对自然持有的是这样一种平等的齐物论的观点。 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是物顺自然的这样一个发展。这个物顺自然的发展和刚才我们提到老子的思想是很多相通之处,它就是我们要顺应万物的发展,它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去遵循它,要顺应事物的自由的本性,我们不能去违背自然界,我们要顺应其本性,遵循其规律。在应帝王里边,它说:“物顺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这个治是一个相对和谐,然后社会呈现一种繁荣昌盛的一种状态。所以他说万物的发展变化也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进行。因为自然的本性是自由的,所以人不应该去过多地干涉,如果你把自然的本性给遮蔽了,最终自然会反馈给你的也是一种恶性的对策,对你进行一种恶性的伤害,所以,人会自拾恶果,这是一个基本的看法。所以,物顺自然在我们今天的启发意义是自不待言的,但我们说,物顺自然这样一个观点最早居然能够在几千年前在庄子的思想里边阐述得这么清晰,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一个深奥之处,也是它的一个宝贵之处。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与老子一样。无为而治最重要实现的是天人合一,这是他的一个基本主张。庄子认为怎么样去实现这种天人合一?这种无为而治又是怎么实现的?老子也提,但老子主要是通过静观玄览的方式,而庄子通过的是心斋、坐忘的方式,通过一个故事来说一下什么是心斋,解释一下心斋这个词的意义。斋是斋戒的斋,这个故事是庄子记述在他的人间世里边的,这个故事是关于颜回和孔子的这样一个对话,孔子的学生颜回就有一次问孔子说:“敢问心斋。”心斋到底怎么解释,是怎么回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是他的一个论述,其实从他这个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有五步,第一步,若一志。什么是若一志?你心中的思想要专一,心中思想专一是做到心斋的第一步,心无杂念,你不要受万物的打扰。第二步是听字诀,不要用耳听,要用心听。第三步,以气听气,使心和气连成一体,把它们之间的裂痕给打破。第四步,止字决,耳止於听,心止於符,这强调的是叫人不要着意于听,功夫要渐渐地进入混沌状态,所以要实现神气合一。所以心要止於符。第五步,一种虚的境界,只有虚者,心斋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你才会实现这样一种心斋。坐忘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物念、杂念,然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然后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叫坐忘。心斋和坐忘是一种比较高深的状态,一般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庄子说我们要达到这样一种通过心斋和坐忘实现天人合一。庄子在试图教化人们要按照自然的本性去与自然打交道,所以,我们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着自然的这种逻辑过程,在无为而治的这种同时实现精神的自由,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他的无为思想比老子的无为思想更为彻底的一个表现。他在齐物论里边有一个具体的论述,就是我打在PPT上,下面这段话不难理解,我们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但它的一个主旨是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所以它要生息和繁衍,它生息繁衍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达到真正的和谐?要遵循规律这样的一种基本思想。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有一个国外学者进行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这位国外的学者是卡普拉,他在物理学之“道”,2012年出版的,他这样提到:“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这是他所强调的一个主旨,庄子做到了这一点,他强调了这样一种观点。三、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第三部分,我们来看一下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博大的一种体系,我们今天主要介绍有孔孟的,有董仲舒的,有邵雍的,还有张载的,程颢的,陆九渊的,还有王阳明,为什么把后面的宋明理学的也纳进来?因为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形式,所以我们纳进来进行一个统一的讲解。这八个人是我们今天所涉及到主要人物。我们谈儒家肯定避不开孔子,而且孔子是首先要谈的,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一种仁民爱物的一种生态哲学思想。这种生态哲学思想在孔子的表述里边,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要亲近自然,要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他还表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我们钓鱼但不去网鱼,我们只射飞鸟,而不射归巢的鸟,这是他在论语当中的论述。所以,孔子对自然资源是有一种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伦理情怀的。但我们说孔子的思想里边他更多的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但它背后怎么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其实还同时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仁民爱物思想,一方面可以把它看成是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积极入世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成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智慧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孔子有一个具体表述是,“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可以通过孔子的一个记述的具体故事来看,这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一个学生他叫宓子贱,他后来被鲁君调派到一个单父(现菏泽)去当县令,三年以后,孔子就想知道他这个学生为政的情况怎么样,所以就派了他的另一个弟子去考察一下,另一个弟子是巫马期,所以他派巫马期去看宓子贱的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巫马期就乔装以后晚上到了单父这个地方,他到了以后就看到晚上一个人在河边捕鱼,但捕起来又全把它们放回去水中了,他就觉得特别奇怪,他就上前去问,便问其故,这个人当时就说我放回的是小鱼,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官(县令)宓子贱要求我们在小鱼长大以后再去捕捞它,所以我就放了,后来巫马期就回去跟孔子报告,孔子听了方感欣慰,他说,宓子贱治邑有方,可担当大任,所以他认为宓子贱能够注重当地的生态平衡,与孔子自身的不一网打尽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还有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在生态哲学思想方面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爱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实,他这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孟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所在。孟子他说君子之于物也,圣人之人之于物,我们要爱惜他,但谈不上仁爱,但我们对于百姓,我们谈仁爱,但谈不上像亲人一样的爱,他说亲近自己的亲人,然后又对百姓以仁爱,对百姓以仁爱,最终要爱物,要爱物就是要爱惜天下的万物,所以他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关系,保护人类自身。在这个地方,孟子也有一个故事来记述他的生态伦理的意识和情感,当时记载说,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的时候就便问这个牛的用途,当时得知是要被宰了去祭宗的,但看那个牛可怜的样子,当时牵牛组就说那我们就废除这个祭宗的仪节吧,但齐宣王说怎么能废除呢,那就换只羊来代替吧,其实以羊代牛,不明真相者以为是齐宣王吝啬,但孟子认为他其中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他在施仁术,施仁爱之道,所以他肯定齐宣王不忍其怵惕而产生的侧隐之心,孟子的思想里边,他的“四端说”是非常重要的,“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仁爱之心的一个源泉的表述,所以在孟子思想里边的生态伦理的情怀是很容易看到的。还有荀子,其实康有为就说过,孟子的智慧高,但荀子的功夫深,所以到了荀子这里仁民爱物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提出爱民的人的人际道德与爱物的生态道德是道德标准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把它和谐统一起来。 除了仁民爱物的思想,儒家还有一个中庸思想,中庸强调一种和谐状态,而不是我们现在简单的打乒乓的中央,截取两端,取其中央的这样一种做法,而是一种代表和谐的状态,所以儒家的这样一种中庸的思想,它强调社会的和谐状态,强调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和谐,其实就是一种生态智慧,那我们说,孟子里边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我们不能偏执地把两边的去掉,然后只取中央,这样地绝对化。这样的绝对化不知道权变,执着于一点的做法就有一点偏激。我们为什么要厌恶这一点?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那么,只有坚持一点,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这样的做法会导致的结果是废百也,它会产生很恶劣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庸”的“中”绝对化,它的中还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影响制衡的一种和谐变化。其实这个中解释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这个中和就是说要达到一种整体的平衡,这种整体的平衡是自然要与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合理的层面,既不是人屈服于自然,也不是自然完全沦为奴役的这样一个东西,它们之间要处于一种共处的状态,这种共处的状态才是我们中庸所追求的一个恰到好处的一个思想。要将其这种中庸思想付诸社会实践,才会达到现代生态哲学所倡导的一个基本任务,这也是儒家中国古代中庸思想蕴含的这样一种生态启示。 除了中庸思想,还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们自古以来一直在提倡的,但在儒家这里,孟子里表述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实就是经常所说的,你要尽心、知性、知天这三步,还有董仲舒说到的,要有天人感应这样一说,他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这是我们看这些儒家思想,董仲舒大作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的,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的。他说一种被人格化的自然与人之间是有一种感应关系的,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再是这样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人是万物当中的特殊体,所以人与自然要达到一种完全的统一,其实董仲舒的思想除了他的天人感应,还有人副天数说,他这个人副天数是指“天地之符,阴阳之附,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我们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能是外在的,我们要在伦理道德的提倡下实现人与自然本质的、内在的统一,所以他说,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到这里,现在我们提倡的生态伦理更多地会从孔孟的思想里边,从儒家的思想里边寻找,所以,董仲舒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触及到了我们现代生态伦理的这样一种基础和基座的状态。再往后,讲完儒家的基本发展,我们还稍微涉及一下宋明理学,因为宋明理学我们刚才提到了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简单提一下,基本的人物有邵雍、张载、程颢、陆九渊、王阳明,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宋明理学的一些思想。邵雍是北宋哲学家,也是一位易学家,他主要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状态,而且他所追求的描述的那种圣人的状态也是我们现在生态哲学所极力塑造的,他说,我们不需要那种一身观万身,但我们需要圣人能够设身处地地去关怀自然,这是非常必须的一点。他说,“其(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此外,张载在他的西铭当中也介绍了他的民胞物与的思想,整个大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这种民胞物与的思想和庄子的万物齐辈论,万物与我唯一的这样一种思想是合二为一的,是极为一致的,所以张载的做法是要把自然界放在心中,我们从心里边通过与自然万物的统一达到一种内在的合一的关系和状态。还有程颢的、陆九渊的、王阳明,程颢主要是想在阐述他的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天地万物一体,最后连成这样一个整体,世界万物才是和谐的。还有陆、王的心学,它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统一的理念,我们要先构建一个宇宙性的大我,然后在宇宙的大背景下然后光环万物,然后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他说,只有做到人与自然这样的一种万物合为一体,那我们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和谐的发展状态和生存状态,所以陆王心学更多的是在这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思想。关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有一个基本的评价是钱穆先生的,他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但方克立先生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述,他说:“儒家从孟子到宋儒的天人合一说,以其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等强烈的伦理关怀,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建立时下大家都很关注的生态伦理学,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这些都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天人合一的思想最终是发端于周代的周易,然后历经的孟子的心性,庄子的齐物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及到宋明的,张载的,二程的,还有王阳明的这样一些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最终建立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的这样一种思想。四、佛家的生态哲学思想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佛家的生态哲学思想。儒释道三家论述完之后我们来看佛家在这方面到底给我们阐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作为古代哲学之一,佛家具有较多的一种生态哲学思想,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平等、慈悲,还有我们要提到的自觉觉他等,但佛家更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把原本理论领域所宣扬的生态哲学智慧赋予实践,开始在实践层面进行这样的一种践行,具体表现在它有保护生命的这样一些行动,还有不要把这些作为他们生存、生活、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生活准则。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平等慈悲这样的一个观念。首先对慈悲进行一个解释,它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所以,“慈”和“悲”不是我们平时意义上的这样的一个作形容词解,它要作动词解,“慈”就是要慈爱众生,最终要给他快乐;“悲”就是悲悯众生,最后要把他的痛苦拔除掉。这种慈悲目一种怜悯同情,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种大爱,把慈悲作为佛道的根本。经常说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因为她要慈悲,普渡众生,所以在这里边是一个具体的体现。关于佛家它这样的一种平等慈悲的观点,它最终要用它来做什么?它要用它来接人待物,要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佛家以一种慈悲为怀的心态,关心万物的生存,并且进一步发展出了一种不杀生、放生等观念,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经常在公园里看到有一些人拿着好几个箱子,里边放着好多的鸽子,然后他会把它放掉,这属于一种放生行为,其实在他背后是一个信佛的人,所以他比较注重平等慈悲的这样一种心境情怀,所以对万物他会有一种不杀生和放生的行为。除此之外,禅宗有的时候规定佛家弟子不得随意砍伐林木,焚毁森林,这些行为都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实践高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佛家在这方面的这种思想行为更多地能够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当中,那禅宗还积极宣扬超凡脱俗的宁静和普渡众生的这样一种伦理的逸韵,在宣扬这样的一种伦理逸韵的同时,禅宗的生态哲学的核心是要对万物持有一种关爱之情。所以,在佛家的经典涅槃经里它这样说道,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前提作品,也在强调这样的一种观点。而且它说,平等和慈悲之间是有关系的,平等是对其他生命的一个尊重,而慈悲则是对于其他生命的一个关怀,所以,尊重在前,关怀在后,所以平等是慈悲的基础,慈悲是平等的一个道德发展,所以有一个前后相济的这样一个和谐的关系。除了平等慈悲以外,佛教在生态哲学这方面还表现出一种思想叫自觉觉他,你不仅要度己也要度人,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主要的思想。我们这里插一下大乘和小乘的概述,其实在对于释迦摩尼佛的看法上,大乘和小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是它们一个方面的区分。小乘是把它看作一个教主,一个导师,要实现一个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把它看成一个,就像我们以前认为的上帝一样,它是法力无边的,它是全知全能的这样的一个佛,这是大乘所认为的释迦摩尼佛。其次在修慈方法上是修行修慈的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的是戒定慧,这是它的三学,但大乘佛教认为除了有戒定慧,小乘还要强调八正道,大乘佛教这个也可以肯定,在除此之外除了三学、八正道以外还强调六度、四摄,这个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四摄主要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的大白话来说是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还要度人,这是它们的一个主要区别,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自觉觉他是大乘的一个思想的结晶。自觉觉他,信仰者不仅要使自身得到利益,同时也要使他人得到利益,你不仅自己要觉悟,同时也要帮助别人觉悟,所以,按照佛家的解释,你自己与他人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所以,自己的解脱和他人解脱是分不开的,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暗含着大乘佛教的一种和谐的思想。大乘佛法对人世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人对万物之间,对众生之间,它是有这样的一种相互的度的过程,帮助的过程,所以你要理解众生要帮助它脱离苦海,这个众生既有他人,也有万物,所以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叫大乘。所以这里法华经里也是大乘佛教里的一个早期经典,它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你听了这个法以后,闻,就是听了以后,法受信,闻了这个法然后你就信受,先相信它,然后又接受它,然后“勤修精进”,你听了它以后,你也相信它了,你也能接受它了,那你就在行为上按照这样来进行实践,这是它基本上强调的重心,我们要把自己当做别人,要把别人看作自己,相互的这样一种帮助,这样的一种状态,这叫自觉觉他,其实这里边就包含着人对万物,对有生命,对没有生命的,都要有一种自觉觉他的伦理情怀在里边。还有华严宗的“六相圆融说”,这个“六相圆融说”是华严宗提出来的,佛教有“八宗”,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禅宗、华严宗、三论宗,还有法相宗、天台宗、律宗、真言宗,还有一个净土宗,净土宗我们一会儿还提,所以佛教的“八宗”,其中华严宗里边提到的“六相圆融说”,这“六相圆融说”就把宇宙概括为“六相”,这“六相”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和坏相,其实它们就是一对一对的,一共有三对,这三对要相互依存,它没有相互独立,那么,让它们之间要实现一个圆融统一,这个圆融统一也是我们今天治理生态所要借鉴的一个核心思想。所以,它说,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那人与自然之间就要达到这样的一种和谐发展,这是华严宗思想里边暗含的一个内涵。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佛教里边的一个境解脱和心解脱的这样一种观点。境解脱是人作为主体,你要对你生存的外界环境进行一个优化,叫境解脱。心解脱是说,佛教除了要去除贪、慎、痴等烦恼以后,你要成佛的行为还必须从心底里去实现这样的一种解放,内心里边的一种工作,内心的一种努力,这是心解脱,所以境解脱和心解脱是一对概念。往往认为境解脱是心解脱的前提,只有境解脱完成以后,心解脱措施实现。这个境指外在环境,这种外交环境放大了说是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强调境解脱与心解脱,实际在强调我们的生态环境与人的精神领域这两个方面的思考要相辅相成,你追求境解脱是要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有序和谐,那么,但仅有这种境解脱还是不够的,人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银行面试备考宝典:行业热点面试题库精挑细选
- 病毒宿主共进化-洞察及研究
- 比较文学理论前沿-洞察及研究
- 2025云南省国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鸣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3
- STEAM教育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影响与启示研究报告
- 兽医体系效能评估
- 市场人才素质分析报告
- 2024年贵州贵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养老保险理赔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试讲稿(教师招聘面试)壶口瀑布
- 高一新生入学教育
- 线缆公司仓库管理制度
- 医院培训课件:《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解读》
- 十字相乘法(最终版)
- 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案例
- 2025年度智能金融服务平台保险业务居间服务合同
- 肺栓塞课件完整版本
- KCA数据库试题库
- 《民用无人机作业气象条件等级 植保》
- 《上肢静脉血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