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稻的传入及影响.ppt_第1页
占城稻的传入及影响.ppt_第2页
占城稻的传入及影响.ppt_第3页
占城稻的传入及影响.ppt_第4页
占城稻的传入及影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占城稻的传入及经济影响 何为占城稻传入背景传入过程经济影响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 1北宋时期占城稻引进推广的原始记载占城稻因原产于古占城国 今越南中南部 故名占城稻 何时传入中国无明确史料记载 北宋时期占城稻的推广所载原始史料也不多 主要有以下几条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帝以江 淮 两浙稍旱 水田不登 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 分给三路为种 择民田高仰者莳之 盖旱稻也 内出种法 命转运使揭榜示民 后又种于玉宸殿 帝与近臣同观 毕刈 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 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 粒差小 不择地而生大中祥符五年五月辛末 江 淮 两浙旱 给占城稻种 教民种之 2 大中祥符五年五月 遣使福建州取占城稻三万斛 分给江 淮 两浙转运使 并出种法 令择民田之高仰者 分给种之 其法曰 南方地暖 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旬 用好竹笼固以稻杆 置此稻于中 外及五斗以上 又以稻杆覆之 入池浸三日 出置宇下 伺其微熟如甲拆状 则布于净地 俟其萌于谷等 即用宽竹器贮之 于耕了平细田 停水深二寸许 布之 经三日决其水 至五日视苗长二寸许 即复引水浸之一日 及可种莳 如淮南地稍寒 则酌其节候下种 至八月熟 是稻即旱稻也 真宗以三路微旱 则稻悉不登 故以为赐 仍揭榜示民 3 北宋时期水稻品种属粳型 也为为数众多的糯稻品种所证实 禾谱 继承了传统的分类方法 把水稻分为粳 糯两类 值得注意的是 禾谱 中的糯稻品种占有很大比蜇 一共是25个 占50 还强 这种现象在明清方志中楚很少见的 根据现代糯稻的分布 在长江流域 梗儒比籼糯多 以粳糯为重的情况 禾谱 中为数不少的糯稻 也应是粳型 另外从北宋时稻品种的外形描述来看 也体现了粳型的特征 籼稻多无芒 而北宋时泰和的稻种则是有芒的居多 禾谱 曰 今西昌早晚种中 自稻禾而外 多有芒者 据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 北宋时的水稻品种仍然是以一季粳稻为主 这个结论和新石器时代以来江西的水稻品种是一致的 以早禾糯品 秋风糯 为例 宝祐 琴川志 载 秋风糯 早熟 据 稻品 的描述 其粒园而穗黄 大暑可刈 属早糯 与 禾谱 记载相同 粒圆 表明它是一个粳糯品种 再以晚禾杭品 八月白 为例 据正德 建昌府志 载 八月白 晚稻 极早熟者 香白 尤可贵 又名银珠米 粒形用 银珠 形容是粳型特 2占城稻的主要性状及与本地粳稻的比较优势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 占城稻和我国原来种植的粳稻是有区别的 表1 关于占城稻和本地粳稻的产量对比 以上资料没有提及 占城稻属于早稻 一般来说 要低于粳稻的产量 占城稻的引进主要是利用其适应性广 生长期短 耐旱的特点 南宋时期舒 4 说 大禾谷今谓之粳稻 粒大而有芒 非膏腴之田不可种 小禾谷今谓之占稻 亦曰山禾稻 粒小谷无芒 不问肥瘠皆可种 所谓粳谷者得米少 其价高 输官之外 非上户不得而食 所谓小谷 得米多 价廉 自中产以下皆食之 从字面上理解 占城稻耐旱 肥瘠即可种 但米质较差 国家的租税 地方的租米均不用这种稻米 似乎占城稻的产量也高于粳稻 但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是由于占城稻到南宋时期的种植面积远远大于粳稻 社会总产量高于粳稻 所以 得米多 价廉 二是到南宋时期 由于长期种植和不断选育 占城稻形成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 品性得到了改造 产量超过了粳稻 从舒称其为山禾稻和当时的一些地方志 见后面引注12 13 上也可以反映出来 但并不一定是说 占城稻引进之初产量就高于粳稻 应该说占城稻到南宋时产量的提高是我国南方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良的结果 关于占城稻的优点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所论最为客观详细 其种之也早 正与江南梅雨而相当 可以及时而毕树艺之功 其熟也早 于深秋霜燥而相连 可弗费水而避亢旱之害 其种之也 田不必腴而获 不赀可以多种 而无瘠芜之田 8 占城稻品质虽不如粳稻 但利用其抗旱 耐瘠薄的特点 扩大种植面积 达到增加社会粮食总产量目的是完全可能的 3占城稻引进和推广的历史背景占城稻的原产地占城又叫占婆 秦 汉时就是中国的属国 从福州五虎山闽江口 乘大帆船10昼夜能达占城 5 福建和占城 古来就有商业往来 岭外代答 载 占城气候炎热 土皆白沙 可耕之地绝少 6 福建闽南泉州沿海一带土地也属沙质土 这种土壤不宜储藏水分 一遇干旱 那些生长期长的水稻品种就要大面积的歉收 这在福建历史上并不乏其例 因而 福建农民就必须有意识地改良或引进那些相对耐旱 生长期短的水稻品种 改良品种的要求 相似的自然条件 长期的商业往来 占城稻从占城传到福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北宋时福建 濒海之稻岁两获 即实行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也说明了水稻的生长期缩短 有可能是占城稻引种的结果 关于引种的具体时间无法详究 但最迟到大中祥符4年之前 占城稻已经在福建大面积种植 否则 不可能一次调出稻种3万斛 约相当于现在的180万kg 入江 淮 两浙 北宋初年的江 淮 两浙路 宋朝的行政区域 下同 在中唐以后 以长江下游三角洲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成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但江南多山 旱田仍然很多 旱涝保收的水田仅占很少一部分 表2 安史之乱以后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 加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 长江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开垦旱地 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提高社会粮食总产量是必然的趋势 由于自然灾害频繁 为实现粮食稳产提高抗灾能力 推广抗旱的作物品种也是当时社会形势的客观要求 就占城稻本身的种植技术对有丰富种稻经验的江南农民来说并不难掌握 四时纂要 载种稻之法 此月 三月 为上时 先放水 十日后 碌轴打十遍 淘种子 经三宿 去浮者 漉又三宿 芽生 种之 每亩下三升 美田稀种 瘠田宜稠矣 和 宋会要辑稿 载种占城稻之法大同小异 4占城稻传入后的影响从原始资料来看 这次占城稻推广的区域是广泛的 它不仅包括两浙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长江中下游地区 甚至还包括黄河下游开封附近的地区 推广的面积也是很大的 按每亩用种三升计 9 3万斛稻种就可种100万亩稻田 就是用今天的眼光看 一次性改100万亩耕地品种的技术推广工作也是很巨大的 如果成功 势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为以后该品种在本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相反 如失败损失也是惨重的 从原始史料来看 当时的北宋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 不但表周密安排布署 让各级官吏把种稻之法 揭榜示民 而且试种于玉宸殿 持于朝堂示百官 可见真宗皇帝的重视程度了 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 政府和民间的重视 自然件相似 技术容易掌握 推广措施得力 是作物新品种成功推广的关键所在 占城稻以后在江南的发展 仍能从史料中得到反映 南宋时长江流域的会稽 新安 四明 玉峰 吴兴等地的地方志都有关于种植占城稻的记载 江南西路安抚制置使李纲说 本司下乡民所种稻田 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 10 知荆门军陆九渊说 江东西田分早晚 早田者种占早米 晚田种晚大禾 若在江东十八九为早田矣 11 以上史料说明 占城稻自传入长江流域以后 种植地区广 面积大 对于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 占城稻在长江流域的传播过程中 又选育出许多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品种 如早占城 一名六十日 红占城 中熟品种 寒占城 晚熟种 12 八十占 百日占 百二十占 13 等等 这些品种有的产量甚至高出粳稻 为当地粮食增产 品种布局的合理化及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稻麦两熟农作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我国在汉代就有早稻 晚稻之分 宋以后之所以不再听说城稻之名 明屈大均解释说 其种因闽人得于占城 故名占 亦曰籼 籼音仙 早熟而鲜明 故谓之籼 14 宋时的 占城稻 并入了我国古来就有的早稻序列 占城稻这个外来的地方品种 在中国南方彻底本土化了 占城稻以后在江南的发展 仍能从史料中得到反映 南宋时长江流域的会稽 新安 四明 玉峰 吴兴等地的地方志都有关于种植占城稻的记载 江南西路安抚制置使李纲说 本司下乡民所种稻田 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 10 知荆门军陆九渊说 江东西田分早晚 早田者种占早米 晚田种晚大禾 若在江东十八九为早田矣 11 以上史料说明 占城稻自传入长江流域以后 种植地区广 面积大 对于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 占城稻在长江流域的传播过程中 又选育出许多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品种 如早占城 一名六十日 红占城 中熟品种 寒占城 晚熟种 12 八十占 百日占 百二十占 13 等等 这些品种有的产量甚至高出粳稻 为当地粮食增产 品种布局的合理化及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稻麦两熟农作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我国在汉代就有早稻 晚稻之分 宋以后之所以不再听说城稻之名 明屈大均解释说 其种因闽人得于占城 故名占 亦曰籼 籼音仙 早熟而鲜明 故谓之籼 14 宋时的 占城稻 并入了我国古来就有的早稻序列 占城稻这个外来的地方品种 在中国南方彻底本土化了 对占城稻催芽和育苗有着清晰地描述 很显然 占城稻是典型的水稻品种 根据史料记载 占城稻在我国的推广区域是广泛的 宋代的东南诸路都出现了种植占城稻的情况 这些区域包括两浙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等长江中下游地区 往后的一段时间 以至于黄河下游汴京地区 都有农民种植占城稻 如此大范围 大面积地种植占城稻 总的产量也是蔚为可观的 对农作物种植结构作出这么重大的改良 即便放在今日 倘若推广成功 那么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必将是巨大的 当然 如果失败 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很惨重的 结合当时的史料来看 占城稻能够成功地大范围推广 首先得益于其耐旱的突出特点 能够 仰高地而种 不择地而生 另外 前面我们提到 宋朝时期我国气候处在逐渐变干旱的一个大趋势中 占城稻此时的引入 实际上非常契合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 因此在推广时 受到了当时农民的普遍欢迎 还有一点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即宋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对占城稻的推广非常重视 宋史 中记载 帝以江 淮 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 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 分给三路为种 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 盖旱稻也 内出种法 命转运使揭榜示民 后又种于玉宸殿 帝与近臣同观 毕刈 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 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 粒差小 不择地而 自古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便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耕作制度 即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 北方以种麦为主 南方以稻作为主 虽然耕作制度迥异 相互之间极少交流 但却并行不悖 长久以来自孤立地发展 北宋后期南宋初年 占城稻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江南地区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主流稻种 这一局面的形成 也逐渐开始打破两大耕作制度之间相互孤立的格局稻后 还有较长的农时可以用来种植麦类作物 重要的是 这种耕作方式对于农田的有效利用是很有帮助的 而在粳稻遍植的年代 是不可能对田地作如此高效的利用的 从这一点来看 北宋占城稻的引入 我国长久以来北麦南稻的耕作制度是一次很大的冲击 促使南方长江流域出现了稻麦两熟的稻麦轮耕制 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史上的一次大的进步 对以后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视 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所带来的另一重大的影响 则体现在双季稻在我国南方的发展 如前所述 占城稻是一种早稻 生长周期短 大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