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新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1.5分)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_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_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_ 控制耕土的深浅 A刀耕火种 耧车 二牛抬杠B铁犁牛耕 大镰 风力水车C刀耕火种 大镰 风力水车D铁犁牛耕 耧车 曲辕犁2如果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下列可供参考的对象中,按照证据可靠性程度的从重到轻依次是() 当时的文人学者著作 当代专家的专业论著 当时描绘牛耕的画像石 年长者代代相传的故事A BCD3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4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5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6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7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8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9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10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11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12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ABCD13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14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A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B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C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D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15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16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B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D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17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B工业革命已向欧美各国扩展C中国被迫开放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玉米等作物多路径传入非洲18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19“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B英国的“意愿”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行殖民扩张C英国的“意愿”建立在其“海上马车夫”称号基础上D英国“在全世界扩大势力”急于建成“日不落”帝国20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据此推断()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8 40 89 100 英国 44 62 85 100 美国 11 93 89 100 A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B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C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1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22“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B英国“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包括获得北美新法兰西C英国的“意愿”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行殖民扩张D英国对拒绝其“意愿”的中国使用武力并割占香港23下面是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年份 1873 1893 1903 1920 进口值 10349 23582 72130 118759 机制品出口值 180 470 11423 19694 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A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趋势B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C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D民族工业受外国商品的排挤24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25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C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26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18301833年 1868年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27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官僚资本的压榨 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ABCD28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C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29据清人记载,无锡地区的一部分农民一年四季中只有三个月“食于田”,其余九个月则“以布易米”来维持生活。商人在无锡地区收购的布匹每年不下数十百万,再把这些布匹泛舟而鬻诸北,运销至淮、扬、高、宝等处。这说明当时无锡地区()A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B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是全国商品长途贩运中心D农村地域分工明显30有学者研究发现,洋务企业的病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厂所依赖的洋人中有不少技术水平低下者在滥竽充数。二是官办企业的定额经费导致工匠依样画葫芦,阻碍技术创新。三是企业管理者不懂技术,管理水平低。这一现象反映了()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C洋务企业管理体制弊端重重D“中体西用”思想是错误的31读中国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的税率比较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6% A从国外进口棉花、棉纱等原料棉纺织民族工业已经兴起B原料和商品税率都降低棉纺织业被西方列强所控制C原料和商品都有进口且税率降低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D1843年后税率开始降低英国完全控制关税制定权32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导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有()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辛亥革命的促进 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官僚资本主义的推动ABCD二、材料阅读33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材料四 美学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查晰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有何特点?(9分) (2)据材料二,可以判定明朝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有何特征?(4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如何看待垄断组织这种生产方式?(6分)34 (11分)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2分)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3分)35 (16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自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2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耧车是西汉的播种和耕作工具,曲辕犁发明于隋唐,故选D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A项;风力水车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2【答案】D 【解析】出土的实物可靠性最高,故排在最前,当时文人学者著作能反映当时社会状况仅次于实物,故排在第二位,专业论著有较强的专业性,可靠性排在第三,故事可靠性最低,故在最后,选择D项符合题意。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耕经济。牛在中国的象征以及形成的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反映在农耕经济发展中形成的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文化习俗,故选B项;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只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是农耕文明中的农业生产形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无关,排除D项。4【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并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未直接反映井田制的瓦解,且B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故C项正确;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在春秋时期才兴起,且D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古代小农辛苦耕作,受到水旱灾害以及暴政的影响,收获甚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小农辛苦劳作但受到自然灾害和暴政的影响,故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灾人祸导致农民贫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土地买卖有严格程序和凭据,体现不出限制土地买卖交易,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的程序和规则,没有涉及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对于土地买卖交易程序的严格规定和交易凭证的官方印证,可知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买卖,反映不出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8【答案】B 【解析】材料对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由“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可知,明朝时苏州民营丝织业发展快于官营手工业,由“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可知,清初苏州复置的官营丝织业到康熙六年发展弱于民间手工业,综合以上信息可知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弱于民营手工业,没有提供关于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9【答案】D 【解析】宋代时城市商业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出商业活动没有地点限制,故选D项;“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反映出在固定地点确立市场,与宋代商业发展状况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期出现了草市,草市出现不能体现宋代商业特点,排除B项;唐朝后期商业活动逐渐打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排除C项。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由北宋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到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反映了中国古代市的变迁,是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故选C项;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市的变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市的变迁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且中国古代历代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1【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海外白银流入中国,非外来货币干扰资本市场,如银行、证券等,故A项错误;题干中反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结合所学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占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1840年以后,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物价飞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材料并未提及宋朝商品贸易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故错误;“仁”等字号源自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故正确;悬挂牌额说明商人重视商业信誉宣传,故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对商业的措施,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13【答案】C 【解析】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无论是唐朝的长安还是宋代的汴京,二者都是唐宋王朝的都城和最重要的政治中心,故A项错误;单一城市的发展并不代表区域经济的具体状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从坊市制之下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宋代的商业功能,城市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唐朝长安城、宋代汴京均不是一座沿海或沿江城市,故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汉口社会习俗的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说明当时的汉口以商业发展为主,故B项正确;我国古代一直重农抑商,材料中并未体现“工商皆本”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列强的侵略,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使原产于美洲的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故选C项;工业革命是18世纪以后,排除A项;明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排除B项;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中期,排除D项。1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的现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C项错误;此时欧洲处于商业资本主义阶段,欧洲加大对亚洲的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D项错误。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早期殖民扩张。18世纪初的国际贸易状况,可以看出包括传统的欧亚贸易和新航路开辟后的欧非美的三角奴隶贸易,故选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项;中国是在19世纪鸦片战争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项;玉米由美洲传入非洲,并非多路径传入非洲,排除D项。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十六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故A项错误;英国于1689年成立君主立宪制,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十六世纪中叶”,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十六世纪中叶”,结合所学,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拓展时期,故D项正确。19【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推行殖民扩张,故选B项;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海上马车夫”称号是荷兰,排除C项;“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就形成了,排除D项。2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表格时间为18701913年,大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美德三国的工业上升情况,美国和德国上升较快,特别是美国而英国则相对较慢。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德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美国,所以可以推断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显重要,故选C项;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反映不了城市化的完成,排除A项;英国的工业生产只是相对美德上升较慢,但仍在增长,所以不能说英国发展呈现衰退,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体现在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性增强,三国工业生产上升体现不了,排除D项。21【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只是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见,较为片面,故A项错误;B项只是从“大清帝国的衰落”可见,较为片面,故B项错误;题干中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火车发明是其表现,大清帝国代表农业文明敌不过工业文明,工人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并觉醒,火车、轮船等的发明便利了交通,故C项正确;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只是从“大清帝国的衰落”可见,较为片面,故D项错误。22【答案】C 【解析】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中期”不符合,故A项错误;据所学,英国在北美殖民扩张获得北美新法兰西是在17世纪,故B项错误;据材料“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和“19世纪中期”得出19世纪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故C项正确;据所学,英国对中国使用武力并割占香港岛而不是香港,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该图表出口值仅限于机制品,不能反映出口全貌,无法断定贸易逆差是否扩大,故A项错误;半殖民化在经济领域主要指代外国对华不正当的经贸关系,材料不能反映经贸关系是否正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机制品出口不断增加故,反映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问题,非国内商品销售状况,故D项错误。2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可知体现了洋务运动获利带动了人们投资近代企业,争相购买股票,故选C项;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产品商品化和耕织分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带动了人们对近代民族工业的投资和建立,没有体现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业,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人们争相购买新建公司的股票,不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排除D项。2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对华输入商品之所以始终未出现大规模的上涨,究其根本原因,正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力的抵制作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仅有五个,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南京条约中的条款得到了全部真正的落实,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由于英国殖民者的鸦片走私和巨额的战争赔偿,更加剧了中国民众的贫困,导致中国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6【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丝茶大幅出口,反映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种植区扩大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未比较丝茶与国际市场的对比,且应该是依附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自然经济的解体范围,故D项错误。27【答案】C 【解析】F段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萧条,源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摧残、官僚资本的打压和国民政府不当的经济举措,故正确;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是在1946年之后,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28【答案】B 【解析】英国商品在华销售遇阻,与民众的购买力水平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了民众与市场的联系,故B项正确;消费观念是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的、根本的因素,故C项错误;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文明超过传统的农耕文明,故D项错误。29【答案】B 【解析】材料中无锡地区的一部分农民一年四季中只有三个月从事农业活动,其余九个月则“以布易米”来维持生活即通过商品交换来满足生活需要,说明清代无锡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打破即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材料中无锡地区随着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布逐渐畅销,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并没有提到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商人在无锡地区收购的布匹运销至淮(淮阴)、扬(扬州)、高(高邮)、宝(宝应)等处,这些地区都在江苏境内,因此并不是长途贩运,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清代无锡地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并没有提到地域分工,故D项错误。30【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官办企业有定额经费保障,不存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没有背离近代化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中洋务企业的病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集中体现在洋务运动官办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中洋务运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上,“中体西用”思想也有利于西学传播,故D项错误。31【答案】C 【解析】“棉花、面纱”属于原料;“印花布”属于商品,故都有进口和税率的降低,体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了,故选C项;民族工业兴起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税率降低不能体现被列强控制,排除B项;南京条约中英协定关税,排除D项。32【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中诗句,可知“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当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故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故正确;民国初期国人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33【答案】(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分)春秋战国时期。(1分)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比较稳定,但十分脆弱;精耕细作。(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2)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特征:机户出资组织生产以获取利润,机工出卖劳动为生。(或者回答雇佣关系也可)(2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影响: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4分) (4)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看法:资产阶级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4分)【解析】(1)第一小问时候,根据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从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等方面概括。 (2)第一小问新的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得出出现雇佣关系。 (3)第一小问哪次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三“瓦特”的信息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蒸汽机的使用主要是提供了机器动力。 (4)第一小问哪次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四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木烘焙工培训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井矿盐采卤工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钼钨冶炼辅料制备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智能门铃与访客视频通话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园艺作物种植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网红内容多平台分发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医疗不良事件考试题及答案
- 物联网相关知识考试模拟题+答案
-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七上期中数学试题(解析版)
- 驻马店出境管理办法
- 《港珠澳大桥的影响实证分析10000字(论文)》
- 食品安全 课件 高中主题班会
- YS/T 320-2007锌精矿
- YS/T 226.12-2009硒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硒量的测定硫代硫酸钠容量法
- GB/T 24218.3-2010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3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 GB/T 10799-2008硬质泡沫塑料开孔和闭孔体积百分率的测定
- 系统工程原理 -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 博微配电网工程设计软件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课件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电工考核评分表(月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