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分析.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分析.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分析.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反衬、比照中凸显人性的光辉杨绛的老王分析杨绛笔下的“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仔细阅读文章我们会了解到:老王是一个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鳏夫。这从老王的家庭状况可以看出:他没有妻子、儿女,仅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所以在这个世上他是一个举目无亲的人。本来应该有些同事,能相互照应,但由于“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成了“单干户”,所以“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可见他无依无靠。更为不幸的老王还是一个残疾人。他有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另一只眼也得了“夜盲症”,天黑了就看不见,有时撞上电杆,会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从经济状况来看,老王是一个很贫困的人。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房子是塌败的小屋。当作者问起他“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他却有点答非所问地说:“住那儿多年了”。这说明在老王的内心,这里没有家的温馨,没有家的归宿感,只是一个栖身之地,所以也就不成其为家了。老王的收入也肯定不高,因为他是靠蹬三轮维持生计的。身体又不好,别人不愿坐他的车。后来,只靠钱先生这一位主顾的惠顾,凑合着生活。可以说生活非常拮据。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老王的生活,那就是“苦”。有生活的艰苦,也有内心的凄苦。但就是这样一个苦人儿,人性中却有着闪光的一面。从老王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看:老王是一个勤恳老实、诚实厚道的人。比如“送冰”一事,他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作者说他是三轮车夫中最老实的一个,“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看来老王一直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不会投机专营,不会欺软怕硬,不会坑蒙拐骗。老王还是一个淳朴善良,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以他“送钱先生看病”一事而论,收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个以拉人谋生的三轮车夫,为人服务,收取报酬,理所当然。但是,老王却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也许,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是应该的,更何况钱先生还有病,送人看病,这样的事,不能收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哑着”、“悄悄”是怕“我”难堪,“你还有钱吗?”是担心“我”看病钱不够,老王勉强收钱后,还不大放心。帮助人的底限,是不伤害人家的自尊!老王即使是做好事,也要顾及到别人的自尊,他的举动是出于本能,出于淳朴之极的善良。老王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对于一直照顾自己生意的作者一家,老王是心存感激的,也一直想报答,但从行文看,作者并没有给老王这个机会。所以,在他临死之前,特意到杨绛家送去鸡蛋和香油,以表谢意。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是送人的,那为何又收了钱呢?老王当时是一个将死之人,钱对于他已没有多大意义,更何况从前文的“送冰”来看,老王不是爱财的人,他站着等杨绛实际是怕“我”难堪,是怕“我”内心感觉占了便宜过意不去。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老王的品德,那就是“善”。可以说善良是老王人性中最基本的品质。作者以老王的“苦”反衬他的“善”,这种写法,更加凸显了老王在生活艰苦,内心凄苦的情况下,还能“守死善道”的人性光辉。一个如此善良的人,理应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褒扬,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文章中有几处写到周围的人对待老王的态度。一处是,“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言外之意是“活该”。 就算年轻时的一时之错,却要背一辈子的黑锅,遭人唾骂一生,这对一个原本老实厚道的人来说,是不幸,而这样一个缺少同情和关爱的社会,是不是“更深的不幸”呢?。所以作者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作者向社会呼吁良善,不用口号,只消淡淡一句,重如泰山!还有一处: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当作者听到老王去世时非常惊讶,“呀,他什么时候”这里的省略号表达了作者意外时的语塞。尽管老王的去世应该在意料之中,但作者也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甚至也不愿意说出“死”这样的字眼。但老李却不同,“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这样的话语透着漠然,看不到一丝的同情,甚至会感到说话人的麻木和冷漠。老王死后,邻居只是绘声绘色谈论老王死后身上缠了多少全新的白布,埋在什么沟里。可见他们感兴趣的是回民特殊的丧葬习俗,而不是老王的善良,老王的“善”邻居漠然不知。这些地方,虽然着墨不多,但作者再一次以周围人们的漠然、麻木甚至冷漠反衬了老王的“善”。一方面突出老王保持“善”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对哪些冷漠麻木的人们的鞭挞与批评。当然,不是所有的人对老王的“善”都熟视无睹,比如作者,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老王的善良。当老王因“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成了“单干户”时,作者知道他是一个老实人,不会投机专营,于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登,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当老王仅有的一只好眼也患上了“夜盲症”时,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当政府取缔了载客三轮车时,钱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可以说作者一家一直在照顾、关爱着老王。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与周围的人形成了鲜明的比照。这也寄寓着作者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批评。其实,文章还有一层耐人寻味的比照,就是以老王的“善”与作者自己的善举进行了比照。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从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看,作者并没有对不起老王的地方,那又何来“愧怍”之情呢?这要从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寻找答案。就作者与老王的交往看,作者对老王的善举主要表现在物质上的帮助,缺乏精神的关爱。比如,作者始终没有给老王报答的机会,没有让老王感受到报答恩人的快慰,即使是临死前的一次谢意,老王也没有如愿。对老王最后一次送香油和鸡蛋一事,我们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病重的老王可以让同院得老李将鸡蛋和香油给作者捎去,为什么他还要艰难地拖着病体亲自送来?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联系全文看,老王渴望得到的是什么?3.回家的路上老王会想些什么?老王亲自送鸡蛋和香油,首先是对作者一家的关照表示感谢,其次,老王一直把作者一家当做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甚至是亲戚,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对朋友的探视,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在同行里,老王是“单干户”,“常有落伍的惶恐”;亲人中,也感受不到应有的温情。老王最渴望得到的应该是亲情和友爱。给他钱,或许还不如“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老王来郑重地表达谢意,作者却给了他钱,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回去的路上老王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失望和落寞。作者当时因为“害怕的糊涂了”,所以一时没有体会到老王的内心,几年过去了,才渐渐明白,但是已经太晚了。但老王对作者就不同了。老王做事多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能体谅对方,尊重对方。比如,送钱先生看病和最后一次送香油和鸡蛋,都能说明老王能处处体谅到对方。在那个年代,香油和鸡蛋都是奢侈品,生活贫困的老王即使临死自己也舍不得吃,想到的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一个不幸的人,反倒关照幸运的人,这是怎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