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 春秋战国社会生活史 绪论 周代是中国第三个中央王朝 周与夏商两朝一样 属于奴隶制社会 但周与夏商相比较 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第一 夏商是奴隶制度草创和初步发展时期 而周代是奴隶制度从高度发达 逐渐瓦解到被封建制度所取代的时期 因而周与夏商的社会性质不尽相同 周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从武王灭商到公元前771年 历时250多年 这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到前256年 历时500多年 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是奴隶制社会从瓦解到最后崩溃的时代 战国是封建制社会取代奴隶制社会而初步确立其历史地位的时代 西周和东周 虽然是一个政权的两个阶段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迁 社会面貌迥然不同 最终完成了由以世袭方国采邑制为基础 以封建领主贵族阶级为主体的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以郡县官僚体制为基础 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过渡 由于周代跨越了两种社会形态 因此其社会生活与夏商既有相同之处 但亦有不同 第二 周代的政治制度与夏商两代有所不同 夏商在习惯上被称为中央王朝 但实际上是当时林立各地的方国之中最为强大的中心方国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概括为是王邦与诸邦各成体系的 邦联 体制 西周则通过宗法分封 改变了这种 邦联 体制 造成了周天子以既是政主又是宗主的双重身份而统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并确立了天下一家的国家观念 成为周代对中国社会历史的一大贡献 政治制度及其格局不同 社会生活现象相应也就有所不同 第三 周代的文化与夏商两代不同 夏商由于距离原始时代不远 原始遗风非常浓烈 文明程度总体不高 而周代以宗法人伦为核心 彻底构建了社会价值观念和以等级制为中心的 礼 文化 这是周人奉献于中华民族的最高创造成果 春秋 战国时期诸子争鸣 思想家 政治家层出不穷 出现了以儒 墨 道 法为代表的人文思想流派 各派思想家 政治家的思想体系和言行被记载于大量流传后世的典籍文献中 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包括社会生活方面 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 周代是中国有完全清晰可辨历史的真正开端 研究这个处于开端阶段的中央王朝的社会生活史 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周人生活空间和居住状态 一 授课题目 周人生活空间和居住状况 二 教学目的 了解周人居住的生活状况 并从中理解这种社会生活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意义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西周的国野制度 以及 君治为主 民生为从 的城市生活 四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 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周人之生活空间 一 西周人之生活空间周武王灭商 西周建立 统治阶级全面推行封邦建国制度 周人通过对外族的大规模军事征服 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授民授疆土的封邦建国 大大改造了殷商时代的外服旧制 使中央王朝与外服诸侯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 在商代 千里邦畿之外的土地为各地方伯所有 而西周时期 邦畿之外诸侯国的封土和人民皆为周王室所赐 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国成为西周王朝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王朝开创了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的王朝政治格局 1 1 诗 小雅 北山 西周分封图 1 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 西周政治中心区域 以周公东征为界 经历了前后两个发展时期 周公东征前 周人的政治中心一直在以岐 镐 今陕西西安附近 为中心之宗周西土一带 偏居西方 周公东征后 成周洛邑一带也成为西周王朝的政治心中之一 经过成 康 昭 穆历代周王的开拓经营 东西两大王畿联成一片 成为西周王朝的政治 军事之重心所在 宗周王畿方圆800里 以宗周为中心 南抵汉水之阳 北临猃狁 东与成周王畿相联 成周王畿之四至情况为 东至今河南商丘与齐 鲁 宋 曹接壤 西至今山西南部一带 与虢 虞接壤 南到今河南平顶山以北与应 邓 申 吕接壤 北到今河南新乡 焦作一带与卫 燕接壤 2 西周王朝的疆域 西周时期 随着周人对外军事征服及封建的推行 其疆域不断向四处扩张 周人经略东土始于武王 武王灭商 使周人之势力达于海滨 特别是齐 鲁两国的封建 成为周人经略东土的基地 后经过成 康 昭 穆历代周王的开拓 整个山东半岛 黄淮流域 以及达于沿海的大片地区都被周人所控制 从而奠定了西周王朝东方疆域的基础 在周之西土 周人常对犬戎 猃狁等诸族进行征伐 史记 秦本纪 记载孝王时封非子于秦 使其续嬴氏之祀 以保西陲 关于秦地最初之所在 集解 引徐广语 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 史记 正义 引 括地志 秦州清水县本名秦 嬴姓邑 由此可知 西周王朝的西部边疆最远在今甘肃天水 灵台一带 周人在南方的势力已经深入到南阳盆地以南至汉水流域 即今湖北一带 国语 郑语 称成周之南有荆 蛮 申 吕 应 邓 陈 蔡 随 唐等诸侯国 其中汉阳诸姬就是周人向南扩张的前哨 西周中期的军事征伐主要在其南部边疆 周人在北方的势力 已经达到今北京一带 文献称召公奭封于燕 史记 正义 引 括地志 燕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 今幽州蓟县古燕国也 即在今河北北部和北京市一带 当初分封召公奭于燕的目的 在于使其控制北部边疆 并进一步向北 向东北扩张 综上所述 西周王朝的鼎盛时期 其疆域最东已经达于今山东半岛 黄淮及沿海的广大地区 最西达到今甘肃天水 灵台一带 最南延及今南阳盆地及其以南汉江流域的湖北襄樊 随州一带 最北达今河北北部和北京市一带 之后经过春秋 战国时代的兼并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强大帝国能够建立起来 与西周王朝的封邦建国及对四方的经略是分不开的 二 东周人的生活空间 1 春秋时期东周王畿的变迁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 周天子名义上仍然号称天下共主 但实际上已经形同一个诸侯国 不再拥有控制天下诸侯的力量 平王东迁 使周王室丧失了宗周王畿所在西土的大片领土 仅拥有成周一带方圆六百里之土地 东周之初 周王室之领地略有今河南洛阳 济源 修武 孟县 温县 沁阳 武陟 偃师 巩义 嵩县 登封 新安 宜阳 孟津 汝阳 鲁山 临颖等地 包括虎牢 崤函等一些险要地区 虽然已经不能与西周时期相比较 但仍不失为一个大国 之后 随着诸侯国的崛起 周王室逐渐走向衰落 王室领土不断缩小 据 汉书 地理志 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 又为诸侯所侵 故其分地小 顾栋高 春秋大事表 称 王所有者 河内 武陟二县 及河南府之洛阳 偃师 巩县 嵩 登封 新安 宜阳 孟津八县 汝州之伊阳 鲁山 许州府之临颖县 与郑接壤而已 2 战国时期东西二周的区域范围及其变迁 到春秋末年 周王室直辖地域仅局限于今河南洛阳周围方圆百里的狭小地域 赧王 姬延 前314 256年在位59年 时 东 西周分治 据 周本纪 索隐 西周 河南也 东周 巩也 王赧微弱 西周与东周分主政理 各具一都 故曰东 西周 战国末期 前256年 秦国攻打西周 西周君被迫将36个邑和3万人口全部献给秦国 从此西周灭亡 前249年 秦灭东周 将原西周 东周故地 连同成皋 荥阳 合建成三川郡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城市与乡村 一 周代的国野制度国野制度是周代独有的集军事征服 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于一体的政治制度 其实质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周人在灭商之后 为了有效地控制广大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分封子弟甥舅等亲属及功臣到各冲要地区建立诸侯国 原先偏居于西北的 小邦周 其人口不会很多 而就封各地的人口自然更少 因此周初的封国都不大 仅是一些带有殖民性质的军事据点 这些散布于各地的据点 就是 国 居于国中的周人及其同盟者就是 国人 国也被称为邑 在国与国之间 则是农田和丛莽间杂的 野 在野中居住生活的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或原部分商人 称为 野人 相对于防御严密的国 野是被征服的土地 相对于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 野人是被征服者 国与野的对立就此形成 在西周初年 这种国野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军事上的对抗 新来的分封者占其土地 治其人民 必然要激起强烈的反抗 之后随着周人统治的巩固 国野之间的对立逐渐由军事对抗转变为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剥削 国人与野人的政治地位是不一样的 国人的主体是与公卿大夫血缘关系较为疏远的亲族成员 虽然也遭受到贵族的经济剥削 但由于氏族公社的遗风犹存 因此国人有比较多的参与政权的权利和机会 西周末年宗周国人放逐厉王于彘 就是国人干政的典型事例 居住于野中的野人也称为 甿 或作 萌 或 氓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力 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西周时期 国野的界限非常明确 即使到春秋初期 国野格局也没有被完全打破 春秋中期以后 各诸侯国为了满足争霸战争对于财富和人力的需要 纷纷采用行政的手段打破国野之间的界限 给野人以一定的权利 如晋 鲁 郑 楚等国规定野人能服兵役 成为野人地位提高的显著标志 与此同时 野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私家之学 的兴起打破了 学在官府 对知识的垄断 国野制度的泯灭 促进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 社会各阶级 各阶层的上下流动 加速了血缘亲族组织的解体 整个社会处于大分化 新组合的变动中 以地域组织代替血缘组织的郡县制政体 在国野制度的废墟上逐渐建立起来了 二 城市生活概况 周代城市生活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 君治为主 民生为从 第二 仕者近宫 与 工商食官 1 第三 前朝后市 第四 民居与墓地共存 在此以曲阜鲁故城为例 加以说明 1 国语 晋语四 记载周代实行 工商食官 的制度 韦昭注 工 百工 官 官贾也 周礼 府藏皆有贵人 以知物价 食官 官廪之 说明当时除了少量的贸易之外 工商业从属于官府 服务于官府 并由官府廪赐谷食 曲阜鲁故城的修建与使用 从西周前期直到战国时代 是一座年代延续较长时间的城市 鲁故城东南面是高敞的丘陵地带 西北 西南为平原 地势呈东西倾斜状态 洙水绕城的北 西两面 小沂河流经城南 故城周长11771米 面积约10平方公里 经钻探 共发现有11座城门 其中东 西 北三面各3座 南面2座 城内发现干道10条 东西向 南北向各5条 在故城的中部和中南部发现有许多大型夯筑基址 周公庙建筑群位于城中部略偏东北一带 这里是全城地势最高处 高地近方形 东西约550米 南北约500米 建筑群基址周围是一个一里多见方的小城 这里是宫殿与宗庙所在 应是鲁都之宫城 为鲁国最高统治阶级居住与行政之场所 在宫殿 宗庙遗址以南 东南分布有许多小群落的大型建筑基址 据推测是卿大夫的居址 较大型的制陶 制骨 铸铜 冶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共发现十一处 除一处制陶作坊遗址在城东北郊外 其余都在城内 主要分布于故城北部和西部地区 在故城东北 西北 西南发现多处居住遗址 居民区多靠近城门与道路 往往与手工业作坊区交错存在 可以推定这些居址是手工业者的居住场所 这些手工业作坊所生产的物品 主要不是为了交换 而是为了满足公卿贵族生活上的消费 工商食官 的意义即在于此 故城内设有 市 位于城区北部 介于宫城与城垣之间 或在古路交通之所 附近有许多手工业作坊 市为繁华地段 整个布局很符合 前朝后市 的城建原则 故城内还发现有多处墓地 1977 1978年发掘了三处属于西周时期的墓地 斗鸡台 药圃和望父台 其中望父台墓地东西1200米 南北1500米 在随葬物品中有铜鱼 蚌鱼等 可以推断这里是周人墓地 而斗鸡台 药圃两处墓地在葬制 葬俗上都与望父台墓地有所不同 而与殷墟商代晚期墓葬相类似 如都有腰坑 且为南向等 显然他们是商奄之民或其后裔 故城内发现墓葬 说明不论是统治阶级 还是被统治阶级 生时聚族而居 死后埋葬一处 阳宅与阴宅共同存在于同一城池之中 1 仍然保留有原始风俗 1 参见 曲阜鲁国故城 齐鲁书社1982年版 总之 曲阜鲁故城是周代城市的代表 大体上表现了当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框架 君治为主 民生为辅 士农工商分居别处 民居与墓地共存 第三节周人之居住状况 一 宫殿与家室1 宫殿 周人的宫殿建筑与其建国的历史一样悠久 周人把宫殿与宗庙 社祀建筑一起兴建 体现了周人悠久的 定人神所居 的建筑传统与风格 周代宫殿建筑比夏 商两代有进一步的发展 文献与金文资料都已显示 宗周与成周洛邑都有大型宫殿建筑 但迄今尚未发现 在陕西周原遗址发现了两处大型建筑遗址 一为岐山凤雏村一号基址 一为扶风召陈村二号基址 二者相距2 5公里 由出土文物推测 前者建于商末 毁于西周中期 后者为西周中晚期遗址 两者前后相接 在商周时代 周原既是周人的发祥地 又是世家大族的聚居地 因此 召陈村基址很可能是公卿宫室建筑遗址 而由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来看 这里很可能是灭商前周方伯之宫殿建筑遗址 在周代 天子 诸侯 卿大夫的宫室寝庙 其制度规格基本雷同 只是规模大小有所区别 因此这两处基址大致可以反映周代上自天子 下至卿大夫贵族阶层的宫室建筑面貌 现在以凤雏村一号基址为代表 加以分析 凤雏村宫殿基址南北长46米 东西宽32 6米 为一夯土高台建筑 整个建筑以正堂和其前庭为中心 正堂面阔6间 每间宽3米 进深6米 前庭面积为19 12平方米 东西两边各有两阶 北边通正堂有3阶 在前庭南边中间是门道 南北长6米 东西宽2 8米 门道两旁各有厢 东西对称 门外4米处有一道屏风墙 长4米 宽0 4米 正堂后边为过廊 宽约3米 两边为各8米见方的庭院 在庭院堂房的东 西 北三面有厢房19间 东西各8间 北边3间 宫殿建筑多为版筑 墙壁外衣和室内外地面都是用由细沙 白灰 粘土混拌而成的 三合土 加以涂抹 铺垫 光洁 结实而又防潮 地面下铺设有陶管 以利于排水 1 1 参见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 商周考古 第180 185页 通观凤雏村宫殿基址 显得主次分明 结构紧凑 堂 庭 廊 门 阶 屏 厢几个部分错落有致 构成四合院形制 开启了中国建筑主流之先河 结合西周金文与文献等资料推测 正堂与前庭当是处理政务 宴飨祭祀之场所 后庭与后室当为贵族及其内眷居住生活的地方 这正符合中国古代 前堂后室 的建筑风格 凤雏村建筑基址及其复原图 2 家室 周代民居家室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下层贵族的家室 一是庶民的家室 西周时代 一般平民的居住条件虽然略有改善 但一部分人仍然居住于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房屋中 例如 在河北磁县下潘汪所发现的5座属于西周时期的房址 都是半地穴式的 其中F4房址呈长方形 面积3 98 2 47平方米 在房内外发现有很不规则的16个柱洞 最大的一个柱洞位于中部偏东 直径22厘米 深38厘米 洞内残留有朽木的痕迹 窖穴靠近北墙 内发现有生产工具 炕坑位于东南部 长圆形 跨越墙壁以使柴烟易于散于房外 地面有一层经过火烘烤的草拌泥 1 整个房屋显得非常简陋 由房内生产工具来看 房主可能是一介农夫 1 参见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75年第1期 又如 在镐京边缘的张家坡等地 发现有十余处方形 圆形的土窑式住址 保存有土窑轮廓及硬土地面 火灶 柱洞 门道斜坡等残迹 也是当时平民简陋的住宅遗址 到春秋战国时代 庶民的居住状况依然非常艰苦 此时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房屋虽然已经少见 但低矮简陋的草舍茅屋仍然是下层平民的藏身之所 总之 周代人们的居住状况与其政治地位 经济条件是成正比的 统治者之宫殿建筑规模宏大 富丽堂皇 下层平民则屈身于地穴式 半地穴式小屋或地面起筑式的茅蓬小屋 阴暗狭小仅能存身 新的建筑材料的开发 新的建筑技术的发明 新的建筑形制的创造 都首先被用于统治阶级宫殿的建筑之上 因而宫殿建筑是当时建筑水平的最高体现 另外 从建筑的规模 色彩和装饰上 可以看出等级差别 在 周礼 仪礼 礼记 等典籍中 保存有关于当时居住等级方面的规定 例如 礼记 礼器 郑注 天子之堂九尺 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 对建筑基座的高度作了规定 春秋谷粱传 曾提到宫室柱子的颜色等级 记载当时天子用朱色 诸侯用黑色 大夫用青色 士用黄色 论语 八佾 1 记载有使用屏幕的等级 天子和诸侯用外屏或内屏 大夫用帷 士用帘 1 佾 音yi 与夏商时代相比较 周代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 第一 瓦的使用 在夏商时代 即使是代表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宫殿建筑 尽管其室内已是富丽堂皇 但其外表也仅是 茅茨土阶 以木架为骨 以草泥为皮 屋顶覆盖有茅草 而在周代 瓦被广泛使用 岐山凤雏村遗址及扶风召陈村遗址都曾出土有瓦 到西周中晚期 用于宫殿覆盖物者 瓦基本上已取代了茅草 第二 砖的使用 在扶风云塘的一处西周时期的灰窖内发现有大型陶砖 质地坚硬 其反面四角均有乳钉 推测应是用来贴在墙外侧以保护墙面的 第三 建筑规模扩大 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扶风召陈村大型建筑基址发现有四排直径达1米以上以及八个直径达1 9米的大型石础 说明宫殿是相当高大的 岐山凤雏村遗址的排水设施是用陶水管道套接或用卵石筑砌而成的 说明了排水技术的进步 二 室内陈设与日常生活起居 1 室内陈设 对于广大下层民众而言 室内陈设都是生活必需之物品 因为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资格摆设超出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 考古发现在大量地穴式 半地穴式遗址中 一般都有土炕 炕坑 有的还有窖穴以存放生产与生活用具 估计这些就是下层民众家庭的大部分家当 他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低下的生存条件仅能保障生命的延续和最起码的生存需要 相反 贵族集团的室内陈设则要丰富得多 豪华得多 这由高级贵族墓葬中随葬品之丰富与贵重可以推断其生前生活的奢侈与豪华 关于贵族室内陈设状况 依靠文献之记载 可以做简单勾勒 床 床是人休息所用的家具 西周以后床的使用已很普遍 如 诗 豳风 七月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说明床已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品 贵族自不待言 当时床不仅用于日常生活 而且在行军作战时 床也被广泛使用 如 左传 宣公十五年 宋人惧 使华元夜入楚师 登子反之床 起之 可见楚军统帅子反是卧于床上休息的 床的使用 不仅见于文献记载 从考古发现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在属于战国中期的河南信阳楚国墓地 以及属于战国晚期的湖北包山楚国墓地中 分别出土有彩漆木床和折叠床 两架床的造型大体相同 由床身 床栏和床足组成 床框髹黑漆 以朱漆描绘回纹 席 席一般用芦苇编成 用竹编成的席称之为箦 在周代席直接铺在地上 人坐于席上 富贵人家之大席之上 经常再设一张小席 称 重席 几 相当于现在茶几之类的物品 一般置于席上 供人凭依之用 诗 大雅 公刘 跄 1 跄济济 俾筵俾几 既登乃依 乃造其曹 孔颖达疏 公刘则使人为之设筵 使人为之设几 宾来就燕 既登席矣 乃依几矣 可见几是周人传统的家什 1 音qiang 屏风 西周初期 屏风被称为 邸 或 扆 扆 指斧扆 专指御座后的屏风 仪礼 觐礼 天子设斧扆于户牖之间 郑玄注 扆 如今绨素屏风也 有绣斧纹所示威也 周礼 掌次 设皇邸 郑玄注 邸 后板也 指设于天子座后的屏风 之后 随着屏风的普遍使用 其种类不断增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精致华丽的座屏 以作室内装饰和观赏之用 1965年湖北望山1号战国楚墓曾出土有一件彩绘木雕小座屏 以黑漆为底 以朱红 灰绿等漆 彩绘雕刻其上的凤 雀 鹿 蛙 蛇等动物图案 雕刻技艺和工艺水平很高 2 室内生活起居 周代社会上层室内起居是很讲究的 有一些礼的规定 首先 室内四隅 角 有尊卑之区别 以奥为尊 礼记 曲礼上 夫为人子者 居不奥 奥指室内的西南角 关于室内四角的称谓 尔雅 释官 中说 西南隅谓之奥 西北隅谓之屋漏 东北隅谓之宧 东南隅谓之窔 奥位是祭祀门神 灶神等诸神的地方 祭祀权在家长 因此父在则子不能居于奥位 其次 席位也有尊卑之区别 礼记 曲礼上 席南向北向 以西方为上 东向西向 以南方为上 即如果几个人同坐于一席 席南北向铺放 西为上位 东为下位 席东西向铺放 则南为上位 北为下位 另外 席铺放要正 论语 乡党 席不正 不坐 孔子认为席子铺得平正 不仅表示主人心地端正 而且也是对客人的尊敬 此外 如果几个人坐在一室之内 对于主人 亲者近坐 疏者远坐 即座位以亲疏远近的原则来安排 几为凭依之用 在庄重的场合 必须正襟危坐而不能斜靠在几上 以此表示态度之虔诚和严肃 孟子 公孙丑下 孟子去齐 宿于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 坐而言 不应 隐几而卧 客不悦 可见卧而倚几是不礼貌的举动 左传 昭公五年 设几而不倚 爵盈而不饮 是以设几不倚 爵盈不饮表示态度的庄重 登堂入室也有讲究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想要进入他人之屋 必须 将上堂 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 言闻则入 言不闻则不入 1 1 礼记 曲礼上 在先秦时代 人们将席直接铺在地上 因此鞋不便穿进屋内 应脱在屋外 据 礼记 曲礼上 侍坐于长者 屦不上于堂 孔颖达疏 长者在堂而使者屦贱 故脱于阶下 不著上堂 若长者在室 则使者得著屦上堂而不得入室 可见 这一礼仪上的规定虽有尊卑内涵 但也与保持屋内的卫生整洁不无关系 以上室内生活起居主要是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礼制 庶人一般是没有资格与条件来讲究的 至于天子 诸侯 公卿 其日常起居已经不仅是生活问题 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活动 六 思考题 1 简述周人之生活空间 2 与夏商时代相比较 周代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周代室内日常生活起居的情况大致是什么 七 参考资料 曲阜鲁国故城 齐鲁书社1982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 商周考古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75年第1期 第二章周代婚姻状况和宗法制度 一 授课题目 周代婚姻状况和宗法制度 二 教学目的 了解周代之婚姻制度 西周时期典型宗法制度之特征 以及战国时代典型宗法制度之瓦解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周代 烝报 婚制和 媵妾 婚制之特点 典型宗法制度之特征 四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 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周代婚姻状况 婚姻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方式 易 序卦 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 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 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 然后礼义有所措 婚姻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 处于承继自然与社会的中间环节 因此一定的婚姻形态 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的 人类大致共经历了五种婚姻形态 杂婚 血族婚 族内婚 氏族外婚制 族外婚 对偶婚 一夫一妻制婚姻 一夫一妻制婚姻是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 确立于阶级社会初期的婚姻制度 在夏 商 周三代 一夫一妻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婚姻形式 一 周代婚姻礼俗 1 婚姻运作礼仪 周代婚姻之运作礼仪和商代相类似 一般要经过六个步骤 典籍中称之为 六礼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徴 请期 期初昏 婚 即亲迎 这是就婚姻的一般形式而言 主要适用于大夫 士等中下层贵族或平民的上层 周王 诸侯国国君 卿等高级贵族婚礼的隆重程度当有甚于此 在春秋时代 诸侯娶妻 一般由卿出境代表国君迎接新娘 左传 隐公二年 记载鲁隐公之女伯姬出嫁纪国 纪裂繻来逆女 卿为君逆也 纪裂繻是纪国之卿 从中可以看出春秋时代诸侯的迎亲方式 2 百世同姓不婚之俗 同姓不通婚的礼俗 是周代婚姻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在商代 同族三世或五世之后就可以通婚 说明商人同姓是可以通婚的 而据 礼记 曲礼上 取妻不取同姓 礼记 大传 百世而昏姻不通者 周道然也 说明在周代 有百世同姓不婚之俗 因为有此礼俗 每当贵族阶层不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时 便会遭到尊周礼者的指责和抨击 例如 左传 昭公元年 曾记载晋平公生病 郑简公派子产到晋国问候 指出平公患病是因为娶了四个姬姓的妻妾 违反了同姓不婚的礼俗 男女辨姓 礼之大司也 今君内实有四姬焉 其无乃是也乎 若由是二者 弗可为也已 四姬有省犹可 无则必生疾矣 又如 鲁昭公为达到娶姬姓吴女的目的 忌称姬姓而说 吴孟子 孔子对此加以指责 君取于吴 为同姓 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 孰不知礼 1 从吴始祖太伯到鲁昭公时代 已历经十余代 亲属关系远而又远 但仍然不能通婚 可见 同姓不婚是周礼的一项基本原则 1 论语 述而 二 周代一夫一妻婚制的补充形式 烝报 婚制和 媵妾 婚制 一夫一妻婚制是周代婚姻制度的主流 但实际上贵族集团不受此方面的限制 他们在正妻之外还占有更多的女子 这就是一夫一妻婚制的补充形式 称 烝报 婚制 也称 转房制 或 收继制 和 媵妾 婚制 这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因素和历史上传统习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烝报 婚制 烝 是指父死亡之后娶父之媵妾 即庶母 的婚制 报 指兄 叔死后 弟 侄儿可以娶寡嫂或婶母的婚制 烝 报 原为祭祀之名称 因在实行收继时要祭祀祖先 以期在心灵上求得安慰 故名 烝报 婚制是符合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正常婚姻形式 并非伤风败俗的乱伦行为 而超出这两种情况的两性关系 则被称为 通 或 傍淫 为道德规范所不容 烝报 婚与私通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 烝报 婚仅限于儿子与庶母 侄儿与婶母 弟与寡嫂之间的婚配关系 而私通则是超出以上范围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第二 烝报 婚一般要生育子女 并且所生育之子女不受到歧视 享有合法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做诸侯国的世子或嫡夫人 第三 烝报 婚是当时的合法婚配 不会产生什么直接的恶果 而私通则是非法的 有损于丈夫的颜面和家族的利益 因此容易造成贵族集团的内部矛盾和冲突 以下是 烝报 婚的实例 左传 桓公十六年 卫宣公烝于夷姜 生急子 属诸右公子 杜预注 夷姜 宣公之庶母也 而卫宣公与夷姜所生之急子被立为世子 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 晋献公娶于贾 1 无子 烝于齐姜 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 杜预注 齐姜 武公妾 而武公是献公之父 献公与庶母齐姜所生之申生被立为世子 1 贾国 左传 闵公二年 初 卫惠公之即位 少也 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 不可 强之 生齐子 戴公 文公 宋桓夫人 秦穆夫人 宣姜是齐国女子 卫宣公之夫人 卫宣公死后 应该由惠公之庶兄昭伯 公子顽 收继 昭伯不愿意 齐国逼迫他收继宣姜 卫惠公是宣姜亲生之子 对母亲再嫁也不以为耻 宣姜与昭伯所生的三男二女 也享有尊贵的地位 左传 僖公十五年 记载 晋惠公将其寡嫂 申生之妻贾君收继 左传 宣公三年 文公报郑子之妃 曰陈妫 生子华 子臧 郑子为郑文公之叔父 左传 成公二年 记载 楚庄王攻打陈国 获美妇夏姬 将其赐予连尹襄老 后襄老战死 其子黑要烝焉 左传 哀公十一年 记载 卫国太叔疾出奔宋国 其弟遗为君 收继其嫂为妻 左传 中记载的关于 烝报 婚的事例 包括东方的齐国 中原的郑 晋 卫 以及南方的楚国 可见其当时具有普遍性 其中原因在于 在奴隶制度下 妇女是用聘财赎买来的 成为家族中的一笔活的财产 其夫死后 为了不使这笔财产外流 妻子就必须转房给本族中的其他男子 在当时 这被认为是为传宗接代而不可推卸的义务 这种婚制在西周 春秋时代中原农业地区统治阶级的家族中非常流行 下层社会也受到其影响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 地主阶级的封建制迅速发展 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从而产生出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不符合于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 烝报 婚便逐渐在中原农业地区消亡 但在边疆少数民族游牧社会中 这种婚制伴随着奴隶制度而经久不衰 2 媵妾 婚制 这种婚制是周代在宗法制度下实行的一夫多妻婚制的变相形式 也可称为嫡妾制 妻分嫡 妾 其所生之子女才能有嫡 庶之分 在商代 商王实行多妻制 但从甲骨文的资料来看 尚无明显的嫡妾之区分 如武丁有64妻 她们虽然有财产多寡 势力大小的差别 但并没有名分上的差异 统称为 婦 在卜辞中 妻 妾 母 三字同义 还保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商代后期 王位继承变成父传子制 在婚姻制度上是否已经出现嫡妾之分化 尚待研究 到了周代 由于宗法制度高度发达 妻分嫡妾的现象非常明显 媵妾 婚制使贵族男子在娶嫡妻时 还可以得到若干个陪嫁的媵 妾 春秋公羊传 庄公十九年 对此予以解释 诸侯娶一国 则二国往媵之 以侄娣从 侄何者 兄之子也 娣者何 弟也 诸侯一聘九女 娣 就是妹 侄 是兄长的女儿 统称为媵 媵妾制就是一女出嫁时 其妹 侄女随嫁 左传 成公八年 卫人来媵共姬 礼也 共姬是鲁成公的妹妹 称伯姬 因嫁给宋共公 因此称为 共姬 在伯姬嫁给宋共公时 有晋 齐 卫三国来媵 而非两国 诗经 大雅 韩奕 对韩侯举行婚礼的场面作了生动的描述 韩侯取妻 汾王之甥 蹶父之子 韩侯迎止 于蹶之里 百两彭彭 八鸾锵锵 不 丕 显其光 诸娣从之 祁祁如云 韩侯顾之 烂其盈门 韩侯之祖先为周武王之子 所娶之妻为汾王 即被国人赶到汾水旁边彘的周厉王 因死于该地 故以地名称呼 的外甥女 其父为蹶父 为周宣王之重臣 享有采邑 韩侯娶妻时 得到很多的媵妾 说明在贵族婚姻中 以同姓诸女陪嫁做妾的现象很普遍 在 媵妾 婚制下 如果嫡妻之妹年幼 则待成年后再从嫁 春秋 隐公二年 伯姬归于纪 隐公七年又记载 叔姬归于纪 归 即出嫁 谷梁传 隐公七年记载 叔姬者 伯姬之媵也 至是乃归者 待年父母国也 媵妾 婚制在周代贵族阶层中是非常普遍的婚姻现象 从文献记载中可知 诸侯如此 卿大夫阶层中也同样流行这种婚姻形式 妹随姊 侄女随姑同嫁一个丈夫 是族外群婚制的遗俗和当时一夫多妻制在奴隶制度下结合的产物 在 媵妾 婚制下 姊 姑出嫁后是嫡妻 随其出嫁的妹 侄女则处于从属地位 此外 还有奴婢陪嫁的现象 传说伊尹就是媵臣 而秦穆公的贤臣百里奚也曾经作为晋国的媵臣陪嫁给秦国 妾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上面所说的妹 侄女 她们的尊卑地位一般随姊 姑受丈夫的宠幸与否为转移 第二种为虽然出身低微 由于有出色的才艺而受到主人的宠幸 也能一跃而成贵妇 第三种为服劳役的奴婢 她们一般是被掠买来的贫家妻女或罪犯的妻女 在丈夫死后很可能会被用以殉葬 例如 晋国魏武子生病 要其子魏颗将其妾嫁出去 但在病危时 又嘱咐将其妾为他殉葬 魏颗认为其父先前所言是神智清醒时的话 而后来所说的话是在昏迷时说的 便将父妾改嫁出去 使她得到一条活路 三 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地位的进一步下降 在周代 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地位的进一步下降 成为当时婚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中突出的表现 是夫家出妻的现象非常随意而频繁 夫家 指丈夫及公婆 关于出妻 周礼有 七出 之说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 无子去 淫去 妒去 有恶疾去 多言去 窃盗去 不顺父母者 为其逆德也 无子 为其绝世也 淫 为其乱族也 妒 为其乱家也 有恶疾 为其不可共粢盛也 口多言 为其离亲也 窃盗 为其反义也 仪礼 丧服 贾公彦疏亦记载 七出者 无子 一也 淫佚 二也 不事舅姑 三也 口舌 四也 盗窃 五也 妒忌 六也 恶疾 七也 可见 当时出妻的理由极多 除淫佚 盗窃之外 绝大多数都是不合理的 因为清规戒律极多 妇女被夫家所休也就司空见惯 对此也颇为无奈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1 1 诗 卫风 氓 另外 在周代男权社会中 夫家不高兴时随意出妻 而高兴时又令妻还 令出与令还只在高兴与否的一念之间 例如 左传 僖公三年 记载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 荡公 公惧 变色 禁之 不可 公怒 归之 未绝之也 蔡人嫁之 此事例说明 休妻或令其归回 全由夫家决定 说明周代夫权至上 妇女地位进一步低落 成为周代婚姻制度的一大特点 周代妇女地位的急剧下降 与当时礼制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 在周礼礼仪中 有许多条框制约着女性的日常生活 例如 礼记 内则 女子出门 必拥蔽其面 夜行以烛 无烛则止 还规定夜间外出必须有人引导方可 即使在危急的情况下也应如此 左传 襄公三十年 甲午 宋大灾 宋伯姬卒 待姆也 公羊传 襄公三十年对此事件记载甚详 宋灾 伯姬卒焉 其称谥何 贤也 何贤尔 宋灾 伯姬存焉 有司复曰 火至矣 请出 伯姬曰 不可 吾闻之也 妇人夜出 不见傅母不下堂 傅至矣 母未至也 逮乎火而死 谷梁传 对此也有记载 从这一事件可见周礼对妇女的束缚程度之深 日常生活尚且如此 政治地位更是十分低落 正如 礼记 内则 所谓 男不言内 女不言外 说明在等级 名分制度森严的周代宗法社会中 妇女参政是被严格禁止的 这与商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 儒 墨两家所倡导的婚龄 在周代 儒 墨两家曾经就成婚年龄的大小及其对人口增殖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发生过争论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婚龄问题 儒家主张晚婚说 墨家则主张早婚说 儒家主张男 三十而有室 女 二十而嫁 有故遭父母丧 二十三而嫁 1 儒家提倡晚婚有两个理由 尚书 大传 引孔子曰 男三十而娶 女二十而嫁 通于织纤纺绩之事 黼黻文章之美 不若是 则上不足以事舅姑 而下不足以事夫养子 这是从男女具有成家及治家之能力而立论 班固在 白虎通义 中认为 男三十筋骨坚强 任为人父 女二十肌肤充盈 任为人母 是从男女生理学的角度立论 1 礼记 内则 儒家所谓男子三十而娶 女子二十而嫁是指结婚的最高年龄而言 当时人们结婚 大多比这个年龄要低 孔子在与鲁哀公对话时 对此有过解释 据 孔子家语 本命 记载 鲁哀公曾问孔子 男子十六精通 女子十四而化 是则可以生民矣 而礼 男子三十而有室 女子二十而有夫也 岂不晚哉 孔子答曰 夫礼言其极 不是过也 男子二十而冠 有为人父之端 女子十五而嫁 有适人之道 于此而往 则自婚矣 孔子本人就是在十九岁的时候结婚的 与儒家相对立 墨子提倡 男二十而娶 女十五而嫁 的早婚说 墨子认为要使社会财富成倍地增长 就必须加快人口的繁殖 因此 丈夫年二十 毋敢不处家 女子年十五 毋敢不事人 此圣王之法也 1 墨子认为在这个年龄成婚 平均三年生一子 十年就可以生出两三个子女 人口增加了 就能发展生产 增加社会财富 1 墨子 节用上 墨子的早婚说 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如齐桓公为了称霸诸侯 令男二十而室 女十五出嫁 1 越王勾践为了复国灭吴 令 男二十而娶 女十七而嫁 2 1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 2 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 儒 墨两家对婚龄的看法虽然有所不同 但也有一个共同点 即男女之间结婚时的年龄不应差距过大 以五年或十年为宜 在他们看来 老夫得少妻 或 老妇得士夫 是 亦可丑也 不是正常的婚配关系 1 1 易 大过 第二节周代之宗法制度 一 西周以前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与家族 宗族的关系十分密切 家族是由若干具有亲近血缘关系的家庭所组成的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为纽带而联结的 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家族与宗族密不可分 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因此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谓宗法 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 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 并规定继承秩序 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具有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由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家长制演变而来 在父系氏族社会 世系以父系来计算 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 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力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的增加 私有财产产生 父家长死后 其权力与财产需要有人继承 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些继承的法则和程序 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后代感到敬畏 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 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 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凡此种种 都为后来宗法制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宗法制度逐渐形成 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 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 奴役劳动人民的有利工具 同时在民间 宗法制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夏商两代作为阶级社会 宗法制度应该是存在的 特别是在商代晚期 但还属于初步发展时期 制度也不严密 但为西周 春秋时期典型宗法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 西周 春秋时期典型宗法制度 1 典型宗法制度的特征 周人作为一个部族 很早就产生了宗法制度 诗 大雅 公刘 中提到公刘率领周人迁居豳地 周人 宗之君之 虽然当时周人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 但氏族首领的位置已经是父子相传 而且开始出现君统 政主 与宗统 宗主 合为一体的趋势 周人传子 特别注重嫡长 一些先秦典籍和 史记 周本纪 中都曾记载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想把才能卓异的少子季历立为继承人 但因为季历上有太伯 仲雍二位兄长而感到为难 太伯 仲雍于是出奔荆蛮 季历才得以继位 这说明季历继位 并非正常现象 而是兄长让位的结果 这一事件从反面证明 在正常的情况下 立嫡长子为嗣是理所当然的 武王灭商 建立西周王朝 宗法制度发展得成熟而又发达 因此周代社会也被称为宗法社会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庶制与继承法 由此出发而产生宗族亲属关系 宗子 宗族长 与族众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相应的原则与习惯 等等 西周 春秋时期 宗法制度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第一 在严格区分嫡庶 确立嫡长子优先继承权的前提下 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 小宗 无论大宗还是小宗 都以正嫡为宗子 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 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第二 宗法制度与行政制度相结合 最高表现是君统与宗统的高度统一 并在此基础上 规定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 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 共同的姓氏 在一定的意义上又拥有共同的财产 参加共同的祭祀活动 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 族中所有成员都要按照亲属关系的亲疏不同而为死者服丧 这样合族在大小宗子的统帅下 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形成一个依靠对在封地 采邑 禄田上劳动的农奴的剥削而存在的统治集团 这种宗法制度又与等级分封 世卿世禄制度结合起来 有其政治上的功能 在宗法制度下 周王称天子 被尊为天下大宗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代代都是大宗的宗子 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 正因为如此 周天子所居之都城被称为 宗周 周王的其他儿子被分封为诸侯 作为王室之屏藩 其国君之地位也由嫡长子代代相传 对于周天子而言 姬姓诸侯是小宗 但在其国内 则又成为一国之内的大宗宗子 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封为卿大夫 他们对于诸侯国国君而言是小宗 而在自己一系的子孙中 由嫡长子相承的统系又成为大宗 而其他儿子及其后代 不论为大夫 为士 又是本系的小宗 例如春秋时期 鲁桓公的三个庶子 传为孟孙氏 叔孙氏 季孙氏三个分支宗族 称为 三桓 后来执掌鲁国大权 三桓对于鲁国的公室而言 是小宗 但在各自的统系之内 又有本支 旁支 大宗 小宗之分 而鲁国的公室又尊奉周天子为大宗 自居于小宗的地位 如此 一个诸侯国的贵族成员 往往有两层宗主 一是本宗之宗子 一是作为国内大宗宗子的诸侯 如果再算上作为天下大宗的周天子 则有三层宗主 如春秋晚期晋国青铜器骉羌钟铭文记载器主骉羌 赏于韩宗 令于晋公 邵于天子 说明贵族成员骉羌为韩氏之支庶 其立有战功后得到韩氏宗子的赏赐 受到晋国国君的册命 功劳又上达于周天子 由近及远 清楚地显示了贵族骉羌与三层宗主之间的隶属关系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表 2 典型宗法制度的系统 以诸侯宗族旁系之宗法制度为例 宗法制度的系统是严密而又繁琐的 据 礼记 大传 别子为祖 继别为宗 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 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 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者 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 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 敬宗 尊祖之义也 礼记 丧服小记 所记与上略同 别子为祖 继别为宗 继祢者为小宗 有五世而迁之宗 其继高祖者也 是故祖迁于上 宗易于下 尊祖故敬宗 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以上所指为诸侯宗族旁系之宗法制度的大致情况 所谓 别子 是与嫡长子相对而言的 诸侯与天子一样 世代由嫡长子继位为国君 只有嗣位之国君才能世守祖庙 其他儿子之地位卑于嫡长子 称为别子 别子不能祖诸侯 只能分出另立一系 这种别子往往受封为卿大夫 领有采邑 其后世即尊奉其为始祖 即 别子为祖 这个分出另立一系的别子又会有嫡子 庶子 同样也是世代以嫡长子为继承人 这一支就是直系大宗 继别为宗 这个宗就是指大宗而言 郑玄注为 别子之世適 1 也 族人尊之 谓之大宗 是宗子也 1 通 嫡 别子的其余诸子 不能继承别子 应尊奉继别者为宗 相对而言 他们就是小宗 他们也是以嫡长子为嗣 这个嫡长子无权继别 但可以继祢 祢 是已故父亲在宗庙中的神主 继祢者有权祭祀父亲 是父亲的合法继承人 其他庶子除了尊奉直系大宗之外 还得尊奉这个继祢小宗 郑玄注 父之適也 兄弟尊之 谓之小宗 再往下 由于继祢小宗也是世代以嫡长子为嗣 于是又会有继祖小宗 继曾祖小宗 继高祖小宗 继祢小宗受到亲弟的宗奉 继祖小宗受到同祖昆弟的宗奉 继曾祖小宗受到同曾祖昆弟的宗奉 继高祖小宗受到同高祖昆弟的宗奉 而所有小宗又一起宗奉大宗 所谓 大宗能率小宗 小宗能率群弟 1 1 白虎通 宗族 但是 族中子孙会不断增加 许多代之后相互之间的血缘和感情上的联系会越来越疏远 一个人不可能也无必要宗奉过多的小宗 于是根据五世亲尽的原则 规定连同本身 只向上推到第五世高祖 也就是一个人只需要宗奉继祢 继祖 继增祖 继高祖四个小宗 高祖以上可以不管 因此说 宗其继高祖者 五世则迁者也 有五世而迁之宗 其继高祖者也 也正因为每一代人有不同的父 祖 曾祖 高祖 因此 祖迁于上 宗易于下 然而 如果只讲五世而迁 一个宗族就势必会分裂为无数小的宗族或家族而漫无统系 因此又要强调 宗其继别子者 百世不迁 也就是大宗要永远受到宗奉 小宗可以绝 而大宗不可绝 万一大宗没有后嗣 族人应该以支子为大宗之后 继续维持大宗的统系 因为 大宗 尊之统也 1 作为一个宗族的核心与象征 必须垂之永久 1 仪礼 丧服 古代礼家在理论上限定 别子为祖 继别为宗 的 别子 必须是诸侯国国君的庶子 即诸侯之子才有资格自立一系 然后区分大小宗 这个始迁他处被其后代尊为始祖的 别子 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土地 卿大夫有采邑 士有禄田 从这个意义上说 持手而食者 不得立宗庙 1 即作为宗庙主的必须是卿大夫或士 因此西周 春秋时期严密的宗法制度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 但子继父 嫡统庶 兄先弟 尊临卑的原则 则渗透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1 荀子 礼论 3 典型宗法制度下宗子的权力 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 是全体宗族成员宗奉的对象 在青铜器铭文中有时被尊称为 宗君 礼记 大传 中说 尊祖故敬宗 白虎通 宗族 中说 宗 尊也 为先祖主也 宗人之所尊也 这里所指的 宗 即指宗子而言 在宗法关系网中 宗子处于主导地位 宗子虽然有大小上下之差别 但其所拥有的权力是相似的 首先 宗子有权主持祭祀 祭祀祖先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在宗法系统中 并非所有的子孙都有主祭权 只有身为嫡长的宗子才能主祭 继别者祭别 继祢者祭祢 继祖者祭祖 继曾祖者祭曾祖 继高祖者祭高祖 即大宗 小宗的宗子各有所继 亦相应地各有所祭 其余诸子非所当继者皆不得祭 即没有主祭权而仅有陪祭权 主祭权象征着一种身份 在宗法社会中备受重视 由宗子主持的不同规格 不同范围的祭祀活动 起到了按照血缘关系亲疏团结族人的作用 第二 宗子有权管理宗族的共同财产 宗法制度在原则上要求在本家之内财产相通 所谓同宗兄弟 异居而同财 有余则归之宗 不足则资之宗 1 白虎通 宗族 中指出 大宗能率小宗 小宗能率群弟 通其有无 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可见 负责收其有余 而资其不足 以互通有无 是宗子的权力 1 仪礼 丧服 但实际上 在宗族内部不可能实行完全的财产共有 平均分配 难免会有富贵贫穷的差别 宗族成员中的某些人可能实际上比宗子更为富贵 但他们必须仍然要宗奉宗子 并且要把一部分财产献给宗子 而对于一些比较贫穷的宗族成员 宗子也有义务进行 收恤 被称为 收族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 宗族共同财产主要指土地及其附着于土地为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厦中央空调系统维护合同
- 教师培训讲座课件题目
- 农村合作社土地承包使用协议
- 叙事作文学骑自行车450字13篇范文
- 科学温度课件
- 共享自行车系统运营管理协议
- 乌龟的壳怎么来的150字(7篇)
- 三管监测护理
- 反家暴法培训课件
- 下册小学生暑假作文(15篇)
- 2025年度哈尔滨“丁香人才周”(春季)哈尔滨新区教育系统专项招聘8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军用电台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江苏员额检察官考试完整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其他安全》十年真题考点
- (2025)行政执法人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及流程
- 1-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及台账模板(2024-2026年)
- CQI审核管理办法
- 2025年国企应聘测试题及答案
- 反恐怖宣传课件
- 教培机构开学季活动策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